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2020-12-13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陳 壽

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笑落日

楊 虎

陳壽(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學家。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

2020年8月,正立秋時節,猶帶著暑熱的風從南充嘉陵江水面犁過,吹得順慶區西山之上翠竹紛搖,滿地斑駁碎影。嘶鳴不息的蟬聲中,沿褐色石階緩步向上,樓門上方,陽光將趙樸初題寫的「萬卷樓」三個大字映得熠熠生輝。跨進門來,只見高約五米的陳壽塑像正屈膝而坐於庭院中央,其峨冠博帶,正衣袖飄飄。再一細看,經歷了一千七百二十三年的淘洗,已然從血肉之身轉化為了青銅之軀的陳壽將瘦長的雙手從寬袖中伸出,緊緊抱住懷中的數筒竹簡,他眉角上揚,眼眺遠方,清癯的面容上笑容微露,仿佛剛完成人生的一件壯舉,正準備卸下擔子,奔赴一次從容的遠行。

萬卷樓內,一副副對聯書寫著後人的感慨:

「千秋筆寫千秋史,萬卷樓藏萬卷書」;

「承祚倘無三書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萬卷舉世得仰一名樓」;

……

果城南充有幸,出了陳壽,三國文化之源就此可以千年尋根;險峻四川有幸,十五卷《蜀書》盡覽蜀地三分天下的輝煌與悲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浩蕩中華有幸,由《魏書》《蜀書》《吳書》組成的史學巨著《三國志》,讓公元220年至280年間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風雲走向世界,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輾轉深思,生發著無數歷久彌新的話題。

南充陳壽舊居萬卷樓陳壽像(圖片來源:川報觀察)

風雲早已遠去。當硝煙散盡,人間終究是生機茂盛。此刻,那曾見證過赤壁大戰的浩浩大風,那曾吹拂過南陽諸葛廬的縷縷清風,正在滔滔流淌的嘉陵江上徐徐吹送,它以散淡而從容的語氣,向我們講述著陳壽與《三國志》密不可分的一生。

師從譙周 少年陳壽初顯名

陳壽在少年時代即以文章知名於蜀中。他的師父,是鼎鼎大名的譙周。譙周,東漢時巴西西充(今南充市西充縣)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知曉天文,由於才學出眾,在蜀後主劉禪建興年間,被諸葛亮任命為勸學從事。諸葛亮去世後,先後擔任過典學從事,中散大夫等職。

譙周(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已經無從知道陳壽向譙周拜師的全過程了。或許,是因為父輩的關係,讓少年陳壽投奔到了同鄉譙周的門下。據《晉書》記載,陳壽的父親本為馬謖手下一名參軍,在公元228年春天那場著名的街亭之戰後,平日裡大言不慚紙上談兵的馬謖被諸葛亮揮淚斬首,陳壽的父親也因此受到牽連,受了「髡刑」,被剃光了頭髮和鬍鬚,不得不忍辱含羞地回到家鄉,每天鬱鬱寡歡地生活,從此不再出仕。大約就在父親回家鄉南充生活的第五年(公元233年,諸葛亮去世前一年),陳壽呱呱墜地了。或許是自己已經仕途無望,原本雄心勃勃的父親便將全部心血傾注到了陳壽身上。小時候的陳壽體弱多病,父親為他在神前祈禱,取名為「壽」,字「承祚」,既希望他長壽健康,也期望他今後在人生之路上吉星高照。

嘉陵江邊的風吹拂得少年陳壽眉宇間一天天俊朗起來。喜愛讀書的他,被滿懷希望的父親送到了居於成都的譙周門下,那時候,譙周已名著蜀漢,被時人譽為「蜀中孔子」。出生於公元201年的譙周比陳壽整整大了32歲,當少年陳壽與中年譙周第一次相遇,面對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少年才子,老師譙周眼裡的神情滿是欣賞與鼓勵,心裡卻是百感交集,又喜又憂。

