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為官四十年家無餘錢

2020-12-20 江南都市報

  去過遼寧興城古城的人,或許對那裡的「祖氏石坊」都不陌生。其實,早在祖氏石坊興建的一百多年前,古城裡曾經有三座牌坊。值得一提的是,那三座牌坊是為同一位官員所建。是誰有如此的功勳和聲望,令當時的寧遠城百姓如此尊敬和推崇呢?

  據史料記載,那位剛直不阿、愛民如子的清官就是明朝中葉官至刑部尚書的陳壽。

  陳壽,字本仁,原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幹)人。歷任戶科給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陝西巡撫、南京刑部尚書等職。他一生為官四十年,嚴於律己,恪盡職守,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尤其是他終生遵循為官「不喜隨意彈劾官吏,不喜為子弟親友爭功或謀取好處,不喜金錢財物」的「三不喜」信條,更為人們所敬佩。

  從小就講禮義信用

  說起陳壽,今人最先想到的無疑是寫《三國志》的那位。而明朝的這位陳壽,雖沒有一支生花妙筆,但卻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

  陳壽出生在一個軍事世家。當然,不是高級軍官家庭。陳壽的祖父陳志弘於明洪武年間代替兄長到遼東服兵役駐守寧遠衛(今遼寧興成),當時為解決兵源不足的難題,朝廷規定關外衛所的官兵多以世襲為主。因此,陳壽的父親成人後也披甲入伍,定居寧遠。

  1440年(明正統五年),陳壽出生時,家中已經十分貧困,僅靠其父微薄的薪餉維持全家的生計。即便這樣,父母仍節衣縮食供他入私塾讀書,後又把他送到寧遠衛儒生賀欽的門下繼續學業。貧苦的生活加上良好的教養,使陳壽從小就頗講禮義信用。據《寧遠州志》記載,一次,小陳壽在路邊撿到別人遺失的錢財,他坐在原地等到天黑,終於盼到了失主並原物返還。這次拾金不昧的善舉一時在小城裡傳為佳話,大家都誇獎陳壽從小懂事,長大後必成大器。

  經過刻苦攻讀,陳壽在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鄉試中考中了舉人。雖然功名並不算高,但在以駐防軍士及其家屬為主要構成的寧遠城居民中,這已經是考學上的一大突破了。寧遠衛的鄉親們在為陳壽慶賀之餘,特意在城中的大街上為他修建了舉人坊。

  鄉親們的勉勵和厚望,激勵著陳壽更加發奮讀書,終於在七年後的殿試中脫穎而出,考中進士。陳壽考中進士的消息在寧遠城中再次引起轟動。因為自1428年建城以來,四十多年間寧遠城不但沒出過進士,連有幸參加殿試見到皇帝的學子也沒有過,陳壽一路過關斬將,為寧遠百姓爭了氣。為嘉勉陳壽,鄉親們又在城中為陳壽修建了進士坊,以紀念寧遠衛出了首位進士。

  剛直不阿惹惱權貴

  1472年,考中進士的陳壽,被授官戶科給事中。從此,他帶著一輩子不貪做清官的信念登上了官路。戶科給事中雖然是一個七品小官,但權力可以說並不小。給事中是言官,主要工作就是監督戶部的工作情況,並彈劾不法官員。這正是陳壽一直想做的。

  陳壽在戶部給事中任上,恪盡職守,明察秋毫,並注意分別是非真偽。一次,他去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大同(今山西大同)巡邊視察,發現軍營中的一些軍官不僅橫徵暴斂,而且作風很不檢點。回京後,陳壽立即上書彈劾,最終這些軍官都被免職了。他曾闡述心跡說:「我的父親告誡我不要擔任主管刑罰的官吏,說那樣容易冤枉好人。其實靠言語進諫的官員更能冤枉人,因此我得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冤枉好人。」

  然而,由於陳壽的剛直不阿,也得罪了朝廷裡的一些權勢人物。陳壽曾經彈劾萬貴妃的兄弟及皇帝寵臣梁芳、僧繼曉等人,因此惹惱成化皇帝,一度將其下獄。後來經一些正直大臣求情,陳壽獲釋並回戶部擔任都給事中,但在明憲宗在位期間,陳壽始終得不到重用和提拔,在戶科給事中的位置上一熬就是20多年。

  1488年(弘治元年),成化皇帝病逝,他的獨子朱佑樘即位,是為弘治皇帝。弘治帝是明朝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剛主政的幾年裡政治比較清明。這時,一位叫王恕的官員出任吏部尚書,他唯才是舉,看中了陳壽的才幹和能力,向皇帝保舉提升陳壽為大理丞。

