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作者陳壽之墓考尋

2021-02-07 華學論壇

陳壽塋墓位置考尋

                              藍 蛺

引言

陳壽所著《三國志》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至今深遠影響中國以至海外。1993年11月,在南充召開的「紀念陳壽誕辰1760年暨三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研究三國文化的中外專家、學者一致認定南充為三國文化源頭。南充被譽為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遺留有為數眾多的三國文化史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最重要的遺產當屬陳壽所撰修的《三國志》。然而對作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人塋墓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並沒有與其相關的詳細研究和論述。鑑於此,筆者作了一系列有關陳壽塋墓具體位置的考尋研究,希望嘗試從與陳壽塋墓位置相關的古代文獻資料記載中,抽絲剝繭考尋陳壽塋墓位置。

從都尉娘從軍傳說考尋陳壽塋墓位置

1975年,筆者當「知青」插隊落戶於向陽公社(今嘉陵文峰鄉)。筆者寒冬在鳳丫山山麓間劈石壘梯田、修機耕道,一個老農手指一大堆黃土顯露出參差錯落的篆文長方磚說:「知道不?這是都尉娘墓。上千年,百十輩人在都尉娘娘的廟上百求百靈,可惜廟在大躍進吃食堂時毀了。」此後基於對此都尉娘墓來源的興趣,筆者查閱了《蜀中名勝記》與其相關的記載,其作者曹學佺(明朝萬曆大學士、四川右參政、四川按察使、大藏書家)記述:「順慶府有都尉壩。《嘉陵志》:郡南五十裡有都尉墓。俗雲都尉娘,西充女子也。代父戌,以功授都尉,歸為嫂氏所嘲,乃刲腹見肝腎而死,葬鳳丫山。有豐碑社祀,今廢,其年代姓氏無考,墓前翁仲猶存。或雲即陳壽妻,壽嘗為騎都尉,故人以稱其妻。」[1]

鄉野老農對傳說中都尉娘墓的解說和曹雪佺對都尉娘墓的考證,引發筆者的深入思考:在中國古代以男性為主導的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男尊女卑普遍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從古時民族風俗、民間禁忌、鄉規民約、社會環境來分析,古代女子以軍功當上都尉,統帥兵卒無疑比登天還難,不可置信。《魏略》:「其嫁娶之法, 女年十歲, 已相設許。婿家迎之,長養為婦。」[2]即漢代女子在13-16歲之間婚嫁,而在南北朝時期平均出嫁為13歲,其中陳宣帝的柳皇后,11歲就出嫁。更不說川北本土(西充更甚,民國時還存遺風)更還流行早婚, 盛行低齡童養媳風俗。在閬中民間風俗求親「農村女兒到7-12歲,父母就開始考慮其擇配之事。有的3-5歲就開始說親。」(見《閬中民間傳統文化集成:民間風俗》P55頁)況且,處身於戰亂時代,再荒唐的西充父親也不會送弱女代戍。此外,古代戰爭避免讓女性直接參與其中,詩聖杜甫就有「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的名句。古代民俗禁忌中有在一些事件中接觸女性會觸黴頭的觀念普遍存在,例如川北有在某些場合女人不能踩踏男子人影和跨過扁擔抬槓等陋俗。古代雖有隨軍女子,但都是官長雜役倡伎之附屬,不會編入行伍參戰建功。口頭文學《木蘭辭》中所記敘的主角花木蘭是少數民族女子。其風俗傳統異於漢人與儒學正統,與西充民俗文化更是截然不同。據此分析,民間傳說中都尉娘這一古代女子替父從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古代西充一弱女子不是在十三歲(婚齡)左右自然從俗婚配,而是替父從軍;現在還演衍出數個都尉娘,紀敏「25歲頂替入伍,26歲提拔為副師級幹部,29歲辭官還鄉,不久後就剖腹自殺。」[3]更是令人質疑。

