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與圖強:進化論思潮影響下的晚近歷史敘述

2021-02-08 騰訊網

[導讀]乾嘉考據學通過反覆咀嚼聖賢經傳,偏重考據,對義理和辭章作詳細考證。這些治學方法脫離現實,無法觸及國家當前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所以其研究成果對現實社會沒有任何借鑑意義。

李鴻章考上「公務員」後非常興奮地寫下「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裡外覓封侯」的佳句。恐怕他生前沒有想到,首先為他作傳的不是刀筆吏,而是「體制外」的梁啓超。任公自言,《李鴻章傳》用西方人的傳記體例,記載李鴻章一生的事情,並加以論斷,讓後世讀者知道他的為人與事跡。梁啓超之所以棄傳統紀傳體不用,而用舶來的新歷史敘述方式為李氏作傳,主要是因為晚清門戶開放後湧入的西方思潮深深影響了當時的歷史敘述方式。而這些思潮中,對歷史研究與歷史寫作影響較大的當屬進化論思潮。

一、傳統歷史研究與敘述的窮途末路

近代以前,中國一直保持修史的良好傳統,浩蕩兩千多年,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史料。傳統歷史編撰的體例大致分為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類。這些歷史敘述體例以敘述人物或事件為主,長於敘述而短於理論。此外,在社會發展各個時期,尤其是盛世,歷史編撰的權力更多屬於官方,民間修史限於材料與人力,一般充為野史的居多,罕見高水準的著作。

清王朝於康熙、雍正年間大興文字獄,消減了官方和民間的修史熱情,知識分子迫於現實的壓力,不得不埋頭故紙堆,將主要精力用於歷史考據上,形成了盛極一時的乾嘉學派。乾嘉考據學所研究的問題並非從現實世界出發,而是通過反覆咀嚼聖賢經傳,偏重考據,對義理和辭章作詳細考證。這些治學方法脫離現實,無法觸及國家當前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所以其研究成果對現實社會沒有任何借鑑意義。

鴉片戰爭以後,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清王朝急速走向衰落。隨著王朝的衰落,官方對言論的控制有所鬆動,歷史編撰的權力慢慢向民間轉移。一些開明的士大夫摒棄了乾嘉學派皓首窮經的考據學風,代之以經世致用的新型史學研究。經世致用史學貼近時代脈搏,目的是給現實政治提供借鑑,因此興起了研究當代史、南明史、外國史的熱潮,也產生了「史學救國」的思潮。這一從傳統史學研究中分出的研究學派呼籲改革,反對侵略,強調救亡圖存。經世致用學派打破了乾嘉學派歷史學研究一統天下的局面,傳統史學研究的式微,但其研究方法和敘述方式還是傳統史學的範疇。龔自珍與魏源是這一開明知識分子群體的代表。

雖然產生了經世致用的史學流派,但乾嘉學派等傳統的歷史研究依然是正統的研究方法。清王朝的官方修史機構運行良好,繼續編撰官修史書。大量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依然是傳統史學的支持者與參與者。洪鈞通過對《元史》考證補闕而寫就了《元史譯文證補》;王先謙注釋《漢書》,寫成了《漢書補註》,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這種研究方法和歷史寫作方法並沒有隨著清王朝的瓦解而終結,而是一直延續了很多年。這就構成了清季民國的史學潮流之一。

民國3年,開設清史館,開始以傳統修史方式編寫《清史》。清史館裡的絕大多數館員都是清朝遺老,他們用傳統史學的編撰方法、體例、思想觀點編著史書。這種逆社會思潮而動的行為並沒有持續很久。民國17年(1928年),《清史稿》刊印,其中的很多觀點遭到進步人士詬病,最終發行遭禁,這標誌著舊的歷史敘述方式走向終結。雖然民國27年(1938年)刊行的徐世昌《清儒學案》也是堅持傳統史學的敘述方式,但已經在社會沒有什麼影響了。

在傳統史學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過程中,基於西方思潮的新的史學研究與敘述方式在中國慢慢落地生根,並蓬勃發展起來。這些西方思潮中,影響最為突出的當屬進化論思潮。

