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發微信和我說了一件事情,想讓我給她提點建議:
我女兒今年上四年級,都說學校要減負,可孩子的作業一點沒見少啊!緊趕慢趕孩子在端午節期間的作業都做完了,可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孩子臨睡前才想起來自己的手抄報沒有完成。
她著急啊,我想著手抄報這種作業又不是科目作業,也就算個課外業餘作業,無非是在那畫畫寫字,旨在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和動手能力。孩子心裡著急,根本沒有心思好好做手抄報,與其這樣,不如我幫孩子完成吧。當時,孩子也沒拒絕,就先去睡覺了。
可第二天到了學校上交手抄報時,老師看出了端倪,畢竟大人和孩子的手筆肯定不一樣。老師就此事詢問了女兒,女兒難受無比,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天大的錯事,羞愧難當。我提出替孩子到學校解釋:這是我要求替孩子寫的,不是孩子要求的。可女兒又不肯,就躲在房間裡哭。
說到幫孩子寫作業,其實我想說,這事兒我也幹過。想起我這位朋友深更半夜滿頭黑線幫孩子做手抄報的畫面,也是夠崩潰的。看起來是無奈之舉,但這種「應急措施」並不值得提倡。
不管是媽媽幫助孩子寫作業還是孩子要求媽媽代勞,都應該提前想好做這件事的後果是什麼,要明確這件事到底是誰遇到了麻煩,這個主角的想法是什麼。
比如,當孩子作業沒做完,孩子提出要求媽媽代勞,那麼媽媽就該問孩子:「如果被老師發現,怎麼解釋?」「如果老師批評你了,你是否能夠承受?」「如果承受不了怎麼辦?」「你是想現在堅持下完成作業還是願意接受批評?」
如果孩子能夠接受老師批評,那就不要做,最壞就是被老師訓一頓,回頭再補作業。如果孩子不能接受這個最壞結果,那麼媽媽就該問孩子,「我能幫你做什麼?」比如,媽媽可以幫忙查資料、畫畫等模塊,由孩子自己寫字填充。由全部由媽媽做變為媽媽幫助孩子一起完成。
孩子作業做不完,或是遇到了困難,媽媽在一旁如熱鍋上的螞蟻,非常焦慮,媽媽為了擺脫這種焦慮,要麼一再催促孩子,要麼乾脆自己上手代勞,並且說服自己此刻越界行為的合理化。
但這些臨時抱佛腳的行為也是治標不治本的,最重要的,媽媽還是得提醒孩子,老師布置的作業儘早完成,自己安排好時間,可以採取列計劃表的方式,把學習任務合理安排好時間,不僅可以勞逸結合,也不會發生遺漏。
孩子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各種麻煩,但每一個麻煩和困難都是使他變優秀的一塊磚。作為父母,我們是幫助孩子一塊塊鋪好,直達遠方,還是一塊塊疊加上去,變成孩子無法逾越的高牆?相信每一位父母心中都有最好的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