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學院—基於ATOM教學體系的程式設計師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2021-02-15 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

1

軟體學院

基於ATOM教學體系的程式設計師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及高速發展,黨和政府提出了「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要求學校必須根據市場和行業的需要改革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對於致力於培養軟體專業人才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學生層次是制約其教學結果的關鍵。處於這一層次的學生,以往的學習階段基本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或者沒有好的學習方法,而軟體技術類課程本身又存在學習難度大、很枯燥的問題,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持久。

如何能夠在教學中有效的引導學生、掌控學生?如何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如何把這樣的學生批量培養成才?成了擺在廣大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軟體教學領域中的一大難題。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軟體學院經過多年努力,一直在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

1、國內外工程人才教育摸式研究現狀分析

對於優秀工程人才教育模式的研究,國內外已經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由美國歐林工學院提出的以「歐琳三角哲學理念為基礎的教育模式,由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國際大學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迄今為止,已有幾十所世界著名大學加人了CDIO組織,按CDIO模式培養的學生深受社會與企業歡迎。中國也已經引進了這種優秀的教育模式,並進行了本土化研究及應用。例如,2003年起,江西理工大學創立並迅速發展的「3+1」創新教育模式,2005年起,油頭大學工學院提出了全新的 EIP-CDIO培養模式。2010年,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提出的T-C教育模式。這些CDIO性質的教學模式以其先進性效性與優越性,被國內很多大學認識與接受,被更多的企業認同。

我國這些繼承CDIO教育模式的大學都利用這一理論體系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人才。但是,對於全國各大高職院校來說要把如此低分的學生批量培養成才,目前還是一個難題。

2、主要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2.1研究目標

我們在繼承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完全以企業需求為目標,從職業定向性的角度以學生批量成才為導向,在階段性教學實踐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研究內容

研究繼承COID工程教育模式中提出的「主要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方式學習工程」這一思想,進行軟體工程開發技術的教育模式研究;並在課題體系建設上注意課程之間有機聯繫,並在此基礎之上又進行了課程內部知識點的獨立分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

2.2.1符合優秀T企業人才培養標準的知識點、能力點的分解

其中包括:把程式設計師需要的知識結構分解、細化成具體的知識點;把程式設計師應具備的能力結構分解、細化成具體的能力。

2.2.2構建具有「責任體制」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

我們把自身的這種特色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相融合,總結出了一套秉著「有責任感的教師隊伍培養有責任感的學生」這一教學宗旨的教學體系。這種教學體系的每個環節都近似於原子中電子群圍繞原子核的運動關係,且每個英文首字母組合後恰好是「原子」的英文拼寫ATOM,所以定名為ATOM教學體系。

具體解釋:

其中A代表「能力和知識的高內聚拆分(Ability anknowledge of high-cohesio split)」,即把一個知識點或能力點及圍繞它的理論做為一個原子進行拆分;

T代表「基於團隊的教學管理方式(Team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生作為一個教學活動的原子單位,實行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

O代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模塊化(Object-oriented program design module)」,即把一個項目拆分成若干個模塊,把個程序模塊及圍繞該模塊組織的教學括動作為一個原子單位,進行實踐教學;

M代表「基於責任的因材施教的管理教育(Managrment education,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hased)」,即以每個學生為單位設計差異化培養內容,把一個學生及圍繞該學生的教師團隊作為這種管理教育的保障。

2.2.3研究構建基於ATOM教學體系的分階段、循環、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

該研究構建出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多輪交替模式。主要以學生訓練為主,把項目研發訓練課程分成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以同一個項目的研發為目標,在遞進的過程中,分別採用基本的研發技術、企業級的研發技術、基於框架的企業級研發技術這3個層次,進行項目技術的遞進式開發訓練;而且每次項目改進都是對原有項目的循環開發。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溫放知新,逐步向企業級開發水平靠攏,並在教學過程中補充以教師關注差異化的學生,並有針對的對症下藥的辦法;

新的培養模式可概括為:

教學宗旨: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結果負責。

教學體系:4個原子化(ATOM)。

教學實施方式:階段性、循環、遞進式。

教學過程:3級飛躍,即基礎知識積累一>企業級應用實踐一>職業人。

2.3解決的關鍵問題

通過研究,我們解決了以下2個問題:

