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傳學、範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現代轉型

2021-02-06 思政學者

[1]馬紹孟等.權威論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範式的哲學沉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汪俊玲,高靜.現代化進程中黨的政治權威的變遷與轉型[J].前沿,2007(9).

[7]劉明.轉型時期執政黨的權威流失與權威鞏固[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8]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孫繁斌.公共性的再生產----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機制建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10]戴銳.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轉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1).

[11]馬克思·韋伯.經濟與社會:第1卷[M].閻克文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2]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現代性及其轉型[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13]董雅華.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訓性與解放性[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文章選自《探索》2015年2期)

相關焦點

  • 社會結構轉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的生長點
    一方面,社會結構轉型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題、研究範式以及學術容量的拓展過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唯有緊扣時代脈搏,才足以回應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結構轉型之間的共生互構性是時代使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生發展的邏輯所致。    第一,社會結構轉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與互構是時代使然。時代是思想的底色,實踐是理論的源泉。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現代媒體的影響與提升方法
    現代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學場所,同時也憑藉著自身的多媒體技術促進了高校思政教學手段的創新、豐富了高校思政教學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進一步加強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斷深化思政教育的現實實踐價值。
  • 最新思想政治教育畢業論文選題
    1.高校畢業論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畢業論文為例  2.未就業畢業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狀況分析與教育路向探析  3.畢業儀式的缺失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4.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之我見——以廣西師範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例  5.堅定理想信念 培養高尚品格——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8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6.高校畢業分配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打造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如何培養具有世界視野、高素質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黨組織要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領導,切實增強黨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把方向、謀大局、定決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高質量完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 周敏凱:簡析中國政治體制轉型的歷史政治視角
    》長文,以其獨具個性特點的話語系統,從歷史——政治的視角,解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體制的轉型及其影響,是一篇歷史政治或政治文化視角下的建構主義的理論文章,視角新穎,議題重要,具有挑戰性。一、蕭文主要論點概紹蕭教授《從發展政治學看中國轉型體制》一文,針對中國政治體制轉型的路徑選擇問題,創建了「試錯反彈」概念,較明晰地提煉了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基本思想原則的精髓。
  • 趙野田、張豔紅:思想政治教育客體
    同時,人們也習慣用「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這一最經典和最權威的表述來規範和指導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認識。在更多情況下,人們只從外延層面機械地理解這裡的客體概念———「客體」是人以外的「自然」,或者是「我」以外的人。進而,要麼極其尷尬地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人」的主張,要麼不得不到人以外的事物中尋覓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要麼無奈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認知不能套用馬克思的主客體理論。
  • 社畜時代的現代政治
    原標題:貧富衝突與現代政治社畜(shachiku),是日語裡結合會社(kaisha)與家畜(kasaku)而來的新詞,比喻捨棄自尊、為公司做牛做馬的底層上班族。現代政治的一個主要性質就是階級政治。那麼,如何在現代政治中緩和貧富階級的衝突?這是所有新興轉型國家都會面臨的挑戰,對於貧富懸殊的國家就更是如此。
  • 中國人民解放軍思想政治教育大綱
    發揮軍事訓練、部隊管理等實踐活動具有的特殊思想教育功能,引導官兵在完成任務中培育革命精神、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    (六)積極推進改進創新。繼承思想政治教育優良傳統,吸納先進文化,體現時代精神,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緊貼時代發展、緊貼使命任務、緊貼官兵實際,不斷創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
  • 北京大學工學院攜手中原銀行鄭州分行共建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
    為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實踐育人效果,為北大學子提供多層次的成長鍛鍊平臺,更好的服務經濟社會發展,8月12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攜手中原銀行鄭州分行,舉行了「共建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籤約儀式。北京大學工學院黨委副書記張婧和中原銀行鄭州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張軒分别致辭,正式籤署了共建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合作協議,並共同為基地揭牌。
  •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為此,應立足「權威性」,擴大宣傳與推介,凸顯與維護主體權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立足「意識形態性」,增強話語主導權、生產權和控制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立足「超越性」,選擇正確、科學的指導思想,遵循「以人為目的」的規律,始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先進性」。
  • 教育實驗: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這一講話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
  •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變遷與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識傳播與情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教育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中心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在教學活動中教育主體的中心地位體現師道尊嚴、體現知識與情感的權威。正如著名的社會學家涂爾幹所言:「教育活動就是一種權威性活動。」
  •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尤其要繼續完善和探索優秀團學幹部、研究生擔任助理輔導員制度和畢業留校從事專職輔導員制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職務評聘制度,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成為學校最受人尊重的群體;四是強化新媒體作用。用好各種新媒體平臺,使思想政治工作新起來實起來活起來。五是抓好創新。不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新規律,創新話語體系、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式手段和制度機制。
  • 基於突發事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價值和路徑
    基於應急管理相關理論,分析黨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作用,以期在高校突發事件的預防階段進行實效性價值及路徑研究。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應急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突發事件的類型及產生原因新時期,中國正處於經濟、文化等社會的全面轉型時期,高校社會化程度的提升,引起了高校內突發事件的增多。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力和道德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職能是激發人的精神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在於其主要探究人的思想觀念、精神世界問題,著重解決的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它通過提升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使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彰顯:一方面,能夠為人們的社會實踐提供正確的精神動力導向;另一方面,為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職能。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精神動力歸根結底可分為知識力和道德力這兩種形式。
  • 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講究對教育對象的價值引領和文化薰陶,給教育對象更多的選擇機會以及更寬鬆的言語表達環境,通過主流媒體文化的正嚮導引、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雙向互動、情感沐浴、心理認同等現代文明的方式來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因此,這種自信更加持久、更加穩固,更加人本。
  • 盧 嵐:關係連結、議題互動與場景融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芻議
    這極易弱化存在的意義,導致價值沉淪、意義迷失,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挑戰。一方面,網絡空間所具有的衍生、共享與區隔、賦權與操縱等,不僅重構了人們的存在方式與思維方式,也改變了原有信息資源的佔有與分配方式。當個體可以自主選擇自我的存在樣態,當教育對象具有教育信息先在性的優勢,並形成了反向信息不對稱的格局時,教育者的權威受到挑戰。
  • 基於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微
    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教育工作開展環節,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時代要求和特徵進行深度考量。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十分適用於當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推進該方法的實踐創新更有助於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性。
  • 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涵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藉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1] (P9),是聯繫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中介,是實現教育目標、任務的形式和手段,屬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範疇。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又不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他們選中的一個突破口就是意識形態領域,企圖把人們思想搞亂,然後混水摸魚、亂中取勝。新形勢下,意識形態領域鬥爭複雜尖銳,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在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中,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必須取得全勝。」  (二)從國內來看,我國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變化之中,社會意識形態隨之轉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