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園》,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
最新,教育部正式發布了《2020年修訂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小學勞動課一周不少於1課時。普通高中必須開設勞動課程,三年必修6個學分,包含志願服務2分,總課外時間進行不少於40小時。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熱議。
部分學生擔心,勞動課會步體育課「後塵」,成為其他科任老師「任意客串」的場地。
一些家長則認為,繁重學業下,新增所謂的勞動課,是在浪費時間,消耗孩子體力,讓孩子成為免費勞動力。
而贊成者認為,讓孩子從學業中抽身出來,學學基本生活技能,才不會變成「只會學習的機器」,而「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失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勞動教育,對個人品質的錘鍊、人格的健全、成長的促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止是強制性的「必修學分」,更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在全球多個國家中,關於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時間的調查顯示,其中美國1小時20分鐘,韓國1小時10分鐘,英國僅30分鐘。出人意料的是中國小學生只有12分鐘。
對比,專家認為:「中國孩子勞動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針對這種現象,超半數的家長表示:「學習壓力大,有功夫做家務,還不如多做道題,多考幾分。」更有老師表示:「一直強調減負,結果又增加了勞動教育。」
從家長和老師的回答,側面折射出當前家長和學校雙方對勞動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等問題。
從家長層面來看,一方面,他們認為孩子還小,怎麼會做家務,不搗亂就好了。自己做家務,也省得得跟在孩子屁股後再重新收拾一遍,反而更累。
一方面,他們認為孩子的最主要任務是,「好好學習,不用理會這些家庭瑣事。」媽媽忙不過來,有爸爸幫助,不然還有奶奶或外婆。壓根不需要孩子插手幫忙。
從學校層面來看,在日益激烈的升學壓力背景下,「智」,也就是「成績」成了大多數學校的唯一目標。語數英等主課,千方百計佔用體育課、勞動課、音樂課等時間,只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
有些學校雖開設了勞動課,但也只是停留在「勞動技能」的層面,認為勞動教育就是打掃衛生,沒有根據學生身心特點,沒有能激起學生興趣的勞動方式,更沒有挖掘勞動中蘊藏的育人價值。
1.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怕孩子學業負擔過重,父母選擇代勞孩子的一切大小事務,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等等。唯成績、升學率是從,學校選擇「徵用」學生勞動教育時間。
「雙管齊下」,孩子慢慢喪失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會整理書包、不會疊衣服,有甚者連鞋帶都不懂得系。
久而久之,孩子們不懂勞動的艱辛所在。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不利於他們自己能力的發展,更會讓他們養成大手大腳花錢、不會珍惜勞動成果的壞習慣。
2.心理脆弱,抗壓能力低下
我們常說的「小公主」、「小皇帝」,是從小在嬌生慣養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因缺少勞動體驗,以致於無法養成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長大後,遇到一點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選擇輕生。中小學生自殺率的上升,也殘酷地折射出這一問題。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勞」雖排在末位,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恰恰它對「德智體美」四育具有強大的正面引領作用,是「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人生觀
用說教、灌輸等方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道德觀,這一目標是是難以達成的。
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親身感悟。當下的孩子,都是在富足的生活中成長,勞動教育是為了幫助他們把一切的「理所應當」思維,變成「來之不易」的認識。
從一顆種子,到一把水稻,再到一粒粒圓潤飽滿的大米,當孩子深入其中,體驗過農民耕種的辛苦,更能理解為何要珍惜糧食。
從一張廢紙,到一條街,再到一整座城市,當孩子置身其間,經歷過環衛工人,清掃城市的辛苦,更能明白為何要愛護環境。
從炒菜做飯,到清洗碗筷,再到打掃房間,當孩子參與其中,體驗過父母操持家務的不易,哪怕是花錢僱人勞動,也更能理解為何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通過勞動,孩子收穫更多的體驗,更懂得尊重與體諒他人的辛苦;在勞動中,孩子學會了如何克服困難,也積累了成就感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自主、堅忍和自信的品質。
