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這話有什麼含義?

2020-12-18 老李看氣象

俗語:「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這話有什麼含義?

農村的說法大多是農民智慧的結晶,它們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活哲學。這些諺語代代相傳,引導著人們的生活。雖然有些似乎從時代脫軌,但仔細揣摩這個問題仍然是合理的。

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

小麥是北部地區最常見的作物之一。北方人喜歡它,就像南方人喜歡米飯一樣,每頓飯都是不可或缺的。關於小麥的種植,有經驗的農民總結了一句話:「前半生喜水喜光,後半生喜光恨水」

那麼這是什麼意思?當小麥剛剛開始生長時,幼苗非常小。此時,如果大量的水漫過小麥幼苗,小麥也不會死亡。當小麥即將成熟時,看不到水。即使水深只有一英寸,小麥也會死亡。

當小麥幼苗很小,大約一英寸,這個季節通常是冬天。由於氣溫低,小麥基本停止生長。此時,如果有下雨或下雪,冬眠小麥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當小麥幼苗長到一英尺的高度時,剛剛處於拔節期,生長速度很快,根系需要吸收大量的氧氣和養分。如果土壤水分過多,則相當於切斷根部的呼吸,對小麥的影響非常大。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麥怕連夜雨,谷怕午時風,人怕老來窮什麼意思,知道嗎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勞動人員經過實踐,從許多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有一句俗語:麥怕連夜雨,谷怕午時風,人怕老來窮什麼意思,知道嗎?1.麥怕連夜雨這裡的麥指的是小麥,在我家每年都會種點小麥,不多,幾分地而已。自己種點小麥,收點麥子來做粑吃,或者做麵條來吃,這樣吃得放心,安心。在我們這裡種的是冬小麥,冬天10月份後下種,來年的5月份左右就成熟了。
  • 俗語「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啥意思?麥子到底有什麼「險」
    大家好,這裡是珊珊開心,我是小編珊珊說農,每天給大家分享不一樣的農村俗語,如果大家覺得喜歡農村俗語和廣大農村人的智慧結晶,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後續小編會每天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農村的俗語和三農知識哦!今天是小滿節氣,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俗語「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啥意思?
  • 小麥春季管理,俗話說「溼不死乾死,凍不死抽死」是什麼意思?
    老家農村裡屬於華北地區,通常都以種植冬天小麥為主,長期的生產種植實踐過程中,也總結出來了許多有關小麥種植的經驗,並且這些以各種俗語農諺的方式流傳了下來,非常的生動形象,並且有著具體的針對性。別看如今的農業發達,但是過去的經驗依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至理名言,看完真長見識!
    歷代王朝,都有各項法律及規章制度,用來約束百姓的言行。古人為了能夠讓後人自覺地遵守道德標準,留下了很多告誡的警句。這些告誡話語,逐漸演變成廣為流傳的俗語,對於後人的行為準則都有廣泛很深的影響。舉頭三尺有神明「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關於道德規範的俗語。當一個人在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時,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
  • 看看量詞與量詞的今昔,十寸為尺,一尺多少呢?
    「尺」字,在「十寸為尺」裡是量詞;在「左手持刀尺」裡,是名詞。二、有些量詞在古代通行,到現代已消失,不被使用。鈞、仞、釜、乘、貝、朋等。三、有些量詞古代通行,現代仍在使用。看看古代的度量衡03十寸為尺看看尺的發展?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半句更有深度,不可不知
    而我國自古以來又是禮儀之邦,人們也一直遵循禮法來辦事,而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慢慢就和俗語有了很大的關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多引導作用。本期和大家說的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
  • 俗語「近怕鬼,遠怕水」是什麼意思,對現在有什麼警示意義?
    中國民間有一種小調《十八怕》,全國各地民間均有流傳,是過去民間人們對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近怕鬼,遠怕水"就是《十八怕》唱詞其中的兩怕。中國俗語看似很簡單,也易懂,但其中大多數都是一語雙關,隱藏深刻的含義,蘊涵深邃的哲理。"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從這個角度來講,俗語也是一種無法磨滅的文化現象。而且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使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俗語的魅力。在古裝影視劇中,「舉頭三尺有神明」 是一句經常被提起的臺詞。如果從其表面意思去分析,就是無論做任何事情,天上的「神明」都會看得一清二楚。這就要求人們一定要約束個人行為,並且多行善事才能利人利己。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其實這句俗語出自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的著作《智囊全集》,這句"舉頭三尺有神明"並不是一整句的俗語,而是俗語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很少被人提及,但卻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絲毫不亞於前句,甚至可以說更為經典。下一句就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 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三白是什麼?今年能遇上嗎?
