孩子的壓力來自你的面子,父母一定看看

2020-09-03 拓維智匯

「我覺得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像一棵樹一樣,他是有時間段的。你可以給他澆大量的化肥,這個樹長得很快,但到最後他實際上可能是病態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小天才長大以後後發力、爆發力差的原因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採訪時說。


「現在我是比較反對超常教育、超前教育,還有比如說費學生腦筋的各種各樣的難題教育,比如五六歲的人去學十五歲的東西啊,這種東西我覺得我是最不感冒的。」


其實,這已經不是俞敏洪第一次談別給孩子拔苗助長的話題。在他看來,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是當下很多家長應該做的事。而不少家長,也存在不少誤區。提到尊重孩子,其實各種聲音已經有很多,但是不少家長覺得,其實最想知道的是,到底應該怎樣尊重孩子,家長又應該做什麼?


拔苗助長顯然不可取,那父母應該做的是什麼?


在我看來,家長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平和的、安定的成長環境,就涉及到父母的脾氣,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父母有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父母有沒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響孩子。


所以,其實家庭教育說起來,好像表面看上去也不是什麼大話題,不就是帶著孩子一起成長嗎?


但是現在的問題至少我個人感覺到,大部分出問題的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問題,後來我發現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都在父母身上。我一直有一個簡單的觀點,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會好的,真的是這樣。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儘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們應該付出努力,我覺得那就好了。



  • 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準


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請家長一定要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準。孩子分數高是成功的標準之一,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必然的標準,更不能當做是唯一的標準,否則你的孩子就會受到無數的傷害。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後一名,你怎麼對待你的孩子呢?


大部分家長的反應都是打一頓或者罵一頓。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沒有辦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麼辦呢?你還不斷的傷害他,到最後他可能就不學了。我建議家長朋友們站在長遠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後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難道沒上大學孩子一輩子就沒出息了嗎?絕對不是!就像我剛才說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麼都是有出息的。


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時候,我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沒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我的同學拼了一年,我在北大畢業的時候,我們全班50個同學,我是全班倒數第五名,但成績並沒有阻礙我做成自己的事業。


  • 學會緩解孩子的壓力和情緒


其實現在每個孩子的心裡都存在一些壓力。但是近些年,我們開始普遍感覺到壓力和焦慮。普通的老百姓都給他們孩子施加了考北大清華的夢想,大家都互相比。這樣就影響到了孩子們,孩子們倒過來就互相進行比較,比較之後孩子壓力就會很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還要比自己學習成績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壓力。


這就要看父母什麼反應了,如果父母進一步的反應是:「你就必須成績給我弄好,你不能給我丟面子」,那這個孩子的壓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訴孩子說,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還是成績不如人家,都不能決定你未來終生的命運和終生的幸福,你終生的命運、幸福是建立在什麼什麼東西之上的(這話是我老給我的孩子說的話),至少可以緩解他們的一些壓力。


父母能做到的,是盡最大努力去緩解孩子的壓力和情緒,並且還能保持孩子對於生命和未來的熱情,這件事情其實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也不容易做到。



  • 以身作則


老師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為孩子更加看重家長的一言一行。行為規範,不是家長告訴孩子你必須天天學習,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到底怎麼做。我覺得首先家長必須做到位,能夠以身示範。


我曾經碰上一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孩,那小孩才兩歲多,剛好快遞員把東西送上來,媽媽跟孩子說謝謝叔叔,這孩子就是不說。這個媽媽就跟孩子說:「不說是不行的,因為人家給我們做了服務以後,你不謝謝人家,以後人家就不把東西給送過來。」這孩子其實是能聽懂的,再重新返回去,大聲喊:「謝謝叔叔!」這個就是行為規範。


你告訴他這種小事,看上去特別小的事情,但是一件兩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來,這個孩子變成很懂禮貌,很容易被周邊的人所接納。一旦被周邊人接納,他會產生強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會變得更加的健全。其實很多小事會變成大事。


  • 關注孩子情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間,關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不是去告訴孩子你的脾氣和性格怎麼變化,而是家長本身脾氣性格好不好的問題。


因為如果家長反覆無常,孩子就會產生恐懼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長通情達理,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預料的,孩子就不會產生稀奇古怪的脾氣。


  • 引導孩子興趣


興趣引導對孩子很重要。興趣引導不是家長給孩子強加一個興趣,告訴你必須幹這個事情,而是根據孩子的天性,讓它變成自己生命中的某個強項。一旦碰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成就感,有存在感。


