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史學家陳壽,不屈從宦官屢遭貶官,堅持寫巨著流傳千古

2020-12-16 老wu侃國學今用

陳壽,是三國時蜀漢西晉時的著名史學家,他因始終不屈從宦官黃皓,多次被貶官,晚年又屢次遭人非議,但他不畏強暴,不顧非議,用長達十年時間堅持書寫巨著,終於讓《三國志》流傳千古。

陳壽

今天筆者帶大家回顧一下他的坎坷經歷。

一。年幼就刻苦好學,不從宦官被貶謫

陳壽從小就聰明好學,他經常研究學習《尚書》《春秋》,並精通《史記》《漢書》,他大約在18歲時進入了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遇到了影響他的人生導師——同是南充人的譙周。在譙周門下學習時,陳壽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在南充的民間至今流傳許多陳壽刻苦讀書的故事。

學成得道後的陳壽寫出來的文章富麗華貴。被當地政府先後聘為史官等職。當時蜀漢朝廷內後主劉禪昏庸、宦官黃皓專橫弄權,眾多蜀漢大臣都極力逢迎黃皓,唯獨陳壽不願依附他,因此他多次被貶官。

陳壽像

二。入晉朝跨進新階段,總結歷史始寫巨著

當曹魏滅亡蜀漢後,陳壽已步入中年,他回老家閒居繼續苦讀史書,並對外界的形勢變化非常注意觀察,心中逐漸萌發寫作史書的念頭。

到了公元268年,36歲的陳壽想實現自己的寫作夢想,可能也是漸漸接受了晉朝滅蜀國的事實,於是就離開故鄉南充趕赴晉都城洛陽看個究竟,政府一些明智的官員如張華等早就耳聞陳壽的名氣,讓他擔任了西晉的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從此陳壽的人生就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國志

當時天下一統的政治環境使得陳壽編撰史書的設想成為可能。從小就在蜀國成長起來的陳壽早已積累了大量蜀國的資料,後又補充魏、吳兩國資料,終於在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統一了天下。陳壽撰寫完成了一部長達65卷的宏篇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記載了從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總計60年的歷史。

因為陳壽當時已是晉朝臣民,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是尊魏為正統。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這就使得《三國志》有別於《三國演義》,所記載的歷史事實比較客觀。

陳壽三國志雕像

三。《三國志》流傳千古,著作者卻不得志

當《三國志》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在當世引起了轟動。當時的晉惠帝在看過《三國志》後當即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家每戶都要抄寫《三國志》,這也使得《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真成了家喻戶曉啊!

陳壽從此因《三國志》而備受讚譽,但卻也因為秉筆直書而得罪了很多當世的權貴,所以他晚年屢次被貶,在仕途中始終鬱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歲的陳壽沒能趕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陽。

陳壽隆中對

然而陳壽一定不會想到,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摘取下來的這段歷史不僅後來被中國人奉為經典,更進而影響著整個世界,《三國志》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與謀略現今被世界各國的人們廣泛應用在政治、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並被改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與電子遊戲在這個世界更為廣泛的傳播著。人們說,《三國志》是展現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最壯美的篇章。

