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的階層化:上層培養領袖,中產培養精英,下層培養螺絲釘

2020-08-28 昊霖親子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人羨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種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滿創造性,培養出來的都是賈伯斯那樣的人物。但是你真的了解美國各階層的教育嗎? 旅美作家、教育問題研究者萬維鋼(筆名同人於野)在他的《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中,基於自己的親身感受,分析了美國不同階層的教育,指出了國內大多數人在中美教育上的一些不太全面的認知,值得一讀。


美國教育的階層化

文 | 萬維鋼

來源 | 科學隊長實驗室(ID:Sci-FM)



美國的教育是分層的


美國是個有嚴重階層區分的國家,各社區按房價自然分開,在某種意義上是事實上的種族和貧富隔離。公立中小學的經費主要由所在學區的房產稅而來,這意味著兩點:


第一,富人區的學校更有錢,可以請更好的老師、用更好的設備、有更高的教學水平;


第二,學生們其實是在跟自己同階層的人一起上學。


如果你考察美國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那的確比中國上海市學生的差很多。但美國這個平均成績其實是被貧困社區中的黑人和墨西哥移民拖了後腿。


如果你考察美國富裕白人社區學生的數學成績,可並不比上海學生的差。


但成績還不是主要問題。


中國一個城市內好學區和差學區的區別僅僅是考試成績高一點兒或者低一點兒、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都是「量」的差距,而美國不同學區的教育卻是「質」的差異。


如果你上greatschools.com之類的網站查一個美國中小學校的綜合評分,網站首先告訴你的是這個學校學生的種族構成,如有多少白人、多少墨西哥裔、多少亞裔等;然後是貧困學生比例,如有多少學生使用了政府資助的免費午餐;最後才是學習成績。


階層比分數重要,因為各階層的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完全不同。


教育研究者Jean Anyon,曾在20世紀70年代末,全程跟班考察了不同階層的幾個小學的四年級和五年級教學情況,然後在1980年發表了一篇至今看來都毫不過時的經典論文《社會階層與隱含教案》。


如果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讓你感到憤怒,想要改革的話,Anyon這項研究所揭示的美國教育體制,也許會讓你感到深深的失望。


Anyon說,哪怕是在四、五年級這個距離起跑線沒多遠的地方,不同階層的學生事實上就已經在為他們將來要從事的一一不同階層的——工作做準備了。正所謂「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普通工人階級的教育


普通工人階層的學校強調遵守規章流程。整個教學充滿死記硬背的機械式程序,幾乎沒有做選擇和做決定的機會。


老師教任何東西,哪怕是解數學題,都是用向學生灌輸規則的方法。


這些規則通常包括若干個步驟,而學生必須熟記每一個步驟,老師常常不看你的最終結果對不對,而是看你是否背熟了步驟!


比如老師教兩位數除法,就會直接告訴學生第一步幹什麼、第二步幹什麼,既不解釋為什麼非得選擇這個做法,也不告訴學生這麼做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如果學生提出更好的辦法,很可能會被否決,須按老師的方法來。


我的小學教育大概比這個好不了多少。做數學應用題如果不先寫一個「解」字,無論對錯都會被扣分。


老師非常糾結於「乘」和「乘以」的區別,到底是3×5還是5×3,寫反了就是錯。


我的初中是在哈爾濱市道裏區最好的中學讀的,遇到整個學校最好的數學老師,結果數學課仍然強調對步驟的死記硬背——


我至今還記得解一元一次方程共分五步,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併同類項、解方程——其實有些題不按這個步驟做更好,但上數學課經常要考背誦。


