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話本小說與說唱文學

2020-12-12 騰訊網

話本小說與說唱文學

說話、說唱藝術至遲在唐代出現,它以聽眾為對象、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追求內容世俗化、語言的口語化。

第一節 說話藝術

一、「說話」。

(一)本義是口傳故事。

(二)口傳故事的傳統:上古神話傳說後來以「話」代指口傳「故事」「說話」的最早記錄—隋笑話集《啟顏錄》唐郭湜《高力士外傳》提及「說話」。唐民間「說話」或講三國故事,或講士子與妓女愛情故事。

二、宋代「說話」呈現出職業化、商業化特點,按故事題材有「四家」之說(宋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小說、說經、講史、合聲(生)。

(一)合聲如「指物題詠,應命輒成」之類,以演出者的敏捷見長。

(二)小說以講煙粉、靈怪、傳奇、公案等故事為主;

(三)說經即演說佛書;

(四)講史,則說前代興廢爭戰之事。

(五)小說、說經、講史以敘述故事見長。

三、「話本」。

(一)定義:以口傳故事為藍本的文字記錄本,及受說話體式影響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後世統稱為「話本」,該稱謂可能唐已經出現。

(二)「話本說徹,且作散場」之類套語。

1.可見「話本」含有故事文本之義。

2.說明「話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格式化」。

(三)傳世宋元話本可分三類:

1.敘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藝人底本,如《三國志平話》等;

2.以說話藝人口述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記錄整理本,文字通順,描寫細緻,敘事周祥,可能出自讀書人或書會先生之手,如《錯斬崔寧》《碾玉觀音》等;

3.文人依據史書、野史筆記、文言小說等改編的通俗故事讀本,如《宣和遺事》等。

第二節 小說話本

一、較可靠的宋元話本:《張生彩鸞燈傳》(《熊龍峰刊行小說四種》);《風月瑞仙亭》《楊溫攔路虎傳》《西湖三塔記》《簡貼和尚》《合同文字記》《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清平山堂話本》);《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張古老種瓜娶文女》(《古今小說》);《錯斬崔寧》(又題《十五貫戲言成巧禍》)、《鬧樊樓多情周勝仙》(《醒世恆言》);《碾玉觀音》(又題《崔待詔生死冤家》)、《西山一窟鬼》(又題《一窟鬼癩道人除怪》)、《定山三怪》(又題《崔衙內白鷂招妖》)、《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萬秀娘仇報山亭兒》(《警世通言》)等,元「福建建陽書坊所刊刻」《新編紅白蜘蛛小說》殘頁(《醒世恆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是其增訂本)。

二、宋元小說話本體制——文本大體由入話(頭回)、正話、結尾幾部分構成。

(一)入話:話本開端部分。

1.有時以一首或若干首詩詞「起興」,說風景,道名勝,往往與故事的發生地點相聯繫,或與故事的主人公相關聯;

2.有時先以一首詩點出故事題旨,然後敘述一個與些題旨相關的小故事,行話是「權做個『得勝頭回』」,實則這個小故事與將要細述的故事有著某種類比關係。

3.是為安穩入座者、等候遲到者的特意安排,也有引導聽眾領會「話意」動機。

(二)正話:話本的主體,情節曲折,細節豐富,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三)正話後往往以一首詩總結主題,或以「話本說徹,權做散場」之類套話作結。

三、題材內容。

(一)「有靈怪、煙粉,奇傳、公案,兼樸刀、杆棒、妖術、神仙。」(宋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闢》);旨趣往往以愛情或公案作為敘事「興奮點」。

(二)愛情故事。

1.表現挑戰禮法、追求自由的大膽行動,藝人們以此作為表演內容和體現水平的標誌,說明時代創作的趨向。

2.愛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對愛情生活的主動追求,如《碾玉觀音》璩秀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周勝仙,表現出平民百姓對封建傳統的輕蔑。