南充西山萬卷樓(張力 攝,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那時候的蜀漢政權,正被自己當初所建政的道統觀念所綁架,因為高舉了復興漢室的旗幟,即使國小兵疲卻又不得不與強大的魏國一直進行高強度對抗。滿朝文武裡,除了譙周等寥寥數人外,誰也不敢出來指出這一點,匡正朝廷的錯誤。諸葛亮已經死去十多年,搖搖欲墜的蜀漢,既渴望人才輩出,卻又難以為真正的人才提供用武之地。這一點,成年以後的陳壽將會有痛苦的感受。

在蜀漢政權裡已閱盡仕途況味的譙周對這位小同鄉關愛有加,除盡心教他儒學典籍,將儒家倫理內化於心之外,還常常命他在史學寫作的角度與素材取捨上進行反覆摸索,同時,譙周還暗暗觀察陳壽平日裡待人接物、說話做事的舉動與風格,經常以巧妙的提示匡正他的言行。

與寫作《三國志》時文字的風格比起來,求學時代陳壽的文章風格是華麗多彩的,《華陽國志》裡記載他:銳精史、漢,聰警敏識,屬文富豔。那時候的陳壽正少年不識愁滋味,常以才學傲人,以致譙周有一次對他長嘆道:「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許多年後,當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陳壽回憶起自己的老師時,心中才恍然大悟老師對自己的一番苦心。那時候,他已內心靜穆,反映在筆下,便是文字簡約,客觀冷靜,比如他寫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聞聽曹操推自己為英雄時大驚失色,僅用了七個字,便寫出了劉備那一刻內心狂亂的波瀾:先主方食,失匕箸;因此,當他回憶起老師的那一聲長嘆時,再也掩不住滿面淚水,內心的深情像漲水一般從筆墨裡蕩溢出來:「(譙周)身長八尺,體貌素樸,性推誠不飾,無造次辯論之才,然潛識內敏。」

遠避黃皓 青年陳壽嘗坎坷

老師的預言果然成真。數年後,以才學知名的陳壽走上了仕途,被蜀漢政權任命到了一個卑微的職位:觀閣令史。在這個職位上,內心滿懷了一番抱負的陳壽當然是做不出什麼成績的,原因不在於陳壽無才華,恰恰在於他是有才華,無手腕。

朝廷給予青年陳壽的,乃是蜀漢政權龐大官僚體系中一個無足輕重的閒職。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裡,蜀漢地處西蜀,國小民少,雖然成都平原為華夏聞名的「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然而膏腴之地亦不過數縣而已,再加上連年徵戰,本就不豐厚的財政常年供養著一支在邊境線上遊動的龐大軍隊,早已是捉襟見肘,然而朝廷的架構是一樣也不缺的:大內三宮六院,堂上文武百官;官之外,尚有吏,吏之下,輔以員,層層疊疊,疊床架屋,因人設事,猶如一張龐大的蜘蛛網。

青年陳壽不過是這龐大蛛網上一粒小小的塵埃而已。他唯一能依靠的,是老師譙周,而譙周在那時候,亦不過是比學生陳壽稍大一點的灰塵而已。整個朝廷,早已經被一個人掌控在了手中。

這個人,就是蜀漢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黃皓。幾年後,當大將軍姜維得到魏將鍾會治兵關中的消息時,上表後主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並向蜀漢大臣們封鎖了這一消息,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蜀漢政權失去最大的地理屏障,劉禪從夢中驚醒過來,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就此埋下了蜀漢亡國的伏筆。此是後話。

初登仕途的青年陳壽要想有所作為,就得投靠黃皓。然而他偏偏潔身自好,遠離黃皓:(時)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晉書·陳壽傳)。

這正是中國數千年皇權專制的土壤上,無數良知知識分子的必然命運。在這片土壤所產生的官場上,歷來講究人身依附,當我們翻開《儒林外史》等一系列描寫封建社會官場百態的作品時,常能見到這樣一個詞:門生。通過科舉考試這一門檻,中考的士人便與主考官結下了師生之誼。從此,這一份情誼就成為封建社會官場上無數官員或升官進階,或失意貶謫的一道命門。