西漢時期杜嘉陵之女「杜飛燕18歲化名杜功成, 替父從軍, 立下戰功, 辭官解甲,證清白而剖腹。」[4]這一記敘令筆者懷疑其真實可靠性。其理由如下:古代一弱女子編入行伍,訓練作戰,天長日久,體形上,生理上很難長期偽裝。古代為防士卒逃跑,甲伍連坐共進退,吃喝拉撒互監督;寒夜宿營擠大鋪抱團取曖;大熱天洗澡一同赤裸沐浴,訓練打鬥赤膊上陣等。天長日久,與男性將士長期生活在一起的杜飛燕,歷經數年的軍旅生涯,男性將士不可能發覺不了其作為女性的性別身份。此外,女子不長鬍鬚幾乎不可能冒充孔武鬚眉而因功授都尉。退一步講,即使古代女性從軍的假說成立,而經歷了數年浴血搏殺,數立軍功任都尉的人死生不懼,百鍊成鋼,辭官不就, 很難讓人相信此人會因嘲諷而證明其自己的貞潔操守,去自殺見肝腎而死。根據以上分析,西充女子以軍功授都尉,或杜飛燕或紀敏以軍功授都尉的記載在筆者看來只能是「俗雲」,即口頭文學而已!

西充女子代父從徵一事在清《堅瓠餘集》之《碧梧雜錄》有記載:「四川西充女子,代父從徵。以功授都尉,歷官數載而歸。嫂見其腰軀肥大,疑而嘲之。女乃置酒,邀親裡會飲。刲腹以示無他。人皆敬而哀之。葬鳳丫山。翁仲猶存,名都尉塜」。但此記載來源於《堅瓠餘集》,此書只是清人褚人獲的筆記傳奇小說集,也就是典型的「俗雲」戲說民間文學而已並不是古代史書,其中所記載的內容缺乏真實可靠性。因此,並不能以此書的記載來確定女都尉塋墓存在的真實性。

「俗雲都尉娘……即陳壽妻,壽嘗為騎都尉,故人以稱其妻」[5]是曹學佺(明朝萬曆大學士,四川右參政,四川按察使,大藏書家其學識,操守,德信,修為非一般縣吏可比)對都尉娘真實身份的考證結論。筆者認為他得出「壽嘗為騎都尉」、都尉娘是陳壽妻的結論更切近真相讓人可信。因為僅以曹學佺是明代大藏書家的才學、人品、操守而得出的考證結論「壽嘗為騎都尉」、都尉娘是陳壽妻而言,必定語出有據,不是空穴來風。

清乾隆間學使吳省欽曾親自到都尉壩訪陳壽墓。清嘉慶前的郡府縣誌均記有「晉都尉陳壽墓」。《府志》:「壽(陳壽)官都尉。」[6]《郡志》:「謂其(陳壽)墓在治南。或衣冠碧葬,亦未可知。」[7]只因清嘉慶癸酉修《南充縣誌》,主編因明末兵災焚毀衙署舊志不存,「查《晉書》壽為著作郎,並未授都尉職」[8](晉書雖未記載陳壽擔任過都尉職,但並不能因文獻記錄的缺失,以點代面否定其他史料對陳壽擔任過都尉的記載)。以民間小說《碧梧雜錄》代替史實記述,採用了西充女子代父從徵的「俗雲」戲說民間文學而載縣誌,才以假亂真將都尉墓變為女都尉墓。通閱二十五史,無一例女子軍功授職。理應無可能因俗雲民間小說捕風捉影,違背常識、倫理、風俗杜撰西充女子、紀敏、趙飛燕等因功授都尉而稱墓地為都尉娘娘墓。

以《府志》:「壽(陳壽)官都尉」[9]和《郡志》:「謂其(陳壽)墓在治南。」[10]的史實記載與曹學佺特別對此的考證,即順慶府(南充縣附郭)《嘉陵志》記載有都尉壩有都尉墓:「郡南五十裡,有都尉墓」[11]的相關記載對比,可推論出「壽(陳壽)官都尉」「其(陳壽)墓在治南」,即都尉陳壽葬於南充嘉陵都尉壩。

(此文,首發於《南充文學》2020年第二期)