我上學的時候對這些教法感到非常不理解,現在知道了階級分析這個工具,才恍然大悟:這哪裡是在教數學?這分明是在訓練工人。


工人幹活,可不就是必須嚴格遵守流程步驟嗎?你只要按規定步驟去做好該做的,至於最終產品如何,不是生產線上一個工人應該關心的事。


這個階層的學校裡自然和社會科學課程也都是死記硬背的方法。


學生們並不被鼓勵閱讀什麼課外書,也很少會把所學內容跟真實世界聯繫起來,甚至連課本都不怎麼用——教法是讓學生直接抄老師寫在黑板上的筆記!這些筆記就是考試內容。


紀律是嚴格的,學生沒有什麼自由,教室裡任何東西都「屬於」老師,絕對不能隨便碰。


老師對學生說話非常不客氣,經常有「閉嘴」之類的命令,時不時地制止學生亂動。不過老師自己並不遵守什麼紀律、經常拖堂,根本不在乎下課鈴。


社會科學課上老師會給一些閱讀材料,並配以問題,這些問題都有明確的答案,其根本目的在於考察你是否真正學習了那些材料。


學校教學很強調課本的權威性,你絕對不能對課本結論提出質疑。如果你喜歡批判式思維、對有爭議的話題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則認為你是危險的。


這種小學,使我想起我當年讀的高中。那是一所黑龍江省的省重點高中,雲集了哈爾濱相當一部分最好的老師和學生。


除了沒有質疑課本的自由,整個教學的確是非常靈活的,老師有時候還會講講笑話。


我們根本就沒有家庭作業,有時間可以搞點個人針對性訓練。我們非常明白來這裡上學的目的:如果能學到實用的知識當然好,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考上大學。




中產階級的教育


美國一般中產階層的學校也是這樣,一切為找工作和上大學服務。


老師仍然控制學生,但這種學校的老師人品都很好,自己也能遵守制度,至少不會拖堂。


專業人士階層的學校強調創造性和獨立性。


美國的所謂「專業人士」,是指醫生和律師這種需要長期學習和訓練才能入職的人物,他們擁有專門的技能,他們只有考取一個資格認證才能工作,而且還有自己的職業準則。


這些人是中產階級中的上層,收入不菲,對生活和職業都有很好的規劃。這種人的子女所能得到的,才是中國人心中神話般的美式教育。


雖然還是小學生,學校已經要求學生有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課堂作業常常是寫文章和做演講,你必須能夠自己找到素材、選擇方法、組織語言、描述想法。


這基本上是我當初的大學所在的層次,而這些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已經開始搞獨立調研了!


比如,一個任務是每人回家統計自己家有多少臺電視、冰箱及多少輛汽車等物件,在課堂上每人負責統計其中一項物件的數字、計算全班平均值。


機械化的計算部分你不用管,老師給你提供計算器——但是你必須把調研部分搞好,會有另一個學生檢查你的工作。統計完成之後,有的學生甚至還提出建議,跟別的班比較一下數字。


歷史課上學到某古代文明,作業是學生們要以其中的人物事件為題拍個電影!


有人負責寫劇本,有人負責演,有人負責拍攝——當時還沒有數字設備,所以家長得幫著剪輯8毫米膠片。


學生們要時不時在班級裡播報一下新聞時事,老師偶爾還引導他們發現事件之間的聯繫。


寫作強調創意,科學強調第一手的實驗感覺。答案對錯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這個內容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師不再直接控制學生,而是通過與學生交流來引導班級去做什麼。


任何學生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去圖書館拿本書,而且只要你在黑板上籤個名,哪怕上課中途也可以不經允許離開教室。哪些內容要多講點,哪些內容要少講點,老師都能聽從學生的意見。


然而,這還不是美國最牛的小學。




統治階層的學校教育


這個階層就是所謂的資本家階層,學生家長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和擁有者,他們當然沒必要訓練怎麼遵守別人的章程,他們不用關心怎麼用漂亮的簡歷取悅僱主。


這個階層的學生學的不是怎麼遵守規則,而是怎麼制定規則。


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決策和選擇。


哪怕在數學課上學除法,老師問學生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怎麼算,而是「如果你面對這麼一個例子,你的第一個決定是什麼。」


你會提出解決問題自己打算從哪兒著手。老師就會說你這個決定不錯,然後引導你進一步說出自己的計劃。然後讓全班一起看看你這個決定和計劃的結果如何。


老師不主動提供任何解題方法,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制定公式,也就是規則。


老師不問對和錯,而是問「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如果全班都發現你錯了,老師告訴你的是「他們不同意你……當然,你對老師講的東西,也可以隨時不同意」。


這種統治階層的教育,已經不是追求什麼表達能力、藝術效果、漂亮的PPT之類了,而是追求分析問題。


這種小學同樣學到古希臘歷史的時候,不是讓學生會表演個什麼歷史人物的電影,而是問學生「你認為伯裡克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犯了什麼錯誤?雅典公民又犯了什麼錯誤?」 這種問題!