在青年陳壽看來,黃皓的所作所為正是讓蜀漢日益衰弱腐敗的原因所在,所以他要遠離;而在黃皓看來,自己位高權重,陳壽乃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青年,所謂滿腹才華,在黃皓們的認知裡,不過是迂腐之人的迂腐之為而已。

耿介的陳壽就此被打入了蜀漢官場的冷宮,好幾年間,他一直輾轉在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多個閒職上,嘗盡坎坷滋味,轉眼流光飛逝,他又遭遇了一場始料未及的誹謗:這一年,陳壽父親去世,他回到老家守喪,身體本就孱弱的他因傷心過度,生了一場大病,只能躺在床上,讓婢女伺候自己服藥,沒想到這一幕正巧被來客看見,頓時流言橫飛,很多人僅是道聽途說,便站在所謂道德制高點上,在背後對他進行議論與指責。官場的黑暗和世人的不寬容,讓陳壽一度心灰意冷,然而也讓他內心暗暗發誓:一定要從世路坎坷中走出來,真正有一番作為。

數年以後,他在一首名為《題畫》的詩中形象地描繪了自己當時的心路歷程:

遠道西風落葉寒,蕭蕭孤蹇上長安。

關山不似人心險,遊子休歌行路難。

潛心著述 壯年陳壽繪巨著

正當陳壽品嘗人情冷暖,在坎坷世路上苦苦跋涉時,突然之間,他迎來了人生道路上的巨變:蜀漢政權亡國了。

公元263年,魏將鄧艾突出奇兵,翻過天險摩天嶺,突然出現在成都平原,當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相繼在綿竹戰死,後主劉禪內心方寸大亂。在譙周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劉禪終於用一繩子把自己捆住,打開城門,帶領文武百官向鄧艾獻上了國璽,建立了四十三年的蜀漢政權就此滅亡。這一幕,被時年三十歲的陳壽看在眼裡,鐫刻在了自己的記憶中。十五年後的一個下午,他在洛陽窄小的私宅裡提起筆來,輕輕呵了一口氣,凝望著書房窗外北方那輪渾圓的落日,腦海裡湧起來的,都是與中原景色迥異的故國人事、故土風景,他克制住內心的情愫,往竹簡上寫下了又黑又亮的兩個字:蜀書。

這時候,陳壽已經是晉朝的一名官員,身份為三個字:著作郎。這是司空張華為他爭取來的職位。張華,河北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和陳壽一樣,張華的父親也曾擔任過朝廷官員,然而亦是家道中落,張華少年時代就在田野裡以放羊為生,貧苦的環境反而鑄煉了他一心向學的意志,《晉書·張華傳》記載他:學識優異而淵博,辭藻和順而華麗,聰敏而多才。步入青年後,有如此才能,張華自然不甘一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為了引起世人的注意,他寫了一篇《鷦鷯賦》,以鷦鷯這種小鳥在天地間的生存狀態來比擬人間萬象,抒發自己雖身似鷦鷯,卻並不因此而自卑自憐,依然可以像大鵬那樣從容地遨遊於天地之間的情懷。這篇文章一問世便不脛而走,著名詩人阮籍讀完之後,讚嘆道:「(作者)有王佐之才也!」此後,張華一路高升,相繼擔任了著作郎、黃門侍郎等職,受到晉武帝司馬炎的高度信任。

或許是因為這種原因,張華一向留意選拔民間的有才之士,於是,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壽進入了他的視野。