(三)公案故事。

1.宋元時官府昏庸、吏治腐敗現象是導致產生的主要原因,反映出民眾對不公平、不合理現象的關注,以及對生存權利、社會治安的深重憂慮。如《錯斬崔寧》。

四、藝術:描寫細緻,生動逼真;留存說書藝人風致,表現出敘事口語化、聲口的個性化、談吐的市井化等特點。

第三節 講史話本

一、宋元講史話本又稱「平話」。

(一)現存宋編元刊或元人新編的講史話本,多標名「平話」,如《三國志平話》《武王伐紂平話》等。

(二)「平話」指以平常口語講述而不加彈唱;作品穿插的詩詞只用於念誦,不施於歌唱;同時強調講史話本雖脫胎於史書,語言風格卻擺脫艱深的文言而趨於平易。

二、講史。

(一)只是概稱,《醉翁談錄·小說開闢》將「新話」與「史書」對舉,可見講史全貌是「講論古今」。如《復華篇》《中興名將傳》(宋吳自牧《夢梁錄》)屬「今」範疇。

(二)宋人編現存宋元講史話本有《梁公九諫》《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等。

1.《梁公九諫》講史話本早期作品,凡九段,敘述唐狄梁公(仁傑)九次進諫,反對武則天策立武三思為儲君;段落整齊,文辭古樸,簡明扼要。

2.《宣和遺事》分前後二集,記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和南宋建都臨安經過。其中故事略具《水滸傳》雛形,敘事簡略,類似綱要。

3.《五代史平話》以《資治通鑑》為主要依據,雜糅民間傳說,分梁唐晉漢周五部分,斷代編述;大體以編年為經,以事件為緯;演述興衰的同時,貫串儒家正統史觀。

(三)元人編刊講史話本,今存元至治建安虞氏刊印《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後集》《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續集》及《三國志平話》。

1.版式均為上圖下文;文字粗率,時有訛誤。

2.既依傍史實,又雜以民間傳說故事,有虛有實。

第四節 說經話本

一、「說經」,原意是演說佛書。

二、「詩話」:「其稱詩話,非唐、宋士夫所謂詩話,以其中有詩有話,故得此名。」(王國維《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跋」)。

三、今存宋元說經話本,只有無名氏《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一)卷末「中瓦子張家印」款。

(二)全書分上、中、下3卷,各卷分若干段,凡17段。每段均有標題;末尾必有詩一首或二、三首,總括該段故事內容,揭示佛法無邊、信佛則逢兇化吉的宗旨。

(三)就「詩」與「話」關係看,「話」是主體,演說蘊含佛理的故事;「詩」是輔助手段,便於聽眾或讀者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四)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餘諸人無名姓,猴行者成為故事主角。

(五)故事有詳略,但有些地方顯出說教意味。

第五節 諸宮調

一、諸宮調。

(一)說唱文學,主要流行於宋金。宋王灼《碧雞漫志》:「熙豐、元祐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古傳。」

(二)諸宮調是相對於用一個宮調的說唱形式而言:

1.唱的部分用多種宮調串接而成,其間插入一定說白,與唱詞配合,敘述有人物、情節的長篇故事。

2.每種宮調由若干曲牌聯成短套。

3.宋室南渡後傳至南方。南方諸宮調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諸宮調多以琵琶和箏伴奏,故北諸宮調也稱「搊彈詞」,有的冠以「弦索」字樣,以示有別於王氏南諸宮調。

(三)諸宮調又稱「話本」,如《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以「這本話兒」代指將要說唱的故事。說明諸宮調與民間說話是孿生的藝術種類。