二、進化論思潮引入帶來的思想震蕩

歐洲進化論思想的奠基人是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他在1830年出版的《動物的哲學》一書中很系統地論述了動物物種的進化。同年,英國地質學家賴爾出版了《地質學原理》,闡述了地球演化的歷史。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規律,使進化論思想更具系統性,在西方社會引起了巨大轟動。真正在進化論基礎上將其轉變成社會理論的是博物學家赫胥黎。達爾文的進化學說遭到傳統勢力的圍攻。於是,進化論的反對者和擁護者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科學與神學、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殘酷鬥爭中,35歲的赫胥黎就像一位視死如歸的勇士,竭力捍衛了《物種起源》的聖潔。19世紀60、70年代,拉馬克、賴爾、達爾文的思想零星地被傳教士及中國知識分子譯介到國內,但沒有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真正系統性地將赫胥黎的進化論介紹到中國的是嚴復。

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於1898年出版。嚴復懷著「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對赫胥黎的進化論思想進行了再創作,構建了包含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思想和斯賓塞社會達爾文主義內容的中國式進化論思想。嚴復對赫胥黎等西方哲人進行創造性的譯述,其目的是通過宣揚生存競爭、自然淘汰的進化論原理來喚醒國人,激勵民族自覺,改變中國的學術格局。

嚴復的譯著在中國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王國維、夏曾佑等學術界大師無不受到嚴復譯介的進化論思想的影響。大量的學者和思想家後續譯介或宣傳了進化論思想。馬君武翻譯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李鬱翻譯了《天演學者達爾文傳》,嚴一寫了《進化要論》,魯迅寫了《人之歷史》等。他們都從正面或側面介紹並深化了進化論思想。

康有為在《論語注》中指出:「人類社會進化皆有定位,自族別而為部落,由部落而成國家,由國家而成大統。由獨人而漸至酋長,由酋長而漸立君臣,由君臣而漸為立憲,由立憲而漸為共和。」梁啓超在《中國史敘論》中用達爾文進化論說明歷史的進程,強調通過研究人群進化的現象,進而得出公理。梁啓超的《新史學》《說群》以及唐才常的《通種說》,都是用進化論的觀點及生存競爭的觀點來闡述社會歷史的變遷。幾乎所有的維新派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但他們對進化論的闡述和應用都沒超出嚴復《天演論》的範疇。

三、進化論影響下的歷史觀與歷史寫作

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問世以及達爾文思想的傳入對中國近代歷史研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標誌著中國歷史哲學的開始。進化論對舊的歷史研究和表述方式的衝擊是根本性的,它讓歷史研究紮根於現實世界,研究對象是現實問題,得到的結論是服務現實需求。在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近代歷史研究的歷史哲學、歷史觀、歷史編撰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新史學慢慢代替傳統史學成為史學研究的主流,最終形成了民國後期歷史研究和歷史寫作的黃金時代。

在此思潮影響下,新史學開始發軔。梁啓超發表於1902年的《新史學》可視為新史學的宣言書,經過其後數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一種與傳統史學不同的史學新「範型」。對於20世紀前期的新史學的特徵,史學史界有各種不同的概括,筆者認為,新史學主要在四個方面體現出它與傳統史學不同的特徵:歷史考據學上的新方法和新趨向;從側重於史籍訓詁、校勘到史實的考證,再進而貫串、會通地說史;建立通史著述的新模式;社會科學理論在歷史學中的運用。身處這一時代的歷史學家,或多或少地會在他們的史學著述中反映和體現出上述特徵,在這些方面做出成績或貢獻,從而為我們評說包括呂思勉在內的史學家們在20世紀史學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切實可靠的依據。

傳統史學修史的指導思想是對帝王將相作道德上的評價和分析其統治政策的得失,以供後世統治者借鑑。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傳統歷史寫作主要以敘述人物或事件為主,幾乎沒有形成史學理論,更不用說史學哲學了。

