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1972年,44歲的余光中寫下這首《鄉愁》,這是大陸讀者對他最熟悉的作品。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
2013年4月份,余光中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新杏壇》欄目,分享他的美麗鄉愁。
余光中情不自禁的回憶起,2001年第一次來山東看黃河的經歷。
余光中說,當時帶他去的人曾提醒過他,因為黃河已經斷流,不要盼望太多。但是到了之後讓他感慨萬千,「水勢蠻大,不過是在一個轉彎的地方,比較慢下來」。
余光中說,中國古代的歷史,戰爭、出塞等都經過黃河,甚至武俠小說《七俠五義》也是黃河來來去去,這令自己非常感慨。「我拿著名片迎風一揚,黃河就接走了,代表黃河已經知道我來過了」。
「因為河邊沙土比較松,所以在鞋底免不了粘了許多粘土。我回到山東大學是第二天才坐飛機走。我就想了一下,沒有把它刮掉,那個泥土就像是蕭邦把波蘭的泥土帶去巴黎一樣,我就把那泥土帶去臺灣,等它幹了再把它刮下來,擺著一個瓶子裡」,余光中回憶說。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余光中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開始,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2017年12月14日,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聽聽那冷雨》等。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是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和優秀翻譯家。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972.1.21
白玉苦瓜
——余光中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須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滿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推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是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婉
千睇萬睞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裡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1974年完成
《聽聽那冷雨》(節選)
——余光中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沐浴之後特有的腥氣,也許那儘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颱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悽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再籠上一層悽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裡,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溼漓漓的靈魂,在窗外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王禹偁在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據說住在竹樓裡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是住在竹筒裡,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誇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溼溼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於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於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簷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縴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