  大理丞是主管重大案件審核的官員,雖然只是五品官,但在朝廷中的地位不可忽視。儘管王恕做了幾番努力,但無奈這位新任的吏部尚書在朝廷中反對派甚多,他們藉口已經不惑之年的陳壽閱歷淺、對刑律外行,鼓動皇帝下旨調陳壽到南京任光祿少卿,後又改任主管祭祀的鴻臚寺卿一職,晉階為正四品,將陳壽明升暗降削去實權,並使他遠離北京中央政權。

  延綏邊塞建戰功

  南京的鴻臚寺卿是個閒職。明朝官場上,南京基本屬於養老的地方。48歲的陳壽,政治生命似乎到頭了。 但是,陳壽卻毫不在乎,接到命令後立刻卷包袱上路了。到了南京之後,不但每天堅持讀書,還經常給中央寫奏章,獻計獻策。他堅信,國家總會有用到他的那一天。1500年(弘治十三年),60歲的陳壽終於等來了中央的召喚——升任右僉都御史兼延綏巡撫。

  延綏是陝北的兩座重鎮,即今天的延安和綏德,在當時卻處在臨近蒙古部落的邊境,比較荒涼。蒙古滿都魯部落可汗脫羅幹的兒子火篩經常率部騷擾明朝邊境,陳壽之前的幾任巡撫官員都因為防禦不力而被朝廷撤職或問罪。陳壽到任後,馬上著手整頓軍旅,他將軍隊分為十道,分別駐守在各個戰略要地,彼此互相應援,從此軍勢大振。

  第二年,蒙古滿都魯等部落相約聯合進犯明朝邊境,試圖得到更多的財物,他們先是以百餘騎兵引誘明軍深入,陳壽麾下的諸位將領見狀請求出戰。而陳壽卻穩坐軍中,他分析了對手的兵力,判斷這是敵人的誘兵之計,於是他將計就計,沉著地指揮所部應戰。陳壽不顧花甲之軀,親自披掛上陣率領數十名騎兵到對方陣前,然後又帶領兵士們下馬席地就餐。蒙古軍隊不知這是何種戰法,為謹慎起見,慌忙退走。陳壽趁著對方的疑惑後退之機,命令部下吹響號角,頓時明軍各道兵馬乘勢追擊,驅散了進犯的蒙古軍隊。

  明軍凱旋後,論戰功當給陳壽加一級俸祿,部下有人勸他將兒子和親屬的名字一同上報朝廷受賞,但卻遭到了陳壽的堅決反對。平素陳壽對親屬、隨從要求十分嚴格,親屬從沒有人利用陳壽的權勢作威作福,陳壽還要求幾個兒子靠本事成就一番事業,不能依靠父親的權力謀取私利。

  陳壽擔任右僉都御史兼延綏巡撫期間,深得當地百姓的擁護,也受到了皇帝的嘉賞。任職兩年多以後,1503年(弘治十六年),陳壽結束了短暫的戎馬生涯,回到南京任右副都御史。

  親友資助歸葬江西

  1506年,明武宗即位後,大太監劉瑾依仗皇帝的寵幸,任意妄為,專橫跋扈。給事中戴銑、御史薄彥徵因為彈劾劉瑾遭到牢獄之災。素來清正廉潔的陳壽得知消息後,冒死上書皇帝願以身相保。劉瑾得知後大怒,下令免除陳壽的二品官職,革除俸祿,並罰米2300石、布1500匹。

  陳壽平時清廉不取,除去俸祿外,一無所有,被命罰米布,貧苦不能償,只好上書自訴,劉瑾也知道他的清貧,只好免除對他的物質懲罰。1514年正月,陝西地方主官廖堂因貪暴無度激起民憤,吏部尚書楊一清認為陳壽剛直果敢、政聲極佳,又有過在陝北任職的經驗,熟悉陝西一帶的地理和人文,遂推舉他任陝西巡撫。陳壽到任後,首先懲治了廖堂的勢力,官吏的風氣得到好轉。然而,陳壽的這次任職時間很短,僅半年後朝廷就調任陳壽為兵部右侍郎。

  陝西軍民士商得知陳壽調離的消息後,傾城相送,把陳壽所坐之轎圍了個水洩不通,百姓們號哭挽留,難捨難分,陳壽深深為之感動,不得不因此推遲了一天行期。據史料記載:「軍民數千人,擁集撫臺,泣留公(指陳壽)。公曰:君命也。出城之日,號呼之聲震地。」

  離開陝西的第二年,陳壽以年老為由請求辭官休養,但沒有獲得朝廷的批准。相反,為表示對陳壽多年清廉為官的肯定,朝廷還任命他為南京刑部尚書。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83歲的陳壽死於任上。嘉靖皇帝悲痛萬分,追贈其為太子太師,正一品官階。