從都尉名號考尋陳壽塋墓位置

陳壽父親曾是蜀漢將領,因街亭失守(公元228年)受髡刑處分而解甲歸田。陳壽生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癸丑(公元233年),從小受業於蜀中孔子,史學,星相學家譙周。照漢時風俗陳壽應於20歲前結婚安家,因才華而出仕為蜀漢東觀秘書郎,遷「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以士人任職。入則規諫過失,備皇帝顧問,出則騎馬散從。散騎或亦稱騎都尉)。曹學佺考證認為陳壽曾經擔任過騎都尉,即「壽嘗為騎都尉」[1]公元263年,陳壽因不曲附權貴被貶,又因父喪,於是從蜀漢朝庭辭官回鄉,為父居喪,恰逢蜀漢滅亡。他將其父葬於果山並守墓盡孝, 隱居近五年。果山離其宅居地都尉壩近,便於管理家務課子讀書;果山與充國遠古淵源有果國盛名有關。「少康復國中興」有果國首領巴爾猛率三千鐵騎,殺死寒澆。幫助少康登上王位,恢復了夏朝,少康親書「天下雄邦」四大字,贈給有果氏首領巴爾猛,以示嘉獎;果山環繞西河風景秀美,跨西河有阡陌沃野錦繡田園,村莊錯落飲煙嫋嫋,嘉陵江在群山中蜿蜒奔流,可遠眺安漢城廓(今清泉壩五裡店)和譙周觀星臺,環境讓人心胸廣闊,壯懷激烈。

    陳壽在果山結廬僻境,枕肱蔬食,一邊讀書,一邊整理自擔任蜀漢觀閣令史以來所搜集的史書、地誌、檔案、名人文章等資料,分門別類,以著述為娛,在家鄉很有文名,並在果山上留下了許多遺蹟。歸鄉隱居期間讀書和著述,為他以後的撰述《三國志》奠定了基礎。263年蜀漢滅亡後,不久司馬氏代魏稱晉。267年陳壽的同學,原蜀漢巴東太守羅憲受晉武帝召入朝,進位「冠軍將軍、假節」。268年晉武帝又召羅憲到華林園倍宴,宴飲中晉武帝先問羅憲蜀漢大臣子弟的情況,又問蜀土先輩宜舉薦敘用的人才。羅憲遂推薦了陳壽,常忌,杜軫等人。(《三國志·霍峻傳》)同時,蜀晉朝名士張華十分喜愛陳壽的文才,舉薦陳壽為孝廉。陳壽前往洛陽,入晉為官。初入晉朝的陳壽很快就編撰出一部《蜀相諸葛亮文集》,獻給朝廷,一朝皆驚,嘆服陳壽有良史之材,於是授陳壽著作郎之職,領本郡(巴西郡)中正。280年陳壽並未受命而私下開始依據晉朝所藏的豐富史料,撰修魏、蜀、吳三國的歷史。《三國志》書成之後,陳壽獲譽頗多,如「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銓敘可觀,事多審正」,「文義典正」,「文質辨洽」,「繼明先典」,「昭法立訓」等等。鎮南大將軍杜預薦陳壽為「散騎侍郎」,因職已滿員,朝庭乃命陳壽為治書侍御史。後因母憂去職。後又再兼「散騎常侍」。

三國時都尉名號甚多,陳壽「初應州命,衛將軍(姜維)主薄,東觀秘書郎(軍委秘書長職權應有都尉官職之實)」理應是陳壽年幼時受到嚴父庭訓耳提面命,從其父傳承了軍事戰術謀略等全面訓誡, 具備了軍事才能;從其恩師譙周傳承了文史哲等學問,以「文學」 著稱被喻為遊,夏(兩人均為孔子學生,長與文學)。成年以後經朝廷全面考查,被任命為衛將軍(姜維)主薄,東觀秘書郎。陳壽做蜀漢「散騎(騎都尉本監羽林騎),黃門侍郎」,實為可行使都尉職權,故有騎都尉之稱而未寫入正史傳記,是撰史人選材之故, 不能因晉書未記陳壽騎都尉而否認其他史料,陳壽任散騎(騎都尉)的事實。陳壽蜀晉兩朝「散騎」,是因為其職權與都尉級別待遇一樣,故桑梓百姓敬陳壽之妻為都尉娘娘,死後立豐碑社祀(古風一般都實行夫婦死後合葬, 所以也許陳壽逝世後與其妻合穴而寢,才具有豐碑社祀舉措)。只因歲月久遠人事變遷,豐碑銘刻不存才造成後人俗雲傳說,移花接木變化為花木蘭式女都尉之墓。

