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李旭東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會員、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主持協會工作),市文化館館長。
李旭東在繪畫、攝影、美術、演藝等多個領域造詣頗深,成果頗豐。曾擔綱策劃多場大型綜合文藝演出,出版有《鏡鑑》《靈秀井研》《金色田園》《鹽馬古道》《跑龍套》等專著,有多篇論文、文學、美術及攝影作品在全國主流傳媒發表,並榮獲國家、省、市級獎項。曾獲原文化部、農業部、全國文聯「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先進個人」「中國優秀攝影家」「四川省群眾體育先進個人」「樂山郭沫若文藝獎」「井研縣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印象記
對李旭東這個名字有印象,是在採訪井研農民畫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饒紹清一直反覆提到時任井研縣文化館館長的李旭東。
在饒紹清看來,井研農民畫的價值能被發現、農民畫畫家和畫作有機會走到更大更廣的舞臺、井研農民畫能發揮獨特的文化品牌魅力,都離不開李旭東的努力。
見到李旭東之後,記者對他的印象又多了三個字——「跑龍套」,這也是他的微信暱稱,個人公眾平臺的名字,還是他2013年出版的自選集書名。在記者看來,生長在民俗文化世家,七八歲就隨父輩活躍在鄉間舞臺,能寫劇本、講評書、拉二胡、繪畫、攝影的李旭東,和「跑龍套」這樣的小角色似乎不搭邊。但聽著李旭東講述自己為地方文化「跑龍套」,讓樂山的民間藝術有了更廣闊天地的故事,記者突然覺得,「跑龍套」或許並不是李旭東的自嘲,而是他的人生態度。作為一名長期在文化單位工作服務群眾的文藝工作者,李旭東的理念,就是要以一個「跑龍套」的形象姿態,為更多的民間文藝人搭建舞臺,盡己所能把文化的傳播做好,讓文化的種子生根發芽。
老話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活這幕戲裡,一定得有龍套,他或許不為人注目,卻一定不可或缺,而且從來沒有人說過「龍套」不能夠跑成主角。
對話
記者:您能講講對樂山民間文化的個人理解嗎?
李旭東:樂山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有這樣的溫床,民間文化的發展自然生機勃勃,積累當然也很深厚。樂山民間文化具有特色,比如我非常了解、擅長的井研農民畫,現在覆蓋面很廣,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景區商廈,甚至是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你都能夠看到井研農民畫的身影。井研農民畫是樂山民間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和其他樂山民間文化一樣,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而且主題常常和時代緊密結合。其實,這也是樂山民間文化的一個特色,即我們始終都是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來推動文化發展,自然做出來的都是能夠代表群眾的一些民間藝術。
目前,樂山列入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非遺有100多項,但是我覺得這個數據並不能說明樂山民間文化只有這些。民間文化包羅萬象,比如推豆花、做美食等傳了很多代人的民間美食工藝,其實也是民間文化的一種。作為一名民間文化傳播者,我們都需要用慧眼去發掘,並想辦法傳承和保護。
記者:您現在以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工作,您對協會發展有什麼想法?
李旭東:我在協會人事調整時說,要「接好棒、帶好頭、幹好活,和大家一道打造好民間文藝特色品牌,講述好樂山故事,傳播好樂山聲音」,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樂山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樂山民間文化不僅傳承久遠,蘊藏豐富,而且特色鮮明,獨具神韻。我想,把像井研農民畫、夾江木板年畫、夾江竹紙、江河號子等在內的民俗文化打造好,傳播好,不僅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樂山人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還能夠展現樂山人無限的創造力,為樂山的文旅事業發展助力。
記者:作為市文化館館長,您有哪些文化傳播上的構想?
李旭東:市文化館現在不定期舉行各類展覽,展出內容既有繪畫、書法作品,也有攝影作品等。在市文化館一樓,還有一個非遺展示館,市民在這裡可以豐富藝術生活,開拓個人眼界。
目前,市文化館有一片建設工地如火如荼,這裡將新建市文化館美術書法攝影藝術中心、舞蹈藝術中心、嘉州小劇場、非遺與民俗文化中心等等。對非遺與民俗文化中心的打造,我們將會考慮到非遺文化的市場性和實用性,計劃和相關民間藝人協商,邀請他們進駐非遺與民俗文化中心,讓這裡成為親子活動、研學體驗、外地遊客了解樂山非遺的一面窗口。(記者 楊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