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即對教育目的的價值性進行選擇時所具有的傾向性。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問題是教育理論中最為重要的領域。教育目的觀可分為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文化本位論、生活本位論等幾種類型。
(一)個人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從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根據人的本性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它認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個人價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發展。
(二)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強調人是社會的產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社會本位論主張培養社會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範。
(三)文化本位論
文化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強調教育目的應圍繞文化這一範疇來進行,用文化來統籌教育、社會、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其最終目的在於喚醒人們的意識,使其具有自動追求理想價值的意志,並使文化有所創造,發展與形成新的文化。
(四)生活本位論
生活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認為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樣生活。
(一)社會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1.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
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最早源於人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發展及其保護的認識。它強調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其核心是人的發展。而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對此負有重要的使命。因此,選擇確立教育目的必須依據和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要求,把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根本價值取向。
2.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問題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動所產生的社會物質生產、經濟發展及物質利益滿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動對社會精神生活、文化發展、價值建構等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如何看待二者,如何處理二者的關係,這是選擇確立教育目的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因為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必然要反映和滿足社會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是社會物質和經濟發展方面的,還有社會精神文化方面的。從社會的這種內在要求來看,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要堅持功利價值和人文價值的有機結合。
3.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
當代的改革開放已把中華民族置於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它的發展,不光是一個適應全球化、走向現代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能動創造、開拓進取的民族化過程。這一趨勢使民族性和世界性成為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發展過程中,既要傳遞、保持、維護本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同時也要與世界各國進行交往與合作。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在民族開放中發展、創造民族精神,使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並影響世界。
(二)人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1.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問題
社會化和個性化是人自身發展的兩個不同方面。中外歷史上,對人的社會化價值和個性化價值存在著不同的認識。社會化因其所具有的個體對社會規範的遵從性,常常導致人們將其看成是對個性化的束縛和壓抑,從而輕視甚至否定社會化的意義。個性化因其所具有的個體的獨立性、自由性,常常導致人們將其看成是妨礙社會凝聚和一致的根源,甚至把它當做社會一致的對立物。人的發展與完善,在於社會化和個性化二者的和諧與統一。沒有人的社會化及其發展,個體將難以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自主創造於社會,從而使各個不同的個體在社會中失去共有的基礎和賴以相互交往的基本規範。而沒有人的個性化及其發展,個體的觀念和行為就會千人一面,其自身的才智及潛能難以充分自由地發揮。而且,對個性的束縛和壓抑,不僅會造成個性自主自立和創造性的萎縮,而且還會影響社會文化的進步,使社會發展的內在生機和活力匱乏。單純強調社會化或個性化都是不可取的。
2.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問題
科技素質指與人認識、作用於自然,與人從事物質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素養、品質及能力發展的水平,通常體現為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掌握及運用的能力,及與此相關的思維品質、探索創新的意識、崇尚科學理性的精神等。人文素質指與人認識、解決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價值問題,與人從事社會價值建構活動密切相關的人類文化、價值方面的素養、品質及能力發展水平,通常體現為在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關切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近代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質培養作為主要的價值取向。近代以來,科技素質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上日益突出,使近代教育目的的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價值取向失衡。人文教育中缺少對科技素質的培養,科學技術教育中缺少對人文素養的觀照,不僅造成了當代社會人的素質的明顯缺失,而且也無益於社會解決人文精神失落的問題。在教育目的價值的選擇確立上,應當擺脫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片面性,充分認識和理解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性,在教育過程中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