蜀漢亡後,作為前朝遺民,陳壽在家鄉南充又沉寂了數年,他一邊侍奉年邁的老母,一邊閉門讀書,苦苦思索著蜀漢從劉備、諸葛亮等人白手起家再到劉禪亡國的原因,四十三年來的興亡得失在他腦海中一幕幕閃過,劉備的氣概、諸葛亮的才幹、關羽張飛的勇猛、趙雲的忠誠、姜維的悲壯等,經常讓陳壽半夜裡醒來再也無眠。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而時間的車輪卻始終滾滾向前,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築長城、建阿房,腳下萬裡江山,何等的意氣風發,然而轉眼間,煌煌大殿就被項羽一把大火焚毀;高祖劉邦斬蛇起義,入鹹陽,戰垓下,以平民之身而登天子之位,大風起兮的歌聲何等的得意輝煌,然而轉眼間,「千裡無雞鳴,白骨露於野」,漢家江山一分為三……歷史的疼痛橫亙在陳壽心中,他睜大眼睛,望著頭頂閃爍的星辰,內心悲涼不已:天地之間,人生如白駒過隙,雄壯如漢高祖魏武帝,卑微如自己這樣的普通人,當生命的歷程走完,總得為後來者留下自己的一點見證吧?

他萌生了為蜀漢寫史的念頭。公元268年左右,陳壽得到張華的舉薦,被舉為孝廉,朝廷授予他佐著作郎(相當於著作郎副職)的官職,隨即又出任陽平縣(在今安徽境內)縣令。在張華的鼓勵下,陳壽撰寫成了《諸葛亮集》上報朝廷,被正式任命為著作郎。

《諸葛亮集》又名《諸葛亮故事》,共二十四篇,將諸葛亮的生平故事連同他所撰寫的奏摺、文章等編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諸葛亮,讓人讀來如在眼前: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通往巨著《三國志》的寫作門徑就此打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國歸晉,中華民族重新實現了大一統。十年後,陳壽歷經艱辛,終於完成了史學巨著《三國志》。全書分為《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計六十五卷,記載了從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整整六十年風雲變幻、跌宕起伏的三國歷史。

三國的故事就此被人們牢牢記住。一千多年後,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史料,在民間評話的基礎上,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故事就此走向世界。

完成《三國志》的這一年,陳壽已經五十八歲了。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了短短的七年。而這短短的七年,他還將遭遇一些更加屈辱的坎坷。

蹭蹬一生 晚年陳壽笑落日

在別人看來,五十八歲以後的陳壽心情應該是很鬱悶的。然而,這個寫出了《三國志》的四川人怎麼會輕易就被一些捕風捉影的言論所打垮呢?險峻的蜀山賦予了他堅毅的意志,清亮的蜀水給予了他柔美的情感。這一點,從他流傳至今的一些詩歌中就可以看出來。如果說《三國志》的行文如山一般簡約有力,那麼,他的詩歌就同水一般柔和,洋溢著故土的情思。這情思,總在最艱難的時候爬上心來,撫慰著陳壽那顆遊子的心靈。

南充西山萬卷樓陳壽著《三國志》像(圖片來自網絡)

風波世路信多艱,千裡羈危未得還。慈母依門垂白髮,故園回首隔青山。交遊半達雲霄上,弟妹相親夢寐間。寂寞書齋誰顧問,只將詩句慰愁顏。這一首詩,名叫《秋日武陵客舍寫懷》。人到中年,去國離鄉,在秋天客居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帶)的時候,陳壽寫下了兩首同題詩,深深思念著故鄉的山水。這時候,他的《三國志》已經收穫了巨大的反響: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晉書·陳壽傳)

儘管聲名日顯,官場的傾軋依然降臨到他頭上,幾年前,他就因為按照母親的臨終遺言將她安葬在洛陽,而受到非議,被貶去了治書侍御史的職務,已經明白了許多,便將精力全部投入了《三國志》的寫作。

公元297年,晉惠帝元康七年,陳壽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史書上說陳壽為失意病卒。其實,晚年陳壽的內心其實應該是、也必然是從容和平靜的,對一個史學家來說,觀察與書寫歷史的任務已經完成,人生還有什麼可以遺憾的呢?

