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吵架怎麼辦?我沒教他們「孔融讓梨」,而是教會如何吵架

2020-10-03 金剛服了娃666

「媽媽,弟弟搶我玩具。」


「媽媽,姐姐不和我玩,還說我笨。」


「媽媽,姐姐把我的糖吃了!」

一個孩子的時候,羨慕生二胎的。等有了二胎後,倆孩子天天吵架,打鬧,動不動就找你來評理,又開始羨慕只有一個娃的。


聽了這個二胎媽媽的故事,我也想起我小時候。那時候還沒有計劃生育,家有兄弟姐妹5人,我是最小的。每次我們幾個發生糾紛後,爸爸媽媽總會向著我:「你們是姐姐、哥哥,就不能讓著點兒妹妹。」天下老的向小的,一點沒錯。


對於孩子吵架、打鬧這件事,多數父母的做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和萬事興的固有方法。如果趕上父母比較疲勞,等待孩子們的就不是勸解了,往往是嚴厲訓斥,甚至打罵。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兄弟鬩牆這種事也是兄說兄有理,妹說妹有理。父母往往被他們吵得暈頭轉向,最後的判決也很難公允。被冤枉的孩子認為父母偏心,得到便宜的孩子會變本加厲,一場糾紛下來,沒有勝利者。


對於這件事,我也是深有體會,姐姐的女兒和墨墨關係很好,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自然糾紛不斷。後來看了一篇報導後,我掌握應對孩子吵架的訣竅——教會他們吵架。


在以色列有所幼兒園,孩子們彼此也會發生爭執,老師解決的辦法是:提供一個獨立場所,讓他們自己協商、解決。有一次,一個小男孩把小女孩的鉛筆弄折了,他們就跑到老師那裡告狀。

老師告訴孩子們一個道理:「兩個人彼此有意見,發生爭執很正常。但是我們應該找到解決糾紛的辦法。現在我們啟用和平桌,你們兩個可以吵架,但是必須做到一人一句,說話時要說出自己的感受。」


女孩子先開口:「他把我鉛筆弄壞了, 那是我爸爸給我的生日禮物。我很生氣、」


男孩說:「我很喜歡她的鉛筆,我只是想看看,你不同意,我才搶的。」


女孩說:「你喜歡我的鉛筆,想看,可以告訴我,不能搶。」


男孩說:「對不起,我下次會先問你的。我也有一些玩具,我們可以一起玩。」

一次不可調和的吵鬧,兩個孩子很快就自己解決了。

同樣是孩子之間的吵鬧,這裡卻沒有老師發火和說教,在短短兩分鐘內讓孩子知道了如何表達情緒、同理心,學會了如何協商,解決問題、如何道歉與接受道歉。


從中我明白一個道理:把孩子的事情留給孩子,除非在特殊情況下,父母不應該介入。當然在這之前,父母應該培養孩子解決糾紛的能力和做法。


看了這個老師的做法後,我把這個做法移植到我們家兩個小公主身上。我給她們倆制定了協商時的規矩。

1、每個人輪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時另一個人只能聽,不能說話。


2、說話時,必須告訴對方你的感受。


3、兩人協商解決辦法。協商不僅要解決這次糾紛,還有確定以後類似事情的解決方法。


4、吵架時,誰也不用讓著誰,可以沒大沒小。如果沒有就結果,那就繼續吵。


5、吵完後,告訴我事情的協商結果。


有一次,這倆活寶又因為玩具吵起來了,小女兒過來告狀。我想是時候顯示真正的技術了。我就把他們請到了談判室。本以為他們會吵上半小時,結果沒有幾分鐘出來,問題解決了。他們一致認為:「想玩對方的玩具,要先和對方說。但是對方想玩時,就必須歸還。」


通過幾次吵架後,兩個孩子清楚了對方的性格和底線,彼此之間越來越默契,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少,時間也越來越短,真正需要介入的事情,至今沒有發生過。


父母處理孩子吵架的建議

1、孩子吵架可以沒大沒小,誰也不必讓著誰。


2、不要害怕他們吵架,應該教會他們表達感受和想法的方法。(吵架的方法)


