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本是宋代「說話」(說書)人的底本。也稱為「話文」或簡稱「話」。「說話」就是講故事,類似現代的說書。話本可以說是說書人在表演之前準備的「草稿」。
隨著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有眾多的官吏和士兵,還聚集著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了一個新的市民階層。各種民間伎藝都向城市匯合,以適應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
北宋東京、南宋臨安等大城市裡,有著數十座稱為「瓦舍」或「瓦子」的綜合性的遊藝場,每座「瓦舍」中,又有若干座「勾欄」(類似後代的戲院),分別上演雜劇、諸宮調和「說話」等各種伎藝。南宋時,「說話」通常分為「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家。
「小說」又稱「銀字兒」,專講短篇故事,題材非常廣泛,舉凡愛情、公案、神怪,以及歷史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講史,專說歷史故事。說經,包括「說參請」、「說諢經」,專講宗教故事。合生,也作「合笙」,滑稽而含玩諷地稱「喬合生」。有人認為可能是兩人演出,一人指物為題,一人應命說詠,據說與起令隨令相似,形式靈活,似乎並無故事情節,近似現代的相聲。此外,還有「說諢話」(說逗笑的話)、「商謎」(猜謎)。由於合生、說諢話和商謎等無話本傳世,其演出形式與作品內容已無從確知。
話本的作者幾乎都是無名氏,創作後又經不斷補充潤飾,多數經過文人加工。「小說」家所用的話本,都是短篇故事,通常即稱為「小說」,如《新編小說快嘴李翠蓮記》等,見於記載的篇目達一百四十多篇,現存不過二三十篇,散見於《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諸書。長篇的講史話本,一般稱為「平話」(「評話」),如《新編五代史評話》等,傳世的還有《大宋宣和遺事》、《全相評話五種》等。
話本的語言以白話為主,融合部分文言,間亦穿插一些古典詩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語言生動、潑辣,富於表現力,作品的主角多為手工業者、婦女、市井商人等,為新興的市民階層所喜聞樂見。對後代的通俗文學和戲劇、曲藝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