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將「余光中神話」推到了極端?

2021-02-23 苦勞網

【編按】臺灣詩人余光中昨日(12/14)逝世,我們重新刊登北京學者趙稀方寫於2004年的這篇文章(原發表於《中國圖書商報》),作者文中提及在中國大陸的「余光中熱」,在文章面世後時隔13年不僅不見消退還持續升高,此次重刊此文,也是希望兩岸各界在嘗試綜合評價余光中此一極具爭議性的作家時,能更全面的顧及歷史。

因此,我們絕非刻意要對死者不敬,而是,余光中或許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個人,他的一切值得非議的作為與品格,反映的都是國府遷臺後,冷戰下的反共愛國綱領,在文藝與文化方面的戰線。

隨著「革新保臺」,當年反共愛國的「國」可以漸次轉移,從「中華民國」替換為「臺灣」,前者由本土化之國民黨延續至今,後者則由民進黨半路繼承,但戒嚴時期以降的反共意識形態,至今則絲毫未改,深深支配著臺灣最深層次的精神土壤。

一個幽靈,余光中式的幽靈,在兩岸遊蕩。扣紅帽子、「狼來了」是否真的離我們遠去,值得今日關注臺灣社會的朋友們深思。

臺灣詩人余光中昨日逝世。(圖片轉載自《新京報》)

「余光中熱」

據臺灣的朋友告訴我,大陸的「余光中熱」讓臺灣的左翼文壇感到很吃驚,我想補充的是,「余光中熱」讓我們大陸稍有臺港文學知識的學者感到慚愧!也許余光中應該與我們一道懺悔,余光中懺悔的是他隱瞞歷史,「過去反共,現在跑回中國大陸到處招搖」(李敖語),而我們應該懺悔的則是對於臺港歷史及文學史的無知。

「余光中熱」誠非虛言,只列舉近年的幾件事即可明瞭其「熱度」如何:2002年9月,福建省專門舉辦「海峽詩會」——余光中詩文系列活動; 2002年10月,常州舉辦「余光中先生作品朗誦音樂會」,來自北京、上海、江蘇、臺灣的藝術家、演員現場朗誦了余光中不同時期的作品,余光中先生在這裡幸福地度過了他的75歲生日; 2004年1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皇皇九大卷《余光中集》,受到廣泛注意;2004年4月,備受海內外華語文學界矚目的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開獎,余光中成為2003年度散文家獎得主。

近日報刊上關於他更是連篇累牘,「文化鄉愁」、「中國想像」、「文化大家的風範和氣象」之類的溢美之辭讓人頭暈目眩。今年4月21日的《新京報》上,一位元記者在其「採訪手記」中這樣寫道,「高爾基提前輩託爾斯泰『一日能與此人生活在相同的地球上,我就不是孤兒』,況且曾相見並有過一夜談呢?」 他將余光中比作託爾斯泰,並為自己能見到這位大師而感到幸運萬分,這段「驚豔」之筆將大陸的「余光中神話」推到了極端。

遺憾的是,這些宣傳和吹捧說來說去不過是余光中的「鄉愁」詩歌和美文,而對余光中在臺灣文學史上的作為毫無認識,因而對於余光中究竟何許人並不清楚。不過,對於普通的讀者也許不應該苛求,因為大陸對於臺港文學一向隔膜,而余光中又善於順應潮流。舉例來說,在九大卷300餘萬言的《余光中集》中,余光中的確是十分乾淨和榮耀的,因為他將那些成為他的歷史汙點的文章全部砍去了,這其中包括那篇最為著名的被稱為「血滴子」的反共殺人利器《狼來了》。但在行家眼裡,這種隱瞞顯然是徒勞的,每一個瞭解臺灣文學史的學者都不會忘記此事,海峽兩岸任何一本臺灣文學史都會記載這一樁「公案」。

