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孜孜不倦 做民俗文化的傳播者

2020-12-17 樂山頻道

人物

李旭東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會員、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主持協會工作),市文化館館長。

李旭東在繪畫、攝影、美術、演藝等多個領域造詣頗深,成果頗豐。曾擔綱策劃多場大型綜合文藝演出,出版有《鏡鑑》《靈秀井研》《金色田園》《鹽馬古道》《跑龍套》等專著,有多篇論文、文學、美術及攝影作品在全國主流傳媒發表,並榮獲國家、省、市級獎項。曾獲原文化部、農業部、全國文聯「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先進個人」「中國優秀攝影家」「四川省群眾體育先進個人」「樂山郭沫若文藝獎」「井研縣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印象記

對李旭東這個名字有印象,是在採訪井研農民畫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饒紹清一直反覆提到時任井研縣文化館館長的李旭東。

在饒紹清看來,井研農民畫的價值能被發現、農民畫畫家和畫作有機會走到更大更廣的舞臺、井研農民畫能發揮獨特的文化品牌魅力,都離不開李旭東的努力。

見到李旭東之後,記者對他的印象又多了三個字——「跑龍套」,這也是他的微信暱稱,個人公眾平臺的名字,還是他2013年出版的自選集書名。在記者看來,生長在民俗文化世家,七八歲就隨父輩活躍在鄉間舞臺,能寫劇本、講評書、拉二胡、繪畫、攝影的李旭東,和「跑龍套」這樣的小角色似乎不搭邊。但聽著李旭東講述自己為地方文化「跑龍套」,讓樂山的民間藝術有了更廣闊天地的故事,記者突然覺得,「跑龍套」或許並不是李旭東的自嘲,而是他的人生態度。作為一名長期在文化單位工作服務群眾的文藝工作者,李旭東的理念,就是要以一個「跑龍套」的形象姿態,為更多的民間文藝人搭建舞臺,盡己所能把文化的傳播做好,讓文化的種子生根發芽。

老話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活這幕戲裡,一定得有龍套,他或許不為人注目,卻一定不可或缺,而且從來沒有人說過「龍套」不能夠跑成主角。

對話

記者:您能講講對樂山民間文化的個人理解嗎?

李旭東:樂山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有這樣的溫床,民間文化的發展自然生機勃勃,積累當然也很深厚。樂山民間文化具有特色,比如我非常了解、擅長的井研農民畫,現在覆蓋面很廣,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景區商廈,甚至是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你都能夠看到井研農民畫的身影。井研農民畫是樂山民間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和其他樂山民間文化一樣,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而且主題常常和時代緊密結合。其實,這也是樂山民間文化的一個特色,即我們始終都是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來推動文化發展,自然做出來的都是能夠代表群眾的一些民間藝術。

目前,樂山列入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非遺有100多項,但是我覺得這個數據並不能說明樂山民間文化只有這些。民間文化包羅萬象,比如推豆花、做美食等傳了很多代人的民間美食工藝,其實也是民間文化的一種。作為一名民間文化傳播者,我們都需要用慧眼去發掘,並想辦法傳承和保護。

記者:您現在以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工作,您對協會發展有什麼想法?

李旭東:我在協會人事調整時說,要「接好棒、帶好頭、幹好活,和大家一道打造好民間文藝特色品牌,講述好樂山故事,傳播好樂山聲音」,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樂山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樂山民間文化不僅傳承久遠,蘊藏豐富,而且特色鮮明,獨具神韻。我想,把像井研農民畫、夾江木板年畫、夾江竹紙、江河號子等在內的民俗文化打造好,傳播好,不僅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樂山人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還能夠展現樂山人無限的創造力,為樂山的文旅事業發展助力。

記者:作為市文化館館長,您有哪些文化傳播上的構想?

李旭東:市文化館現在不定期舉行各類展覽,展出內容既有繪畫、書法作品,也有攝影作品等。在市文化館一樓,還有一個非遺展示館,市民在這裡可以豐富藝術生活,開拓個人眼界。

目前,市文化館有一片建設工地如火如荼,這裡將新建市文化館美術書法攝影藝術中心、舞蹈藝術中心、嘉州小劇場、非遺與民俗文化中心等等。對非遺與民俗文化中心的打造,我們將會考慮到非遺文化的市場性和實用性,計劃和相關民間藝人協商,邀請他們進駐非遺與民俗文化中心,讓這裡成為親子活動、研學體驗、外地遊客了解樂山非遺的一面窗口。(記者 楊心梅)

