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3千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2017年,一批共享單車企業宣布死亡,不過它們並不孤獨,不遠的未來,一批在線少兒英語平臺也將重蹈覆轍。
教育行業門檻低,有些人只是探路者,路徑一旦清晰,大家便會一擁而上,而那時,早已積累廣泛社會信任的巨頭們將成為絕對贏家。如果不想成為被巨頭碾壓的對象,不妨把目光投向尚無巨頭的土地:職業教育。這是一個廣義詞,更是一個蘊藏機會的領域。
根據嘉賓意見,分享內容已刪去部分敏感觀點及內部信息。
楊洋
教育產業研究新銳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才思教育聯合創始人,51教育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中植啟星產業研究員(教育),高級投資經理,新東方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員,對本科、碩士等升學規劃以及早期教育企業創業均有深入研究。
大家好,我是楊洋。給大家分享幾個關於我的故事,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幾個教育類公司的面試,包括新東方、好未來、VIPKID和VIPABC,並且拿到了這4家公司的offer。選擇offer的過程與平時做投資的過程有些相似,我對4家公司在教育行業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在這裡不妨向大家做一個分享。
VIPKID只是一位探路者
現在投資行業很有錢,但是不知道該往哪裡投。去年共享單車非常火,以ofo和摩拜為首的共享單車企業大放異彩,以低廉的價格吸引了眾多消費者,也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市場。然而到了2018年初,共享單車企業開始出現倒閉潮,與此同時ofo和摩拜也停止了優惠活動。現在騎一次要一塊錢,超過一定時間則要兩塊錢。難道共享單車行業真的走向窮途陌路了嗎?
我曾經調研過小藍單車,發現了一個現象:如果維持騎一次一元的價格,共享單車企業能夠實現較為可觀的盈利。但是,各個品牌在初期搶佔市場時,都會提供很多優惠,藉此來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所以不會維持一個統一價格。在一到兩年的培養之後,用戶往往會將共享單車作為短途出行首選方式。當整個市場的用戶習慣養成後,正式廝殺便開始了。頭部企業將會把腰部、尾部企業全部擠出局,最終,僅存的幾家頭部企業會全面佔領市場,取消優惠,共同提價,從而獲得穩定收入。
基於以上邏輯,我拒絕了VIPKID。
目前VIPKID每節課的可變成本遠大於課時費,處於虧損之中,其目的是培養家長們的消費習慣,營造出小朋友們學英語都得上一對一或者小班、聘請北美外教的氛圍。
除了VIPKID, 新東方和好未來也在K12領域布局,但兩家巨頭始終沒有真正出手。我認為他們在等待,利用VIPKID吸引資本入局,培養消費者習慣,一旦教育市場的任務完成,戰爭會立刻打響。新東方和好未來都在等待VIPKID檢驗市場的結果,觀察一對一模式在成本控制上的可行性,他們擁有品牌優勢和資金優勢,將來市場爭奪戰一旦打響,依靠融資搶佔市場的VIPKID會難以招架,它背後的投資者會持續陪跑從而幫它對抗新東方和好未來嗎?我認為不會。
有些領跑項目,在本質上只是探路者,他們能夠培育市場,但未必能長久生存下去。因此,我們投項目時除了看營收,還要看故事的持續時間。如果項目故事還能講三輪,那才可以考慮投。
從宏觀層面看職業教育的機會
中國是全球教育情況最複雜的國家之一。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社會流行的是「師徒制」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在中國根深蒂固,也導致純西方教育模式,尤其是類似於德國職業教育的模式在中國走不通,這是文化差異決定的。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走的是「蘇式」教育道路,也就是應試教育。2005年以後,中國效仿美國,開始走素質教育道路。因此,當前中國教育體系呈現出複雜奇怪的狀態,職業理念教育與職業文化教育缺失,並且嚴重缺乏未雨綢繆精神。
中國的高中生知道要考清華北大,知道要考什麼樣的大學,卻不知道該考哪個系、哪個專業。