鄉土文學之爭

余光中在臺灣文壇上的「惡名」,開始於「唐文標事件」。70年代初,臺灣文壇開始對一統臺灣文壇的「橫的移植」的現代主義詩歌進行批評反省,其標誌是唐文標先生的系列批評文章,他在1972年到1973年間的《中外文學》、《龍族文學評論專號》、《文季》等刊物上先後發表了《先檢討我們自己吧!》、《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詩的沒落》等文章,批評臺灣現代詩的「西化」和脫離現實的傾向。這一系列文章在文壇引起了震動,引發了關於現代詩以及現代主義的大爭論。在這場論爭中,余光中當時是維護現代詩的代表人物。關於論爭的是非本身,這裡無需加以評判。想提到的是,余光中一出手就顯示出他的不厚道。在《詩人何罪》一文中,余光中不但言過其實地將論爭對方視為「仇視文化,畏懼自由,迫害知識份子的一切獨夫和暴君」的同類;而且給對方戴上了在當時「反攻大陸」的臺灣最犯政治忌諱的「左傾文藝觀「的帽子。所以就有論者揭露余光中搞政治陷害,如李佩玲在《余光中到底說了些什麼》一文中指出:「這樣戴帽子,不只是在栽害唐文標(也算得上是壓迫知識份子了吧),還在嚇阻其他的人。」

但這樣的批評對於余光中沒有產生什麼效果,在70年代後期著名的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變本加厲地施展了他的攻擊手段,並且與國民黨官方、軍方配合申伐左翼鄉土作家。在這場鄉土文學論戰中,臺灣鄉土文學受到的最大攻擊來自兩個人,一個是代表官方的國民黨《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另一個就是余光中。在鄉土作家看來,最為可怕的並不是彭歌強調「反共」的官方言論,而是余光中關於臺灣鄉土文學「聯共」的誣告。1977年7月15日至8月6日,彭歌發表了系列官方文章,強調「愛國反共是基本的大前提」,不是「蹈入了『階級鬥爭』的歧途」。緊隨其後,余光中在8月20日《聯合報》發表了《狼來了》一文,影射臺灣鄉土文學是大陸的「工農兵文藝」。他在此文開頭大量引述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觀點,以此證明臺灣鄉土文學的思想與前者的相類,並且說:「目前國內提倡『工農兵文藝』的人,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是為天真無知;如果明白了它背後的意義而竟然公開提倡,就不僅是天真無知了。」接著,他從攻擊大陸的共產黨文藝統治談起,抱怨臺灣的「黨治」未免過於鬆懈,對於鄉土作家過於客氣:

中共的「憲法」不是載明人民有言論的自由嗎?至少在理論上,中國大陸也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然則那些喜歡開放的所謂文藝工作者,何以不去北京提倡「三民主義文學」、「商公教文學」,或是「存在主義文學」呢?北京未聞有「三民主義文學」,臺北街頭卻可見「工農兵文藝」,臺灣的文化界真夠大方。說不定,有一天 「工農兵文藝」會在臺北得獎呢?正當我國(指臺灣——引者注)外遭逆境的之際,竟然有人提倡「工農兵文藝」,未免太過巧合了。

在文章的最後,余光中將他所命名的臺灣「工農兵文藝」視為洪水猛獸,喊出了「狼來了」的呼聲,並且表明了自己維護當局的「勇氣」:「不見狼來了而叫『狼來了』,是自擾。見狼來了而不叫『狼來了』,是膽怯」。針對文壇對於他「戴帽子」的批評,他露出了鎮壓的兇相,「問題不在於帽子,在頭。如果帽子合頭,就不叫『戴帽子』,叫『抓頭』。在大嚷『戴帽子』之前,那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還是先檢查自己的頭吧。」

今天大陸的讀者,可能很難理解余光中這篇文章在當時白色恐怖時期的臺灣所起到的政治迫害作用。此文一出,引起大譁,激起眾怒,不但受到直接指控的鄉土文學作家陳映真、王拓、尉天聰、楊青矗、黃春明等人憤起辯白,連那些與此無關、立場公正的文化界人士也紛紛撰文批評余光中的陰惡。徐復觀在《評臺北 「鄉土文學」之爭》一文中尖銳指出:余光中「之所謂『狼』是指這些年輕人所寫的是工農兵文學,是毛澤東所說的文學,這種文學是『狼』,是『共匪』。」「這位給年輕人所戴的恐怕不是普通的帽子,而可能是武俠片中的血滴子。血滴子一拋到頭上,便會人頭落地。」