(四)諸宮調作品中出現的代言體敘事,與小說話本對人物聲口的模擬有密切關係。

(五)諸宮調的曲目較多;所寫故事,或風流情愛,或鐵騎刀兵,或歷史風雲。今存有《西廂記諸宮調》,《劉知遠諸宮調》,《天寶遺事諸宮調》。

二、《劉知遠諸宮調》敘述劉知遠發跡及其與妻子李三娘悲歡離合,具體情節與《五代史平話》及南戲《白兔記》互有出入。語言質樸,文句時有錯訛,非文人手筆。

三、《天寶遺事諸宮調》

(一)元王伯成撰。今存輯佚本60套,只有曲詞,沒有說白。

(二)述李楊愛情故事及生離死別,其間有對李楊悲劇命運的同情,亦有對楊安「私情暗通」譴責,還有「玄宗無道」的批判,思想內容複雜,文辭典雅流暢。

第六節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一、現存唯一完整的諸宮調作品 —《西廂記諸宮調》。

(一)作者董解元,名已佚(「解元」是金元時對讀書人的敬稱)。

(二)本事源於唐元稹《會真記》。

1.原作:一方面描述張生與鶯鶯的相愛;另一方面肯定張生「非禮不可入」的行徑,贊其「善補過」。

2.宋趙德麟《商調蝶戀花詞》明確譴責張生薄情。但趙作只是《會真記》說唱改本,將《會真記》分為10段,「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只在每段後加一支《蝶戀花詞》。

二、董解元《西廂記》。

(一)既無《會真記》陳腐觀念,也無《商調蝶戀花詞》對鶯鶯遭遇無可奈何。而是對原作人物性格、關係、故事情節等作大幅創造,歌頌愛情,頌揚青年男女對禮教的反抗,成為以大膽追求婚姻自由為基調,充滿樂觀進取精神的愛情故事。

(二)人物形象。

1.張生。

(1)不是「書蟲」,是珍惜青春、充滿生命活力的年青人。

(2)愛上鶯鶯後「不以進取為榮,不以幹祿為用,不以廉恥為心,不以是非為戒」,改造《會真記》中「非禮不可入」的痴情張生形象。

(3)敢愛敢恨,敢於承當對戀人的責任和義務。

2.崔鶯鶯。

(1)嚮往外面世界,追求愛情、自由;知書識禮,深懂應遵守禮教規範。

(2)內心的衝突: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壓抑對張生的情感後經內心激烈衝突,「報德難從禮」,作出大膽越軌行動。

3.紅娘、法聰、老夫人三個形象,既豐富了作品內容,也強調了反禮教鬥爭的艱巨性;董解元注意表現兩代人思想衝突,深化了原有題材的社會意義。

(三)藝術。

1.充分發揮諸宮調說唱結合的特點,將敘事抒情結合,既敘述戀愛故事,又深入細緻地刻劃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動:藉助說白唱詞,把張生的痴迷、鶯鶯的嬌羞,紅娘的爽朗機靈寫得維妙維肖。

2.語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現出質樸奇俊的獨特風格。像「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儘是離人眼中血!」(卷六〔大石調·尾〕《西廂記》受其影響。

