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網絡小說開山之作《第一次親密接觸》中的女主角「輕舞飛揚」是一個患有遺傳性紅斑狼瘡的美麗女孩,她希望讓生命更多一點亮色,與痞子蔡網路相逢之後,倍感知心。當他們終於相見時,原文記錄著:「我不敢凝視著她,因為她的臉上有一隻蝴蝶。昨晚離開前,我才知道她得的是紅斑性狼瘡,俗稱叫蝴蝶病。」輕舞飛揚的生命果不期然地結束了,死於紅斑性狼瘡。
如果她能活在現代,那麼她一定有的救,可以和她的「痞子蔡」相守相知過完幸福的一生。
因為2018年開年之際,88歲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低調地發布了新年願望:她的團隊又有突破性表現——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
在一堆李小璐出軌、蒼老師結婚、教導主任為夫攔高鐵等負能量信息中,這才是真正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振奮人心的好新聞。
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時分,寧波城的上空還鳴著稀薄的槍聲。居於寧波市開明街508號的屠家,便傳來了嬰兒「呦呦」出世的聲音。
屠呦呦這個聽起來特別的名字是她父親取的,因是家裡唯一一個女兒,也是繼3個兒子之後終於盼來的「千金」。父親得女,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脫口念出《詩經》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拍手叫道:「不如就叫她呦呦吧!」宋代朱熹曾為詩經注稱,「蒿即青蒿也」。也就是冥冥之中,也許老先生早料到女兒將與青蒿結下不解之緣。
毋庸置疑,屠呦呦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屠濂規當時就職於上海太平洋輪船公司,母親娘家姚氏更是不遑多讓,稱得上當時寧波的豪門望族。屠呦呦的外公姚傳駒,曾於東北三省淪陷前任中國銀行行長,民國財政司司長等職。
屠濂規常年在上海工作,兩地分居,所以母親帶著年幼的屠呦呦住進了外公外婆家,也就是開明街26號,姚慶三故居。「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寧波小娘的樣子」,這是老輩的家鄉人對屠呦呦青蔥歲月的印象。
舅舅姚慶三從法國留學回來後初任國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後來任上海金城銀行總管處分行經理,更成為國內最早研究和傳播凱恩斯《通論》的學者,其中原因之一大概也是秉承了家學淵源。
這樣良好的家世,得以供她的小學初中都在私立學校渡過,讓勤奮好學的屠呦呦安穩地渡過童年,養成了腳踏實地,想學習的東西都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性格。
在寧波名校「效實中學」學習時,屠呦呦整體成績平平,語數外平均70分左右,唯獨80多分的生物比較突出。
呦呦14歲那年,哥哥屠恆學在贈給妹妹的照片背面寫道:「呦妹:學問是學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
只是這樣平靜的日子,在屠呦呦16歲那年中斷了。她不幸地染上了肺結核,不得已中斷了2年的學業,經過長時間的調理才康復。也是這次患病的經歷讓她重新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那時候學醫的種子就在她心裡萌芽。
從此,出生於財閥豪門和書香門第所結合家庭的屠呦呦最終走上醫學研究之路。
在考入北京大學之後,屠呦呦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醫藥學。在那個年代,醫藥學是一個相當冷門的學科,可她不在乎外界的眼光,這條路是自己選的,那自己就會堅定的走下去。
大學四年,屠呦呦成績很優異,1955年她從北京大學藥學系畢業,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1955年,屠呦呦進入中藥研究所實驗室工作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釗兩人原是寧波效實中學的同學,後來屠呦呦上了大學。1951年,李廷釗赴北京外國語學校學習外語,之後又去了蘇聯學習5年,回來後兩人相遇都沒有對象,於是在李廷釗姐姐的撮合下走到一起。
1963年兩人結婚,正式走進了婚姻殿堂。那時李廷釗在馬鞍山鋼鐵廠工作,是現代(鋼鐵)與傳統(中藥)的融合。婚後,屠呦呦不善於做家務,家中大小事務基本由先生全包。很快,生下來兩個可愛的女兒。
▲ 1996年時的全家福,從左到右為小女兒
科普一下,瘧疾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主要通過蚊蟲傳播,
僅非洲每年就有100多萬人死於瘧疾。
時間回到美越戰爭的階段,瘧疾在雙方主戰場上全面爆發,據不完全統計當年因為瘧疾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戰爭而死的5倍!而原有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這樣尋找新的抗瘧藥物就成為了雙方的「當務之急」。
隨後越南來尋求我國的幫助,由於我國當時也深受瘧疾的困擾,於是國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研究抗瘧新藥。
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成為「抗瘧中草藥研究組」組長,領受頗具神秘色彩的「523任務」。
從1969見1月被任命為抗瘧中草藥研究小組組長,到1992年青蒿素類新藥——雙氫青蒿素片獲得《新藥證書》並轉讓投產,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以及相關合作機構,前後摸索了20多年,期間發生的事情很多很多。
屠呦呦接受任務時,她的丈夫李廷釗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家中兩個年幼孩子無人照看。她就把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到託兒所全託班,小女兒則一直在寧波老家由老人照顧,她自己則全身心投入工作。
「因為見面的機會很少,當年女兒都跟她生疏了。」 屠呦呦的責任感很強,她認為既然國家把任務交給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好。「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一定是個人利益讓步。」
她先是花了3個月的時間,走訪了無數老中醫,日夜不休的篩選了640多個藥方,
挨個研究抗瘧性。從最初的2年多時間,380多次實驗,最終在動物實驗中產生不良反應,宣告失敗,屠呦呦並沒有放棄,一次不行研究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甚至不惜以身試藥,屠呦呦乾脆親自上陣,第一個進行人體試驗。這在任何時刻都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
早在東晉,有一位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在所著的 《肘後備急方》中,就提到了如何治療瘧疾。有幾句話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處不起眼的記載,若不是屠呦呦的火眼金睛,這種治瘧神藥很有可能還深埋在故紙堆中。
還好,最後的結果是青蒿素完全適合人類對抗瘧疾,這一項發現,最終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獎項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對瘧疾治療所做的貢獻。同時也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至此,青蒿素和瘧疾這兩個和國人久違的詞彙,再次回到公眾視野。
作為一個85歲的老奶奶,當獲得諾貝爾獎時卻波瀾不驚、淡泊名利值得我們點讚的。被人稱為「三無科學家」,她幾次參加院士評選均落選。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但她屠呦呦,卻是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國第一人!
確實來講對於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來說,獲不獲諾獎,確實稱不上大事,自己所研製的「神藥」能夠撫平蒼生苦痛,才最緊要。
屠呦呦得到的諾獎獎金為46萬美元,折合成人民幣300多萬元。
「其中200萬元分別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中醫科學院,成立了屠呦呦創新基金,用於獎勵年輕科研人員。」其餘的錢,主要支付她和家人到瑞典領獎的相關費用等。
這,就是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而挽救了全球千百萬個生命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