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是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的著名史學家,他因始終不屈從宦官黃皓,多次被貶官,晚年又屢次遭人非議,但他不畏強暴,不顧非議,用長達十年時間堅持書寫巨著,終於讓《三國志》流傳千古。
今天筆者帶大家回顧一下他的坎坷經歷。
一。年幼就刻苦好學,不從宦官被貶謫
陳壽從小就聰明好學,他經常研究學習《尚書》《春秋》,並精通《史記》《漢書》,他大約在18歲時進入了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遇到了影響他的人生導師——同是南充人的譙周。在譙周門下學習時,陳壽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在南充的民間至今流傳許多陳壽刻苦讀書的故事。
學成得道後的陳壽寫出來的文章富麗華貴。被當地政府先後聘為史官等職。當時蜀漢朝廷內後主劉禪昏庸、宦官黃皓專橫弄權,眾多蜀漢大臣都極力逢迎黃皓,唯獨陳壽不願依附他,因此他多次被貶官。
二。入晉朝跨進新階段,總結歷史始寫巨著
當曹魏滅亡蜀漢後,陳壽已步入中年,他回老家閒居繼續苦讀史書,並對外界的形勢變化非常注意觀察,心中逐漸萌發寫作史書的念頭。
到了公元268年,36歲的陳壽想實現自己的寫作夢想,可能也是漸漸接受了晉朝滅蜀國的事實,於是就離開故鄉南充趕赴晉都城洛陽看個究竟,政府一些明智的官員如張華等早就耳聞陳壽的名氣,讓他擔任了西晉的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從此陳壽的人生就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當時天下一統的政治環境使得陳壽編撰史書的設想成為可能。從小就在蜀國成長起來的陳壽早已積累了大量蜀國的資料,後又補充魏、吳兩國資料,終於在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統一了天下。陳壽撰寫完成了一部長達65卷的宏篇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記載了從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總計60年的歷史。
因為陳壽當時已是晉朝臣民,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是尊魏為正統。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這就使得《三國志》有別於《三國演義》,所記載的歷史事實比較客觀。
三。《三國志》流傳千古,著作者卻不得志
當《三國志》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在當世引起了轟動。當時的晉惠帝在看過《三國志》後當即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家每戶都要抄寫《三國志》,這也使得《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真成了家喻戶曉啊!
陳壽從此因《三國志》而備受讚譽,但卻也因為秉筆直書而得罪了很多當世的權貴,所以他晚年屢次被貶,在仕途中始終鬱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歲的陳壽沒能趕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陽。
然而陳壽一定不會想到,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摘取下來的這段歷史不僅後來被中國人奉為經典,更進而影響著整個世界,《三國志》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與謀略現今被世界各國的人們廣泛應用在政治、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並被改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與電子遊戲在這個世界更為廣泛的傳播著。人們說,《三國志》是展現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最壯美的篇章。
總之,陳壽不畏強暴、不顧非議,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夢想,終於用長達十年的時間,撰寫成歷史巨著《三國志》,並在人間千古流傳。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學習。我們應當學習他排除幹擾,堅持理想的工作態度與堅韌不拔的敬業精神。為我們祖國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