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墓,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前橋,是元末明初建築。
墓呈正方形,墓前立墓碑,碑正文中刻「大文學家施耐庵先生之墓」,背面刻碑文,頌揚施耐庵的高風亮節等。
墓臺南邊有一座磚砌碑樓。碑樓前一灣綠水,隔水有土墩一座。墓東南建有施耐庵資料陳列室。
施耐庵陵園,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
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學家,《水滸傳》作者。據縣誌記載,施耐庵是興化人,中進士後,曾官錢塘二載,棄官歸裡,隱居家鄉,死後葬於此。
施耐庵生於1296年,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自幼聰明好學,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不久任錢塘縣尹。
後來,施耐庵因為窮人辯冤糾枉,遭縣官的訓訴,遂辭官回家。之後閉門著書。搜集並整理關於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創作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水滸傳》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上水泊梁山、發展壯大、接受宋朝招安、招安後為宋朝徵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的全過程和失敗的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是中國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流傳極廣,膾炙人口。
《水滸傳》也是漢語言文學中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