相關焦點

  • 古代文學——話本小說與說唱文學
    (二)小說以講煙粉、靈怪、傳奇、公案等故事為主;(三)說經即演說佛書;(四)講史,則說前代興廢爭戰之事。(五)小說、說經、講史以敘述故事見長。三.「話本」。02小說話本一.較可靠的宋元話本:《張生彩鸞燈傳》(《熊龍峰刊行小說四種
  • 中國文學作品,古代話本,小說成就
    大家好,我是小編許亞南,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代話本小說成就。話本是宋元時代特別發達的一種文學作品,包括講史、說經、小說。話本本是說話人的口頭創作,經過寫定,加以刻印,就成為供人閱讀的通俗小說。和唐代傳奇相比,唐代傳奇是知識分子的文學,而宋元話本則是地地道道的市民文學。它運用的語言不再是典雅的文言而是通俗的白話,它的作者不再是舉子、進士而是說話藝人或書會先生,它的藝術特點、欣賞情趣也同文言小說很不相同。因此,魯迅把宋元話本的出現稱作「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話本小說的成就主要表現為:首先,題材範圍大大擴大了。
  • 宋代民間講唱文學,話本文化,展現了怎樣的民俗文化風採?
    而到宋代後,勾欄瓦肆的平民百姓將說話的形式改編成了白話文,內容和形式更加為普通百姓喜聞樂見,而話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話本是「說話人」在表演時話所依據的底本,原本只是師父向徒弟傳授「說話」的書面記錄,十分口語化。後來被不斷傳誦,並逐漸改編成了可供閱讀的話本小說。
  • 宋代話本對後世通俗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話本是宋代「說話」(說書)人的底本。也稱為「話文」或簡稱「話」。「說話」就是講故事,類似現代的說書。話本可以說是說書人在表演之前準備的「草稿」。南宋時,「說話」通常分為「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家。「小說」又稱「銀字兒」,專講短篇故事,題材非常廣泛,舉凡愛情、公案、神怪,以及歷史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講史,專說歷史故事。說經,包括「說參請」、「說諢經」,專講宗教故事。合生,也作「合笙」,滑稽而含玩諷地稱「喬合生」。
  • 唐代敦煌通俗文學的藝術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
    敦煌通俗文學主要包括了五個部分,分別是曲子詞、變文、詞文、俗賦與話本,其中曲子詞與變文的研究價值最高。敦煌變文變文的變是指變化的意思,變文類似於後來的演義,變文的名字可能與佛教的變現有關。第一種是歷史故事,代表作品是《王陵變文》,這個故事是根據《史傳·陳丞相世家》的內容改編而成,主要歌頌了主人公捨生取義的精神。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現代小說」既是中國文學文體的不斷裂變與重構,也是小說文體的返本與開新。從「林譯小說」到魯迅小說,從梁啓超到胡適,中國近現代作家批評家對「現代小說」所作的不同闡釋,及其對小說文體所進行的多樣探索,構成「現代小說」的複雜形態,同時,現代小說觀念與創作也表現出「型類的混雜」的特點。中國「現代小說」在回到小說本體的同時,又突破中國古代小說和西方小說的理論局限,最終構建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文體理論。
  • 朱銳泉:話本小說綜合研究的新標杆——評劉勇強著《話本小說敘論:文本詮釋與歷史構建》
    歷覽古典小說的現代學術史,在傳奇、筆記、話本、章回四大體類中,有關話本小說的研究積累,即便不是最多,也是較為豐厚的。後來者容易產生乍一看來難有作為的印象。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接踵前賢后出轉精的成果仍在出現。《話本小說敘論》今年4月北京大學劉勇強教授出版的《話本小說敘論:文本詮釋與歷史構建》①,就是這樣一本符合當代學人較高期待的新著。
  • 話本與雜劇:都是民間文學創作,而且在宋代文學地位也非常重要!
    話本與雜劇:都是民間文學創作,而且在宋代文學地位也非常重要!民間文學在宋代文學領域中,地位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城市經濟的日趨發達,城市裡的各階層人民需要有通俗文學。宋代的話本和戲曲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話本就是白話小說。
  • 朱銳泉:話本小說綜合研究的新標杆
    已有的話本小說研究,往往「史」與「論」涇渭分明,常見者按照唐五代說話、宋元講史小說說經話本、明代與清代話本的發展大勢,以及「三言」、「二拍」、李漁的重點作家作品個案,組織成歷時性探究。論體專著如石麟《話本小說通論》(1998)在類別論、作品論之外顧及流變論,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多見。
  • 【2018考研第四十八天】——話本小說
    第一章 話本小說與說唱文學  說話、說唱藝術至遲在唐代出現,它以聽眾為對象、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