總之,陳壽不畏強暴、不顧非議,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夢想,終於用長達十年的時間,撰寫成歷史巨著《三國志》,並在人間千古流傳。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學習。我們應當學習他排除幹擾,堅持理想的工作態度與堅韌不拔的敬業精神。為我們祖國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陳壽紀念像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解鎖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原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他寫的...
    或許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事實上,以上警世良言皆出自於位列24史前四史的《三國志》,由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所著。近日,陳壽入選了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同時也是名單中第二位三國時期的名人。在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羅偉章眼中,將陳壽放入第一批四川歷史名人中,陳壽也毫不遜色,「陳壽以千秋之筆,留下了那段彌足珍貴的歷史。」不事權貴有良史之才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 陳壽與《三國志》改庭換面 鄉人不恥 官運坎坷 私人修史 流傳千古
    眾所眾知《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根本,然後加入了歷朝歷代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加以創作的。雖然人們對於《三國演義》很熟悉,但是對於《三國志》卻僅僅只是知道是陳壽所編纂的。再多一些也就是知道《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首,再多的就少有人知了。對於陳壽其人除了知道他是蜀國官員以外其他的也都沒有什麼了解。其實陳壽的一生曲折,而《三國志》更是有著神秘的身世。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萬卷樓內,一副副對聯書寫著後人的感慨:「千秋筆寫千秋史,萬卷樓藏萬卷書」;「承祚倘無三書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萬卷舉世得仰一名樓」;…… 果城南充有幸,出了陳壽,三國文化之源就此可以千年尋根;險峻四川有幸,十五卷《蜀書》盡覽蜀地三分天下的輝煌與悲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浩蕩中華有幸,由《魏書》《蜀書》《吳書》組成的史學巨著《三國志》,讓公元220年至280年間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風雲走向世界,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輾轉深思,生發著無數歷久彌新的話題。
  • 陳姓的起源,陳字的解析,如何寫好陳字?不看不學不藏實在可惜
    的歷史強音;西晉史學家的陳壽歷經10年艱辛為後世留下了《三國志》巨著;一代高僧大德唐僧本名姓陳,名褘,為我們留下了感天動地的傳說;南充的父子三狀元。近代的陳姓名人更是枚不勝舉,如:陳獨秀,陳毅,陳賡,陳嘉庚等等。這裡,有一個震驚歷史的故事,義門陳氏分家。
  • 陶淵明的名句,王羲之的名句,陳壽的名句,全是經典,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陶淵明,王羲之,陳壽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4、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5、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6、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7、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③丨陳壽父親曾因馬謖被牽連 可他依然為...
    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節度,捨棄水源,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非佔據山下的城鎮;禆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不接納,終失街亭。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北伐也因此失敗,之後馬謖與將領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黃襲被奪兵。陳壽《晉書》記載,《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受髡(kūn)刑。
  • 蘇軾寫文罵太守,他卻沒有怨恨反倒連連稱讚,刻入石碑流傳千古
    蘇軾寫文痛罵太守,太守卻刻入石碑供人瞻賞,成就千古名句若要問我最喜歡的文學家是誰,我一定會說非蘇東坡莫屬。驚羨於東坡的人生軌跡與生活態度,後代的史學家評論其為「五千年來活的最精彩的人」。宋仁宗在位期間,蘇軾曾寫文痛罵太守,太守不僅沒恨蘇軾,反而把他罵自己的詩文刻在石碑上供人觀看,而這些出自蘇軾之手的作品也在後來成為了千古名句。當時,蘇軾剛踏入官場不久被當籤判。當地的太守名叫陳希亮。為人比較固執,瞧不起才25歲的蘇軾。
  • 為什麼現代人寫不出古代那樣流傳千古的詩歌?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才成就了古代那些流傳千古的好詩作。古代詩作的巔峰在哪裡?就是唐朝,而且還不是整個唐朝,只是安史之亂前的那個盛唐。就這幾十年,什麼李白、杜甫、王維這些恆星級人物全出現了。唐朝的詩人,隨便拉出一個到別的朝代,都是最閃亮的明星。而盛唐的這些詩人,隨便拉出來一個到其他時代,也是最閃亮的明星。
  • 司馬氏與西晉興亡
    西晉從知曉度來講,可能比不上清朝、漢朝,但是它的完整性,它的經典性,卻是任何朝代比不了的。這個王朝從建立到它的強盛、衰落,前後五十二年,我們看到一個王朝周期律的全過程。很有意思,充滿了戲劇性。中國王朝有許多,讓我們只可思議,不可言傳的地兒,比如說西漢王朝,那就是從劉邦建國,到最後漢武帝上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40年,整整六十二年。
  • 陳壽說諸葛亮短於「奇謀」「將略」,是事實還是另有隱情?
    這是千百年來眾多諸葛亮的擁躉們對《三國志》作者陳壽最不滿意的地方。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 陳壽:為官四十年家無餘錢
    去過遼寧興城古城的人,或許對那裡的「祖氏石坊」都不陌生。其實,早在祖氏石坊興建的一百多年前,古城裡曾經有三座牌坊。值得一提的是,那三座牌坊是為同一位官員所建。是誰有如此的功勳和聲望,令當時的寧遠城百姓如此尊敬和推崇呢?  據史料記載,那位剛直不阿、愛民如子的清官就是明朝中葉官至刑部尚書的陳壽。  陳壽,字本仁,原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幹)人。
  • 糜夫人為救阿鬥不惜跳井自殺,為何沒有流傳千古?
    糜夫人為救阿鬥不惜跳井自殺,為何沒有流傳千古?只要是提起三國,那必然是讓人想想都覺得十分的精彩,這其中單單是湧現出來的有能之人變非常的多,天才少年更是數不勝數,有著四歲便知道讓梨的孔融,也有著參透「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孔融年幼的兒子,更是有著七歲就能夠算出大象體重的曹衝。
  • 西晉左思,一代才子,勤奮多年最終逆襲
    這也不值得奇怪,如此眾多的人口裡面自然會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才華橫溢的奇人異士,當然,更多的是文學才子,因為他們的文章寫得好,所以流傳千古。他們是那樣的有著令人羨慕的文學天賦,有著令人羨慕的教育資源,有著那樣令人羨慕的慧眼伯樂。你比方說,曹植,生於王侯之家,有著文學大家做老師,因此寫得一手好文章。你比方說,寫了滕王閣賦王勃在名流宴會之上一舉成名天下知,被人慧眼相識,從此走上了一條順風順水的道路。
  • 西晉亂亡真相,波譎雲詭
    西晉只有短短的50年時間,如果不算傀儡皇帝晉懷帝和流亡皇帝晉愍帝,其實也就兩任皇帝,可謂二世而亡。西晉滅亡的原因發人深思,以往我們常常說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這裡不管用了。因為西晉只「合」了不到50年時間。
  • 一首寫暗戀的詩,告訴你暗戀一個人的正確做法,句句流傳千古
    唐詩宋詞不管是誰,都會記得那麼幾句,就算不記得,也會知道幾首詩或者是幾首詞的名字,畢竟這些詩詞太經典了,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詩詞對於中國人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時代的產物,唐詩和宋詞,能做出名揚千古的名句,那些詩人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最熟悉的大詩人就有李白,蘇軾,杜甫等等,太多了
  • 唐朝詩人名落孫山,晚上失眠寫下一首28字的抒情詩,流傳千古
    唐朝詩人名落孫山,晚上失眠寫下一首28字的抒情詩,流傳千古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因此在文學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成就的,不管是唐詩、宋詞還是漢賦、元曲,都是代表了某一個時期文學的藝術巔峰,那我們最熟悉的,也是從小就開始誦讀的就是唐詩三百首,不管是到什麼時候
  • 劉向傳經:流傳有關古人古事的一鱗半爪
    劉向傳經劉向是漢宣帝、元帝時代一個文史學家,他寫的<新序,說苑>是流傳的名作,文字精煉,具有文學作品的特色。他生於沛縣(今江蘇沛縣),原名更生,別號子政。早年專治春秋穀梁傳》,精黃老之術。漢宣帝任他為諫議大夫,他敢於直言,多以陰陽災異來推論時政的得失,對外戚專權特別不滿,因此就與外戚權貴發生矛盾與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