在鄉土文學作家遭受巨大政治壓力、尉天聰差點被解聘抓捕的情形下,余光中卻因有功而受到當局寵幸:1977年8月,由「中央文化工作會」在臺北劍潭反共救國青年活動中心召開的「全國第二次文藝座談會」上,鄉土文學作家因為有「問題」而多未受到邀請,余光中卻高坐在主席臺上,傾聽「黨政軍要人」做關於「堅持反共文藝立場」的報告。

陳映真事件

如果說余光中的上述「公開告密」與其政治立場有關,那麼新近披露的余光中向軍方「私下告密」的行為,則只能歸之於他的人格問題了。

據陳映真在2000年《聯合文學》9月號發表的《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一文中透露,余光中當時將陳映真文章中的引述馬克思之處一一標出,加上批註,寄給了當時「國防部總作戰部」主任王將軍,告密陳映真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這在當時的臺灣是「必死之罪」,因為特殊原因,陳映真後來得以僥倖躲過這場災禍。陳映真還是厚道的,幾十年來他一直沒有披露此事,只是因為余光中後來又將此件寄給了陳芳明,而陳芳明在他的文章中談到了這份材料,陳映真才在上面這篇與陳芳明的論戰文章中說破了連後者都感到吃驚的「告密事件」。為清楚起見,茲將陳映真的原文引述如下:

陳芳明在他的《鞭傷之島》一書中,收到一篇《死滅的以及從未誕生的》,其中有這麼一段:

隔於苦悶與納悶的深處之際,我收到余光中寄來香港的一封長信,並附寄了幾份影印文件。其中有一份陳映真的文章,也有一份馬克思文字的英譯。余光中特別以紅筆加上眉批,並用中英對照的考據方法,指出陳映真引述馬克思之處……

事隔多年,而且因為陳芳明先披露了,我才在這裡說一說。余光中這一份精心羅織的材料,當時是直接寄給了其時權傾一時、人人聞之變色的王將軍手上,寄給陳芳明的,應是這告密信的副本。余光中控訴我有「新馬克思主義」的危害思想,以文學評論傳播新馬思想,在當時是必死之罪。據說王將軍不很明白「新馬」為何物,就把余光中寄達的告密材料送到王將軍對之執師禮甚恭的鄭學稼先生,請鄭先生鑑別。鄭先生看過資料,以為大謬,力勸王將軍千萬不能以鄉土文學興獄,甚至鼓勵王公開褒獎鄉土文學上有成就的作家。不久,對鄉土文學霍霍磨刀之聲,戛然而止,一場一觸即發的政治逮捕與我擦肩而過。這是鄭學稼先生親口告訴我的。

在那森嚴的時代,余光中此舉,確實是處心積慮,專心致志地不惜要將我置於死地的。

為謹慎起見,筆者專門與現在香港客座的陳映真先生取得了聯繫,陳映真不但允許我引用這些材料,而且答應如果必要的話,他可以向我出示鄭學稼先生回憶的原件。陳映真對我說:人在歷史上可能有錯,但事後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並對世人有個交待,而余光中卻從未在任何場合對他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表現有過悔過。他的做法是首先塗抹歷史,隱去這些文章,而在面對能記住歷史而又有正義感之人的公開質問時,他仍然頑固地為自己辯護。比如在最近的一個場合,一個青年責備他當年假借權力壓迫鄉土文學,他語無倫次地回答:他當年反對的不是鄉土文學,而是「工農兵文藝」,「顯見他至今絲毫不以當年借國民黨的利刃取人性命之行徑為羞惡」(陳映真)。