    本文由二大媽有話說原創,抄襲必究!2020年轉眼就要過完了,而我們也馬上就要迎來庚子年的最後一個月臘月了,對於農民來說,臘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月份,因為臘月的天氣狀況關乎著明年的收成,就比如下面這句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說的就是臘月的天氣和糧食收成之間的關係。
  • 農村俗語「稻不見穗,麥不見葉」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是農民在日常生活中和農業種養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的經驗和方法的總結。「稻不見穗,麥不見葉」就是古代先民在日常農業種植過程中產生的禾苗莊稼的一種認識和看法,用來評判莊稼生長狀況和豐收程度。這句農村俗語,稻不見穗,麥不見葉就是過去農民用來判斷糧食豐收程度的重要方法,是一句非常實用的農業生產俗語。~~「稻不見穂」。農村種植水稻,大家並不陌生。水稻就是我們平常吃的大米就是通過種植水稻而產生的。水稻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技術純熟,適合氣溫適宜,水源充足的地方,如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是我國糧食中最主要作物。
  • 農村俗語:「七蔥八蒜,九油十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各種各樣的俗語,每一個俗語都有它自身的意思,如果有幾個人聚在一起聊天的話,您能把各種各樣的俗語說的朗朗上口,那您絕對會成為這幫人當中的明星。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生活經驗,而且很多俗語對我們的生活都有警示作用,有的時候在關鍵的時刻真能幫上我們大忙。您知道幾句俗語呢?是不是都能說上來它們的意思呢?今天要為您介紹的也是一句俗語,農村俗語:「七蔥八蒜,九油十麥」,是什麼意思呢?您覺得有道理嗎?
  • 俗語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何意嗎?
    還記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嗎?你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擺放香火的供桌。
  • 農村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臘月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月,也是全年最冷的一個月,在農村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雖然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是卻足以說明臘月的天氣寒冷程度。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的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臘月遇三白,豬狗都吃麥:俗語中的三白並不是指某三種白色的東西,而是指雪花,三在這裡是泛指,並不是說下三次雪。
  • 古人訓「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被奉為經典,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等臺詞,那麼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 實際上這與古人迷信思想息息相關,因為他們虔誠的篤信信奉神明,所以才認為人世間所有不公平的事情,神明都了如指掌並可以幫助世人討回公道。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無奈之舉而已,畢竟對於貧賤的窮人而言,在強權面前根本沒有話語權,所以他們才會將主持公道的希望寄託於神明。
  • 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這話啥意思,有科學依據嗎?
    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這話啥意思,有科學依據嗎?鏡物之情,揆事之本;福始禍先,驗不回瞬;藏鉤射覆,莫予能隱。——《智囊全集》這句話的意思是:察照事物的真相,度量事物的根本。如此,在福禍發生以前就能迅速預測它。即使如藏鉤射覆這樣的事,也都不能矇騙我。
  • 世代相傳的農業生產俗諺,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
    當陽融媒供圖六,水、種諺語春季多蓄水,秋後多收糧。天晴不開溝,下雨無水流。一塊土垡是個鬼,一天要折一碗水。肥田抵不到瘦雨。春日水滿塘,夏來糧滿倉。寸苗不怕尺水,尺苗但怕寸水。經得起十日幹,經不得一日淹(ān)。收多收少在於肥,有收無收在於水。寧可田等種,不可種等田。種大苗粗,母大兒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