進化論思潮的傳入促進了晚清明初科學史觀的形成。科學史觀認為,歷史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探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上文提到的梁啓超的《新史學》《中國史敘論》都是受進化論思想影響並堅持科學史觀的歷史著作。梁啓超認為,歷史學應該以人群現象為研究對象,而不是為帝王將相做家譜,歷史應該尋求社會進化的公例,而不是堅持歷史循環論。

四、新史學理論指導下的民國學術成果

進化論思想推動了中國理論界對萬事萬物,特別是對社會歷史的動態考察,尋求「變」的規律,探索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它拓寬了歷史研究的範疇,讓近代史家眼界大開,隨之產生了社會史觀與民史觀,並出現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

有的學者按照生存工具或生活方式的演變將社會劃分為石器、銅器、鐵器時代或漁獵、遊牧、耕稼、現代產業諸社會。這些社會形態的進化觀在當時出版的各種新體史著的體例和歷史分期上都有所反映。進化論思想讓歷史研究者發現,傳統的歷史研究主體是帝王將相,而忽視了政治在社會進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社會大眾。於是將民眾看做歷史主體的民史觀興起。鄧實的《史學通論》、陳黻宸的《獨史》、曾鯤化的《中國歷史》、夏曾佑的《中國歷史》都不同程度地闡述過民史觀,並認為民史才是國史。

從歷史編撰來看,傳統史學的編撰體例大致分為三種: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在王朝時代,這三種歷史表述方式是官方認可的編撰體例。然而,新史學更多是學習西方的歷史編撰方式,用新的敘述體系來書寫歷史。在新史學的影響下,很多學者都呼籲用新的方法編撰中國歷史。

在前人訓詁、校勘、考訂的 基礎上,進而做貫串、會通的研究,也可以說是新史學的一項任務。其中代表者有呂思勉、陳寅恪等人。呂思勉治學從寫讀史札記入手,效法前輩學者的方法,先後把二十四史反覆閱讀了好幾遍,又參考其他史書以及 經、子、集部文獻,綜合外來的史學研究方法,將輯錄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訂、再經過綜合分析,寫成一條條札記。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也決非單純的史實考證,它所體現的也是作者 的會通研究,且該書的敘述體制也屬考史體裁而非撰史體裁。新史學的另一個特徵——即運用新理論來解釋中國曆 史——逐漸成為時尚。王國維對傳統史學的態度比梁啓超更加積極。這種既積極吸收西方新的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又努力繼承中國傳統史學的精華的態度,最集中地表現在王國維的名言「居今日之世,講今日之學,未有西學不興而中學能興者,亦未有中學不興而西學能興者」中。

章太炎、梁啓超、陳黻宸、鄧實、馬徐倫、許之衡、夏曾佑等都提出過編撰新式中國通史的意見,就編撰體例、指導思想、方法發表了看法。其中夏曾佑將想法落實到實踐,編撰了《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對後世歷史寫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結語:晚清政府面對內憂外患,社會控制力逐漸衰落,於是歷史話語權下移到知識分子手裡。為變革與圖強,知識分子引入了進化論等西方思潮,進而變革了傳統的歷史研究與敘述方式。從這個角度講,西方思潮對中國近代歷史表述方式的影響是中國知識階層的一次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接受。