儘管一生蹭蹬,然而我們可以想像,在告別人世的那一刻,陳壽的內心一定是笑對落日的。中原的落日又大又圓。每當一輪紅日西沉的時候,陳壽經常擱下筆,一個人憑窗眺望,思念著故鄉的山水,儘管關山重重,然而,嘉陵江的濤聲始終在他心頭迴響。

主要貢獻

陳壽與司馬遷、班固齊名,史稱「並遷雙固」,編撰了史學名著《三國志》,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陳壽在《三國志》裡,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載了蜀漢「必以人為本」「弘毅寬厚」「賞罰必信」的治國理念和蜀地儒學、經學及其師承流變的情形,對巴蜀歷史文化和蜀學、經學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功績

陳壽在傳承漢代史學傳統的基礎上,首創紀傳體斷代國別史體例體裁,以新的範式書寫了三國時代複雜多變的歷史風雲畫卷,為後人留下了解和研究三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人物的信史,並成為後世《三國演義》、三國文化的底蘊所在。編纂《益部耆舊傳》,保存巴蜀歷史文化。撰《官司論》,主張制度改革,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

在川遺存

南充市有陳壽舊居、萬卷樓舊址、陳壽公園、陳壽衣冠冢等紀念場館。

當代價值

陳壽勇於創新,不拘一格,敢破舊制的創新創造精神,實為今人應當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一生雖屢歷逆境卻不事權貴,體現了中華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和風骨。

相關連結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國志》 千秋良史才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焰萬丈長

繆鉞 ‖ 談談陳壽的《三國志》鄒安音 ‖ 萬卷樓與《三國志》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日報》(2020年12月8日第11版)

