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面試技巧
字數丨2400字,閱讀約4分鐘
今天我們聊的面試題,是一道非常經典的開放式面試題,廣泛出現在眾多公司的面試場合上。
而且,相比其他的開放性問題,「聊一聊你最失敗的一次經歷」,往往比其他問題讓求職者感到更加難堪,總覺得回答的「尺度」不是那麼容易把控。
但事實上,和其他開放性問題一樣,只要面試者能夠先搞清楚HR詢問這個問題時,想要考察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往往就能做出得體、有效的回答。
總體來說,這道題目,考察的重點是兩個方向:
1、面對問題時,求職者的分析、復盤能力。
2、遭遇意外情況時,求職者的應急救場能力。
作為求職者,從這兩個角度進行著重解答,就可以做到很好的應對。
接下來,我們進行更系統的分析。
切忌迴避這樣的問題
在地鐵回答方法上大家首先要記住一點,千萬不要試圖迴避這個問題。
無論是諸如「抱歉,我一時想不起來有什麼太印象深刻的失敗。」、「我一直挺順利,沒有什麼失敗。」之類直接拒絕回答,還是類似「我最大的失敗就是幼兒園時跟同桌告白失敗」這樣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行為,都是極其糟糕的選擇。
大家在職場打拼這麼多年,不可能完全沒有遇到過失敗的經歷,如果你拒絕回答這樣的問題,在面試官看來,要麼是你這個人根本不懂得如何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要麼就是你過去的失敗經歷實在太過糟糕,以至於你都不敢提起。
即使我們把話說回來,你真的是那種萬事順遂毫無失敗經驗的人,作為一個老闆,他敢僱傭一個沒有遭受過任何失敗挫折考驗的人嗎?
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定要正面、客觀的回答,不要刻意迴避,不要顧左右而言他。
就算是你真的沒有提前準備也沒有關係。
這不是什麼「快問快答」的題目,直接告訴面試官:抱歉,猛的一下我還不太想的起來,能給我幾分鐘時間讓我回憶一下嘛?
這種合情合理的要求,對方沒有理由拒絕。
接下來你需要做的,就是在這段時間裡,組織一下自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並不複雜,所需要包含的就是以下4個信息:
1、發生了什麼事情?
2、你當時做了哪些補救?
3、事後分析,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
4、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如何選擇「合適」的失敗案例?
雖然講的是失敗案例,但也並不是所有失敗案例都適合拿出來說的。
很多人在選擇安利的時候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刻意挑選後果比較輕微的案例進行說明。
這麼做其實並不正確。
當然我也不是說讓你去刻意挑選後果特別嚴重的案例,專門拿出來說,甚至誇大後果。
而是因為你過去犯錯誤造成的後果是否嚴重,根本就不是面試官所關心的內容。
你犯過什麼錯,造成了多大的後果,這都是你過去的經歷而已,對於你當前面試的這份工作沒有任何意義,面試官也並不會真的關心。
如同前面說過的那樣,面試官讓你講述自己的失敗案例,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失敗的案例,來更深入的了解你個人分析問題的能力罷了。
所以選擇哪一個案例不取決於它造成的後果是否嚴重,而取決於這個案例是否能夠體現出你在應急處置與事後復盤這兩個方面的能力。
所以,我們選擇案例,應該儘量避免由於「個人情緒、性格」等因素導致的失敗。主要選擇那些由於「經驗不足」導致的問題。
假如你說了一個案例,是由於自己「馬虎大意」導致的一些事情失敗,那麼在對方看來,他就會懷疑你這個「馬虎大意」的性格到底有沒有改善?
但是,如果你說了一個因為自己「經驗不足」,導致某些突發情況,既然是經驗問題,你已經有過一次,自然不會在有第二次。而且通過詳盡的分析往往就能表現出你個人的成長性。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個例子,或許你能夠更好的理解:
我之前參加工作不久那會,負責執行了一次戶外的品牌發布會,因為頭一次做戶外發布會,經驗不足,所以就出了一些疏漏。
早上5點多鐘到了現場布置的時候,看到音響師在給設備鋪防雨布,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完全沒有查過天氣預報。這時候一查,發現果然預報有雨……
發布會是早上9點開始,這時候再去做調整已經來不及了,於是急忙跟領導匯報了這件事情,然後安排兩個同事直接去附近的兩個超市,等超市一開門,就衝進去清空了貨架上的雨傘。
幸好最後他們及時趕了回來,因為果然發布會到一半的時候,天上開始下小雨了,雖然發布會最後還是如期完成了,但事後仍舊受到了領導的批評。
事後,我也反思了一下,這件事情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我自己的確經驗不足,貿然採用了戶外發布會這種形式,卻忽略了戶外環境的複雜性。
所以後來再做相關策劃的話,會特別謹慎對待戶外活動,如果一定要做戶外活動的時候,一般都會提前聯繫好防雨棚做備用,如果天氣情況不好,就能夠及時搭建。
這就是一個優質、完整的表述。簡要說明一下這次失敗案例是什麼,講一講你當時做了哪些努力,以及事後獲得了哪些收穫。
如何更好的通過失敗案例,表現自身的成長?
通過前面的分析,相信您也認識到了,所謂的「失敗案例」最重要的還是表現出你的個人成長,這也是面試官最看重的一點。
那麼,如何更好的表現你的個人成長呢?
這裡給您幾個很實用的建議:
1、除了問題本身,你是如何「發現問題」的,也是一個重要指標。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於描述問題,描述問題的結果,描述自己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但是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描述自己是如何「發現問題」的。
事實上,及時發現問題並做出補救,這種「臨場能力」非常寶貴。也是絕大多數人所缺乏的。
所以,選擇案例上,也儘量選擇那些問題沒有徹底爆發的案例,而在敘述時,也要專門講一講,你是如何「提前」發現問題的。
如上一段的案例中,因為「看到別人在鋪防雨布」,而想到自己忽視了天氣因素,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2、在「復盤」環節,最重要的是,之後應該怎麼辦。
在針對案例的復盤上,除了說清楚事情是「為什麼」發生的外,最重要的是告訴面試官,你在之後的工作中,做了哪些改進。
甚至,有了哪些舉一反三的例子。
當然,如果能夠舉出一些吸取了這次教訓後,後面成功案例的例子,那就更加完美了。
3、分析問題時,客觀條件、外部問題應該一筆帶過,著重分析自己在事件中的位置與職責。
闖禍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本能反應就是「甩鍋」,希望儘量讓自己少承擔責任。
但是,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身為毫無關係的第三方,他並不是要對你的「責任」進行判斷,而是要看看你在事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 過多的強調外部、他人的問題,難免讓人覺得你有些「甩鍋」的嫌疑。
而這種不肯擔責的形象,肯定不會受到面試官的青睞。
綜上所述,當你聽到面試官問你」最失敗的經歷「時,千萬不要慌張,對方不是在故意「難為你」或者故意「找你茬」,而是給你一個機會,來用實例展示你自身學習、分析的能力。
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當時做了哪些補救?事後分析,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記住上面這四個問題,你就能做出一份讓所有人滿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