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間講唱文學,話本文化,展現了怎樣的民俗文化風採?

2021-01-07 沒有話題還硬聊
宋代繁華的城市

宋代時期,城市發展十分迅速,市民生活也較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豐富。休閒的市民生活促成了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民間藝術形式的繁榮,那就是「說話」。起源於唐代的說話在當時主要以辨文或辨散結合的形式傳唱。而到宋代後,勾欄瓦肆的平民百姓將說話的形式改編成了白話文,內容和形式更加為普通百姓喜聞樂見,而話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話本是「說話人」在表演時話所依據的底本,原本只是師父向徒弟傳授「說話」的書面記錄,十分口語化。後來被不斷傳誦,並逐漸改編成了可供閱讀的話本小說。宋代城市經濟異常繁榮,城市居民的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官員、土兵、文人、商人、工匠等各行各業的人都生活在城市中,這就使得市民階層空前壯大,市民的文化需求也隨之膨脹起來,各種民間技藝都向城市匯合,以適應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專門從事技藝表演的民間藝人人數也不斷增多,可供表演的專門場所也逐漸出現。

宋代繁華的城市

北宋東京、南宋臨安等大城市裡,有著數十座被稱為「瓦舍」或「瓦子」的綜合性的遊藝場,每座「瓦舍」中,又有若干座「勾欄」,可以分別上演雜劇、諸宮調和「說話」等各種技藝,相當於現在的多功能演藝廳或大劇院。到了南末,「說話」已經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從內容和形式都有了明確的分支,通常分為「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家。「小說」並不是我們現代所說的文學形式,而是一種專講短篇故事的話本,它的題材非常廣泛,涉及歷史、愛情、公案、神怪等多個領域,幾乎包括了所能涉及的所有題材。

宋代繁華的城市

「說經」則專講宗教故事,其的原意是演說佛書,即向大眾講解佛經中的故事和佛教義理。今存的宋元說經話本,只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一本,其作者已不可考。四大名著的《西遊記》就是取材於這部作品,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和很多妖魔鬼怪的形象都是在《取經詩話》中找到的靈感。「講史」是專說歷史故事的話本,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十分深遠。

民間說唱藝人

「講史」篇幅比小說話本長,民間說唱藝人在實際創作過程中將正史與野史結合起來,並加入了一些能夠吸引聽眾的內容,形成了演義性質歷史小說的雛形,可以算作中國長篇小說的開端,現存《大宋宣和遺事》和「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合生,也叫做「合笙」,是一種滑稽而含玩諷的表演,據學者考證,合生可能是兩人演出,並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內容也沒有太多的連貫性,形式十分靈活,類似於近現代出現的相聲。

