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祖、徐泓教授暢談治史經驗

2021-03-05 南開史學

首先,徐教授分享了自己就讀臺灣大學歷史系時期的經歷,回憶了自己在當時思想管控與歐美學說風行的背景下,完成明清鹽業史的學位論文的往事。當時臺灣大學歷史系的教師以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陸來的史學家為主,名師雲集。接著,徐先生介紹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歷史學的學術概況,指出當時臺灣學界較注重經濟史、政治史、史學史等方向的研究,設有博士課程的大學較少,社會上流行前往美國與日本留學的風潮。

進入七十年代後,隨著當時臺灣經濟起飛,政府的審查管制開始鬆散,學術走向開放,日本與大陸的歷史研究開始進入歷史系的課堂。歷史學在高等教育中亦受到重視,各個大學紛紛設立歷史學系與碩士班。當時受到美國學界的影響,以社會科學方法治史開始蓬勃發展。此時的徐先生開始關註明清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變遷、明代家庭、婚姻、人口、移民史、城市史等方面的研究。

九十年代後,臺灣方面開始解除戒嚴,學界不再受到束縛,學術研究方向基本上與歐美學術合流。這一時期,徐先生主要做了《明史紀事本末》校證、譯註何炳棣先生《明清社會史論》等工作,並延續了何炳棣先生的研究方法,利用新面世的「進士登科錄」史料做統計分析,重估了明代向上社會流動率,再次證實了所謂明朝「官場對有才能人士開放」的傳統說法。

最後,徐先生闡述了歷史學研究在新時代的挑戰——學術傳統的斷裂,並表達了對未來的期望,指出「通」、「博」是做研究的基本功,不能偏廢。現代的學者應該具有兩套本領,一方面要能寫論文,了解國際學術界的行情,與他們接軌,並駕齊驅;一方面要繼承傳統,學習古人從歷史中獲得的經世致用的經驗,並能將心得用於實務與日常生活中,做到增長智慧,活學活用,如此中國學術方能崛起。

講座最後,何孝榮教授進行總結,表達了對兩位教授分享自己寶貴的治學經歷與經驗的感謝,鼓勵大家就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寫好的文章等問題繼續向兩位先生請教學習。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相關焦點