相關焦點

  • 嚴復翻譯進化論:播下了龍種還是跳蚤?
    《天演論》出版後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若干年後,胡適名字中的「適」即胡適的哥哥據此而起,而魯迅和他的朋友則能夠大段背誦《天演論》。從《天演論》開始,中國百年來的歷史,可以用題目上的三個詞一以貫之,而且是遞進。天演即進化,嚴復的表述是「且演且進,來者方將」。在達爾文那裡,自然的演化,沒有目的,也沒有方向。
  • 進化論只是達爾文理論?它何以被廣泛接受?談談進化論的歷史
    在近年來的中文網際網路上,會時不時看到一些質疑進化論的言論,而且還會經常有人說這是目前國際社會的一種新思潮,好像是有什麼最新的發現要推翻進化論似的。但其實在國際社會裡,進化論面臨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因為在進化論真正作為一個理論提出的年代和20世紀早期,它確實曾經受到過很大的質疑。但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和21世紀之後,對進化論的質疑聲其實是越來越少了。
  • 日本的影響和進化論哲學的發現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但他們僅僅代表著邊緣性的、少數的和秘密的思潮。相反,維新變法者們(也就是日本式的君主立憲制的支持者們)當時卻在文化界和青年中,產生了最廣泛的影響。他們的代言人是梁啓超,此人看來是一位優秀的論戰文作家。梁氏自從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之後,便亡命於日本,並在那裡展開了堅持不懈的鬥爭,試圖以其在報刊中發表的文章、抨擊性短文和著作,來鼓勵其同胞們分析中國衰落的原因,從而吸收當時的新思想,並使之適應於中國傳統,如進化論、自由論、創業精神、崇尚科學等等,最重要的是造就一代新人,因為弊病來自世人都慣於受辱的心態,必須用競爭的和鬥爭的精神、民族主義和不調和行為,以及西方諸國和日本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品德來取代溫順
  • 再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普魯東一方面承認自己完全不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卻藉助普遍理性、上帝等絕對理念來推論和假設人類歷史發展。馬克思說:「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套怪論,一套妄圖充當辯證怪論的怪論。他覺得沒有必要談到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紀,因為他的歷史是在想像的雲霧中發生並高高超越於時間和空間的。一句話,這是黑格爾式的廢物,這不是歷史,不是世俗的歷史——人類的歷史,而是神聖的歷史——觀念的歷史。」
  • 論中國現代科學哲學的三大理論思潮
    這三大思潮相互激蕩、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將在新世紀的中國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以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為基本分支的科學技術哲學體系。  關鍵詞:中國/科學哲學/理論思潮  本文所論的科學哲學,是指含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這三個分支在內的廣義的科學哲學。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進化論逐漸撼動整個世界——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一生物學的理論,意外地對中國近代思想史乃至中國現實產生巨大影響,且至今不絕。  事實上,達爾文自己始終反對把進化論用於社會思想學領域,直到臨終時他也沒有發現有什麼理由可以把進化論用於哲學。他在1878年評價這種做法時說:「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觀念。」
  • 論戊戌思潮的發生與近代思想解放
    繼《新學偽經考》之後,康在學生陳千秋、梁啓超等人的協助下,又撰著了《孔子改制考》,於1897年在上海刊行。康有為汲取了今文經學「變易」的哲學思想,糅合了「三統」、「三世」學說,指出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他運用歷史進化論的觀點,指出「據亂、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亂地向前發展,強調中國由據亂世進入昇平世的必然性。
  • 向鴻波 ▎歷史分期觀念與「中國近世史」的生成
    傳統中國史學強調通史或斷代,很少採用線性進化的敘述和著述模式。今日學界熟悉的歷史分期,實為清末國人藉助西方和日本思想資源所作的進一步展開。歷史分期觀念的引入與應用,加以社會對近世歷史的重視和反思,促使「中國近世史」逐漸生成。考察這一過程,有助於理解清末的歷史分期認識,亦可把握時勢背景下思想觀念的拓展與深化,從淵源上明了日後「中國近代史」的產生及深遠影響①。
  • 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歷史考察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這三大思潮雖互有消長但都有著不衰的生命力,相互間展開過並將繼續展開錯綜複雜的思想鬥爭,這種鬥爭反映了當代世界發展的潮流和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學術界對這三大文化思潮缺乏認真的研究。筆者不揣冒昧,擬就這三大思潮中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發展軌跡作一歷史考察,以期拋磚引玉,並歡送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 ...辨識大變局時代的政治思潮——《當代世界政治思潮》概述|中國...
    本書篇章結構及主要內容本書是一部集體研究成果,其主體部分共有十一章,篇章布局基本按照理論緣起、歷史演變、政策影響、發展趨勢等邏輯鋪展開來,既有理論梳理,又有實踐分析;既有歷史維度,又有趨勢研判。下面對本書主要內容做簡要概述。自由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有完備的理論體系,既影響內政,也影響外交。