家長不要去說,孩子這個不如別人,那個不如別人。每個人都有很多不如別人的事情,但是不要強化,而是幫著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這種自信一定不是說他這門課要學的多好,而是讓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處在什麼位置,其實自己都是被別人接納的。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壓力來自你的面子,趕緊看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優秀的,會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或是輔導班,在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時,覺得會特別有面,無形中給孩子增長了很多壓力,給孩子太多壓力真的好嗎?其實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都在父母身上。只要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會好的。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請家長一定要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準。
  • 放下父母的面子 保護孩子的「裡子」
    陳明中國人愛面子是世所共知的,魯迅先生曾專門寫過關於中國人面子觀的雜文。愛面子本無可厚非,只是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因面子問題而傷了孩子的心,那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了。有父母把孩子當成「面子工程」,孩子表現好就到處炫耀,而一旦孩子犯了錯或在競爭中落敗就覺得讓自己丟臉了,甚至把這種丟了面子的怨氣一股腦發洩到孩子身上。
  • 孩子的優秀不是父母的面子
    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焦慮更多的來自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但孩子的表現卻不會都滿足家長的希望孩子越優秀,家長臉上有面子,就越高興。孩子表現越差,家長越會感到丟臉,似乎孩子是否優秀直接影響著家長的面子。在家長看來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面子,家長可以送孩子進補習班,為了自己的面子,孩子周末時間比上學還忙,為了自己的面子,孩子一定要超前學習。這些遠遠不夠,只有孩子按照家長的標準成長,家長才是最有面子的!愛面子,在西方心理學上被解讀為一種自戀型人格。
  • 來自媽媽的質問:是孩子的面子重要,還是媽媽的面子重要?
    ,卻不曾想過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尊嚴被壓制在父母的面子之下,是多少孩子一生不堪的回憶。1個多小時的節目,有半個多小時是她當眾吐槽兒子:「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我都想換兒子了。」面子即是孩子的自尊,父母不給孩子留面子,可能會讓一個孩子內心缺乏力量。
  • 孩子的面子,就是父母的體面
    大庭廣眾之下,或是義正辭言地教訓,或是揭短嘲笑,父母的話就像利刃,扎進了孩子的心裡。尊嚴被壓制在父母的面子之下,是多少孩子一生不堪的回憶。1個多小時的節目,有半個多小時是她當眾吐槽兒子:「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我都想換兒子了。」
  • 批評孩子,千萬不能觸碰的三個底線,父母一定要看看
    以下這3個批評孩子的方式,正在威脅孩子的未來,父母一定要注意。「你看看自己不小心,把地板弄髒了,還把媽媽的包和衣服弄溼了,很麻煩!」都很正常。可是這位怒火衝天的媽媽卻大聲責備孩子:「以後我再也不給你買飲料了!」
  • 是你面子重要還是媽媽面子重要?有多少孩子,要面對父母如此教育
    面對孩子犯錯,你會當眾批評指責,還是保護孩子的自尊,私下溝通?是你的面子重要,還是媽媽的面子重要?有一期《少年說》,討論父母應不應該當眾指責孩子。女兒說,從初中開始,媽媽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媽媽聽了就不樂意,她反問道:「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 中國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談孩子,孩子等於面子!
    因為學習已經成為了我們小學生的壓力,我不希望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你們就當沒有生過我這個女兒!請不要再把壓力給我們小孩子了!再見爸爸媽媽哥哥!——愛你們的女兒女兒聽了,眼裡淚光點點,默不作聲。炫耀孩子的行為反應了中國人強烈的自尊和虛榮心理,丟面子就意味著否定自己的才能,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你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面子。只許比別人強,不能比別人弱,否則就是丟了我的臉。
  • 今天小學生學習壓力大,很大程度來自家庭,來自父母
    從我20多年的班主任經驗來看,今天小學生學習壓力大,往往跟家庭,跟父母分不開。假如父母是嚴厲型,對孩子的學習也是非常高要求。天天盯著孩子學習,稍有不懂就會一頓責罵。立即聯繫老師,質問老師怎麼回事,孩子上課有沒有認真聽,為什麼剛學的內容都不懂了。讓孩子長期處於緊張害怕的學習之中。學習沒有興趣,學得很壓抑,學得很不開心,覺得壓力特別大。真擔心這樣的孩子不知道哪天會爆發。所以,面對這樣的父母,我總是安慰他們,稍安勿躁,孩子已經很努力了,也很不錯,偶爾的失利是難免的,沒有失敗那來成功之說。假如父母是攀比型,總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後,要不覺得很沒面子。