陳芳明何許人也?說起來也許讓人吃驚,他乃是當前臺灣文化臺獨的代表人物。陳芳明有一個讓中國人特別難以接受的所謂的後殖民臺灣史觀,他認為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對於臺灣的接收和統治是與日本統治者相類的「外人」對於臺灣人的殖民統治,陳映真為此在《聯合文學》上撰文批評他對於社會性質認識的混亂,由此引發了與陳芳明來回數次的論爭。筆者曾撰文從西學角度批評陳芳明對於後殖民理論的誤用,並在臺灣的會議上與其有過直接的交鋒,此處不贅。讓人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余光中會將他的告密材料寄給陳芳明?瞭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現在的文化臺獨代表人物陳芳明當年卻是一個左翼青年。在鄉土文學論戰中,陳芳明因為對於余光中的《狼來了》這篇文章的氣憤而與之決裂。這一點,現在的陳芳明也供認不諱。在對於陳映真《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一文的回應文章《當臺灣戴上馬克思面目——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2000年10月號)中,陳芳明對自己有如下說明: 「我與余光中的決裂,源自於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他發表了一篇《狼來了》。我認為這篇短文,傷害了自由主義的精神,我無法同意他的論點。」「在那篇長文中,我對於余光中的反共立場表示不能苟同;並且由於他的反共,使我對文學感到幻滅。」

但為什麼在多年後余光中又與其言歸於好了呢?這其中的奧秘我們不得而知。陳映真說:「現在,陳芳明與當年與之『決裂』的余光中恢復舊好,也有文章相與溫存。這自然是陳芳明的自由。只是想到詩人龐德在一戰中支援、參加了納粹,戰後終其一生久不能擺脫歐西文壇批判的壓力和良心的咎責。」可與龐德相提並論的自然還有德國的海德格爾和美國的保羅·德曼,他們都因為自己歷史的劣跡而使名聲一落千丈。於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便是,為什麼余光中非但沒有受到歷史的追究,卻在大陸紅極一時,並被奉為大師和偶像呢?

餘秋雨與余光中

陳映真還舉例提到了餘秋雨,捲入了文革「寫作組」案的餘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個交待,而劣跡確鑿的余光中更應該這樣。大陸文壇對於餘秋雨一直追究不放,但與此同時卻對余光中大加吹捧。有趣的是,在大陸文壇一致窮追餘秋雨「文革案」的時候,余光中卻出人意料地為餘秋雨大抱不平,他對記者說:「我知道目前大陸對餘秋雨攻擊很多。但我認為,追索過去並沒有很大的必要。」——余光中的行為一直讓人感到奇怪,現在我們終於應該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他自己的歷史原來本不乾淨。還有一件巧合的事,1999年湖南嶽麓書院舉辦著名的千年論壇,首先邀請的便是餘秋雨和余光中兩人。對於兩者的表演,外界的評論明顯地抬余光中而貶餘秋雨,如王開林在同時發表於《書屋》和《中華讀書報》一篇文章中,如此貶低餘秋雨而吹捧余光中:「秋雨風度翩翩,身上頗有股子海派名士味,一目了然,他顯得既聰明、精明,還很高明,實屬社會活動家中那種頂尖尖的『三明治』,……余光中吐屬清雅,雍容平和,童顏鶴髮,道骨仙風,彬彬如也,謙謙如也,真學者之典範。借用余光中讚美大詩人葉芝的話說:『老得好漂亮!』」可謂一者踩在地上,一者捧在天上,如此分明的褒貶來自何處呢?

從文章中,我們知道,該文作者反感餘秋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於批評者的惡劣態度,他動輒將批評者稱為「文化殺手」,王開林將此稱為餘秋雨的「血滴子」。原來餘秋雨也有「血滴子」之稱!但如果他知道早在20年前余光中就已鍛造出較餘秋雨遠為惡毒的「血滴子」,恐怕就不會如此分明地褒貶了。

還是李敖對於余光中的人品看得透,他徑直將余光中稱為「騙子」,他對余光中的詩歌水平也不買帳,他甚至說,「現在余光中跑到中國大陸又開始招搖撞騙,如果還有一批人肯定他,我認為這批人的文化水平有問題。」余光中的詩歌散文的藝術性,本文暫不涉及。不過至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麼一句話,現在大陸有一批人神化余光中,是因為他們對於歷史知識有問題,至少是對臺港這一塊還所知甚少!