  • 國家安全視域下的社會思潮觀察(筆談)
    因為文化屬於思想和精神層面,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著人們的決策和行為。文化安全的堤壩坍塌了,其他領域也就不安全了。    講文化安全,就不能不講社會思潮。社會思潮是反映一定歷史階段、一定社會階層利益要求和政治訴求的思想傾向。
  • 達爾文進化論中的中國元素
    達爾文是一位富有天才又十分勤奮的學者,他不但用五年時間不避艱險乘坐「貝格爾"號艦船周曆世界,採集到大量的古今生物標本,成為創立進化論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在世界範圍內收集各種文獻資料,進行閱讀和引用,作為論述和支持進化論的科學依據或歷史證據。他收集和引用的文獻資料中,有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眾多的西方文獻,亦有中文等大量的東方資料。
  • 進化論被推翻的證據
    ,這是整個人類歷史上一個裡程碑,甚至達爾文也不曾想像得到這一本書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有何等的深遠,它不僅影響了生物學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科學、社會、宗教、文化、教育、法律…。達爾文卒於一八八二年,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他的墓被安放於大科學家牛頓的墓旁。
  •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進化論有個特點,大家都以為自己懂進化論
    有了歷史的前車之鑑,進化論從此就在不少人的心中,和道德墮落、野獸行徑畫上了等號。此外,二戰以後,美國的基督教福音派開始崛起,他們推廣了一種叫做 「智能設計論」的主張,以此來反對進化論。所謂智能設計論,其實就是一種改頭換面的神創論。
  • 人類的演變: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如何進化?
    「有了人,我們就有了歷史。」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從原始社會開始的。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744-1829)在1809年發表了《動物哲學》一書,廣泛探討了動物界的進化,指出高等動物起源於低等動物,人類來源於人猿,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統的進化論。可是在教會勢力嚴密控制下的歐洲,他當時還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駁倒他的反對者。
  • 進化認識論的實在論辯護
    隨著適應論綱領不斷受到挑戰,其實在論觀點也受到內在懷疑論的致命威脅。本文通過對新近出現的激進建構論、非適應論的進化認識論以及應用的進化認識論進行評析,探討其中的實在論議題,從而重構進化認識論中的實在論立場並為其提供辯護。
  • 康有為是「進化論」者嗎
    他可能通過間接讀物而對「進化論」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學說的精義,似為不太了解。我認為康有為不是進化論者;但學術界眾多學者卻推定康是進化論者,很可能是受到了梁啓超的影響。  不能因其主張進步,便稱之受西方進化論影響  人類的歷史是從野蠻逐步走向文明的,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歷史著作都描述了這一事實。中國的古代典藉,包括儒家的經典,對此都有相應的記錄。絕大多數人閱讀中國典籍,不難得出歷史進步的結論,尤其是中國早期歷史。這是歷史的進步說,與進化論不同。
  • 扶桑走馬|天演還是進化:中日對進化論不同理解如何影響魯迅
    「天演論」令魯迅腦洞大開嚴復的「天演」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其中最為佼佼者就是魯迅。《天演論》使正在南京礦路學堂就讀的魯迅腦竇洞開,開始強力吮吸「物競天擇」、社會進化等新鮮理論。魯迅不僅自己一氣把全書讀了,而且馬上帶給弟弟周作人閱讀,還很快將首篇「察變」背誦一過。
  •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的變遷
    綜觀戰後以來的日本歷史,可以說在日本主要形成了三種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一種是和平民主主義思潮,有著明顯的左翼進步色彩;一種是保守主義思潮,具有中間偏右的性質;另一種是民族主義思潮,屬於右翼性質的思潮。這些都對日本政治及社會思潮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1960年對日本來說也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圍繞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問題,革新、進步勢力和保守勢力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由於衝突雙方都傾注了極大的能量,其結果雙方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打擊和挫傷。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其一是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它宣稱西方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民主取得了對其他所有意識形態對手的全面勝利,甚至預言會出現一個單調乏味的和平、寧靜的未來。另一個理論是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亨廷頓極其悲觀,預言在美蘇對立終結後,將湧現一股新的由文明競爭和仇恨所推動的衝突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