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本小說與說唱文學
說話、說唱藝術至遲在唐代出現,它以聽眾為對象、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追求內容世俗化、語言的口語化。
第一節 說話藝術
一、「說話」。
(一)本義是口傳故事。
(二)口傳故事的傳統:上古神話傳說後來以「話」代指口傳「故事」「說話」的最早記錄—隋笑話集《啟顏錄》唐郭湜《高力士外傳》提及「說話」。唐民間「說話」或講三國故事,或講士子與妓女愛情故事。
二、宋代「說話」呈現出職業化、商業化特點,按故事題材有「四家」之說(宋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小說、說經、講史、合聲(生)。
(一)合聲如「指物題詠,應命輒成」之類,以演出者的敏捷見長。
(二)小說以講煙粉、靈怪、傳奇、公案等故事為主;
(三)說經即演說佛書;
(四)講史,則說前代興廢爭戰之事。
(五)小說、說經、講史以敘述故事見長。
三、「話本」。
(一)定義:以口傳故事為藍本的文字記錄本,及受說話體式影響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後世統稱為「話本」,該稱謂可能唐已經出現。
(二)「話本說徹,且作散場」之類套語。
1.可見「話本」含有故事文本之義。
2.說明「話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格式化」。
(三)傳世宋元話本可分三類:
1.敘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藝人底本,如《三國志平話》等;
2.以說話藝人口述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記錄整理本,文字通順,描寫細緻,敘事周祥,可能出自讀書人或書會先生之手,如《錯斬崔寧》《碾玉觀音》等;
3.文人依據史書、野史筆記、文言小說等改編的通俗故事讀本,如《宣和遺事》等。
第二節 小說話本
一、較可靠的宋元話本:《張生彩鸞燈傳》(《熊龍峰刊行小說四種》);《風月瑞仙亭》《楊溫攔路虎傳》《西湖三塔記》《簡貼和尚》《合同文字記》《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清平山堂話本》);《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張古老種瓜娶文女》(《古今小說》);《錯斬崔寧》(又題《十五貫戲言成巧禍》)、《鬧樊樓多情周勝仙》(《醒世恆言》);《碾玉觀音》(又題《崔待詔生死冤家》)、《西山一窟鬼》(又題《一窟鬼癩道人除怪》)、《定山三怪》(又題《崔衙內白鷂招妖》)、《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萬秀娘仇報山亭兒》(《警世通言》)等,元「福建建陽書坊所刊刻」《新編紅白蜘蛛小說》殘頁(《醒世恆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是其增訂本)。
二、宋元小說話本體制——文本大體由入話(頭回)、正話、結尾幾部分構成。
(一)入話:話本開端部分。
1.有時以一首或若干首詩詞「起興」,說風景,道名勝,往往與故事的發生地點相聯繫,或與故事的主人公相關聯;
2.有時先以一首詩點出故事題旨,然後敘述一個與些題旨相關的小故事,行話是「權做個『得勝頭回』」,實則這個小故事與將要細述的故事有著某種類比關係。
3.是為安穩入座者、等候遲到者的特意安排,也有引導聽眾領會「話意」動機。
(二)正話:話本的主體,情節曲折,細節豐富,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三)正話後往往以一首詩總結主題,或以「話本說徹,權做散場」之類套話作結。
三、題材內容。
(一)「有靈怪、煙粉,奇傳、公案,兼樸刀、杆棒、妖術、神仙。」(宋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闢》);旨趣往往以愛情或公案作為敘事「興奮點」。
(二)愛情故事。
1.表現挑戰禮法、追求自由的大膽行動,藝人們以此作為表演內容和體現水平的標誌,說明時代創作的趨向。
2.愛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對愛情生活的主動追求,如《碾玉觀音》璩秀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周勝仙,表現出平民百姓對封建傳統的輕蔑。
(三)公案故事。
1.宋元時官府昏庸、吏治腐敗現象是導致產生的主要原因,反映出民眾對不公平、不合理現象的關注,以及對生存權利、社會治安的深重憂慮。如《錯斬崔寧》。
四、藝術:描寫細緻,生動逼真;留存說書藝人風致,表現出敘事口語化、聲口的個性化、談吐的市井化等特點。
第三節 講史話本
一、宋元講史話本又稱「平話」。
(一)現存宋編元刊或元人新編的講史話本,多標名「平話」,如《三國志平話》《武王伐紂平話》等。
(二)「平話」指以平常口語講述而不加彈唱;作品穿插的詩詞只用於念誦,不施於歌唱;同時強調講史話本雖脫胎於史書,語言風格卻擺脫艱深的文言而趨於平易。
二、講史。
(一)只是概稱,《醉翁談錄·小說開闢》將「新話」與「史書」對舉,可見講史全貌是「講論古今」。如《復華篇》《中興名將傳》(宋吳自牧《夢梁錄》)屬「今」範疇。
(二)宋人編現存宋元講史話本有《梁公九諫》《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等。
1.《梁公九諫》講史話本早期作品,凡九段,敘述唐狄梁公(仁傑)九次進諫,反對武則天策立武三思為儲君;段落整齊,文辭古樸,簡明扼要。
