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網上有這麼一段話: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可以!""媽媽,我想吃冰淇淋。""不可以!""媽媽,我想看電視。""不可以!""媽媽,我不喜歡你!""不可以!"
有個網友看到說童年的媽媽只會說不可以。但當了媽媽的明白,很多"不"都是為了孩子好。畢竟在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年齡,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正確的行為說"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還可以幫助孩子克制任性、體驗挫折感、養成好習慣。
可是很多時候對孩子說"不",孩子不僅哭鬧,還與我們爭吵,甚至開始不喜歡我們了。這很大原因是方法出了問題。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對孩子說"不"呢?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做起。
說"不"的頻率別太高
孩子是掌上寶,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不恰當或者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時候,我們常常忍不住說"不"。"寶寶不要玩沙子、不要踩水、不要拆玩具、不是這麼畫的、不……"不知不覺中,"不"已經成了我們的口頭禪。
但孩子不懂為什麼自己的要求總是被拒絕、自己的行為總是被阻止或者否定,反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探索的積極性也被打磨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畏手畏腳、遇事容易退縮;或者對父母感到厭煩,事事和父母對著來。
我們要明白,孩子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們在管教孩子和磨鍊孩子性格時,不用矯枉過正,不用總是拒絕孩子的要求,不要總是說"不"。
除了在孩子做某些危險事、傷害別人、大發脾氣、調皮搗蛋或違反社會規則的時候一定要說"不"之外,可以在那些不違反原則、無傷大雅的事情上,給孩子一點點空間,少一些框框條條束縛他。 如果孩子幾次三番出現同一個問題,影響到他習慣的養成時,父母再去找準一個恰當的時機,統一來重點解決這個問題,效果會比口頭上說"不"好一些。
另外,有些事情尊重孩子的意願順著孩子的行為,讓孩子體驗到自然後果也可以讓孩子長記性,例如過了飯點不吃飯就會餓肚子。
先共情,再說"不"
孩子提出要求後被拒絕哭鬧,其實是在表達他的需求,只是他們不懂得怎麼表達。敢於提出需求敢於哭鬧也是因為他們信任我們,需要我們的理解和關愛。
但我們只是粗暴地說"不",孩子就感覺自己沒有得到尊重和接納,激起了倔強、逆反心理,我們說的他就越不聽。
因此,先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也就是先共情,再對孩子說不,是十分有必要的。
比如咳嗽的孩子想要吃雪糕,向我們提出意願。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不要著急說話,不妨想一想:孩子的需要是什麼?他表達沒問題,只是表達的意願是我們家長不能接受的。
想好後可以先表達對孩子的理解:
"孩子,我知道你心裡很想吃雪糕。雪糕很甜,別人吃的那麼香,你也想嘗一嘗。"
然後呢?接著我們要表達自己的原則:
"但你還在咳嗽,媽媽認為不能吃。否則會咳嗽的更加嚴重,也許還會打針。"
這樣子我們就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認同孩子的表達,尊重和理解他需要的意願;二是表達家長的底線和理由,讓孩子知道這件事的原則。這樣孩子既感覺到父母對自己意願的理解,同時也知道,家長對於自己的意願是有底線的,需要遵守。
讓孩子看到你堅持原則,而不是變動的情緒
有些時候我們在對孩子說"不"時容易情緒先行,大發脾氣、暴跳如雷,然而孩子因為害怕我們生氣停止行為但是沒有認識到為什麼,容易繼續犯錯。
有些時候我們在對孩子說"不"後因為孩子撒嬌哭泣我們就對孩子妥協了,這時候孩子容易學會用撒嬌哭泣來獲取他們想要的,學會像大人那樣出爾反爾。
有些時候因為孩子管教不聽我們就對孩子提出"不"的條件,像許多家長習慣說"吃不完飯不許看動畫片!",久而久之發現孩子動不動就講條件。
有些時候我們報複式地對孩子說"你不聽我的話,好,我也不滿足你的要求!" ,但此時此刻家長已經失去自己的尊嚴並誘發了孩子的報復心理,孩子也會對家長說:"你不答應我的要求,我就不吃飯"。
上面幾種說"不"的方式都是不對的,因為這時候孩子常常只注意到你的情緒,而不是注意到事情的本身,更沒有注意到你的原則。雖然有些方式一開始效果很好,但不是長久之計,而且教育效果也已經大打折扣。
因此,要冷靜對待孩子,用平靜的口氣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原則。並且拒絕之後決不能出爾反爾,要堅持對孩子的要求。即便發現有不妥,可以以後彌補,但不要當場反悔。
用規則代替嘮叨
沒有哪個孩子喜歡嘮叨,但看到孩子的壞習慣、壞毛病我們總想糾正孩子,而這個糾正過程和養成好習慣一樣,需要反覆強調、練習。
如果在孩子壞習慣形成前,我們立下規則,用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其實就可以避免嘮叨孩子的過錯。例如,孩子看電視前就告訴孩子一次只能看30分鐘,並且要坐到距離電視三米之外的沙發上看。
制定規則要在和孩子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制定,並且簡單明了、具體清晰,並和孩子一起執行。一般孩子對一切協商規則都會乖乖遵從,並在一日復一日的遵從中,逐漸養成了好習慣。
所以我們要多在融洽的氣氛中,從積極角度給孩子立規矩;多與孩子一起,說些有趣的故事,創造寓教於樂的機會。
及時肯定孩子的正面行為
研究表明,孩子更願意也更容易記住自己被表揚被肯定的事情。而對孩子說"不"其實是一種很消極的語境,總是在限制孩子的各種想法和行為。
所以有些時候,家長可以抓住孩子做得好的一次,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比如孩子平時都會賴床,某一次按時起床了,就要抓住這個時機,具體地誇一誇孩子:"你今天按時起床了,做的非常好哦!要是每天都能保持就更棒啦。"
正面的行為得到強化,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弱化掉那些負面的行為,逐漸改掉壞習慣。
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或提供有限的選擇
對孩子說"不"通常就是兩個原因,孩子的行為不正確或者孩子的要求不合理。
當孩子行為不正確時候,我們不能只是對孩子說"不可以",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這才是我們對孩子說"不"的最終目的。
比如:"別把玩具撒的到處都是!"只是為了讓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事,卻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樣做,即使他能聽話停下,但是卻不知道接下來要幹什麼。
父母不妨從正向來說"不",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玩完玩具要把他們都收到那個箱子裡哦。"我們說得越清楚,孩子就越明白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才是對的,就會迅速做起來。
當孩子提出要求不合理要求時候,我們也不能只對孩子說"不",還要向他們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就事論事解釋,又或者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東西是值得擁有的,或者提供有限的選擇。
如拒絕買新書包,可以解釋原來的書包還很新還可以用,而用同樣價錢買本新書,或買個新玩具都比買書包有意義。
對孩子說"不"是一門藝術,不同場景對孩子說"不"的方式也要注意。像孩子傷害別人時比如生氣時踢或咬人,阻止他這樣做的同時最好是先撫慰他的憤怒;像有些孩子調皮搗蛋可能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家長應該在說"不"的同時 ,給予他更多關注、更多愛。
隨著孩子不斷的成長,他的要求必然也會隨之膨脹,當你無法滿足他的時候,對他的心理和你們的關係都會產生很大創傷。聰明的父母應學會對孩子說"不!",讓你與孩子之間"零爭吵"、"百分愛"。
我是尼莫媽媽日記,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