在古代能立豐碑社祀光宗耀祖,通常需要滿足一些諸如有家族榮譽、社會教化意義和足夠的財力、人力等條件來支撐維持常態。陳壽在蜀晉兩朝任官,「聰警敏識,屬文富豔」,《三國志》有益教化。陳壽後人(《華陽國志》記載其宗族子弟)也有多人出仕為官。史傳雖無陳壽子嗣記載,理應是陳壽視其宗族子弟為子嗣(見晉·常璩《華陽國志·陳壽傳》)。「陳壽的侄子陳符繼承了陳壽任箸作佐郎,陳符的弟弟陳蒞任梁州別駕,驃騎將軍齊王掾吏,陳蒞的堂弟陳階擔任州主簿,任永昌西部都尉,建寧,興古太守等,這些後人都善於寫作,辭章華麗,在當世非常有名。陳壽所記述,撰寫的文章有兩百多篇,陳符,陳蒞,陳階各有幾十篇。益州、梁州的賢達和全國的文人給陳壽和他的後人做傳記」[2]。因此,陳壽後代具有立豐碑社祀的家族榮譽和財力。陳壽卒於洛陽後,家族後人鑑於陳壽父親街亭失守受髡刑之恥辱,加之陳壽生前「位望不充其才,當時冤之」。陳壽家族後人具有迫切強烈的心理需求,持柩回鄉,與其妻合葬同寢,立豐碑社祀以雪家族之恥辱,弘揚陳壽「品藻典雅」之風範,以此光宗耀祖,昭示天下。

社祀即社祭,謂祭祀土地神。《太平廣記·卷六十六·女仙十一》記載:「某山神姓陳名壽,魏晉時人。」《南充縣誌》也有相同記載[3]。《方與》載:「陳壽隱居於果山。有祭祀陳壽的祠堂,在果山之麓有陳壽萬卷樓。」「譙侯修文於前,陳君煥炳於後。」陳壽因修史有功,在唐代被皇帝敕封為「昭德文惠候」,在治西八裡果山之首」(今西山上)修建了陳壽祠,供奉陳壽的神象以茲紀念,宋曰「昭護廟」,明朝被更名「三聖宮」(西山萬卷樓解說詞)。「陳壽祠在西關外。元至正間建。名昭護,後名土主。」[4]陳壽亦即就是安漢(南充)土地神。

而俗雲傳說中的都尉娘西充女子,紀敏、趙飛燕等均不具備滿足家族榮譽和財力支撐、更無朝庭敕封,具教化意義等立豐碑社祀光宗耀祖的條件。因此,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古代封建社會,怎會有人出資為俗雲傳說中,因嘲諷乃刲腹見肝腎而死的都尉娘立豐碑社祀?嘉陵桑梓百姓以求都尉娘娘神靈福佑,蔚成鄉風民俗,嘉陵江岸壩被稱為都尉壩是民風崇賢的結果。

《南充縣誌》記載清代國子監學士、南充知縣王鶴,於康熙42年作詩《譙光祿墓》:「光祿封侯九十餘,爭傳仇國勸降書。漆燈明滅秋煙裡,石馬蕭條夜月虛。都尉壩荒陳壽宅,宕渠人憶紀公車。惠陵昭烈如相見,舊日君臣嘆索居。」[5]這句「都尉壩荒陳壽宅」,已明確告訴陳壽舊居位於都尉壩。根據此記載,可以得出陳壽家宅位於古代南充縣境內的結論。根據中國古代安葬習俗,通常古人去世會被安葬於其家族的屬地。南充嘉陵江兩岸桑梓百姓敬崇陳壽而稱其塋墓所在位置為嘉陵都尉壩(山野村民崇官職輕文名,故稱都尉壩而非箸作郎壩)。

根據以上分析,曹學佺將都尉娘墓考證為陳壽之妻都尉娘娘墓理應是歷史事實。豐碑社祀之社祭理應是古人祭祀陳壽的土地廟。筆者聯想到當知青時,鄉野老農所說的南充嘉陵都尉娘娘墓並且死去的都尉娘娘可以保佑普羅大眾的說法。此說法可能源自民間信仰中土地廟裡供奉土地公公和土地娘娘通常以夫婦二人的形象一起出現在民眾眼中這一現象。因豐碑銘刻已廢,山野村民視陳壽妻為土地娘娘而稱其都尉娘墓。陳壽興家於嘉陵都尉壩,因任過騎都尉而稱其家宅所在地為都尉壩。他出仕於蜀晉,病逝於洛陽,魂歸於南充嘉陵都尉壩,與其妻都尉娘娘墓合葬享豐碑社祀。也因陳壽父葬於果山,陳壽隱居地(萬卷樓)因此修建了陳壽祠,宋曰「昭護廟」,明為「三聖宮」,供奉陳壽成為南充山水的昭護神主。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考尋陳壽塋墓位置,筆者研讀、分析了與陳壽塋墓位置相關的古代文獻資料,並對其作了一系列考尋研究。筆者嘗試從兩個方面來考尋陳壽塋墓位置:從都尉娘從軍傳說考尋陳壽塋墓位置;從都尉名號考尋陳壽塋墓位置。經過考尋分析,筆者由此推定認為《三國志》作者陳壽塋墓位置位於南充嘉陵都尉壩;都尉壩此地名的由來是南充嘉陵江兩岸百姓民風敬崇陳壽而民間約定俗成的結果。陳壽與其妻都尉娘合葬(享豐碑社祀)於南充嘉陵都尉壩。後世朝庭(唐宋元明朝代)在陳壽隱居地(果山),唐建萬卷樓,修陳壽祠,宋曰「昭護廟」, 元明為「三聖宮」,從此陳壽成為古代南充縣昭護神主。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5。

