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首次到山東看黃河 把名片迎風一揚鞋底泥土帶回臺灣

2021-01-10 齊魯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1972年,44歲的余光中寫下這首《鄉愁》,這是大陸讀者對他最熟悉的作品。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

2013年4月份,余光中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新杏壇》欄目,分享他的美麗鄉愁。

余光中情不自禁的回憶起,2001年第一次來山東看黃河的經歷。

余光中說,當時帶他去的人曾提醒過他,因為黃河已經斷流,不要盼望太多。但是到了之後讓他感慨萬千,「水勢蠻大,不過是在一個轉彎的地方,比較慢下來」。

余光中說,中國古代的歷史,戰爭、出塞等都經過黃河,甚至武俠小說《七俠五義》也是黃河來來去去,這令自己非常感慨。「我拿著名片迎風一揚,黃河就接走了,代表黃河已經知道我來過了」。

「因為河邊沙土比較松,所以在鞋底免不了粘了許多粘土。我回到山東大學是第二天才坐飛機走。我就想了一下,沒有把它刮掉,那個泥土就像是蕭邦把波蘭的泥土帶去巴黎一樣,我就把那泥土帶去臺灣,等它幹了再把它刮下來,擺著一個瓶子裡」,余光中回憶說。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余光中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開始,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2017年12月14日,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聽聽那冷雨》等。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是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和優秀翻譯家。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972.1.21

白玉苦瓜 

——余光中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須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滿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推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是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婉

千睇萬睞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裡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1974年完成

《聽聽那冷雨》(節選)

——余光中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沐浴之後特有的腥氣,也許那儘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颱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悽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再籠上一層悽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裡,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溼漓漓的靈魂,在窗外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王禹偁在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據說住在竹樓裡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是住在竹筒裡,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誇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溼溼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於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於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簷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縴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相關焦點

