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 |
□ 孫關龍
19世紀有三大科學發現,其中之一是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C·達爾文(1809—1882)創立的進化論(其他兩個科學發現是細胞學說和能量守恆定律)。
達爾文是一位富有天才又十分勤奮的學者,他不但用五年時間不避艱險乘坐「貝格爾"號艦船周曆世界,採集到大量的古今生物標本,成為創立進化論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在世界範圍內收集各種文獻資料,進行閱讀和引用,作為論述和支持進化論的科學依據或歷史證據。他收集和引用的文獻資料中,有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眾多的西方文獻,亦有中文等大量的東方資料。
他藉助大英博物館中通曉中文的專家翻譯、介紹,閱讀引用了大量的中國古籍資料。據統計,僅在他的三大名著《物種起源》(1859)、《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1871)中,引用中國古籍中的動植物資料不下100處。它們分別引自晉代戴凱之著、成書於5世紀的《竹譜》、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成書於533—544)、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成書於646)、明代鄺璠的《便民圖纂》(刊於1502)、郎瑛的《七修類稿》(刊於1566)、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刊於1596)、王圻和王思義父子的《三才圖會》(刊於1609)、清代張廷玉等的《康熙字典》(刊於1716)以及《康熙幾暇格物編》(18世紀前期)等古籍。他對中國古籍中自然、科學技術資料評價很高,尤其是對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王圻和王思義父子的《三才圖會》三本古書,達爾文曾先後七次稱讚它們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全面總結了中國6世紀以前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記載的內容廣博,包括農、林、牧、副、漁等各個方面,是中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古代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的著者是東魏時我國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賈思勰的生平事跡,各類史料記載很少,現已無從查考。從一些零散的材料中得知,他大概是現在山東益都或其附近的人,出生於公元五世紀末的北魏孝文帝時期,曾擔任過北魏青州高陽(今山東青州)太守。大約在北魏或東魏初,他「採集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寫成了《齊民要術》。「齊民」即平民的意思,「要術」乃謀生的主要方法。《齊民要術》的含意就是指人民群眾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主要技術。《齊民要術》不僅記載了黃河流域下遊地區,也記載了南方的農業生產。內容包括田地的耕作技術,種子的選擇保藏,各類糧食作物,瓜果蔬菜,花草樹木的栽培種植,馬牛羊豬的畜養及疾病防治。酒、醬、醋、豆豉、肉脯、飴糖等的製作。還包括烹飪技術、食品加工、筆、墨、膠、染料、護膚用品等的製作,與平民百姓生計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幾乎都有論述。《齊民要術》還記載了大量動植物馴化、遺傳變異、人工選擇、雜交、定向培育的論述和實例,為達爾文所引用。例如,《物種起源》第一章《家養狀態下的變異》、第五章《變異的法則》中分別說,「在一部古代中國百科全書中,已有關於選擇原理的明確記述」;「古代中國百科全書亦常注意(動物)習性的忠告,說把動物從一地區向他地區遷移,必須謹慎」。上述兩處說的「古代中國百科全書」,均指《齊要要術》。
《三才圖會》是明代彙輯古書、圖譜並附以文字說明的類書,為百科式的圖錄,專輯天、地結構圖譜和人物圖像三部分而得名。明代是中國古代類書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不僅產生了官修類書《永樂大典》,亦產生了很多私修類書,其中圖文並茂的《三才圖會》堪稱上乘之作。
《三才圖會》的作者為王圻、王思義父子二人。王圻,字元翰,號洪州,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清江知縣,歷官至陝西布政司參議。旋致仕,「乞養歸裡,築室淞江之濱,種梅萬樹,目曰梅花源。以著書為事,年逾耄耋,猶篝燈帳中,丙夜不輟」,卒年85歲。據不完全統計,《三才圖會》全書共收圖6000餘幅,可謂明代圖譜百科全書,其中與古代科技有關者,約2200多幅,約佔全書的1/3,涉及天文、地理、氣候氣象、建築、工具、醫學、生物等門類。如地理類,收載了山海輿地全圖、華夷一統圖、北直隸輿圖、南直隸輿圖、山東輿圖等480幅。列於卷首的《山海輿地全圖》乃是傳教士利瑪竇所傳世界地圖——《萬國輿圖》的中文標註版,成於萬曆十二年(1584),定中文名為《山海輿地全圖》。《三才圖會》收錄傳入中國不久的世界地圖,說明作者對地理新知識的接受,也推動了地理學知識的普及。達爾文從中引用不少資料,例如《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的第七章《家雞》中兩次引用該書的資料,「1609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百科全書(這部書是從更古老的文獻中摘錄彙編而成),說雞是西方的動物,是在公曆前一千四百年的一個王朝的時代引進東方的」;「如果古代中國百科全書是可以信賴的話,那麼雞被家養的歷史還要提前幾個世紀」。此兩處的「古代中國百科全書」,均指《三才圖會》。
《本草綱目》既是集本草之大成,為中國古代藥學史上部頭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藥學巨著,又是一部富有創新價值的博物學巨作,被歐洲學者譽為「從中世紀科學向近代科學轉型時期,具有近代科學精神的最高水平的古典科學傑作」。它首創「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法,全書以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各部「從微到巨」「從賤至貴」排序,把自然界分為無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進而對三界進行分類,其中動物界按簡單到複雜、低等到高等將444種動物藥物分為蟲(相當無脊椎動物)、鱗(相當魚類動物,包括部分爬行類動物)、介(相當兩棲類動物,包括部分介殼類動物)、禽(相當鳥類)、獸(相當哺乳類動物)、人六部,十分顯明地體現了進化思想。達爾文從該書中引用了大量動植物變異、定向培育、雜交、人工選擇等資料。例如《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第七章《家雞》中,「1596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百科全書中曾經提到過七個品種(家雞),包括現在我們稱為跳雞即爬雞的,以及具有黑羽、黑骨和黑肉的雞」。這是引自《本草綱目》第四十八卷所例舉的七個品種的家雞。又如《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一書第十二章《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第二性徵》的注二十九,「查閱了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發現金魚最早是在宋朝於圈養中培育出來的,該朝始於公元960年,到公元1129年這等金魚已遍及(全國)各地」。該書的另一處又引文,「公元1548年以來,在杭州產生了一個變種,以其濃烈的紅色而稱之為火魚。它受到普遍讚賞,乃至沒有一家不養它」。這兩處引文分別來自《本草綱目》第四十四卷的「集解」和「附錄」。
可見,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不僅有來自西方的源流,從古希臘、古羅馬至法國拉馬克(1744—1829)、英國萊伊爾(1797—1875)等的進化思想,亦有來自中國等東方的源流,包括《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在內所闡述的進化思想及其相關實例。誠如筆者在10年前發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一文中敘述的:「近、現代自然科學確實是首先在西方產生的。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20世紀50年代指出,『中國思想,其對歐洲貢獻之大,實遠逾吾人所知。在通盤檢討之後,恐怕歐洲從中國得到的助益,可以與西方人士傳入中國的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科技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