2.《宣和遺事》分前後二集,記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和南宋建都臨安經過。其中故事略具《水滸傳》雛形,敘事簡略,類似綱要。
3.《五代史平話》以《資治通鑑》為主要依據,雜糅民間傳說,分梁唐晉漢周五部分,斷代編述;大體以編年為經,以事件為緯;演述興衰的同時,貫串儒家正統史觀。
(三)元人編刊講史話本,今存元至治建安虞氏刊印《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後集》《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續集》及《三國志平話》。
1.版式均為上圖下文;文字粗率,時有訛誤。
2.既依傍史實,又雜以民間傳說故事,有虛有實。
第四節 說經話本
一、「說經」,原意是演說佛書。
二、「詩話」:「其稱詩話,非唐、宋士夫所謂詩話,以其中有詩有話,故得此名。」(王國維《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跋」)。
三、今存宋元說經話本,只有無名氏《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一)卷末「中瓦子張家印」款。
(二)全書分上、中、下3卷,各卷分若干段,凡17段。每段均有標題;末尾必有詩一首或二、三首,總括該段故事內容,揭示佛法無邊、信佛則逢兇化吉的宗旨。
(三)就「詩」與「話」關係看,「話」是主體,演說蘊含佛理的故事;「詩」是輔助手段,便於聽眾或讀者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四)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餘諸人無名姓,猴行者成為故事主角。
(五)故事有詳略,但有些地方顯出說教意味。
第五節 諸宮調
一、諸宮調。
(一)說唱文學,主要流行於宋金。宋王灼《碧雞漫志》:「熙豐、元祐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古傳。」
(二)諸宮調是相對於用一個宮調的說唱形式而言:
1.唱的部分用多種宮調串接而成,其間插入一定說白,與唱詞配合,敘述有人物、情節的長篇故事。
2.每種宮調由若干曲牌聯成短套。
3.宋室南渡後傳至南方。南方諸宮調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諸宮調多以琵琶和箏伴奏,故北諸宮調也稱「搊彈詞」,有的冠以「弦索」字樣,以示有別於王氏南諸宮調。
(三)諸宮調又稱「話本」,如《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以「這本話兒」代指將要說唱的故事。說明諸宮調與民間說話是孿生的藝術種類。
(四)諸宮調作品中出現的代言體敘事,與小說話本對人物聲口的模擬有密切關係。
(五)諸宮調的曲目較多;所寫故事,或風流情愛,或鐵騎刀兵,或歷史風雲。今存有《西廂記諸宮調》,《劉知遠諸宮調》,《天寶遺事諸宮調》。
二、《劉知遠諸宮調》敘述劉知遠發跡及其與妻子李三娘悲歡離合,具體情節與《五代史平話》及南戲《白兔記》互有出入。語言質樸,文句時有錯訛,非文人手筆。
三、《天寶遺事諸宮調》
(一)元王伯成撰。今存輯佚本60套,只有曲詞,沒有說白。
(二)述李楊愛情故事及生離死別,其間有對李楊悲劇命運的同情,亦有對楊安「私情暗通」譴責,還有「玄宗無道」的批判,思想內容複雜,文辭典雅流暢。
第六節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一、現存唯一完整的諸宮調作品 —《西廂記諸宮調》。
(一)作者董解元,名已佚(「解元」是金元時對讀書人的敬稱)。
(二)本事源於唐元稹《會真記》。
1.原作:一方面描述張生與鶯鶯的相愛;另一方面肯定張生「非禮不可入」的行徑,贊其「善補過」。
2.宋趙德麟《商調蝶戀花詞》明確譴責張生薄情。但趙作只是《會真記》說唱改本,將《會真記》分為10段,「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只在每段後加一支《蝶戀花詞》。
二、董解元《西廂記》。
(一)既無《會真記》陳腐觀念,也無《商調蝶戀花詞》對鶯鶯遭遇無可奈何。而是對原作人物性格、關係、故事情節等作大幅創造,歌頌愛情,頌揚青年男女對禮教的反抗,成為以大膽追求婚姻自由為基調,充滿樂觀進取精神的愛情故事。
(二)人物形象。
1.張生。
(1)不是「書蟲」,是珍惜青春、充滿生命活力的年青人。
(2)愛上鶯鶯後「不以進取為榮,不以幹祿為用,不以廉恥為心,不以是非為戒」,改造《會真記》中「非禮不可入」的痴情張生形象。
(3)敢愛敢恨,敢於承當對戀人的責任和義務。
2.崔鶯鶯。
(1)嚮往外面世界,追求愛情、自由;知書識禮,深懂應遵守禮教規範。
(2)內心的衝突: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壓抑對張生的情感後經內心激烈衝突,「報德難從禮」,作出大膽越軌行動。
3.紅娘、法聰、老夫人三個形象,既豐富了作品內容,也強調了反禮教鬥爭的艱巨性;董解元注意表現兩代人思想衝突,深化了原有題材的社會意義。
(三)藝術。
1.充分發揮諸宮調說唱結合的特點,將敘事抒情結合,既敘述戀愛故事,又深入細緻地刻劃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動:藉助說白唱詞,把張生的痴迷、鶯鶯的嬌羞,紅娘的爽朗機靈寫得維妙維肖。
2.語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現出質樸奇俊的獨特風格。像「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儘是離人眼中血!」(卷六〔大石調·尾〕《西廂記》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