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準備一期寫三種肉燥,發現實在太。長。了。大家看起來會很累(當然我寫得也不輕鬆),所以準備拆開,這一周發三期。這樣會給你們一種「哇,做法很簡單」的感覺……天氣漸漸熱起來,在廚房裡折騰太久,做好飯往往食慾都沒了,所以提前做好肉燥,想吃的時候來一碗快手麵條最合適不過。
麵條的搭配林林總總少說上千種吧?說來可笑,上大學以前一直以為「麵條」就是四川那種湯頭足、滋味濃厚的一碗,後來發現北京多數麵館賣的「刀削麵」味道寡淡,賣相也難看。不正宗的「蘭州拉麵」我也吃過很多次——學生時代在新東方上課的時候,中午吃一碗,「多快好省」,總比餓肚子強。北方麵食新疆拉條子、岐山臊子麵和中原一帶的河南燴麵我都很喜歡,南方的麵條也吃過不少,比如家門口的擔擔麵、上海的蔥油拌麵、浙江桐鄉的羊肉麵和阿能面、廣式雲吞麵……始終吃不慣的是北京炸醬麵,在杭州吃過一次片兒川,可能地方沒有找對,味道不夠好,留著以後再去「補課」。
今天要試著複製的,是臺南有名的擔仔麵。當年從赤嵌樓出來,沒幾步就看到了傳說中的「度小月擔仔麵」,因為想要留著肚子多品嘗一些小吃,我們兩個人只點了一碗。端上來一看,就是比拳頭大一點點的碗而已。不過,據說這碗面不求吃飽,而在於吃「味」,幾乎不熄火的鐵鍋肉燥帶有獨特的蒜酥香味、蝦頭高湯滋味也醇厚——可惜50臺幣一碗,兩口就吃完了。
度小月始於1895年,彼時洪氏先祖以捕魚為業,每年受天氣影響會有一段時間歇業,漁民俗稱「小月」。為了養家餬口,這個時段就改為走街串巷挑擔賣面,以此「度」過「小月」。第一代洪芋頭攤前燈籠上寫的就是「度小月擔仔麵」,由於口味獨特,成了金字招牌。
在家做的話,比較麻煩的炸蒜酥、紅蔥酥,大家可以直接從網上購買。其它步驟跟滷肉飯有些相似【噴香滷肉飯,一人一大碗】。畢竟都是臺灣風味,具體做法參考了蔡瀾先生的博客。日常可以多做一點,分小份冷凍,不管是配麵條還是拌飯,都很美味。
豬肉碎(三分肥七分瘦)、豬油、蒜酥、紅蔥頭酥、胡椒粉、五香粉、甘草粉、冰糖、醬油、鹽、味精
我用了200g豬肉,胡椒粉、五香粉差不多1小勺,5g左右。鹽、糖、蒜酥、蔥酥手抖多一點沒關係,但是香料不宜過量,會壓住肉本來的香味。大家最好在熬製的過程中隨時拿筷子蘸味道,根據個人喜好來一點一點地加調料。
據說,「度小月」的肉燥,一熬九個小時,做好以後裝進一個陶缽,店裡那個陶缽邊上積了一層厚厚的肉膠,已是缽子的一部份,看來像是肉的化石,已上百年了——自己在家做,一般1-2個小時肉燥即軟爛。當然不著急吃的話燉久點更好。
蒜酥和蔥酥煎焦一點沒有關係,入肉湯以後煮化完全吃不出來
①燒熱平底鍋,下豬油,把蒜末放入,煎成金黃色盛出,就做好了蒜酥;同樣的辦法,將紅蔥頭切絲,裹一層太白粉,下油鍋煸至金黃酥脆,取出晾涼,用保鮮膜或廚房紙一包,擀麵杖或者手反覆揉搓成蔥酥;
②鍋內的油如果還夠,可以再用來炒豬肉碎,七八成熟的時候,放入蒜酥、蔥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冰糖、鹽,翻炒5分鐘;
③拿一個砂鍋,倒入炒好的肉餡和棒骨熬的湯,開小火熬製。注意不時攪一攪,不然可能粘鍋。
④約1-2小時後,湯汁收得差不多了,肉燥就做好了。建議調料可以放重一點,配麵條才有滋味。盛出晾涼,裝入碗裡,加蓋密封。放入冰箱,任何時候想要吃麵或者米粉,取出搭配即可。
然後準備煮麵:
熬棒骨湯的時候,可以把蝦的蝦頭和蝦殼都加進去,鮮度瞬間提升一級!這種將蝦頭蝦殼燉湯(也可以炒制爆香以後再燉湯)的做法是福建、臺灣以及南洋一帶蝦麵的標配。當鍋裡的熱湯沸騰,整個廚房都香得不得了!
把嫩豆芽放在面碗底部,煮麵條的同時把自己喜歡吃的魚丸、魚豆腐、蝦仁一起煮好(不管是鮮面還是掛麵都OK)。麵條過一遍涼水,濾幹放入碗裡,倒入滾燙的高湯(可適量加點鹽)。加入各種丸子、蝦仁,舀上滿滿的肉燥,食慾和我一樣好的話,可以再加一顆提前滷好的雞蛋。最後撒上香菜、蔥花,就大功告成啦!
看起來很清淡,筷子一動,肉油就會融入湯裡,我都會把湯喝乾淨。
對比一下「正版」,想說還是量夠大才過癮啊!
文/圖:爾雅
你知道我是記者出身,最討厭的就是抄我的東西還不寫我的名字!禁止任何公眾號或網站隨意轉載,有需要請聯繫「鹽之味」後臺。歡迎大力點讚、分享或轉發到朋友圈,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