3、吵架也是成長,可以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觀察力、溝通能力、談判能力。


4、孩子吵架時,父母做到眼不見心不煩,把孩子的事情留給他們自己解決。


對父母的話

孩子之前發生爭吵,打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要幫助孩子學會溝通、協商、解決糾紛的能力,而父母的介入,恰恰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還是那句話,把孩子的事情留給孩子。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點讚轉發一下吧。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

相關焦點

  • 家裡兩個孩子吵架,老母親怎麼辦
    5:00接孩子放學,剛見面,兩個孩子吵架,老二吼哥哥不該躲起來,找了半天沒找到。老大氣呼呼的告訴說妹妹罵他,然後丟給我一句自己走回家。我就愣在那,在大街上,真是怒髮衝冠又沒辦法發出來,老大班的幾個家長都看戲似的看著我。我只能自己走,走了一小截,我覺得不對勁,這事是老二惹出來的,她怎麼坐車上。我停了車,把老二攆下去,讓她也自己走回去。
  • 二胎家庭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怎麼吵
    我繼續:「你們要是意見不同,我會把你們請到房間,門關起來,吵完才能出來。」六隻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我接著:「媽媽要教你們如何吵架。第一:每個人輪流講自己的看法,在這階段除了說話的人可以發表想法,其他人只能聽,不能開口。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一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
    文|喵大小姐最近看完《讀懂孩子的心》一書,對其中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感慨萬千,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後如何誇讚他們?」然後,我想到了一個人,孔融。當然,當時的我驚嘆於這個小朋友的無私行為,想著向他學習,學會謙讓,因為這是一個好的行為。現在,我卻覺得「孔融讓梨」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們簡單回憶下這個故事。一家人吃梨,父親讓孔融來分,這個四歲的小朋友將最大的梨給了哥哥,好的給了弟弟,自己拿最小的。
  • 李玫瑾:二胎家庭中,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本就是個騙局!
    ☆大福很多二胎家庭中,教育孩子都是用「孔儒讓梨」作為例子,強迫哥哥姐姐一定要讓著弟弟妹妹,可從來沒有家長想過,這個典故本就是個騙局。「孔融讓梨」其實是個偽命題,二胎家庭中最大的坑,就是讓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 孔融可以讓梨,我也可以不讓
    上周的《奇葩說》把「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這個話題拋給辯手。剛看到這道辯題,我也下意識地站在反方立場。畢竟同樣受「讓」的苦,有事沒事割捨自己心愛的東西,現在到了選擇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當然要大喊一句「不讓」。01.辯題小品以哥哥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受到父親讚揚為切入口引出話題。孔融讓梨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德育故事,每個人都不會陌生。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 二胎家庭困惑之:兩個孩子總是吵架、打架怎麼辦?
    一方面我們擔心輕易相信了,對另一個孩子不公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怕不相信會對來告狀的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傷害。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大家都平靜下來之後,再讓他們一起坐在桌子旁,給他們一個討論的機會,你在中間作仲裁調解,直到問題解決。或者也可以讓兩個孩子坐在沙發的兩端,或兩個相鄰的椅子上。告訴他們,只有問題解決了,他們才能站起來。
  • 李玫瑾:二胎家庭中,最大的騙局,就是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家長也用這樣的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禮貌謙讓,這樣才是一個文明的人,而現在正是二胎時代,很多家庭把這個故事當做基本準則講給大寶聽,似乎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的,老大必須要準守的規律。
  • 《三字經》十大典故之6:《孔融讓梨》融四歲, 能讓梨(文後故事引人深思)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孔融讓梨》為什麼現在很多4歲的孩子,連自己吃飯都不會,筷子都不會拿,這難道不是做父母的責任嗎?相信大家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校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吧?如果孩子本來就不懂也不會,結果父母也只為忙工作不管也不問,家裡幾個兄弟姐妹不吵不鬧才怪呢!如果都像孔融懂得謙讓的話,他們也就不會那麼吵鬧了吧?
  • 「孔融讓梨」這個千百年來令人稱讚的故事卻隱藏了一個可怕的真相