這些註定成為未來領袖的小學生從四、五年級起就已經開始在課堂上對當前問題發表看法。


工人為什麼罷工?他們這麼做對嗎?我們怎麼阻止通貨膨脹?


老師說,你不知道答案沒關係,我提問題只是讓你學會怎麼想。


這些學生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他們如果學習了一種複雜語法,單單在考試中答對還不行,必須在此後的寫作中用到這種語法,否則老師就不幹。


寫作課也不是追求什麼創意、感情描寫,而是強調故事結構和邏輯,並且直接用於社會課和科學實驗報告的寫作中。


學生不但自主,而且可以自治。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一次老師。然後老師和其他學生對他進行全方位的評判。


紀律上沒有什麼要求,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離開教室,可以不經允許使用學校的任何東西,集體行動也不用排隊。


學生學到的是選擇和責任。你可以給自己設定優先目標、你自己決定幹什麼,你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你自己管自己。


老師說:「你是你這輛汽車唯一的司機,只有你能決定它的速度。」


這些是我出國以後讀研究生時才享受到的待遇。




然而階層不是一切


我們大概可以說,現代教育可以簡單地分三個層次,對應三個階層:

底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具、以找工作為目的。
中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藝品,以提升個人價值為目的。
上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主人翁,以欣賞、選擇和改變周圍世界為目的。

現代流水線式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層;想要進入第二層,家庭必須出力,爭取去精英大學;而第三層,則幾乎完全是家庭和個人的事情,學校教育的作用很小。


這麼說來,如果生錯了階層,尤其在美國,上學豈不成了無比憋屈的一件事情?


用美國這套標準對照,我的小學的確是在工人階層。就連在教學樓裡從哪邊走、上課怎麼舉手學校都有明確規定。


但是我們有好幾個同學根本不在乎這些規定,經常跟學校對著幹,老師「誇」我們有「造反精神」——我們這幫工人子弟,做事常常帶有統治階級的風格。


素質的確是可以遺傳的。現在科學家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智商可以遺傳,再考慮到家庭環境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人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階層。


但人之所以不是機器,就是因為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基因加環境也不能把人完全定死,人總有自由意志。大多數情況下如此,但每人都可以不必如此!


是的,人很難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可是如果人人都按照這個劇本演出,世界就太沒意思了