   晉·常璩原著,汪啟明、趙靜譯註,<<華陽國志譯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蒲國霞、青維鵠編輯,《南充縣誌》(重印)。成都:成都力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1。

   曹學佺,《蜀中名勝記》。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

   蕭紅濤主編,《嘉陵記憶·民間文學》。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

   晏春主編,《傳說嘉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

腳註

[1]曹學佺,《蜀中名勝記》,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84年,第398頁。

[2]陳壽,《三國志卷三十·魏書三十》注引《魏略》,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5年,第799頁。

[3]晏春主編,《傳說嘉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年,第88頁。

[4]蕭紅濤主編,《嘉陵記憶·民間文學》,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年,第9頁。

[5]曹雪佺,第398頁。

[6]蒲國霞、青維鵠編輯,《南充縣誌》(重印),成都:成都力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1年,第56頁。

[7]蒲國霞、青維鵠編輯,第89頁。

[8]蒲國霞、青維鵠編輯,第240頁。

[9]蒲國霞、青維鵠編輯,第56頁。

[10]蒲國霞、青維鵠編輯,第89頁。

[11]曹學佺,第398頁。

[12]曹學佺,第398頁。

[13]晉·常璩原著,汪啟明、趙靜譯註,《華陽國志譯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08頁。

[14]蒲國霞、青維鵠編輯,第236頁。

[15]蒲國霞、青維鵠編輯,第52頁。

[16]蒲國霞、青維鵠編輯,第143頁。

作者簡介:

    藍蛺,本名蘭加興,四川南充順慶人氏,年逾花甲,草根學者詩人,自律自學自檢。喜好研讀國學經典,購存《二十五史》、《十三經註疏》、《資治通鑑》、《新資治通鑑》、《百子全書》、《諸子集成》、《蒙學要義》、《蒙學須知》、《文心雕龍》等數百類典籍,日誦手抄,慎思析辨,悟有所得,有感即記。

    有詩詞歌賦發表於網絡媒體彩視。專注本土民俗民間野稗文史收集研讀記述,其《果城的來歷》、《三官廟的前世今生》、《鳳丫山謝家么妹嫁城隍》、《陳閣老修橋得仙助》、《陳壽魂歸都尉壩》、《順慶公主情斷朱鳳山》等文發表於報刊雜誌學術專刊,民歌《抗戰出徵壯行歌•十杯茶》入選《南充順慶文藝大觀》並被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永久收藏。與專家合著漢英日文絲綢珍藏版《三國志箴言》,《果山思賢賦》獲「舜日堯天章百裔,唐聲漢韻賦南充」全國詩詞徵集活動終評入圍作者。