--

苦勞網是一個仰賴小額捐款運作的獨立媒體,為了生產更多新聞內容,持續關注在主流社會中被漠視的異見與主體,需要你成為我們堅實的後盾。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用Wechat掃一掃打賞,支持我們的工作能持續下去。

相關焦點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余光中被李敖批評為「馬屁詩人」,余光中的一句話回應成為經典
    余光中的詩《鄉愁》表達了太多同胞想回家卻回不去的感受,這句話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一句話,說到臺灣,詩人不得不提到他,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生動地反映在他的詩中,但他遭到了李敖的責罵。余光中不急不慌的回應成了經典,人們不禁佩服於先生的智慧和他的寬宏大量,李敖也一直是令人厭煩的,那麼,誰這麼豁達,為什麼要罵余光中先生?
  • 余光中:不要問我心裡有沒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
    「如果你愛我,你可以把蜜月延長——到七十歲(像你的白髮像我的白須)那樣的短」。這是余光中34歲寫的,當時他們結婚近6年。後來,這蜜月延得可真長啊,一直到他89歲。誰能經得住這麼誇?還連續誇幾十年?到了三十五周年,當然要繼續寫情詩。余光中在《紅燭》中寫道:「最後的一陣黑風吹過,哪一根會先熄呢,曳著白煙?剩下另一根流著熱淚,獨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最好是一口氣同時吹熄,讓兩股輕煙綢繆成一股,同時化入夜色的空無。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對於余光中的文學成就,他曾經的追隨者,也是決裂者的《臺灣文學史》作者陳芳明曾這樣評價: 「以詩為經,以文為緯,縱橫半世紀以上的藝術生產,斐然可觀;那已不是屬於一位作者的畢生成就,也應屬於臺灣文壇創造力的重要指標。從舊世紀到新世紀,從揚眉少年到慈眉老年,由於他同時經營兩種文體,任何一個時段都從未出現歉收的跡象。」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對於余光中的文學成就,他曾經的追隨者,也是決裂者的《臺灣文學史》作者陳芳明曾這樣評價: 「以詩為經,以文為緯,縱橫半世紀以上的藝術生產,斐然可觀;那已不是屬於一位作者的畢生成就,也應屬於臺灣文壇創造力的重要指標。從舊世紀到新世紀,從揚眉少年到慈眉老年,由於他同時經營兩種文體,任何一個時段都從未出現歉收的跡象。」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1950年五月到臺灣,九月以插班生考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兩年後畢業。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10月,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刊,致力於現代主義詩歌創作。1956年與範我存女士結婚,後育有四個女兒。年間先後任編譯官及大學教職。1958年到美國進修,獲愛奧華大學藝術碩士,畢業後回臺任教。
  •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郭江曉攝中新網海口12月18日電 (郭江曉)「你完美的詩人形象/是兩岸鄉愁的神話,兩岸人都愛你/在這樣一個平常而又神聖的日子/我站在海邊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想輕輕地對您說:先生,走好。」
  • 詩壇翹楚余光中
    余光中記憶深處鐵軌上的第一顆鉚釘,當是九九重陽節。「誰言秋色不如春,沒到重陽景自新。隨分笙歌行樂處,菊花茱萸更宜人。」重九登高,兩千年來綿延不絕,典出何處?據余光中考,源之《續齊諧記》中記錄了一個家族為避災禍,盛茱萸囊飲菊花酒登高的故事,一個美麗而哀怨的傳說。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因為北方動亂,余光中選擇金陵大學讀書,念外文系。讀了2年,又輾轉到上海,又到廈大外文系讀二年級。後來從香港到臺灣,直到1950年,進入臺灣大學,才得以圓滿畢業。從此,離開故鄉,無論是港臺,還是歐洲。余光中總是自稱「江南人」,卻難再見江南。故鄉是什麼?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喬杉  資料圖:余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女士出席活動。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余光中走了,那位寫下《鄉愁》的桂冠詩人走了。對於這首詩,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余光中因此被稱為「鄉愁詩人」,也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首現象級作品的出現,往往是因其以藝術性的手法巧妙地觸及到了人們的心靈,或者打開了一段記憶,或者開啟了一段敘事。《鄉愁》的流行,也有著這樣的邏輯。
