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野馬財經
作者:劉芬
來源:獨角金融
4月28日、29日,華夏保險連續兩天發布招聘公告。然而,就在一周前的4月20日,華夏保險還剛剛因為一則鼓勵管理幹部停薪留職創業的公告,在金融圈引起軒然大波。
一邊鼓勵停薪留職創業,一邊廣發英雄帖招納英才,華夏保險人力工作「畫風突變」又是為何?一時間,兩則新招聘公告同樣引起業內關注。
此外,華夏保險這個有故事的公司,近年來的一舉一動本來就頗受市場關注。儘管吸收「優質大股東」的事宜曾引來眾多資本垂涎,然而至今仍懸而未決。
1
邊停薪留職,邊廣招英才?「畫風突變」背後
繼停薪留職風波後,華夏保險似乎「畫風突變」,發布招聘公告稱要招五百多個職能崗位和九萬多個銷售崗位。
4月29日,華夏保險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小華家」欄目發布《2020年招聘正式啟動》的公告,面向高校畢業生開展線上招聘計劃。此次招聘共計提供582個崗位,包含73個總公司崗位,430個省級公司崗位,79個城市公司崗位。
(圖片來源:華夏保險公眾號)
而在4月28日,華夏保險剛發了一則《華夏保險邀您加盟》的公告。據獨角金融統計,其中後線專業崗位(職能類)共計575個,包含73個總公司崗位,502個分公司崗位。前線事業夥伴(銷售類)崗位共計97300個,包含80000個營銷渠道崗位,10000個銀保渠道崗位,6000個直屬渠道崗位,300個戰略渠道崗位,1000個數金渠道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周前,華夏保險剛因為網上流傳的《鼓勵幹部停薪留職自主創業的通知》引發行業廣泛討論。這則通知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公司經營利潤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為優化幹部隊伍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公司鼓勵B類及以上幹部(尤其是年滿45周歲以上的),經批准可選擇停薪留職自行創業,期限不超過3年。據了解,B類及以上幹部主要是內勤幹部,在公司處事(科室)經理及以上級別。
(圖片來源:網絡)
#華夏保險鼓勵幹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隨後登上微博熱搜,有網友討論:去年就有過減編減員控制薪酬,這次是不是變相裁員?一線員工是不是更慘?其實是自主選擇還給交社保,還算好……
然而,對比時隔約一周的兩起公告可以發現,鼓勵停薪留職創業是面向B類及以上幹部,此次招聘工作則更多是面向高校畢業生和銷售業務人員。兩類員工在職務、薪酬上差別較大。對於此次面向高校畢業生的五百多個崗位招聘,華夏保險在公告中稱是為了大力加強人才引進工作,支持國家「穩就業」戰略部署。
對於華夏保險此次計劃在二季度啟動大規模招聘計劃,行業分析人士稱此舉有可能是為了對衝上周「停薪留職,鼓勵創業」的負面影響。
業內人士分析,鼓勵停薪留職創業或許與利潤下滑,降低經營成本有關。事實上,近年來保費迅速增長背後,華夏保險在淨利潤和償付能力方面一直承壓。
據《財經國家周刊》報導,「華夏保險曾經通過高激勵、高投入、買隊伍,發展投資類保險,實現了保費的高速增長。」有知情人士認為,這種高成本模式目前顯得難以為繼。
2
千億華夏保險負重前行
華夏保險也曾有過令市場驚嘆的崛起速度。從2012年不足60億元的保費規模接連攀升,三年進入千億俱樂部。2018年、2019年,保費規模均超2000億元。2019年,華夏保險成功入圍《財富》世界500強,位列第442位。
財報顯示,華夏人壽2019年規模保費2679億元,同比增長16%,位列行業第三;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828億元,同比增長15%,僅次於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排在行業第四位,市場份額6.2%;個險標保增長至161.4億元,位列行業第五。
與保費規模快速增長相比,公司淨利潤成績卻逐漸堪憂。2014年後的華夏人壽進入盈利期,實現利潤快速攀升。在2018年業績報告中,淨利潤出現下滑。2019年淨利潤7.16億元,同比驟降77.16%。根據行業數據顯示,2019年壽險公司淨利潤實現2429.19億元,較2018年的1165.65億元同比大增108.4%。
華夏保險在償付能力、現金流方面也都已承壓,負重前行。
償付能力充足率方面,華夏保險2019年四個季度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08.30%、113.19%、114.77%、116.76%;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8.68%、130.16%、131.14%、133.37%,均低於保險行業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華夏保險的現金流壓力一直都在。2019年一季度到四季度,華夏保險淨現金流數值依次為-52.2億元、-50.96億元、28.15億元、-26.84億元,全年淨現金流為-101.85億元。
有行業人士分析,華夏保險是一個典型的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導致保險公司的成本較大,對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要求較高。如果有強大股東給華夏保險補充資本,把償付能力提高會比較好。
3
眾多資本垂涎,「優質大股東」仍懸而未決
然而,結緣強大的優質股東自然並不容易。
作為資本大佬過往版圖中一塊「肥肉」,華夏保險曾經與中天金融、平安集團、正大集團等眾多資本大鱷傳出故事,然而至今仍懸而未決。
其中,最引關注的便是試圖上演「蛇吞象」的中天金融。「中天系」的實控人為貴州富豪羅玉平。羅玉平對「金融服務業+實體產業」的戰略布局情有獨鍾,在2014年時就曾入股貴陽銀行。
2017年11月,中天金融公告稱,公司擬以現金收購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交易總對價不超過310億元。收購完成後,中天金融將成為華夏人壽持股比例最大的單一股東。
在公告前的3個月,中天金融就已停牌,原因是籌劃出售資產重大事項。此後,中天金融便正式開展一系列資本操作,計劃賣掉約246億元的資產全部用於收購華夏保險股權。2017年12月,中天金融公告表示收購定金增加至70億元。並且,中天金融已依據協議、雙方協商的時間及交易進程支付了定金70億元。此後,再無更大動作。
2019年1月,中天金融復牌。2020年1月30日,中天金融發布《關於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進展公告》,稱公司以現金方式購買華夏保險21%-25%股份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尚在進程中,尚未形成最終方案。
2019年6月,業內還曾傳出華夏保險將被平安集團和正大集團共同收購,平安集團股權佔20%,正大集團佔比80%,正大集團委託平安經營。
2019年8月,業內又傳華夏保險已與正大集團籤署股權轉讓協議,正大集團將收購其約30%的股份,若收購完成,將成為華夏保險的單一最大股東,該股權轉讓事宜尚需監管部門批准。
不過,在2019年8月,中國平安回應「中國平安擬收購華夏保險」的傳聞,稱「沒有這方面信息」。2019年9月,有多家媒體報導,據接近監管層內部人士透露,正大集團與華夏保險的相關股東方的確已經籤定了初步股權轉讓協議,然而相關事項未獲得監管層的首肯,目前整個股權轉讓事件陷入卡頓狀態。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
時間拉到最近,2020年4月9日,中天金融又發布《關於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進展公告》,內容卻與1月公布的基調一致,「事項尚在進程中,尚未形成最終方案」。中國平安、正大集團也未有更進一步的行動。
華夏保險引進「優質大股東」的事項仍然懸而未決。你對華夏保險的人力管理「畫風突變」,以及吸引「優質大股東」事項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