相關焦點

  • 陳壽與《三國志》改庭換面 鄉人不恥 官運坎坷 私人修史 流傳千古
    眾所眾知《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根本,然後加入了歷朝歷代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加以創作的。雖然人們對於《三國演義》很熟悉,但是對於《三國志》卻僅僅只是知道是陳壽所編纂的。再多一些也就是知道《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首,再多的就少有人知了。對於陳壽其人除了知道他是蜀國官員以外其他的也都沒有什麼了解。其實陳壽的一生曲折,而《三國志》更是有著神秘的身世。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③丨陳壽父親曾因馬謖被牽連 可他依然為...
    陳壽《晉書》記載,《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受髡(kūn)刑。該刑法不重,只是剃光頭髮。但是古代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剃光頭是極為恥辱的。諸葛亮正是因為陳家和諸葛家兩代恩怨,有人認為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有所貶低,「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辛德勇「《三國志》本名《國志》說」質疑
    替一位朋友代購《祭獺食蹠》,恰好昨天到手,開篇即是《陳壽<三國志>本名<國志>說》。 陳壽記錄三國史事,其書之名,自《隋書·經籍志》以來都著錄為《三國志》。用繆鉞先生的說法,「如此稱呼,千載相承,並無異議。」但辛德勇認為,這個名稱「並不符合當日實際情況,流俗相傳,不過積非成是而已」。
  • 三國志中弄了一筆糊塗帳,讓後世都誤會了
    看過《三國志》的朋友們可能會說了,杜甫不夠實錘,有夠實錘的。陳壽著《三國志》,蜀國部分就叫《蜀書》。陳壽可是公認的大史學家,《三國志》是前四史之一,無可置疑。很抱歉,之所以許多人弄不明白蜀國的國號,正是陳壽在《三國志》中弄了一筆糊塗帳,讓後世產生了許多誤會。雖然陳壽寫的是《蜀書》,但蜀國的國號並不是蜀,也不是蜀漢。
  • 網課選修課《三國志》導讀答案
    ()答案:正確第2章問題:《三國志》的作者是( )。答案:陳壽問題:三國時期」所指的三個政權是( )。答案:吳#蜀#魏問題:陳壽是三國時期的魏國人。( )答案:錯誤問題:陳壽是唯一一個把三國的歷史完整記錄撰寫稱史書的人。
  • 陳壽說諸葛亮短於「奇謀」「將略」,是事實還是另有隱情?
    這是千百年來眾多諸葛亮的擁躉們對《三國志》作者陳壽最不滿意的地方。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與寫作《三國志》時文字的風格比起來,求學時代陳壽的文章風格是華麗多彩的,《華陽國志》裡記載他:銳精史、漢,聰警敏識,屬文富豔。那時候的陳壽正少年不識愁滋味,常以才學傲人,以致譙周有一次對他長嘆道:「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許多年後,當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陳壽回憶起自己的老師時,心中才恍然大悟老師對自己的一番苦心。
  • 《三國志》及注的歷史品格和小說趣味
    所謂前四史,即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範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而《後漢書》撰於南朝劉宋年間,晚於《三國志》100多年。從撰寫時間來看,《三國志》是緊承《史記》《漢書》之後的一部史學名著。所以《晉書·陳壽傳》明確講:「丘明既沒,班、馬迭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辭於東觀。自斯以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三國志》在中國史學著述中佔有重要地位。
  • 西晉史學家陳壽,不屈從宦官屢遭貶官,堅持寫巨著流傳千古
    陳壽撰寫完成了一部長達65卷的宏篇史學巨著《三國志》。因為陳壽當時已是晉朝臣民,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是尊魏為正統。陳壽三國志雕像三。《三國志》流傳千古,著作者卻不得志當《三國志》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在當世引起了轟動。當時的晉惠帝在看過《三國志》後當即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家每戶都要抄寫《三國志》,這也使得《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真成了家喻戶曉啊!
  • 陳壽:為官四十年家無餘錢
    從小就講禮義信用  說起陳壽,今人最先想到的無疑是寫《三國志》的那位。而明朝的這位陳壽,雖沒有一支生花妙筆,但卻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  陳壽出生在一個軍事世家。當然,不是高級軍官家庭。寧遠衛的鄉親們在為陳壽慶賀之餘,特意在城中的大街上為他修建了舉人坊。  鄉親們的勉勵和厚望,激勵著陳壽更加發奮讀書,終於在七年後的殿試中脫穎而出,考中進士。陳壽考中進士的消息在寧遠城中再次引起轟動。因為自1428年建城以來,四十多年間寧遠城不但沒出過進士,連有幸參加殿試見到皇帝的學子也沒有過,陳壽一路過關斬將,為寧遠百姓爭了氣。