此外,合生還包括了「說渾話」(說逗笑的話)、「商謎」(猜謎)等互動性極強的表演形式,深得百姓喜愛。在語言方面,話本的語言以白話為主,在實際表演過程中加入少部分文言文,也會穿插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古典詩詞。話本整體的語言風格十分生動鮮活,通俗易懂,又極具表現力,結構也十分緊湊,情節環環相扣,高潮迭起,能夠牢牢抓住聽眾,再加上表演者精準的表演方式和獨特的講話風格,使其在民間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作品的主角或是民眾熟知的歷史人物,或是市井平民,內容多是情節跌宕起伏的戰爭或愛情等頗有「聽眾緣」的題材,因此為新興的市民階層所喜聞樂見,並且發展極為迅猛,對後代的通俗文學和戲劇、曲藝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話本與雜劇:都是民間文學創作,而且在宋代文學地位也非常重要!
    話本與雜劇:都是民間文學創作,而且在宋代文學地位也非常重要!民間文學在宋代文學領域中,地位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城市經濟的日趨發達,城市裡的各階層人民需要有通俗文學。宋代的話本和戲曲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話本就是白話小說。
  • 什麼是話本?宋代話本的一般情況怎樣?
    什麼是話本?宋代話本的一般情況怎樣?宋代由於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現了一些規模很大的綜合商場,叫做「瓦舍」,其中有專供各種戲曲雜技演出的遊藝場所,叫做「勾欄」。勾欄中有一些說書專場,專門以講說歷史故事、小說、佛教故事等娛樂聽眾的,叫做「說話」。
  • 宋代的民間文學,主要是話本和戲曲
    宋代民間文學的興起,是由於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當時城市中的各階層人民,對文娛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適應人民群眾需要的民間文學就有了廣闊的發展餘地。宋代的民間文學,主要是話本和戲曲。話本就是白話小說,是一種新興的民間文學。
  • 宋代話本對後世通俗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話本是宋代「說話」(說書)人的底本。也稱為「話文」或簡稱「話」。「說話」就是講故事,類似現代的說書。話本可以說是說書人在表演之前準備的「草稿」。隨著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有眾多的官吏和士兵,還聚集著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了一個新的市民階層。各種民間伎藝都向城市匯合,以適應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
  • 收集遺落在海島的民間民俗文化 他成了一位海洋文化宣傳大咖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海洋文化收集、研究、創作的海洋文化學者和民俗學家,數十年來,他曾出版了《中國螃蟹故事》《中國魚話大觀》《海龍王傳奇》《海上聊齋》《舟山海洋龍文化》《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等48部海洋文化著作,達1000餘萬字。其中,《東海魚類故事》(合作)獲全國二等獎,為當年漢族與浙江獲得的最高獎;《梅童說親》獲《山海經》優秀作品獎、上海飛鷹獎等。2009年,他被評為浙江省海洋魚類故事傳承人。
  • 儋州民間民俗文化 -- 儋州故事 -- 儋州市人民政府
    民間民俗文化指區域性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帶有濃厚鄉土色彩的特色文化。本講義通過系統地介紹海南西部的儋州地區,幾千年來形成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特色文化,讓學生了解養育自己的這片熱土的歷史概貌和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建設家鄉的熱情;墊厚學生鄉土文學藝術的根基;為學生接觸人民群眾,了解社會創造有利條件。
  • 民俗文化雕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人民的風俗習慣。清朝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 茗月幼兒園:傳承民俗文化 弘揚家鄉風採
    自2016年以來,茗月幼兒園一直致力於幼兒園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以「弘揚遂昌民俗,傳承中華文化」為研究和探索的重點方向,積極開展民俗文化課程,立足園情,挖掘鄉土民俗資源,課程內容從班級文化環境建設、活動課程等多維度出發,挖掘出了涵蓋了民間美食、民間遊戲、民間工藝、戲曲文化、遂昌景點、二十四節氣等內容的課程,寓教於樂,致力於培養幼兒從小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 【民俗文化大講堂】天地水三元文化的再認識
    來自楊浦區少年宮「非遺」社團、楊浦區民族文化基地校、「非遺」愛好者近百組親子家庭以及楊浦區「非遺」傳承教育骨幹教研組的部分老師一同參與了本次活動。講師介紹 | 雷偉平文學博士,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系主任。
  • 劉介民、劉小晨:廣府民俗藝術的民間審美
    在民間文化審美娛樂方面,缺乏民間詩詞雅集俗成、楹聯凝聚民俗、詩鐘寓意恢弘、燈謎競猜成樂、書法藝術奇趣等深入性研究。詩詞雅集活動是廣府民間文化娛樂習俗,當代民間詩詞是民俗藝術。題刻於壁上的楹聯,又稱聯語、聯句,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但楹聯很少記入文學史,只被看作是文人的文字遊戲。不過,在民間藝術中,是一個頗為被重視的民俗藝術形式。
  • 宋代話本小說:開啟後世的白話小說傳統,並為後世小說奠定了基礎