  • 宋代話本小說:開啟後世的白話小說傳統,並為後世小說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都市平民們對文化娛樂的要求增長,這在客觀上也刺激了各種演唱技藝的發展, 藝術形式慢慢走向成熟,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話本也得到極大的發展,形成了「話本小說」。因為當時說書人為了增強所講故事的趣味性與親近性,都採用了通俗的口語形式,這就使得話本小說在語言、形式和題材的表現上,都比以前的形式更加具有強烈的平民色彩。
  • 評劉勇強著《話本小說敘論:文本詮釋與歷史構建》
    >——評劉勇強著《話本小說敘論:文本詮釋與歷史構建》歷覽古典小說的現代學術史,在傳奇、筆記、話本、章回四大體類中,有關話本小說的研究積累,即便不是最多,也是較為豐厚的。已有的話本小說研究,往往「史」與「論」涇渭分明,常見者按照唐五代說話、宋元講史小說說經話本、明代與清代話本的發展大勢,以及「三言」、「二拍」、李漁的重點作家作品個案,組織成歷時性探究。論體專著如石麟《話本小說通論》(1998)在類別論、作品論之外顧及流變論,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多見。可以說,大量論述缺乏史論結合的研究意識指導,而這,恰恰是這一新著用功並出彩的所在。
  • 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
    華中師範大學張衛中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批准號為04BZW04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從「五四」到新時期,漢語文學語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進入20世紀以後,反面烏託邦文學幾乎取代傳統的烏託邦文學而在英國盛行。例如,塞繆爾·勃特勒(1835—1902)的《埃瑞璜》(1872)、《重返埃瑞璜》(1901)兩部長篇小說中的「埃瑞璜」(Erewhon)就是英文「烏有鄉」(Nowhere)的倒寫。兩部小說均運用遊記形式,通過一個遊客在埃瑞璜的所見所聞,展現了這個烏託邦國家的黑暗生活。
  • 陳東有:社會經濟變遷與通俗文學的發展── 明嘉靖後文學的變異與...
    (清)《儒林外史》二、文學從自娛走向消費文學的傳統,一直是自娛。文學是心志、性情、道理的載體。即使小說(指唐宋傳奇)也不例外,所以中唐時期曾有過關於韓愈的《毛穎傳》的一番爭論22。其實,這是文化人自居文壇,或以高雅,或以道統自詡的一種傳統。
  • 包公文學形象傳播的新思考
    包公文學是我國清官文化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部分。在包公生前,他的事跡口耳相承,廣為傳誦,死後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譽。此後,清官文化與包公文學相得益彰。包公文學的民間傳統使包公故事不斷添枝加葉並程式化,發展成為囊括文學(小說、戲曲、說唱文學、民間傳說)、歷史(包公奏議、包公傳記資料)和視影等多個領域的文化現象。
  • 【1147期】話本小說不是說書的「底本」——淺談白話小說語體的形成
    推理的邏輯是:早期白話短篇小說又稱「話本」,而「話本」即說話人的「底本」,所以白話小說來源於說話藝術(即古代說書)。此一觀點為魯迅最早提出,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把白話小說稱為「話本」,並將「話本」進一步定義為說話人的「底本」,從而將書面語的白話小說與口傳的說話藝術聯繫起來,其後逐漸成為學界共識。是什麼引起魯迅要到說話藝術中尋找話本小說的源頭呢?
  • 中西方文學孰優孰劣?歌德直到晚年,還對這本中國小說念念不忘
    要說起中國人對於文學作品的態度,其實是非常矛盾的。一說起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我國的四大名著,或者是儒林外史、聊齋等作品,但是要說起著名的文學家,腦子裡又會蹦出來莎士比亞、海明威、歌德這些西方作家。
  • 《文學遺產》2015年第 2 期目錄及提要
    對於宋初詞壇沉寂原因,可依據傳播學理論,從傳播環境、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傳播效果六個方面,進行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與把握。《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鬧東京記》,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五鼠鬧東京」故事文本,其文體與之前上海嘉定出土的成化「說唱詞話」相同。
  • 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成果豐富,他所引導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很豐富,目錄著作、史料彙編、小說研究、戲曲研究、彈詞鼓詞研究、翻譯文學等等,雖然涉及範圍廣泛,內容駁雜,但貫穿於這些 研究成果的價值取向卻是統一的,那就是在時代、政治背景下文學追求時代性,社會性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