    文|喵大小姐最近看完《讀懂孩子的心》一書,對其中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感慨萬千,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後如何誇讚他們?」然後,我想到了一個人,孔融。小學時,我們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當然,當時的我驚嘆於這個小朋友的無私行為,想著向他學習,學會謙讓,因為這是一個好的行為。現在,我卻覺得「孔融讓梨」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們簡單回憶下這個故事。一家人吃梨,父親讓孔融來分,這個四歲的小朋友將最大的梨給了哥哥,好的給了弟弟,自己拿最小的。
  • 孔融讓梨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這對孩子不公平
    孔融讓梨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這對孩子不公平《孔融讓梨》是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它告訴人們應該要有謙讓的美德。但如今很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往往會用這個故事來道德綁架老大,要讓老大處處都要給弟弟妹妹,甚至是自己的東西被搶走也不能生氣。
  • 「爸媽吵架總找我告狀,還要我解決問題,我該怎麼辦?」
    但這些僅僅是我想的,而從來沒有跟爸媽說過,尤其是媽媽,自從我成了她口中的「大人」,她就變得越來越少女心,完全就是回到了一個孩子的狀態。都說老小孩兒,可我媽剛60歲,還不到完全退化的時候吧?爸媽隔三差五吵架,我就隔三差五調停的日子,一直持續到我認識我老公。
  • 想要把一個孩子養歪就從打小兒教他學「孔融讓梨」開始
    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懂得謙讓、尊老愛幼優良品質的代表,直到現在我還經常會聽到有一些家長教孩子說:&39;融四歲,能讓梨&34;如果了解一些兒童心理學,就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能發展到這樣的階段。根據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理論:2-7歲的孩子尚處在前運算階段,思維存在很大局限性,最主要表現其思維的&34;上。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為什 麼會成為 西方 的反教材 ?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當時,我的老師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我們謙虛,尊重哥哥,關心我們的年輕一代,這樣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被別人所愛。
  • 讓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是否正確?
    孔融讓梨的故事差不多已經家喻戶曉了。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兄長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拿走小的。孔融回答:「我最小,應該拿最小的」孔融是孔子的二十四代孫,可以說是接受最多的教育是儒教家規。而儒教是最講究長幼尊卑的規矩。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來說,他並不能懂得很多道理,也不可能太多的理解長幼尊卑的規矩。但是卻從吃梨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孔融將大地留給兄長是一種尊敬長輩(在儒家思想中,長兄如父)的意思,這種情況出現在一個只有4歲的小孩子身上,就感覺有點耐人尋味了。
  • 夫妻之間難免鬧矛盾,吵架時做到這些,能呵護孩子內心教會孩子愛
    夫妻之間,自然也免不了這些生活的困擾,於是,在一方心情煩躁的情況下,兩個人遇到的問題又比較棘手的話,免不了吵架。可是,有了孩子以後,如果夫妻之間還總是吵架,難免會給孩子帶去傷害,然而吵架這種事又不受自己控制,有的時候火氣一上來了,免不了就要吵架了。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夫妻之間難免鬧矛盾,吵架時做到這些,能呵護孩子內心教會孩子愛。
  • 吵架沒發揮好怎麼辦?
    俄羅斯外交部部長都摻和一腳評論這倆人:怎麼像幼兒園小孩吵架,水平如此之低。就像天天吵架的川普,鎮住他的人屈指可數,不管是安倍晉三,還是菲律賓大炮杜特爾特,在川普面前統統敗下陣來。他們不想吵嗎?是不敢。在這點上,金將軍就做到了輸什麼都沒有輸氣勢:你要是玩撒潑罵街這一套,我也依葫蘆畫瓢,用同樣的話罵回去。
  • 李玫瑾:二胎家庭最大的坑,就是「大讓小」,孔融讓梨式傷害太深
    從小,我們就是聽著各種各樣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長大的,孔融讓梨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故事,講的是三國時期的孔融從小就懂得謙讓兄弟的故事。受這些傳統故事的影響,中國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喜歡讓大的讓著小的。特別是現在,自從放開二胎之後,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有了兩個孩子,而在兩個孩子之間的戰爭也就開始了。
  • 我教育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結果他連梨子皮都吃不到
    大部分美國學生並不認可孔融讓梨所表現的謙讓精神,而是認為孔融年僅4歲,就選擇放棄自己權利,把好東西留給別人是一種討好他人的行為,沒有四歲孩子應有的自我,失去了自我個性。而美國人對孔融讓梨的不認可,反饋到國內後,很快引起大家贊同,尤其是八零後和九零後們。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樣的孔融,被大人們評定為聰明早慧,真是個知禮節、懂謙讓的好孩子。可是,讓我們回歸到事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