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34;,周女士看著拿根棒子擺出孫悟空經典姿勢的兒子,不由地搖頭無奈嘆氣。自從兒子會看動畫片以後,就變成了一個小戲精特別愛演,看到動畫片裡厲害的人物,就說自己是XXX,比如是豬豬俠、喜羊羊、奧特曼,最近又變成了孫悟空。然後扮演他們,學臺詞學動作等等。
像這樣的小孩子,有時候挺讓人嫌棄的,畢竟有點招人煩。其實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也差不多是這樣的。看到孫悟空打妖怪厲害,就和小夥伴爭著說自己是孫悟空,或者幻想自己是奧特曼,怪獸來了就變身。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半大的孩子總是喜歡扮演某一角色呢?
其實,是因為孩子進入&34;,才會變成一個小戲精:
身份確認敏感期一般出現在4-5歲,當孩子自我意識覺醒,自我認知逐步形成,他們會開始探索這個世界。這個時候,他們腦海裡出現問題一般都是哲學三問:&34;
加上孩子的空間活動能力、理解能力越來越強,加上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認知能力尚不完善的孩子,會通過一個想像的方式,確認自己的&34;給自己定位,以此來滿足心理髮育的需求以及自身安全感的需要。這就是&34;。
而孩子對自己進行&34;和&34;的素材來源,主要是他們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東西,如動畫片角色、遊戲人物或者是現實人物等。那些厲害的人,會被孩子物化成&34;並且將其身上厲害的特質,投射在自己身上。
所以說,處於&34;的孩子,都會變成一個小戲精,很愛演,對扮演各個厲害的動畫角色樂此不疲。
&34;對孩子很重要:
①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孩子為什麼喜歡模仿動畫片人物?因為厲害,孫悟空神通廣大、喜羊羊聰明勇敢等等。而當孩子模仿偶像、動畫人物時,他們大多會按照其特點去塑造自己的形象、構建自己的內心。比如要像喜羊羊一樣聰明勇敢,那麼這就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②有助於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此外,孩子模仿的偶像和角色,一般都是動畫片裡的正面角色。在這個模仿的過程中,孩子會學習到揚善懲惡的道理。這些正面積極的偶像,會讓孩子慢慢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③塑造自我,健全身心
處於身份確認敏感的孩子,他們模仿偶像的動因,就是心理上的需求。自我意識覺醒,開始慢慢獨立,能稍微脫離父母生活。而這時的孩子,需要讓自己&34;,以彌補心理安全感的缺失。所以說,孩子有模仿偶像,可以塑造自我,健全身心,有益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因此,父母別嫌娃&34;,引導很重要:
社會心理學認為,早期社會化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嬰幼兒期的寶寶特別需要來自外界環境豐富、良好刺激,這些刺激會引起嬰兒的積極反應,促進大腦相應區域的發展,家長再對孩子的反應給予及時反饋、正確的引導和強化,就能夠讓寶寶初步形成對人和事物的基本態度。
★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偶像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說過:&34;。
這句話放在放在孩子&34;這方面一樣適用。因為孩子自行選擇偶像或者是動畫片人物模仿的時候,可能不會區分好壞。比如他們也許會覺得某些壞人的行為也很酷,而且很厲害,進而有可能學到壞習慣。
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偶像,比如選擇一些正面、積極向上,具有良好引導作用的偶像,讓孩子形成良好的三觀和行為習慣。
★允許孩子的&34;行為
父母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孩子的模仿和戲精行為,是他們心理髮育的需求,也是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正常現象。所以,父母不要阻止孩子,而是要允許他們的&34;行為。也許在成年人的眼中,孩子沒事擺個pose,嘟囔幾句臺詞,嚷嚷著我是&34;、&34;的行為有些怪異。
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是滿足自己心理需求,增加安全感、培養良好性格的行為。如果孩子的戲精行為被父母強行打斷或者是阻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弱小,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發育。
★藉助偶像的影響教育孩子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有自己的&34;,對於他們的教育也有幫助。因為自己喜歡的偶像,對孩子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他們也樂於向偶像看齊,父母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一點,藉助偶像的力量教育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不愛吃飯,父母可以說:&34;一般情況下,孩子會選擇向自己的偶像學習,乖乖吃飯。
★引導孩子正確模仿偶像
據醫學研究,受前額葉皮質和髓鞘質的影響,孩子6歲前的學習模式是&34;,他們通過模仿、聽講和玩,儘可能地探索周圍世界,不受限制。這意味著如果父母不管教,孩子好的壞的都會學習。
比如孩子的偶像是孫悟空,父母如果不引導的話,孩子可能會模仿孫悟空打妖怪,然後打其他的小朋友,這顯然是不好的行為。所以父母要以引導孩子:&34;
小貼士
進入&34;的孩子,他們的偶像經常變換,有可能之前喜歡奧特曼,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喜歡鋼鐵俠了。但所謂&34;,孩子喜歡某一個人物,必定是被他們身上某些特質吸引,父母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為孩子把好關,引導孩子。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最喜歡哪個動畫人物?會模仿他們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