    與市民大眾文化消費水平相適應的新的形式,開始在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中顯露出來。這樣,一種新的娛樂方式 「說話」就在市井之間應運而生了。 與此同時,都市平民們對文化娛樂的要求增長,這在客觀上也刺激了各種演唱技藝的發展, 藝術形式慢慢走向成熟,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話本也得到極大的發展,形成了「話本小說」。
  • 合肥市大圩鎮舉辦民間民俗文化展演大賽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12月11日上午,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在金葡萄文化廣場舉辦「弘揚傳統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首屆民間民俗文化展演大賽。多支隊伍在舞臺上「一決高下」,精彩又接地氣的民俗文化表演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歡迎。
  • 2019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兩岸文化展海絲風採 魅力民俗築幸福榕城
    正對面,民俗大舞臺上,推出琴江抬閣等各地民俗展演,吸引了眾多市民拍照。記者在現場看到,活動設置了民俗展演大舞臺、文化振興鄉村集市、傳統手工技藝展示、傳統美食和茶文化體驗、旅遊資源推介、文創民俗快閃活動、有獎互動專區等十餘個版塊。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本人試圖通過挖掘和分析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即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豐富和發展民歌文化研究領域。
  • 李旭東:孜孜不倦 做民俗文化的傳播者
    曾擔綱策劃多場大型綜合文藝演出,出版有《鏡鑑》《靈秀井研》《金色田園》《鹽馬古道》《跑龍套》等專著,有多篇論文、文學、美術及攝影作品在全國主流傳媒發表,並榮獲國家、省、市級獎項。曾獲原文化部、農業部、全國文聯「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先進個人」「中國優秀攝影家」「四川省群眾體育先進個人」「樂山郭沫若文藝獎」「井研縣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 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的通渭縣,它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通渭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匯合區,是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匯點,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曾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等稱號。通渭也是中國工農紅軍途經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地方之一,縣內建有榜羅紅軍長徵紀念館、義崗紅軍烈士陵園、紅軍長徵紀念碑等革命紀念建築,紅軍長徵榜羅會議遺址已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100個景點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欣賞通渭縣的民俗文化。通渭刺繡通渭刺繡一般分七類,包括花卉,動物、人物、風景、卡通、生活用具、小附件飾品。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談及的民俗涉及內容頗多,其分類也一直難有定論,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遊藝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宗教及巫術、婚喪嫁娶。 民俗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與習慣,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
  • 巴渝民俗文化村!集中展現重慶巴渝文化特色的代表!
    巴渝民俗文化村,是集中展現重慶巴渝文化特色的代表,坐落在渝北區南開發區雙龍大道東側。全村佔地80畝,整個遊覽區由三院一寺廟一牌坊構成遊覽主體,另有索橋,廣場,湖泊,農舍,曲型長廊茶園,錯落有致的故鄉人農家樂及農耕機具操作展出。
  • 汕頭演繹僑批故事,傳揚民間文化
    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不僅是一張張普通的思鄉家書,更記錄了華僑下南洋的艱苦奮鬥歷程,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在分享會上,來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30多名僑批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分享了自己關於僑批的文學創作故事。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不僅是一張張普通的思鄉家書,更記錄了華僑下南洋的艱苦奮鬥歷程,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
  • 中國的端午民俗與菖蒲文化傳入日本後,被日本人賦予了獨特的意義
    同時,《楚辭》以香草喻人的文學傳統中,菖蒲也被賦予了高潔的人格喻義。菖蒲與端午的結合在唐宋時期的民俗中固定成型,菖蒲常與艾草並提共用。唐時有五月五飲菖蒲酒、懸掛艾草的傳統。宋代市民生活和文化的極大豐富,不僅宮廷在端午這一日用彩色蒲線裝點節慶,民間還有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並在上面系上糖果粽子的民俗。值得注意的是,菖蒲除了具有藥效和咒力,此時作為端午節裝飾還被賦予了審美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