  • 余光中不止一首《鄉愁》,追思詩作《中元夜》賞析
    大多數人對於余光中的印象,應該還是那枚小小的油票,《鄉愁》是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品,也是最為人熟知的詩作。每次讀到這裡,都會感覺到一種沉重,生死、時空,才是鄉愁的真正內涵。最近,又讀到余光中的另一首《中元夜》,是寫中元節(鬼節)的詩,詩中對於生死時空的困惑與追問,幽眇神秘的境界也非常引人注目。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你不是誰,光說,你是一切。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你的魂魄烙著北京人全部的夢魘和恐懼。只要你願意,你便立在歷史的中流。如果你保持清醒,而且屹立得夠久。你是空無。你是一切。無回音的大真空中,光,如是說。」「少年愛做的事情,哪一樣,不是夢的延長呢?看地圖,是夢的延長。看厚厚的翻譯小說,喃喃咀嚼那些多音節的奇名怪姓,是夢的延長。放風箏也是的。」
  •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與海南緣分頗深。早在抗戰初期,9歲的余光中隨家人為躲避日寇,曾坐船途經瓊州海峽。2003年、2004年、2011年,他曾三次來海南講學、研討,以詩會友。2013年年底,他以85歲高齡應邀來瓊參加2013「兩岸詩會」,並以傑出影響力和對兩岸文化交流之貢獻獲詩會「桂冠詩人獎」。
  • 余光中去世生前愛看《琅琊榜》 自稱是地道南京大蘿蔔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詠 張楠 周茂川自稱是地地道道的南京大蘿蔔余光中於2000年「回歸」故鄉懷抱之後,有數不清的回寧經歷。第二屆「南京文化名人」評選將範圍擴大到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南京籍人士,入選的余光中笑言,「其實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南京大蘿蔔」。每次回到南京,余光中總是忍不住撫今追昔。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且聽小編為您講述:余光中與他的鄉愁余光中從1948年寫第一首詩,到1998年他的第18部詩集《高樓對海》完成時,正好是他寫詩50周年。於是,他在《高樓對海》的序言中寫道:「五十年前,我的第一首詩,《沙浮投海》寫於南京。那窗口對著的卻是紫金山。好久好遠啊,少年的詩心,只要我一日不放下這支筆,那顆心就依然跳著。」
  • 別了,余光中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2017年12月14日,著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高雄醫院病逝。消息傳出,全球範圍內的華語文化圈迅速掀起追悼和紀念熱潮。
  • 黃維樑:星雲呼應余光中《行路難》
    追不上雜花生樹欲去江西唉,別把我考倒了誰解得那些典故2012年12月13日三、余光中行路難?世途艱難,人生失意,古人乃有《行路難》之作。唐朝就有盧照鄰、李白、柳宗元等以此為題的詩篇,李白的尤其著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余光中的近作《行路難》寫他「行路難」?
  • 余光中首次到山東看黃河 把名片迎風一揚鞋底泥土帶回臺灣
    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2013年4月份,余光中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新杏壇》欄目,分享他的美麗鄉愁。余光中情不自禁的回憶起,2001年第一次來山東看黃河的經歷。余光中說,當時帶他去的人曾提醒過他,因為黃河已經斷流,不要盼望太多。但是到了之後讓他感慨萬千,「水勢蠻大,不過是在一個轉彎的地方,比較慢下來」。
  • 余光中未獲蔡英文「褒揚令」妻子:他不會在意
    余光中妻子範我存與次女餘幼珊今天表示,作品最重要!餘在文學上的地位無法抹煞,這就夠了!余光中與妻子臺文藝獎得主張曉風認為,余光中沒獲「褒揚令」,與管中閔至今還沒上任臺大校長的理由一樣,都是「政治不正確」。對此,餘幼珊表示,家人很淡然,並無特別想法,至於到底有沒有政治或其他因素?由大家自由評論。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訪問中國海洋大學(三)
    的時候,余光中先生雙手合在一起說:「當然,我也可以選擇屈原與杜甫,或者屈原與蘇軾,但是(聯想到他們的身世)這樣未免過於悲壯。所以我選擇了與『悲』相對的李白。」  余光中先生一字一頓地說:「我的『根』在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