①基於結果負責為導向的責任體制的改革。

②學生的批量成才問題。

相關焦點

  • 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以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為例,闡述了學院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產業學院,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做法。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道科技」)合作,共建「農經—新道商學院」,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均收穫了相應的成果。
  • 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院長李國徽:把握軟體定義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的高端軟體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院長李國徽的署名文章。
  • 哈爾濱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王忠傑:打造軟體領域的國之重器,培養軟體領域的傑出人才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王忠傑的署名文章。
  • 構建基於OBE理念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為助力各院校積極響應新時期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基於OBE理念建設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健全學校自我評估制度,創新教學督導模式,進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督導人員能力建設,推進教育內涵發展與質量提升,高教國培將舉辦「高等院校基於OBE理念的課程教學實施與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線上工作坊。
  • 浙大管院基於「商學+」人才培養體系推出全新項目
    為解決新時代下中國企業發展的「智慧」難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依託浙江大學雄厚的多學科綜合優勢,創新性地開發了一個基於「商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新項目——浙江大學高層管理教育(Executive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EE)(以下簡稱「EE項目」)。項目由院長魏江領銜,人氣教授郭斌「操刀」,專為助力企業解決最新痛點。
  • 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3+1」模式建構與實踐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副院長陳吉勝為代表的教學管理與研究團隊,從提高學生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出發,2013年以帕森斯「人職匹配」理論為起點,構建了人職匹配就業模型,2017年創新性提出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3+1」模式,並進行了本校、市內和國內全面試點、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 三重螺旋航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以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摘要:從三重螺旋理論出發,在界定航海人才培養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對基於三重螺旋理論的航海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具體分析,結合中國航運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以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實踐為例,探討構建促進航海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 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引領,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人才分類培養,初步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  一是實施教學改革試驗班計劃,培養具有深厚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創新、創造和創業能力強,具備初步科學研究能力,個性與人格全面發展,具備立足於學科或行業制高點的潛質與發展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 交大城市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一所高校,能否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高質量人才,決定了其存在的社會價值,也決定了其是否擁有生存發展的動力源泉。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在充分了解國內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社會調研和企業人才需求調查,提出了基於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 江西現代職業學院探索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數學教學
    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是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事件,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發展,我國經濟結構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各行各業急需一大批應用型的人才。成果組瞄準新時代新工科的新要求,大力推進高職數學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具時代緊迫感,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高等數學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模式表現的尤為突出,同時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過於單一,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導致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創新能力非常有限。
  •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實施「教學練戰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安徽警官學院是2000年6月經省政府設立的首批高等職業院校之一,學院領導向記者介紹,學院一直積極探索實施「教學練戰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在參觀校園時,記者觀看了學院學生跆拳道,軍體拳等表演。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教學練戰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院設立了各式各樣的社團,在課外活動中,訓練學生的禮儀、跆拳道等能力,將「練「充分融入到課餘生活中。
  • 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陸建峰:深化產教融合 培養特色化軟體人才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陸建峰的署名文章。
  • 交大十三生肖——軟體學院
    作為國家重要的軟體人才培養基地,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教育思想與理念、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與方法、產學研合作等領域大膽創新,探索出一條有效地培養「國際化、工業化、高層次」 軟體人才的辦學之路,推出「2+1+1」人才培養模式。
  • 基於工作坊的數字媒體人才培養模式——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
    工作坊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以實踐項目為主題單元的跨學科學習和訓練,強調以問題解決方法和思維為目標的團隊合作與創新,弘揚以德性智慧與共情能力為紐帶的互相理解和尊重,能夠完美契合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具有獨特性和優越性。」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紛紛開展數字媒體工作坊實踐教學。
  • 探索外交外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外交學院領導高度重視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各部門各單位重視教育教學、支持教育教學改革,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為主線,牢固樹立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工作是學校中心工作的理念,進一步加強本科教學建設,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注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 基於STEAM教育的教學模式設計與研究
    信息化教學模式其理論上的紛繁複雜、無體系性、無規律性的生搬硬套已經成為信息化教育界的共識。[1]探索信息技術在STEAM教育基礎之上的教學模式,對於教師從事中小學STEAM課程設計以及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具有引領作用。
  • 「理論+實驗+實踐」期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開展金融風險管理、投資與現金管理、公司理財以及金融產品定價研究,能在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從事金融管理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應用經濟學科高素質複合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強調了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寬度,具體體現在宏觀與微觀問題研究相結合,經濟與管理學科相互打通,本土研究與國際化研究有機結合等三個方面;二是強調了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三是強調了人才需要具備基本理論的應用及創新能力。
  • 華北電力大學控制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房方:構建「三協同」模式,培養電力特色軟體人才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華北電力大學控制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房方的署名文章。
  • 十年磨一劍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重構新文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紅網時刻濟南11月24日訊近日,獲得國家級一流課程的負責人張樹楠談及課程建設的歷程時說,「《影視配音藝術》這門課程在重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通過課程內容的重構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實施項目化、情景式、案例化教學,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體驗,獲得更多應用性學習與體驗交流,實現了課程的應用型轉型
  • 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應用成果
    依託清華大學優質資源,響應國家政策,推動人工智慧、編程教育進入中小學,解決缺乏標準指引、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組織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專家學者、中小學優秀教師聯合設計、開發了「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提供「紙數聯動」的立體化教學資源。並依託「學堂在線」平臺,設計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保證優質資源的教學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