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這片胡同有著七百多年的歷史,能參與它的一次修整改造,於民生來說是做了實事,於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東四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高洪雷說。
2月下旬,《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公開徵求意見。自從前年年底新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出臺,去年的落實中,胡同的改造和保護工作又有了一次明顯的提升。
於是,十多年前修繕胡同普遍使用的「刷灰」方法,如今已經不再使用;曾經靠著街道掏錢請人維護的花池子花壇,變成了居民親手打造的綠地;曾經面對老舊門板「換個新的」的做法,變成了「多花點兒錢也要修成原樣」。在這種新的整治改造理念下,胡同變成了什麼樣子呢?記者在幾處老胡同街區走訪了一番。
最近這兩天,高洪雷正四處尋覓優良的觀賞葫蘆種子,打算分發給一些居民。走在東四幾條胡同裡,隨處可見搭到四五米高的木頭架子,或是借用牆根的花池子,或是擺放幾個大花盆,葫蘆便能順著爬起來。前些年空中的架空線如今都已經入地,取而代之的便是成蔭的綠色。新的導則中寫到,街區綠化應符合街區的風貌特點,儘量採用「分散、多點、小規模」的方式,並種植北京地區常見的牡丹、月季、菊花、石榴、海棠等花木種類。街道已在著手準備,待導則確定,便可向居民們提供。
這裡不僅是導則中的歷史文化街區,更是全國聞名的經典老胡同居民區。現行的胡同綠化的模式背後,也有著多年的探索。「北京人本來喜歡養花,早年間的胡同裡,隨處可見愛花人擺放的花盆。」胡同裡裸露的土地也會長出野草野花。隨著人們對生活要求的提高,風吹起沙塵的土地逐漸被柏油、混凝土覆蓋,而養花的空地則隨著停放汽車、自行車的需求減少。
街道投錢擺放的花盆花池子卻常常被毀壞,雖然有工人照顧,但看上去效果也並不理想。「後來我們想明白了,這些事情,與其街道花錢去做,不如讓居民們來做。」以前是街道定點兒擺放,現在是居民認領家門口的空間,街道再安排是建設花池子,或是擺放盆栽。試著實施之後效果不錯,老居民們伺候花草的認真勁兒讓他感動。今年剛剛開春,已有不少居民找來,打算領取一些回去擺放在家門口。
「雜物隨擺隨清理,唯獨綠色,只要不是太佔道,我們不僅不會清理,還會鼓勵居民們多擺放。」安定門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軒說。
比起綠化和老門樓,前些年方家胡同更惹眼的,便是滿街的餐館和酒吧。方家胡同屬於國子監歷史文化街區,這裡的46號老工業遺址,後來作為創意文化產業園區。王軒表示:「保護了遺址也充分利用,這本來是件挺好的事情。可是沒想到,酒吧、餐館等等商業,都隨著一起來到了胡同裡。」
最多的時候,方家胡同裡出現過20多家酒吧,安靜的胡同變得熱鬧起來,「繁華」、「收入增加」成了令居民和胡同管理者頗為高興的變化。然而這種高興持續了沒多久,問題也逐漸暴露,酒吧熱鬧到半夜,居民們休息受到影響;胡同裡人太多車太多,隨時都可能堵車至寸步難行。
「這不是胡同該有的樣子。我們和居民們座談,其實收入增加的只不過是臨街的少數居民,更多的居民生活被打擾。」隨著開牆打洞的整治,方家胡同的酒吧逐漸都被清退。按照新導則的說法,城市要變得更加宜居,因此「商業繁榮本來就不該出現在小胡同裡」的理念,如今已經深入胡同管理者和居民心中。
景山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貴權認為,恢復胡同房屋本來的用途,長遠來看不僅是維護古城風貌的需要,也更利於附近居民的生活。「3年的『疏整促』工作後,我們還會從更科學的角度完成商業、服務等行業在街區中的布局規劃。」一些做法在探索後,逐漸形成效率高、效果好的模式,全面超過以往的做法。