  • 汪榮祖:讀史治史60年
    1959年,臺灣大學歷史系二年級學生汪榮祖和同學們在老師吳相湘的帶領下,前往位於臺北南港的「中研院」拜訪胡適。兩年前的1957年,胡適出任「中研院」院長,直到1962年2月逝世。汪榮祖清楚記得那天的情形:胡適站在他新居的門口,用英語和藹地對同學們說:wel-come!welcome!
  • 訪談|汪榮祖:戊戌變法為什麼失敗
    美國維琴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1971-2003),其間曾獲維琴尼亞州社會科學院傑出學者榮譽、全美研究型圖書館年度傑出學術著作獎(2001)。2003年回臺灣長住,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 楊天石:關於汪榮祖教授嚴厲批評我的一段話
    最近讀到汪榮祖教授《海外中國史研究值得警惕的六大問題》,一文,將陶涵該書列為「問題之五:顛倒黑白的傳記」。文中,汪榮祖教授嚴厲批評拙序說:「我的老友、中國著名的蔣介石專家楊天石,不僅為陶涵之書作序,而且譽之為『頗具功力的蔣介石傳記』。楊兄不是重視史料與史實嗎?要找真相嗎?『嚴謹遵守學術規範』嗎 ?陶書裡的蔣介石難道是真實的蔣介石嗎?
  • 汪榮祖先生:陳垣史學風格
    (22)汪榮祖:《史學九章》,三聯書店,2006,第31~32頁。(23)汪榮祖:《五四與民國史學的發展》,載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第221頁。(24)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中華書局,1986,第167頁。
  • 汪榮祖教授訪談錄
    1957年進了臺灣大學歷史系, 在臺灣大學歷史系四年當中,給我印象比較深而且幫助很大的是一位叫徐子明的老教授 。他出身世家,家學淵源,四歲開始讀「四書五經」,古書念的很多,於舊學有極深的 造詣。以後他又考上了上海的南洋公學,那時開始興新學堂了嘛,在南洋公學他與陳寅 恪是同班同學。
  • 姚大力回應汪榮祖:略蕪取精,可為我用
    汪榮祖主編,《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           公正地說,用汪榮祖上面所說的那些話來證成他的基本見解,可能還有失完整。這裡至少需要再作兩點補充。汪榮祖說只有被漢化才能算中國,則中國在清朝的範圍不能不退縮到以漢制來治理的疆域部分。兩者殊途同歸,所達成的邏輯結果究竟還有什麼兩樣?       汪榮祖主張的若非漢化、即成外國的說法,與現代中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之一呂思勉對元朝的評價頗接近。可是他又說,呂思勉既然把元時期寫在「本國」史裡,即表明他認為元朝就是中國。這顯然不是呂著的本意。
  • 汪榮祖的翻譯理念/鄭延國
    蜚聲海峽兩岸的歷史學家汪榮祖先生對翻譯生態頗為關注
  • 北大教授歐陽哲生主編《百年回看五四運動》出版
    北大教授歐陽哲生主編《百年回看五四運動》出版 2020-12-30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汪榮祖再答姚大力:學術批評可以等同於「打棒子」嗎?
    姚文的題目是《略蕪取精,可為我用——兼答汪榮祖》(載2015年5月31日《上海書評》)。然而內容並不是談如何略蕪取精,如何為我所用,而是針對我對他的質疑,並時而爆出情緒性的激憤之詞。在網上還有他的學生為之叫好,說他的姚老師「抽」了我!姚大力更將我的文字隨心製造矛盾,誇大其詞,甚至曲解之餘,代我認錯,取得爭勝的滿足感。是誰在「深文周納、巧言羅織」啊!
  • 書評|汪榮祖不讀書——再評《槐聚心史》
    □ 範旭侖《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汪榮祖著,中華書局2020年3月版,58.00元。《槐聚心史》臺大出版中心本,我有篇書評《的錯誤》,刊於《現代中文學刊》二〇一五年八月號。
  • 對於海外中國學,我們所知有限:由汪榮祖教授新文引發的思考
    最近,著名學者汪榮祖先生在《國際漢學》2020年第2期發表了《海外中國史研究值得警惕的六大問題》一文(以下簡稱「汪文」),從個案出發,犀利指陳海外中國史研究中「離譜的誤讀」「嚴重的曲解」「荒唐的扭曲」「不自覺的偏差」「顛倒黑白的傳記」「居心叵測的翻案」六大問題,一時引發熱議。
  • 徐泓:《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平
    《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平徐泓
  • 學生實戰經驗豐富 企業家如何做好EMBA教授?
    所以,他們對教授的授課水平要求相當高,即要有深厚的管理理論,又要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然而,這樣的教授在商學院屬於「珍品」。  在現有高校教師選拔的機制下所甄選的商學院教授大都擁有博士學位,但是管理經驗不足或者幾乎沒有。很難想像一個從來沒有在企業工作過,或者從來不到企業進行深度案例研究的教授能夠給管理者傳授有價值的管理經驗。所以,企業界對商學院教育質量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
  • 汪榮祖:蕭公權先生學術次第(二)
    他的主任導師是專精倫理學與政治學、曾經留學德國的唯心論派哲學家狄理(FrankThilly)教授。公權先生於康大三年博士生研究期間,與狄理接觸最多,影響最大。體會到這位當時已年逾60的美國教授循循善誘,注重思考啟發,而不取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具有自己的哲學觀點,但絕不強人從己,而是鼓勵學生自尋門徑、自闢境界,縱然主張與已迥異,只要言之成理,可任其並行。
  • 王琦教授男科用藥經驗
    而教授將其用於男科則認為有「益氣攝血,解毒殺蟲」之功。益氣攝血:教授常說,前人之用仙鶴草以收斂止血,皆因其益氣而能攝血也,《滇南本草》述其可治「日久赤白血痢」,《百草鏡》曰其「治婦女血崩」,楊時泰《本草述勾元》載其為「小便溺血之要藥」。而民間以其功著而稱為「脫力草」,據云服之令人體力大增,神氣頓復。
  • 趙進喜教授談董國立、王士福、焦樹德、祝諶予、武維屏教授治療哮喘經驗
    後考入天津中醫學院(現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攻讀碩士學位,師從天津名醫黃文政教授,從事中醫腎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其間遍訪津門名宿,受益良多。後又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中醫內科學家王永炎院士、著名腎病糖尿病專家呂仁和教授和著名腎臟病理專家魏民教授,從事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
  • 劉愛民教授辨證論治銀屑病性關節炎經驗
    指導|劉愛民撰文|徐勝東編輯|趙帥東劉愛民教授是河南省名中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0餘年,臨證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