  陳壽高齡去世後,由於生前沒有積蓄,家屬竟無錢為之安葬。南京的兵部尚書李充嗣、應天府尹寇天敘等人,仰慕陳壽的品行和人格,出錢為他殯殮。數年後,由祖籍的親友資助,將陳壽歸葬祖居地江西新幹,墓地至今尚存,後人還保留有記載陳壽名字和事跡的族譜,並把他奉為家族的楷模,世代祭祀不斷。

  策劃/記者陳明華 文/記者石鵬

相關焦點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③丨陳壽父親曾因馬謖被牽連 可他依然為...
    陳壽《晉書》記載,《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受髡(kūn)刑。該刑法不重,只是剃光頭髮。但是古代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剃光頭是極為恥辱的。據稱,成年後的陳壽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有過一段交集,蜀漢末期,陳壽在姜維手下為官,那時奸臣黃皓掌權,諸葛瞻卻選擇妥協不去揭露他的罪行,而陳壽與譙周師徒則是對黃皓針鋒相對,這導致諸葛瞻看到陳壽都是一副輕視的表情,最後也令他屢遭貶謫。
  • 《三國志》作者陳壽之墓考尋
    「俗雲都尉娘……即陳壽妻,壽嘗為騎都尉,故人以稱其妻」[5]是曹學佺(明朝萬曆大學士,四川右參政,四川按察使,大藏書家其學識,操守,德信,修為非一般縣吏可比)對都尉娘真實身份的考證結論。筆者認為他得出「壽嘗為騎都尉」、都尉娘是陳壽妻的結論更切近真相讓人可信。因為僅以曹學佺是明代大藏書家的才學、人品、操守而得出的考證結論「壽嘗為騎都尉」、都尉娘是陳壽妻而言,必定語出有據,不是空穴來風。
  • 陳壽與《三國志》改庭換面 鄉人不恥 官運坎坷 私人修史 流傳千古
    公元263年,蜀國滅亡。陳壽因為曾經在蜀國當過不大不小的官,因而多年不被薦舉(那時候當官都是舉薦制度的)。後來張華發現了陳壽很有能力,於是破格推舉其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陳壽撰寫《諸葛亮集》,上報朝廷。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據《晉書》記載,陳壽的父親本為馬謖手下一名參軍,在公元228年春天那場著名的街亭之戰後,平日裡大言不慚紙上談兵的馬謖被諸葛亮揮淚斬首,陳壽的父親也因此受到牽連,受了「髡刑」,被剃光了頭髮和鬍鬚,不得不忍辱含羞地回到家鄉,每天鬱鬱寡歡地生活,從此不再出仕。大約就在父親回家鄉南充生活的第五年(公元233年,諸葛亮去世前一年),陳壽呱呱墜地了。
  • 家裡沒有「餘錢」,可能是你家沒有榆木吧?
    而榆錢,因有著「餘錢」的諧音,所以在很多鄉村地區,房前屋後種植榆樹,寓意著家有「餘錢」,以祈求福澤。榆木基本信息榆木是榆科,榆屬,我國有25個樹種,其中有俗名「白榆」或「黃榆」等,榆木在我國很常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 陳壽說諸葛亮短於「奇謀」「將略」,是事實還是另有隱情?
    這是千百年來眾多諸葛亮的擁躉們對《三國志》作者陳壽最不滿意的地方。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 溫州南拳名師陳壽喜:「壽喜老」一掌拍出傳奇故事
    溫州網訊 在溫州武術界,溫州東門素來人才輩出,其中陳壽喜(1909~1994)更是名聞遐邇。他所傳的溫州南拳中欄拳,經過他長期的演練和實踐,又融匯北方內家拳的諸多功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功法,將中欄門技術帶入內家拳的領域。
  • 陶淵明的名句,王羲之的名句,陳壽的名句,全是經典,值得收藏
    3、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4、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5、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6、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7、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9、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10、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二、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1、蘭亭花無序,此後莫相離。
  • 陳壽著史精神感動觀眾《筆墨著三國》好評如潮
    這部歌劇在2016年公演的《陳壽·夢魂三國》 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提升,是第一部以陳壽生平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劇目。在連續三天的演出中,以全新面貌呈現的《筆墨著三國》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南充本地市民的熱烈追捧,大家紛紛表示,該劇是一部勵志的歌劇作品,陳壽秉筆直書的著史精神,折射出南充人的精氣神。
  • 西晉史學家陳壽,不屈從宦官屢遭貶官,堅持寫巨著流傳千古
