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有感——
每一次衝孩子吼叫,看著她懵了的眼神和無可奈何,感覺自己吼叫的樣子是多麼醜陋!然後開始懊悔為什麼衝一個天真的孩子發脾氣。
「你不準,你不許再玩這個了,這個危險!」
「你為什麼又把衣服弄髒了!」
「你怎麼把吃的弄了一地!」
「你為什麼又尿褲子了,不知道蹲下嗎?」
……
這似乎是每一位媽媽遇到過的情況。當看了這本書的標題後,每次想要衝她吼的時候,就暗示自己要不吼不叫的解決問題。試用了幾次,確實管用。也希望新手媽媽也試試。
我們吼叫一方面想制止孩子的某種行為,一方面是想表達自己的憤怒。但是對於一個無知的孩童來說,我們易怒的脾氣需要改一改,在爆發前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緒。
換一種語氣溝通往往效果會好。用堅定認可的語言告訴她這樣那樣的行為並不妥當,孩子可能會認真的聽你講,以改變自己的行為。
孩子不聽話、淘氣是常事。哪個孩子又肯好好的規規矩矩的待著。不是去那搞破壞就是去這裡。
我家寶寶經常去花盆裡摸土,撿土坷垃吃,每天都要跟她抗爭好幾回。她一到花盆前,我就開始衝她吼,後來終於奏效了,但是她每次爬到花盆前就回頭看看媽媽。我感覺到對她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使她自己不敢去嘗試了。她只知道要得到媽媽的允許才能去摸花盆。
還有很多情況,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寶寶一淘氣我就用吼叫的方式解決問題。
事實確實如此。她的淘氣觸發了我的發脾氣吼叫。我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其實有時候可以好好的說。
身邊有個朋友,一次去她家裡做客。正在聊天的時候,她的兒子正在娓娓道來,她立馬尖聲厲氣的衝孩子嚷嚷。等她們說完了,我說幹嘛衝孩子那麼大聲說,她說你不了解情況,跟孩子好好的說不起作用,只能大聲的說,已經成為習慣。遇到這樣的情況,已經形成吼叫習慣的媽媽,首先要正視問題、正視孩子,正視自己。要用平和的心態去解決問題。用愛和尊重與孩子溝通才能彼此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