相關焦點

  • 李旭東: 退而不休 潛心育人
    今年68歲的李旭東,是縣城區一小退休教師。李旭東說:「我就覺得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和花朵,我就時常關心少年兒童這個工作,除了學校擔任少先隊校外輔導員,經常還利用六一以及其他節日參加活動,在教室裡和孩子們談心。另外,通過教育局和關工委在全縣中小學生中間進行少年兒童思想教育,作一些關於生活、安全、學習等方面報告,讓學生從小要好好學習、遵守紀律,還要孝敬父母」。
  • 【園丁風採】李旭東: 退而不休 潛心育人
    又是一年教師節,在老師的這一畝田地裡,退休教師李旭東不種功名利祿,不種金銀富貴,卻栽下滿園桃李。今年68歲的李旭東,是縣城區一小退休教師。李旭東說:「我就覺得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和花朵,我就時常關心少年兒童這個工作,除了學校擔任少先隊校外輔導員,經常還利用六一以及其他節日參加活動,在教室裡和孩子們談心。另外,通過教育局和關工委在全縣中小學生中間進行少年兒童思想教育,作一些關於生活、安全、學習等方面報告,讓學生從小要好好學習、遵守紀律,還要孝敬父母」。
  • 華派人物:易醫終身文化傳播者彭元素
    ISSUE 04華派榮譽會員:彭元素會長所在分會:振業分會代表行業:傳統文化1介紹下您自己我是彭祖後裔,我在2016年時成立了中國龍文化促進會,目前擔任龍促會的會長,也是百歲部落文化健康公司的董事長,是易醫(易經、中醫)文化的終身傳播者。
  • 何兆基:做視野開拓、根基紮實的傳統文化學習者和傳播者
    雖然如今已經年逾古稀,但是我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的熱心依然熾烈,可以說是初心未減,老驥伏櫪。中華民族五千餘年,傳統文化根深葉茂,博大精深。因此,不論任何人,只要熱心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都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的修養,應該值得肯定。
  • 教老外學中文 法國學生的漢語情結積極做文化的傳播者
    教老外學中文 法國學生的漢語情結積極做文化的傳播者教老外學中文 法國學生的漢語情結積極做文化的傳播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包括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也包括與當代中國人生活密切相關、活力多彩的當代文化。兼容並蓄、與時俱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蘊,他代表了太多東西。現在來中國的法國學生數量每年都以一定的比例上升,還有很多來中國談生意的。以前我們見到一個外國人就會特別稀奇,而現在都已經開始和他們打起交道了,只能說世界的發展真的是越來越快。但是如果想長時間在中國生活的話,那麼外國人學中文就非常重要了。不僅發出感嘆,該如何教老外學中文呢?
  • 「童謠」傳承和創新亟需「鄉音傳播者」
    被譽為「鄉音傳播者」他感慨萬千:「探尋一口鄉音,找回一份鄉愁,會童謠的人越來越少了。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方言則讓你記住你從哪裡出發。」(7月8日《湖南日報》)如今的世界變化太快,作為人們鄉愁載體的古老建築、名勝古蹟、方言和民間文化等逐漸消失。為了保護這一份美麗的鄉愁,不少有識之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鄉音傳播者」 曾曉虎就是其中之一。
  • 淺談民俗博物館的文化展示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摘 要:民俗博物館作為展示、研究和傳播優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場所,開展民俗文化展覽,發掘民俗文化的內涵,不僅使觀眾欣賞到精美民俗文物,也使觀眾切身體會到民俗文化的魅力通過從民俗展覽策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討民俗博物館的展覽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民俗文化在博物館及其陳列展覽中的作用。
  • 婺源縣篁嶺民俗文化村
    2009年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始開發篁嶺民俗文化村,主要定位是打造婺源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影視村落、引入安曼國際度假酒店的品牌理念,把篁嶺古村落打造成特色精品度假區、把梯田變成現代高效農業觀光園。
  • 民俗博物館 如何激活文化記憶
    本報記者 張武明 萬仁輝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記憶,而民俗博物館正如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刻印著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我省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顯著,其中不乏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傳統民俗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
    和」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童趣主題雕塑,人物銅雕,做遊戲人物雕塑 滾鋼圈人物雕塑,做遊戲人物雕塑,街頭文化雕塑 民俗有鞏固民族、部落或家庭的認同觀念的作用。
  • 永昌縣民俗文化體驗遊
    永昌縣民俗文化體驗遊 2020-06-02 02: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民俗文化又可以稱為傳統文化,它的形成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在刀耕火種時代,與自然相抗衡都有一定關係。在這種前提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色。從古代中國開始歷朝歷代,都在不斷通過戰爭或文化兼併等方式,為國家大一統和民族大融合做貢獻。
  • 弘揚傳承 地域民俗文化的使者
    為弘揚傳承民俗文化鼓與呼  楊中宇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總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又和民俗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一個地域的民俗成因和民俗符號,決定了這個地方約定俗成的文化制度。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本人試圖通過挖掘和分析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即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豐富和發展民歌文化研究領域。
  • 廣州民俗文化不可不知的寓意
    編者按:民俗文化中蘊藏著一種溫暖,這溫暖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國家,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普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搶救工作開始興起。而民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隨著賴以生存延續的環境的變化以及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文化傳播媒體的發達,一些新型的現代藝術文化形式的產生與傳播,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傳統民俗文化正處於一個萎縮、逐漸消失的階段。搶救、保護民俗文化的活動層出不窮。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
  • 安溪兩「民俗控」大學生 「鬥陣」傳播閩南民俗文化
    而如今,他們已經從一開始單純的「看熱鬧」,發展到一起推廣和傳播閩南民俗文化。  為了做好這個公眾號,更好地傳承民俗和宮廟文化,謝金印幾乎走遍了安溪大大小小的廟,他還喜歡到泉州的其他地區走訪各種廟宇和民俗聚集地,如開元寺、承天寺、閩臺緣博物館等。
  • 古今中外——薰陶歷史的民俗文化
    中華各族人民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以其聰明才智和辛勤卓絕的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打穀子人物雕塑,勞動農民工雕塑,廣場雕民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現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表現民族傳統、心態、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與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
  • 民俗文化雕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人民的風俗習慣。清朝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摘 要:文章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入手,探討了大眾傳媒、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環境下如何借大眾傳播媒介之力傳播民俗文化,並提出傳播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民俗文化;大眾文化;大眾傳播媒介 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有著獨特的意義特徵和價值內涵。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一些樸素的民俗技藝和觀念也在不斷消逝,大眾文化與媒介變遷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傳承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集美區:挖掘特色民俗 豐富文化生活
    (鳳安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供圖)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林桂楨通訊員許啟明黃妙)  這個清明假期,雖然不能外出祭掃,但集美人將以別樣的方式度過——或「網上祭掃」追思先人、緬懷英雄,或與家人一起包春卷、做清明粿,或朗誦清明詩歌、講述家風故事……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節日傳統融入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結合移風易俗,在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同時,也營造了文明祭掃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