大學生同樣有困惑,我們通過一些調查發現,越是名牌院校畢業的學生,對未來越不清晰。為什麼?因為他們面臨的選擇太多了,反而不容易做決定。他們需要有人指導自己該做什麼,未來的方向在哪裡。相比之下,普通大專院校畢業的學生,目標反而很清晰,學的是什麼專業將來就從事什麼專業。
這兩年考研的學生也很糾結,在職研究生和專碩、學碩考試合併了。考試變化反映了國家政策導向,即大學依然承擔通識教育的任務,培養有素質、有認知、有思想的人,而專業人才的培養則會放到碩士層面,所以三到五年後,準備考研的大三大四學生都會很迷茫,讀專碩還是讀學碩?在職讀還是脫產讀?國內讀還是國外讀?屆時職業規劃和職業教育的機會就出現了。
我的侄子是00後,今年剛上大一,他學的是金融專業,但是對計算機非常感興趣。他無法在自己的專業和興趣之間找到交集,我告訴他量化分析師這個職業非常適合他,既滿足專業又滿足興趣。00後很有意思,他們不把專業當成一生的事,又希望專業和興趣結合。所以未來職業教育公司可以嘗試開展職業規劃業務,並將目標客戶向低年齡層發展,幫助那些剛上大學的孩子規劃職業路徑。
早期職業陪伴教育能夠發揮三種作用。
第一種是認識自我,包括對於自我發展認識、對於自我能力認識以及對於自我處境認識。
第二種是認識資源,大家在擇業之前,除了要判斷自己的能力,還要分析幾種資源。首先是對家庭能撬動的資源的認識;其次是對學校與社會建立的資源的認識。清華校友會就是一個代表,清華的學生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問題,只要在群裡發一個消息,師兄師姐們就肯定能幫忙找到工作。最後是自我其它領域資源的認識,比如某個人很帥或很漂亮,這也是一種資源。
第三種是認識環境,包括對於宏觀就業情況認識、對於自身小環境的認識以及對於未來發展的認識
如果有哪家職業教育機構具備發揮以上三種作用的能力,我會很感興趣。
招生是教育項目的核心環節
觀察職業教育市場要看供給端和需求端兩個部分。我認為中國職業教育市場所有的需求都屬於應激性需求。有人要找工作、要實習,就會去招聘網站看看。有人要考CPA、CFA,就會報個學習班。K12領域裡為什麼能跑出新東方、好未來兩大巨頭?因為學生們的目標和規劃特別清晰:高考時要考什麼樣的大學、考多少分、需要補習哪些科目,大家都很非常清楚,學生和家長都知道在哪個時點該做些什麼。需求清晰,對應的市場也會清晰。好未來只用了幾年時間就跑出來了,這是市場特點和消費者特點共同決定的。
供給端方面,中國沒有一家企業像蘋果公司一樣會告訴消費者「你需要什麼」,蘋果公司會創造消費者需求,在軟硬體方面帶來的是一場革命。而在中國,如果過你想學CPA,購買課程,機構不會告訴你該不該學、怎麼學,它只會鼓勵你買課,告訴你買什麼課,大家都是零售式供給。我曾接觸過一家上海的IT培訓企業,當時給它提出了一個建議:不要只做IT培訓,否則永遠融不上資,不如去做IT人才職業發展規劃,除了賣課程,還要賣方案。這樣講出來的故事就不一樣了,你在為中國創造出一批具有思想、認可未來的人,找融資就會更輕鬆。
我在觀察國內教育項目時,如果得知項目創始人來自美國高等學府,基本不會投。因為中美兩國教育文化差異太大,有些項目概念很好,在美國市場情況也不錯,但他們不理解中國市場,在國內發展不起來。所以大家在看教育項目時,一定要看創始人是否具有中國本土屬性,是否了解中國人的消費習慣。
教育類項目和製造業項目有很大不同,如果大家投教育類晚期項目,一定要看創始人的格局,考察創始人對行業的認知以及對行業未來發展的判斷,將來不論是被併購還是上市,他的故事一定要被二級市場認可。
我在考察教育類項目時,除了看業務內容,還會看業務渠道,也就是招生能力。一家公司可能專業實力很強,但是沒人認識它,招生情況不好,那就沒有意義。相反,業務能力不強,但招生情況很好的機構同樣值得關注。在教育項目發展中,招生屬於核心環節,現在哪個項目能保證解決一萬生源和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增長,哪個項目就值得投。我接觸過一家做幼兒園培訓的企業,主要業務就是教幼兒園招生,現在規模非常大,而且是超級輕資產。
教育領域沒有太大壁壘,你能做的大家都能做,關鍵在於如何讓你的目標客戶看到你並且產生消費意願。 教育項目的發展基於一種信任,當大眾對某一品牌建立信任後,會很輕鬆的認可對這一品牌推出的新產品。我是80後,新東方伴我成長,我是它的學員,認可它的品牌,當我有了孩子之後仍會認可新東方。這也是我認為新東方和好未來能把VIPKID擠出局的原因之一。
健一會已入駐以下平臺
界面 36氪 知乎 雪球
天天快報 搜狐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