相關焦點

  • 上層培養領袖,中產培養精英,下層培養螺絲釘!被豔羨的美式教育
    在我們中國人心中,雖然對美國有不屑,但打心底還是佩服這個國家的實力。國家的實力來源教育,我們或多或少都在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了解到美國的教育幾乎算是素質教育的頂峰。他們上課都是玩兒著學,但培養出的各行各業人才是世界頂尖。真的是這樣嗎?美國式素質教育我們中國人不知何時起陷入一種焦慮。
  • 真正的美式教育也分階層:培養「螺絲釘」和領袖得用不同的方法
    其實,美式教育也要分階層的:上層培養領袖,中產培養精英,下層培養「螺絲釘」。下層培養螺絲釘美國貧困區的學校中教育強調的是「規則」,也就是說老師會非常清晰明了地告訴你:做每一件事情應該按照什麼標準,做題目也要嚴格按照什麼
  • 關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些稚嫩思考
    教育問題研究者萬維鋼的一篇文章:《美國教育的階層化:上層培養領袖,中產培養精英,下層培養螺絲釘》,一下子把我對中國教育體制稚嫩思考下的糾結打開了
  • [乾貨]北美精英階層的素質教育,有哪些值得華人家庭借鑑?
    所以無所謂是社會主義螺絲釘,還是西方所謂的社會精英,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就好。這也是為什麼早期出國留學的大多數都是理工科專業的,最終都成為美國社會中擁有高學歷的的高級技術人員。所以一個人一旦達到了精英階層,他/她會儘量讓其家人特別是後代也能夠獲得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因為這是決定能否延續「二代」精英的先決條件。並不是說精英階層的人都有著精英基因,我們都知道「學霸」是可遇不可求的,只不過他們獲得的機會的要多於一般普通家庭的人。所以即使中下層階層有著許多比精英階層資質好的人。但面對著整個社會的競爭,他們比貴族們少了平等競爭的機會。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本文來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中國精英教育專注於提升孩子學術成績,體育教育則被大多數人視為冷門。然而,這一被中國教育圈邊緣化的項目,卻在美國精英階層受到熱捧。究其原因,是因為體育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又能培養其未來職場能力,符合北美文化崇尚的所有精英特質,競技體育也因此成為美國式精英的主要養成渠道。
  • 中產家庭怎麼教育出精英孩子?
    從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中產教育的困境,中產家庭拼盡全力,大搞軍備競賽,無非是要走出一條孩子的精英之路,然而這種培養,有用嗎?恕我直言,一點用也沒有,這只不過是中產階級慣常的焦慮後遺症,結果無非也是被收一輪智商稅罷了。這種教育,是對上流社會的模仿,而這種模仿,最終只能是邯鄲學步。
  • 郝劍民:訓練孩子的語言思維習慣培養孩子成為精英階層
    郝劍民:一是我們培養了幾萬名學生;二是已授課大概達到了上百萬節;三是我覺得更有效的回饋與社會,幫助家庭解決很多孩子英語學習的問題。更重要的我們做到精英階層的教育和培養,而不是滯後的教育,我們把孩子的教育提前到了3歲到12歲這個階段,讓孩子更有效的來培養語言技能。
  • 赴美留學追求的「精英教育」,到底是哪個階層的教育?
    >,因為各階層的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完全不同。3一般中產階層的學校強調把事做「對」,有點像中國的應試教育,學習材料為核心,要求學生必須理解這些材料——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題,只要你能得到正確答案。美國一般中產階層的學校也是這樣,一切為找工作和上大學服務。
  • 填鴨式教育培養的是「奴隸」?
    我們中國的填鴨式教育,是不是就是這種模式?無怪乎我們常說中國人缺少創造力。對比我們在工作中,有些人只懂盲目服從、或者死板地依據流程,一根筋不懂變通,這不就是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典型思維模式麼?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最缺乏的就是獨立思考及決策能力,這恰恰就是奴性的最佳表現形式。所以說,這種教育只能培養出奴隸。也難怪那些不循規蹈矩的所謂壞孩子,最終反而做了老闆,可能天生就不順從這種奴性的思維。
  • 來聽聽美國博士爸爸對精英素質教育的解讀
    美國雙博士爸媽(ID:RaiseOurFuture)美國精英階層的素質教育到底是怎樣的?並不是說精英階層的人都有著精英基因,我們都知道「學霸」是可遇不可求的,只不過他們獲得的機會的要多於一般普通家庭的人。所以即使中下層階層有著許多比精英階層資質好的人。但面對著整個社會的競爭,他們比貴族們少了平等競爭的機會。僅僅憑藉一代人的努力很難實現和保持階層突圍(向上的社會流動性),這往往需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
  • 你是哪個階層的教育觀,決定著培養出哪個階層的下一代