無論是東四還是方家胡同,更直觀的變化,便是胡同不再是一水兒的灰牆了。「之前北京胡同刷灰的方法隨處可見,刷完之後看,雖然挺整齊,可千篇一律,沒了特點。」高洪雷說。後來又有了貼磚的方法,相比刷灰,貼磚成本高,看上去更漂亮,「可是當時用的都是瓷磚,卻要刻意模仿老牆的外觀。」
現在,刷灰的方法無論是在東四還是方家胡同都已被淘汰,而東四用上了「亭泥磚」,這種磚質感與老灰磚幾乎完全一樣。但即便是這種磚,也不會再像前些年一樣亂貼,只要老牆沒有明顯的損壞,更多使用的修繕手法是在牆面上塗一層透明、防風化的保護塗料。至於損壞嚴重的牆磚,現在還有了逐塊修繕的手法。「後人看這裡的時候,能從某一塊磚看出我們這個時代對老院落保護的重視。」
方家胡同裡的牆面,如今連告示宣傳畫都已很少見。「這些東西本來也不該是胡同裡有的,它們與老建築的風格不符。」王軒說。取而代之宣傳做法,則是「入院入戶」,即便是提醒居民們防盜之類的宣傳畫,也儘量貼到居民院門內。
不刷灰、少貼磚的另一層用意,也在於更多展示不同時代留下的不同痕跡。東四六條裡有一棟紅磚樓,「居民們傳說,那是建設人民大會堂剩下的磚頭建成的。無論傳言真假,這棟樓的牆面不僅平整,磚頭也都完好,算得上是個小精品。這樣的時代特徵應該保留。」
方家胡同西口的一面牆,之前刷過灰,待重新修繕時候王軒發現,這裡土黃色的磚頭既不同於近現代的紅磚也不同於古代的灰磚,「老師傅說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曾經使用過一批『海砂磚』,是海邊的砂子做成的,質量不錯。這樣的時代特色,當然也要留住展示給人們啦。」
而高洪雷頗後悔,前些年胡同局部改建的時候,自己沒意識去收藏些老門墩。待自己想法跟上的時候,一些門墩已經隨著拉渣土的汽車開到了填埋場。「別小看居民院子裡的東西,可有不少寶貝呢,咱社區博物館裡的磚頭上面有款兒,最早的是明代嘉靖年間生產的。」
「這十多年來,胡同改造一直在做,力度比較大的有兩次,前一次是2008年之前,這一次則是有了新總規後。」高洪雷說。上一次整治改造的時候,遇到不少院落門道用了不下百年的老木門都已損壞。「一開始想修,後來工人們一說,這東西修起來比換新的還費勁,也就換成了新的。可是現在,寧可多花點兒錢,也要留住老木門上面的門聯。」
為了真正做到科學規劃改造,北京的胡同裡也都有了管片的專業設計團隊。以往遇見工程大手大腳地幹,變成了「先跟居民、責任設計師談,拿出設計方案找專家再上報」。王軒說,綠化、刷灰、疏解人口、合理商業布局,這些變化無一不伴隨著胡同改造理念升級,而工作越來越深入院落、直接改善居民們生活,更是理念和投入的雙重提升。
「最重要的是讓街道做起事情來有規可循。以前我們更多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居民生活缺什麼我們添什麼,雖然是便民,但也隨之出現一些不符合定位或是重複的項目。」李貴權說。有了總規和細緻的導則,「工作越來越有序」。
景山后街等地也有著新導則中劃定的歷史文化街區,除了符合定位,李貴權還談到,街區之間的銜接問題也已逐漸被重視。雖然看似以街道辦事處管片劃分,但實際上可能鄰近街道已經設置的設施,比如購物設施、學校等,本街道居民用起來也方便,那麼就要在規劃時互補,「這就是『科學布局』。」
作為街道幹部,最讓高洪雷感到欣慰的還是居民們自己的意識也在進步。在胡同裡巡視的時候,他曾見到街道幹部和一位胡同居民聊天,那是個平時看見胡同裡有工程便站在一旁冷嘲熱諷的人,而街道幹部跟他聊的,則是院門上面的「暗八仙」磚雕。「我們的幹部對他說,這七百年歷史的胡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全都是文化,全都有講究,能住在這裡真算得上是難得的幸福。」
不久之後他再次看到小夥子,這個小夥子正在向逛胡同的人介紹牆上的磚雕。仔細一聽,還是街道幹部給他講過的那些典故。「小夥子對遊客說,你們可別小瞧了胡同裡的普通民居。從他的話裡,能聽出一種居住在這裡的自豪。」
街道的工作帶動居民們更愛自己這片歷史悠久的家園和這座城市,讓高洪雷看到了「居民參與」這一重要的胡同整治理念進步的成果。而導則中也提出將「公眾參與制度化」,令街道會越來越重視引導居民們熱愛街區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