    到了公元268年,36歲的陳壽想實現自己的寫作夢想,可能也是漸漸接受了晉朝滅蜀國的事實,於是就離開故鄉南充趕赴晉都城洛陽看個究竟,政府一些明智的官員如張華等早就耳聞陳壽的名氣,讓他擔任了西晉的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從此陳壽的人生就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向祿臨財官更居貴顯有家資,日月純官無財位反主無官貴,官殺篇
    官殺篇 年臨正印官星,父母文高官顯。(年柱透正官或正印,坐支有力,父或母應該是有官位或有才學之人。) 年正官被傷官衝剋,主父母多病或壽不長。(這裡指年上傷官,父母不全。傷官旺官弱,或傷官在月柱近克為重。)
  • 陳壽對法正龐統的評價看起來很好笑,笑完發現才笑錯了:龐統不是...
    陳壽的評價讓人發笑,笑完才發現笑錯了:龐統不是荀彧的二叔,前後文對照,我們就會知道陳壽是把龐統比喻成蜀漢之荀彧了——這兩人真有一個共同點,陳壽彰顯這兩人的共同點,可能(僅僅是可能)暗諷曹操和劉備做事不地道。
  • 陳壽對法正龐統的評價好笑,笑完發現笑錯了:龐統不是荀彧的二叔
    陳壽的評價讓人發笑,笑完才發現笑錯了:龐統不是荀彧的二叔,前後文對照,我們就會知道陳壽是把龐統比喻成蜀漢之荀彧了——這兩人真有一個共同點,陳壽彰顯這兩人的共同點,可能(僅僅是可能)暗諷曹操和劉備做事不地道。咱們還是要解釋一下,雖然伯仲叔季幼是排行中的一二三四五,但這裡的仲叔並不是二叔的意思,因為這是一個排比句,仲叔對應的是儔儷,也就是同類的人物,也可以理解為伯仲之間。
  • 子女付贍養費政府助力 山西榆社讓農村老人手有餘錢
    中新網晉中4月9日電 題:子女付贍養費政府「加碼」 山西榆社讓農村老人手有餘錢作者 李庭耀「子女給老人生活費,每100元獎10分愛心積分,每名老人每月最高20分,能用來在愛心超市購物。」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社會扶貧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白建勳說,當地在所有村開展「孝善養老」工作,以愛心積分引導子女行孝盡孝,讓農村老人手有餘錢。榆社縣位於太行山西麓,是典型的農業縣,總人口14.2萬,其中農業人口11.7萬,全縣農村共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18961人,佔農業人口數的16.2%。隨著越來越多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老人的養老成為一大難題。
  • 東漢三國領導人誰最厲害,毫無疑問,看看陳壽如何評價三人
    陳壽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 陳壽這是在誇讚曹操運籌帷幄,高瞻遠睹,遠超時代。其運用法家思想馬踏塞北,劍抵遼東,建立功業,不計恩怨,招攬賢才,乃是冠絕一世的存在。 劉備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系列紀錄片《四十年 四十家》:(二十六...
    齊魯網煙臺12月3日訊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委改革辦、煙臺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煙臺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系列紀錄片《四十年 四十家》在煙臺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19:1986年,煙臺在全國率先開啟住房制度改革大幕,並於1993年開始啟動實施了「安居工程」建設,此時的幸福人也開始了澇窪區的改造。
  • 年代回憶:1977-2017,四十張圖見證恢復高考四十年
    1987四十年 四十圖這張老照片,記錄了高考結束的考生們,興高採烈地走出考場的場景。即使是30年前,這場面看上去和今天也並無兩樣。1988四十年 四十圖這一年,江蘇高考第一次發現了抄襲作文。金榜題名給這個農村家庭帶來了無上的榮耀。1995四十年 四十圖即將進入考場的考生正在考場外進行著最後的溫習。1996四十年 四十圖漫畫作文題再一次出現已是1996年。
  • 《清平樂》中宋仁宗為什麼會被稱為「官家」?「官家」是何意?
    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稱天家」,天子沒有自己的家,這個天下就是他的家,故稱「天家」;唐代,臣子稱皇帝「宅家」,《資暇集》:「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皇帝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宅家」。
  • 彈指四十年的盛宴
    有數據表明,2020年遼寧省高考錄取率接近90%,九成的高中畢業生上大學已不是問題。相比之下,反觀1980年333萬人同席的那場盛宴,總體滿意率僅為8%。餘下的未能榜上提名的九成人,背負上蒼贈與的厚重積澱,逆行在別樣的成才成功蹊徑,收穫著老繭和滄桑,收穫著布滿堅毅的成熟。
  • 農村俗語:「明堂如月圓,子孫有餘錢」啥意思?明堂是什麼?
    來到費大爺家的時候,李大拿就直接說出了一句話,那就是要給老人找一個名堂寬敞的地方安葬,最好明堂是那種像月亮一樣圓的地方,說完就開始領著人去村的周邊開始尋找了。其實作為一個現代農村人對於李大拿說的這個明堂真的不是很理解,於是就好奇地問李大拿什麼是明堂?為什麼要選擇跟月亮一樣圓的地方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