    )在他的《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一書中,分析了美國不同階層的教育,提出一個觀點:美國各階層的教育有著不同的內容,而這恰恰取決於各階層不同的教育目標。而我們通常籠而統之所提及的「美國教育」只是數種形態中的一種。教育是社會萬象的複雜折射,作者的觀點倒也能自圓其說,其中最「正能量」的,也許就是儘管受到種種限制,但人的自由意志總會驅使其左突右擊,尋求變革。因為應試教育實在令人深惡痛絕,很多中國家長羨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種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滿創造性,培養出來的都是賈伯斯那樣的人物。
  • 美國教育現狀:底層應試教育、中產素質教育、頂層精英教育
    但是到了中產階級,「學校教育」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學校聯手合作,才能讓這個孩子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來等待社會的挑選。 而最頂層的精英教育,學校說白了,那就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最終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 專家大咖這樣建言未來教育:因材施教培養「後浪」式精英人才
    5月10日,一場以「遇見未來,為未來而教育」的主題研討會吸引了眾多教育大咖在上海會聚,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導師劉莉莉教授、上海世外教育集團總裁徐儉、上海紐約大學中方招生辦主任周鴻、立洋教育創始人李豔萍,以及全國多所知名學校的校長及專家們會聚立洋復通,在這所致力於「培養未來商業領袖」的卓越學府暢談未來教育,共同探討如何因材施教培養「後浪」式精英人才。
  • 中國中產階層的結構問題與發展對策
    筆者認為,教育也是現代社會中衡量個人社會地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人們通過教育獲得文憑、證書。筆者歷來認為,大學是培育中產階層的溫床,使人們接受社會主導規範或中產階層的規範。當然,筆者還認為,教育指標與收入和職業不同,教育可作為附加指標而非獨立指標,即單純靠教育指標來區分上層、中層、下層是不合適的。
  • 萬維鋼:美國教育各階層分析
    除了沒有質疑課本的自由,整個的教學的確是非常靈活的,老師有時候還會講講笑話。我們根本就沒有家庭作業,有時間可以搞點個人針對性訓練。我們非常明白來這裡上學的目的:如果能學到實用的知識當然好,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考上大學。
  • 廣州探索國際教育模式 建立G5青少年領袖培養基地
    廣州探索國際教育模式 建立G5青少年領袖培養基地 2017-05-24 13:20:00來源:央廣網
  • 「快樂教育」不適合「精英」培養
    一般情況下,快樂教育是培養不出具有這種無所畏懼的拼搏精神的。考上985、211那些學校的學生,不會認為接受教育是快樂的。他們的學習日程都是每天排的滿滿的,即使考上好大學,也不肯浪費自己的有限時間,也不放鬆放縱自己。他們都是在接受教育中感覺學習是艱辛,堅持這樣才能收穫快樂的。
  • 楊東平:培養普通人無關階層和出身
    課外培訓已經成為加大階層差距的重要因素,這是一個基本現實。其實,劉瑜的話主要是說給精英家長聽的,希望擁有更多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本的他們可以更加淡定和從容。 因而,許多透支了健康和個性發展,獲得一紙文憑的「小鎮做題家」「空心人」,他們在社會競爭中往往並不順利。 關於豆瓣的「985廢物組」和疫情期間快遞大軍中有7萬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流言,就是一個旁註。我認為這7萬騎士是勇敢和幸運的,因為他們的生存能力還沒有被應試教育閹割,他們還具有自食其力、自我奮鬥的勇氣。
  • 奔向精英的教育,可能只是培養出《優秀的綿羊》
    《紐約時報》稱這本書可能會在美國歷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記,該書作者威廉.德雷塞維奇作為一位耶魯大學教授,對美國常青藤精英教育作出反思,寫出了這部顛覆美國中上層階級價值觀的警世之作。威廉在常春藤待了24年之後,感覺到美國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非常善於解決手頭的小問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 美國社會分為9個階層,美國人階級矛盾,背後的邏輯
    只是很多美國人對「階層」這個詞非常敏感,甚至避之不及。不過該書作者認為:既然我們的社會存在等級,為什麼不去儘可能地了解它呢?這個話題可能過於敏感,卻也不必讓它永遠曖昧不明。問題來了,美國社會分為幾個階層呢?答案是三大類,九小類。具體來說分為上層階層,中層階層,下層階層。 先來看看第一大類,上層階層。這類之下又可分為三小類:看不見的頂層,上層,中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