2.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學習方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百次的解說,不如一次的親身實踐。中小學生的勞動課,雖說不是直接實踐、驗證書本的知識,但前期動手習慣的養成有利於後期形成注重實踐的學習方法,特別是高中、大學後,勞動實踐對專業技能的提升、產業動態的熟悉等都至關重要。這相較於以往的畢業後才實習,勞動教育讓實踐均勻分布在人才培育的各個階段,無疑效果更好。
3.有利於提高孩子身體素質
勞動,要動用到身體的多個器官,讓身體各個部分協調運轉,這有利於身體生長和智力發育。
物質條件的豐盛,孩子卻普遍因缺乏鍛鍊,身體素質差,軍訓暈厥,體育課上跑步也犯暈。因此,開展勞動教育,為孩子創造更多鍛鍊身體的機會,不僅能促進腦力開發,更能強魄體格。用勞動練就健康身心,是做好學問的必要條件。
4.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勞動,能讓孩子深入生活各個方面,在點滴的小事中體驗生活的美學,在創作的過程中,把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所以,不論是學校勞動、家庭勞動還是社會勞動,都是增強孩子責任心的有效手段。只有在勞動中的用心付出,才能激發孩子主人公的意識,看清自己肩挑的責任。
1.樹立正確勞動觀
勞動教育,指的不止是身體上的行動,更在於「心理」,即精神上的升華和成長。
之於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勞動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要想讓孩子成為德才兼備的人,那麼就要先幫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對於1-3歲的孩子,父母可以藉助繪本,告訴孩子勞動的意義。譬如,為什麼小蜜蜂總討人喜歡?因為它們勤勞;為什麼大公雞那麼美麗,金黃冠子花外衣?因為它從不偷懶,每天早起,喚醒人們。
勞動,不僅能豐衣足食,更能為別人帶來幫助和便利。勤勞的孩子才最受人歡迎和喜愛。以此,讓孩子知道勞動的美好。
2.把勞動變成快樂的遊戲
不少媽媽反饋道,同一件事,當自己以教育的方式,教孩子時,孩子反而不聽也不照做,自顧自地玩。但是,當自己放棄了,開始忙活起來時,孩子又覺得好玩,強行加入其中。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用錯方法了。爸爸媽媽們要學會寓教於樂,將勞動和遊戲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在遊樂中,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激發孩子的興趣。
日常家務勞作過程中,媽媽可以嘗試引導孩子。「寶寶,我們來玩個遊戲吧!」「媽媽當廚師,你當媽媽的助手,和媽媽一起做飯好不好?」「媽媽的好助手,幫媽媽把菜洗洗~」
通過遊戲的形式,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讓孩子體會下媽媽的辛苦,從而自覺幫助媽媽,自發勞作。
3.給孩子勞動的機會,不要怕孩子犯錯
有時,孩子的不參與勞動,不是懶,而是缺少機會。部分媽媽,會擔心孩子勞動時受傷,為避免傷害,就從根源上禁止孩子勞動。這樣的做法,無異於「因噎廢食」。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起來的。媽媽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獨立去完成。
在勞動過程,可能孩子會因為力氣小,或端拿姿勢不對,而把水灑得滿地都是,媽媽不要過於責怪,和孩子一起打掃地板,然後告訴孩子,要怎麼拿才能拿穩,怎麼走才能不摔倒,不把水打翻。
4.切忌用勞動懲罰孩子
有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喜歡用勞動懲罰孩子。比如,再不好好吃飯,就讓你洗碗。
長此以往,孩子心裡就會認定「勞動」是一種折磨。他們會認為因為自己沒做好,才必須勞動,並對勞動產生厭噁心理。
還有些家長,常常指著路上的環衛工,告訴孩子說:「再不好好學習,以後你也會像他們這樣。」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勞動的人」很可恥。
這樣做,反而會扭曲孩子的「勞動觀」,家長要為孩子樹立的是,勞動的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因為,他們用雙手,用汗水,為自己創造幸福生活。
勞動教育,只看其表面含義,它是為了讓孩子具備好好生活的能力;深究其內涵,是培養孩子實踐、合作、應變等能力讓孩子更具責任感。而這些品性,恰恰是做人最重要的根本。
所以,家長請放開保護的雙手,請放下那顆「急功近利」的心,讓孩子從繁重課業中、讓孩子從各種興趣早教班中脫身,去做好這件看似毫無成就感可言,卻能鋪就通往成功的道路——勞動。
互動話題:在家裡,你會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嗎?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本文章《媽寶園》原創,歡迎關注或者點讚點評轉發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在下方多多留言交流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