  • 孩子也要面子?父母該了解「尊重法則」,讓孩子擁有美好未來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的父母對待孩子很嚴格,那麼孩子可能就會壓力變得非常大,繼而變得懦弱膽小,還有的父母他們把孩子當作是小孩,是弱勢群體,什麼事情都會替孩子去做決定,不懂得尊重孩子。
  • 毀掉孩子的罪魁禍首是遊戲?你錯了,其實是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
    但最終明明還是走進家門了,父母看到明明的成績單,對明明一頓劈頭蓋臉的數落,父親說:就沒有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你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嗎?母親說:考成這樣怎麼上重點中學,我要是你都丟死人了。聽到父母對他的責罵,明明的自尊心瞬間跌到了谷底,他甚至認為自己真的像頭豬一樣笨。
  • 孩子學習忙,父母壓力大?聰明的父母要學會這樣自我解壓
    在一二線城市,給孩子的教育投資佔到了家庭年收入的40%~50%。 巨大的經濟壓力之下,還要承受心理壓力,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家長就想法設法擠進私立、雙語、示範性學校,孩子的智力開發越來越早,家長們擔負的教育責任也越來越重。 父母承擔的責任越重,對孩子學習投入的關注就越多;投入得越多,父母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由此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形成了惡性循環。
  • 不要讓你的面子,毀掉孩子一生
    爸媽的面子有了新需求,那就是成績。在十分努力也無法讓成績拔尖後,因為壓力和青春期,她開始發胖長痘,被邊緣化。她明明沒有變,生活卻變得失望和挫敗。她不再是焦點,甚至無法入圍別人眼中的優秀圈。雖然小時候風雨無阻地練聲樂、練基本功,但當這些不能給她帶來父母、他人的讚許,她也不知道有什麼更多的價值。她似乎自己從未真正地為自己努力,或問自己需要什麼。
  • 孩子等於面子?中國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談孩子
    蘇珊聽到別人家孩子成績優異,特長突出,心裡很不是滋味,突然瞪了女兒一眼,說:「讓你去學芭蕾舞,你偏不去,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女兒聽了,眼裡淚光點點,默不作聲。02一封留給媽媽的信,滿紙辛酸與無奈近日新聞報導了一位11歲離家出走的女孩,臨走前她留給媽媽的一封信讓無數網友淚崩:媽媽,我走了,你不用來找我了。因為學習已經成為了我們小學生的壓力,我不希望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你們就當沒有生過我這個女兒!請不要再把壓力給我們小孩子了!
  • 給孩子面子,靠的是這3句話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給孩子面子這個話題,這個話題一說,肯定我們大家都會想到一個場景啊,我們家長當著眾人的面教訓我們孩子,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很多父母眼裡我們孩子就是孩子可以隨便的教育,反正他什麼也不懂。 其實古人最講究的就是不要人前訓子,為什麼呢?當然呢?
  • 孩子考試壓力的表現父母要了解,嘗試以下建議幫助孩子緩解壓力
    考試對孩子、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或看護者來說是學校生活中具有挑戰性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些方法可以緩解壓力。來自父母、導師或學習夥伴的支持可以幫助年輕人分擔他們的煩惱,保持正確的、積極向上。鼓勵你的孩子與他們認為是支持的學校工作人員交談。如果你覺得孩子應付不了,和他們的老師談談可能會有幫助。儘量讓你的孩子參與進來。
  • 這三類父母,不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父母一定要看看
    導讀:這三類父母,不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父母一定要看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三類父母,不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父母一定要看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高中生壓力都來自哪裡?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減壓?
    外在因素:1、來自學業的壓力。學業壓力無疑是高中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進入高中以後,學習負擔加重,表現為科目增加,課程加深,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高。一些學生從一開始沒有很好地加以調整,以適應這一急轉彎時期,感到壓力很大。尤其是部分沒有考取高中而靠交擇校費進入高中的學生,底子簿,接受能力較差,心理壓力就更大。2、來自考試的壓力。
  • 父母該不該向孩子道歉?父母別為了贏面子,卻輸了孩子的心
    這時媽媽發話了:「兒子,你就別無理取鬧了,就聽你爸爸的不會錯,你爸爸可是研究生畢業,學過的知識比你多多了!」聽完父母的話,球球感覺非常委屈。晚上睡覺的時候,球球爸爸再次思考那道數學題,這時發現原來兒子的想法也是正確的。第二天爸爸告訴兒子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並且誇獎了他的聰明才智,媽媽也說道:「兒子厲害了啊,竟然連爸爸都被你難住了。」
  • "復旦教授錢文忠兒子考20分也無所謂":父母,不要拿孩子當面子
    文/學乃身之寶從你小的時候開始,爸爸就只關注你的行為舉止,人格養成,性格成型。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習」,則給你最大的自由。你和同學們相比,很特別的一點是,從未上過任何補習班、提高班、特色班之類的課外班;爸爸從不看重,甚至不過問你的考試分數;回想起來,更從不強迫你去學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