  • 余光中,一首《鄉愁》幾乎人人能背,他的死刷爆了朋友圈…
    2017年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因病在臺灣高雄醫院逝世,享年89歲。2000年前後,他幾乎每年都到大陸。1992年到北京,1997年到東北,2001年4月首次到山東。即便如此,他仍覺對中國河山「沒有看夠」,「才把中國的北方看了一點點」。
  • 送別詩人余光中,《鄉愁》感動無數同胞,他和羅大佑合作的這首歌...
    青年余光中不料因為又一場戰爭,原本可以駐足故鄉的余光中又踏上了逃亡的路,他一路輾轉南下,直至定居臺灣。從江南到四川,從中國大陸到臺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最終落腳於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二十一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三十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新大陸求學。
  • 余光中的詩與人生
    餘先生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中國大陸到臺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往返於兩岸多國,卻依然從未有過「歸屬感」。「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見風箏,看到的是轟炸機」。戰火中一路逃難的童年,是「鄉愁」萌發的最初土壤幾次逃亡,數次離鄉,一如他自己稱作的「蒲公英的歲月」。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餘先生一人佔盡。他孤獨著自己的孤獨,貫穿時空,他一生思考著生命的始終。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2015年11月7日,余光中返鄉永春參觀余光中文學館。攝影:康慶平2017年12月14日的微信朋友圈,被「鄉愁」刷屏了。這一天,以《鄉愁》一詩聞名於世的余光中先生,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臺灣高雄醫院病逝。
  • 黃河與日月潭之間的柔情
    比如瘂弦、周夢蝶,這兩位和余光中一樣,都是臺灣詩壇巨擘。  瘂弦本名王慶麟,出生於河南南陽,1948年11月隨南遷的學校離家,重返故鄉已是42年後,雙親皆已亡故。他回憶少小離家之時:「我媽媽把烙好的油餅包在油紙裡,放在我背包上。我還兇她,嫌她麻煩……我記得我走的時候好像連頭都沒有回,還在生氣。哪裡知道這就是永訣?!小孩子不知道從此就見不到大人了。」
  • 余光中 「望鄉牧神」的家國情懷
    這些年來,《鄉愁》幾乎成為余光中的名片,在海峽兩岸大受歡迎的程度著實在讓他感到驚訝。他說:「對我個人而言,鄉愁是一種家國情懷。家是個人的放大,國又是家的放大。」 遊子以詩的方式回鄉 「人往往是在離開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後,反而對故鄉有更深刻的認識,」余光中說,「在臺灣,我們還分大陸和臺灣,可到了美國就不管了,都是一個中國。」
  • 鄉愁和家國:余光中何以點燃一代華人?
    所以從小就會聽他們講到故鄉,講到故鄉生活的豐美,講到故鄉的人,以後都沒有機會見面了。他們都是十六七八歲來的。我看到這首詩就會想到小時候看到他們那個眼神,那種無奈和空洞。我的姐夫在開放探親的前一年就去世了,有些人更早去世了。他們站在海邊往對岸看的樣子我從小就看到過。」胡德夫所敘述的場景,對那個年代長大的臺灣人來說,不陌生。
  •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開封參加端午詩會 朗誦新詩《招魂》
    原標題: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開封參加端午詩會 朗誦新詩《招魂》 余光中現場朗誦新詩《招魂》   □記者朱建豪文記者李文波實習生李超然攝影   閱讀提示|還記得那首昨日上午,2014中國宋韻端午詩會暨端午文化周活動在開封開幕,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綠蒂,大陸詩人汪國真等人參加了詩會。詩會上,余光中還親自朗誦了為端午詩會所創作的新詩《招魂》。   今年86歲的余光中,涉獵廣泛,著作等身,深受兩岸青年喜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余光中說,自己千裡迢迢來河南,是因為河南文化源遠流長。他希望年輕一代要保存或者追求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發揚下去。
  • 詩人余光中|馬莉
    ,在中文系資料室裡偶爾讀到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守夜人》,裡面有一詩句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守最後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我驚訝於這極具張力與動感的詩句,「燈」與「傾斜的巨影」疊加一起,清晰又魔幻。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記得在王老師曾告訴我余光中創作這首詩的背景:1971年蟄居臺灣22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賦詩一首《鄉愁》。寫完後,余光中沉吟良久,熱淚盈眶。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0年五月到臺灣,九月以插班生考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兩年後畢業。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10月,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刊,致力於現代主義詩歌創作。1956年與範我存女士結婚,後育有四個女兒。
  • 余光中生命的四度空間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是他寫的;「踢踢踏,踢踢踏,給我一雙小木屐,讓我把童年敲敲醒」是他寫的;「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也是他寫的。  他,就是十年前因一首《鄉愁》而被內地讀者知道並記住的臺灣詩人余光中。
  • 和余光中談散文
    我在山東寫了兩萬字的長文《山東甘旅》,與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相對,這篇文章就是比較「重工業」的。從《鬼雨》《逍遙遊》到《聽聽那冷雨》,都是比較濃重的,我放了很多詩的技巧進去。現在我的散文又跟那時候不一樣了,大概年紀大了,所以比較恬淡一點,有時候趨於幽默。侯軍:從您的《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作品裡能感受到您對散文的格局、氣象、深度非常看重。
  • 詩壇翹楚余光中
    1996年,余光中應邀到四川大學講學,有幾位研究生拿出他的詩集請他籤名題詞。當有人指出某本書是山東某出版社盜印時,余光中幽默地說:「山東出聖人,又出響馬嘛。」把幽默當作是荒謬的解藥。余光中的家庭是女性世界。
  • 大同電鍋,了解臺灣的第一張名片
    依稀記得小時候,余光中的《鄉愁》帶來了關於寶島的淡淡思緒,也是對臺灣的最初記憶,就是海峽的一段。長大後,踏足臺灣本土,穿越大街小巷,去聽市井裡的歌謠,嘗夜市裡的美食,看故宮裡的展品,聽臺灣老人講過去的故事。如此看來,注重傳統文化保留的臺灣的名片也是太多,有人文,有物質,有情懷。
  • 別了,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馬英九探望余光中
    【2016.09.18】 星期日 原標題:馬英九南下高雄探望余光中 相談40分鐘     (鳳凰新聞、中國新聞網、中工網
  • 正面譯稿,背面情詩,書呆子余光中用信紙撩到咪咪,網友:我酸了
    文學大師梁實秋曾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而余光中自己在詩裡這樣說:「我的血管是黃河的支流,中國是我的中國。」那是他和幾個同學合辦的,上面刊登了余光中翻譯的拜倫的作品。這份單張刊物在學校附近的書店寄售,當然一份也沒銷掉。範我存看了之後卻對余光中甚是崇拜。由於余光中太害羞,沒有問範我存的大名,只知道她小名叫咪咪,就把收信人寫成「範咪咪」。後來,余光中一直叫她「咪咪」。
  • 高考作文素材:從余光中先生的經歷體味詩人的家國情懷
    在兩岸三地遊走居住教學的余光中老師,自言最喜歡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兩岸三地是:「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擅新詩、散文,旁及評論、翻譯,出版著譯凡五十種,其中散文有十種,作品列入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及設有華文課程的大學、中學的教科書。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那是崑崙山之根,黃河之源。那不是朝山,是回家,回到一切的開始。有一天應該站在那上面,下麵攤開整幅青海高原,看黃河,一條初生的臍帶,向星宿海吮取生命。他的魂魄,就化成一隻雕,向山下撲去。浩大圓渾的空間,旋,令他目眩。——《聽聽那冷雨·山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