  • 《超星爾雅》三國志章節測驗答案大全
    ()我的答案:√1.2陳壽與《三國志》1、【單選題】《三國志》的作者是( )。A、陳壽B、司馬談C、司馬遷D、班固我的答案:A2、【多選題】三國時期」所指的三個政權是( )。( )我的答案:√1.5《三國志》對後世的影響1、【單選題】評論《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文學家是( )。A、魯迅B、胡適C、沈從文D、冰心我的答案:A2、【單選題】《三國演義》的作者是( )。
  • 《三國志》10句傳世名言,句句都是真理!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三國志》10句傳世名言,句句都是真理!1. 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董卓傳》裴松之注引《典略》。沸,開水。薪,柴火。揚起開水來阻止它沸騰,不如抽去鍋底下的柴火,滅了灶下之火。
  • 陳翔華:《〈三國志演義〉史話》
    內容簡介《三國志演義》是一部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中國古代小說巨構。這部小說敘述後漢末年至司馬氏統一全國近百年間的政治矛盾與軍事衝突,展現曹魏、劉蜀、孫吳三家集團之波瀾壯闊的爭奪場景。故事內容豐富、情節錯綜複雜,所寫的人物性格栩栩如生,作品顯示出強大的藝術魅力。
  • 陸良蜀軍大營,孟獲墓介紹
    陸良縣彩色沙林景區南蠻王孟獲之墓國慶期間有細心的遊客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彩色沙林景區,發現一座「南蠻王孟獲之墓」,碑文抨擊諸葛亮南徵「無道」,一反《三國演義》的「七擒七縱,孟獲乃心服」。為了開發旅遊,景區把該墓認定為「南蠻王孟獲之墓」。李國強「站在孟獲的角度」撰寫了兩塊碑文,他認為這樣增加旅遊區文化內涵,也是為孟獲「平反」。陸良蜀軍大營評論 高,實在是高!對於李局長來說,給景區加點文化元素,就像是給咖啡加點糖一樣理所當然。孟獲,那可是歷史名人,諸葛亮七擒七縱誰不知曉。
  • 濃縮《三國志》精華 108條箴言啟迪世人——絲綢版《三國志箴言...
    該書從長達35萬字的《三國志》中,精選彙編了108條箴言結集出版, 其所選箴言分仁義禮智信5個篇章,站在歷史的高度,把《三國志》 中的精粹之言予以展現,不僅註明每條箴言的出處,進行了中文注釋, 並同時翻譯成英文和日文,方便中外讀者閱讀。
  • 陳壽對法正龐統的評價看起來很好笑,笑完發現才笑錯了:龐統不是...
    在《三國志》的每一篇本紀和列傳最後,陳壽都要對文中人物進行一番點評,在評價蜀漢最重要的兩位軍事謀臣的時候,用了這樣的排比句:「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 陳壽對法正龐統的評價好笑,笑完發現笑錯了:龐統不是荀彧的二叔
    在《三國志》的每一篇本紀和列傳最後,陳壽都要對文中人物進行一番點評,在評價蜀漢最重要的兩位軍事謀臣的時候,用了這樣的排比句:「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陳壽的評價讓人發笑,笑完才發現笑錯了:龐統不是荀彧的二叔,前後文對照,我們就會知道陳壽是把龐統比喻成蜀漢之荀彧了——這兩人真有一個共同點,陳壽彰顯這兩人的共同點,可能(僅僅是可能)暗諷曹操和劉備做事不地道。咱們還是要解釋一下,雖然伯仲叔季幼是排行中的一二三四五,但這裡的仲叔並不是二叔的意思,因為這是一個排比句,仲叔對應的是儔儷,也就是同類的人物,也可以理解為伯仲之間。
  • 「三國志」特展北京重開 曹操墓多件文物首度公開
    其中,曹操墓、曹休墓、曹魏大墓、朱然墓等多個重要墓葬的出土文物首次聚首。著名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在出土10年中,僅公開展出過一次。中華世紀壇目前對持有「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門票者開放,其他展廳及場所暫不開放。三國志展覽線上已購票者,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通過微信「中華世紀壇參觀預約」小程序進行實名制預約登記,每日預約參觀人數限300人。
  • 三國迷案:「三顧茅廬」的不同版本,《後出師表》的作者爭議
    裴松之注引《三國志》的時候曾經引用過這樣一段史料: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 湖北當陽的關羽墓出現盜洞,進去看到一口用鐵鏈吊著的棺材
    比較有名的,一是湖北當陽關羽墓(關陵),一是河南洛陽關羽墓(關林),一是四川成都關羽墓,一是山西解州關羽墓。 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墓,這就得慢慢說了! 關羽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大神「關公」,他的五官相貌非同尋常,長一臉漂亮的鬍鬚,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 相貌不凡的關羽,還特別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