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紹孟等.權威論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範式的哲學沉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汪俊玲,高靜.現代化進程中黨的政治權威的變遷與轉型[J].前沿,2007(9).
[7]劉明.轉型時期執政黨的權威流失與權威鞏固[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8]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孫繁斌.公共性的再生產----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機制建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10]戴銳.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轉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1).
[11]馬克思·韋伯.經濟與社會:第1卷[M].閻克文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2]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現代性及其轉型[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13]董雅華.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訓性與解放性[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文章選自《探索》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