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張浙江餘杭去年招聘公司的截圖在網上傳播開來,原來,這份名單裡,絕大多數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這一份名單裡,清一色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學歷均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一些崗位還是街道辦事處的:
喬司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軟體工程碩士
南苑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學博士
倉前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清華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
五常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生物學博士
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去街道工作,是不是大材小用了?不過也有網友說,餘杭區這兩年發展得極快,是不是有了這些清華北大生呢?只有重視人才,才能贏得未來。
如果我們清華和北大培養的碩士博士本科生僅僅是為了到街道辦事處工作,那麼,在北大清華上面花費這麼高昂的教育經費,是否划算?
國家為什麼給這些985、211學校擁有如此高的辦學經費,不就是國家希望他們培養的學生能夠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回報。
大眾不希望北大清華花著高出別人一百多倍的辦學經費,培養出和其他學校一樣社會貢獻的人。
雖然說,從畢業的學生,他們有選擇自己職業的自由,但是,我們還是要算一下帳,花了納稅人這麼多錢,給社會的回報在哪裡呢?
我們的科技創新不靠清北生難道靠那些二本三本院校的學生嗎?如果不靠清北生幹嘛對他們最好,花國家那麼多錢?
這些985、211高校佔用了大量的資金,把大學高校分成了三六九等,甚至擠壓了其他高校的成長空間、導致應試教育越來越明顯,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而他們只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到街道辦事處工作的人。
儘管餘杭區街道辦事處的人回應:清華北大的學生來街道工作並非大材小用,是餘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工作專業性強,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經濟社會的服務管理上做好專業支撐。
國家每年花幾百億甚至上千億,不是為了應聘街道辦事處的。清北生不願吃苦搞科研,不願努力繼續鑽研,不願獻身我們的科技事業,不說白了就是我們教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