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長問:
我討厭我的女兒一點不上進怎麼辦?
女兒10歲,跟我理想中的女孩子差太多了,一點也不文靜,一天到晚在外面瘋,比男孩子都瘋。
讓她學了三年舞蹈,還是硬的跟鋼鐵一樣,一點也不柔軟。央求了好久要學畫畫,今年暑假給報了個畫畫班,也是不認真畫。字寫得也沒法入眼。愛吃零食,瘋玩回來就愛看電視。每次苦口婆心的跟她說很多東西,根本不記在心裡,有時候打一頓轉頭也就忘記了。真不知道還有什麼優點,後悔生了一個這樣的女兒。
這位家長討厭自己的女兒,是因為她不像自己想像中文靜的女孩子,學不好舞蹈,畫不好畫,也不聽家長的話,有很多理由來讓你討厭她。。
總之,你女兒沒有活成你想要的樣子,所以你很討厭她。
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焦慮,我們都能理解。但是,反問一句,你活成了你女兒想像中的家長了嗎?你問過她在她想像中的家長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嗎?
她想像中的家長是一個不尊重孩子個性、不尊重孩子天賦、在孩子沒有天賦的方面也強加期望嗎?
你對她的討厭,都會寫在你的臉上,即使你和你女兒講話的語氣可以做到很平靜,仍然無法掩蓋你眼睛裡討厭她的目光射向她的臉上。
而你的這些情緒,你女兒一定能感受到的。小孩子非常懂得識別人的情緒,你喜歡她還是討厭她,她都能體會到。在我們還是不會說話的嬰兒時,當人們逗我們我們就知道開心笑,當家人吵架氣氛不對就知道哭,何況一個10歲的孩子呢。
如果你帶著上面的這種心態去跟她說話,別說跟他她講道理,哪怕是講故事,也一樣聽不進去。因為你們內在就是衝突的。
孩子在感受到你的「討厭」時,她會難過,她覺得在你面前什麼都不是。她需要家長的愛、需要家長的鼓勵。反而,她在和外面的小孩一起瘋玩時,卻感受到了很好的存在感,她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得很開心,她感覺到自己對小夥伴們有價值。所以,可能她就更喜歡在外面跟小夥伴們瘋玩,而聽不進去你帶著討厭甚至嫌棄情緒的嘮叨。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隨著她長大進入青春期,你們甚至可能走向對立,在生活中甚至出現某些「條件反射」,你說什麼她都反著來,她幹什麼你都嫌棄和討厭。
作為家長對孩子有希望當然是好的,人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請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和想像強加給孩子,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而不是成為你想像中的孩子。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孩子也不是家長的下級。我們主張家長與孩子以平等並尊重不同的「橫向關係」相處,這個就像我們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真正能夠改變孩子的,也只有孩子自己本身,我們外力並不能改變她。我們能做的只是積極地影響她。
當你有了這種認識之後,心態也就會輕鬆很多,也許會少點討厭?也可能會少點焦慮?
你說不知道孩子身上還能有什麼優點,那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小區裡有一位小朋友小明,從小也是各種調皮,看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優點,家裡人都被折騰得夠累,家長經常在外表達對孩子感到失望。小明一年級時,有次放學回家後問家裡人哪裡可以買感冒藥,他想給他們老師帶些感冒藥去,因為老師感冒了,講課時經常咳嗽。家裡人很驚奇,問他是老師讓買的嗎?結果不是,是小明自己主動要買的。家裡人都被這個心思細膩、懂得關愛人的小孩』感動和溫暖到了,趕緊配合他一起買了感冒藥第二天給老師帶去。(文末有彩蛋)
像你的孩子,在我看來,她能夠比男孩子更加在外面瘋玩,那這裡面一定也有她的優點、或者說長處、或者說天賦。至少,如果我小時候和她在一起,很可能我會成為她帶著玩耍的小弟呢。
每個孩子都一定會在某些我們不經意的地方表現出了一些優點、甚至天賦,值得我們用心發現、欣賞,並且需要你在這些方面給她更多鼓勵、稱讚(注意:不是上級對下級的表揚)。
如果有了這樣的轉變,那麼家長和孩子之間就一定會起到某種「化學反應」,更加有利於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彩蛋:
(文中的故事裡,小明收穫了家長的支持、鼓勵和老師的感謝,小明會感覺到自己很有價值,對於小明形成積極的內部循環非常重要。這裡不展開,我們會在後面的文章圍繞這點展開來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