作者:楊 虎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笑落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焰萬丈長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風景美 人情美 生活...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解鎖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原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他寫的...
    事實上,以上警世良言皆出自於位列24史前四史的《三國志》,由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所著。近日,陳壽入選了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同時也是名單中第二位三國時期的名人。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羅偉章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面對一個著作家,要從作品去觀察其核心價值,著作本身便能確定他的價值。」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重磅|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出爐,一半都是石室校友.真正的好學校,一定是有文化積澱的學校
    要參語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出爐,一半都是石室校友.這應驗了一句話:判斷一所學校的好壞,辦學歷史是否悠久且在悠久的歷史中是否人才輩出就是標準。2020年6月5日,經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最終確定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按年代排序)10位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第二批10位四川歷史名人中,有一半都是石室校友,包括文翁、司馬相如、陳壽、陳子昂、李調元。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詠懷諸葛亮詩詞(四)——壯志吞鹹京(李白)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詠懷諸葛亮詩詞(四)——壯志吞鹹京(李白) 2020-12-1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李調元的父親李化楠,號石亭,歷任知縣、府臺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頗有政聲,著有《萬善書稿》《石亭詩集》《醒園錄》等書。乾隆七年(1742年),李化楠考中進士,其後李調元及其兩個堂弟李鼎元和李驥元也考中進士,且三人均入翰林。一時之間,羅江李家「一門四進士,兩院三翰林」被視為眉山「一門七進士,父子三大家」的三蘇現象異代重現的佳話而家喻戶曉。
  • 陳壽著史精神感動觀眾《筆墨著三國》好評如潮
    這部歌劇在2016年公演的《陳壽·夢魂三國》 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提升,是第一部以陳壽生平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劇目。在連續三天的演出中,以全新面貌呈現的《筆墨著三國》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南充本地市民的熱烈追捧,大家紛紛表示,該劇是一部勵志的歌劇作品,陳壽秉筆直書的著史精神,折射出南充人的精氣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經詳細排比研究,結果令我非常激動:7位文化名人中有6位上川祖入川時間是在清前期(康熙至乾隆年間),正是俗稱為「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時期,其比例達87.5%;只有巴金的上川祖是在清中葉嘉慶年間為官入川。這個比例非常高,在我這個外省籍人看來,非常吃驚!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肖佳憶 ‖ 歐公與綿州的關聯探析(中)
    原創 肖佳憶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蜀志》:建安十八年(213年),龐統隨劉備入蜀。獻三計,過關斬將,攻城略地,於涪大會,置酒作樂。「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年三十六」[83]。214年,劉備稱帝後在歸葬龐統的綿州羅江縣建祠祭祀。「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大丈夫當以馬革裹身」。1869年,四川總督府參事李光漢作此聯以龐統激勵綿州文士做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忠肝義膽的蓋世英豪。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③丨陳壽父親曾因馬謖被牽連 可他依然為...
    據稱,成年後的陳壽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有過一段交集,蜀漢末期,陳壽在姜維手下為官,那時奸臣黃皓掌權,諸葛瞻卻選擇妥協不去揭露他的罪行,而陳壽與譙周師徒則是對黃皓針鋒相對,這導致諸葛瞻看到陳壽都是一副輕視的表情,最後也令他屢遭貶謫。
  • 【方志四川• 人物】李有毅 ‖ 鄧時敏:清代廣安方志傳承人
    清雍正十年(1732)舉孝廉;清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遷侍講學士;乾隆八年,任江南宣諭教化使;乾隆十年,升大理寺少卿。乾隆十六年冬,入京參加「皇太后萬壽慶典」,授通奉大夫,升大理寺正卿。乾隆四十年去世。因其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上獲皇帝賞識,下得百姓擁戴,為表彰其功德,嘉慶年間,朝廷在其老家賜建神道碑、德政坊。
  • 【方志四川•人物】蔣德均 ‖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七...
    原創 蔣德均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 用影視演繹四川歷史名人故事
    四川將推出一批四川歷史名人題材影視作品,深度挖掘首批入選的四川歷史名人的故事。  影視作品是弘揚歷史名人文化的重要力量。如何通過影視作品展現歷史名人文化風採?影視作品在這項工程中有哪些價值?本報邀請省內外影視機構負責人、學者,共同探討如何通過影視作品,講好四川歷史名人的故事。
  • 《三國志》作者陳壽之墓考尋
    1993年11月,在南充召開的「紀念陳壽誕辰1760年暨三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研究三國文化的中外專家、學者一致認定南充為三國文化源頭。南充被譽為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遺留有為數眾多的三國文化史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重要的遺產當屬陳壽所撰修的《三國志》。然而對作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人塋墓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並沒有與其相關的詳細研究和論述。
  • 【方志四川•地情】江油:李白故裡迭代千年
    鄭金容 趙 敏江油作為三國蜀漢軍事重鎮,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素有「李白故裡,九寨門戶,蜀道咽喉,華夏詩城」之稱。一遷一毀,一興二改,至1949年後,江油於歷史的長河中跌宕起伏,最終穩步前行。華夏詩城 李白故裡談及一座城,心中所念的無非是獨屬於這座城的文化。江油除了厚重的歷史積澱,還被稱作「華夏詩城」,就不得不說李白。可以說,李白是江油人心中不滅的文化自信。
  • 【方志四川•資治】馬聯松 ‖ 地域文化引領成德同城化的建議(下)
    原創 馬聯松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三國時期董卓之亂數萬戶進入四川。劉備佔領益州,一批荊襄大戶又遷入四川。「永嘉南渡」在今德陽轄區建陰平郡、晉熙郡以置流民。明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從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大規模移民18次,今成都、德陽轄地又是明朝移民的重要遷入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湖廣填四川」,成都、德陽又遷入大量人口。抗戰時期,北方27所大學遷來成都,國立六中二、四分校遷入德陽。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陝西...
    原創 易旭東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他,盡忠行孝的高尚人格,不僅深刻影響著他的後世子孫,並且形成了一種歷代相因的世家文化,並在北宋及以後的崇儒社會中,掀起巨大波瀾,成為中國社會一尊精神偶像。 還原歷史。包拯的一生,仕途平淡。 甚至,遠不如趙抃、陳希亮跌宕起伏。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2020-09-12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