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的瓶頸,怎麼破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傳統文化教育的瓶頸,怎麼破

江西省貴溪市塘灣鎮夏家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在原塘灣書院的遺址上新建了11棟小木屋,定期邀請當地文化名人進行授課。圖為該鎮中心學校老師每周末組織的誦讀國學經典活動。劉永華攝/光明圖片

【傳統文化大家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傳承的基礎,是中華文明薪火不滅、代代相傳的內在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發表的一系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有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針政策,為我們提供了政策保障。

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經過5年多的努力,以華北、東北、華中、華南、西南、華東、西北和港澳臺地區為對象,圍繞大、中、小、幼各學段及社區、農村、書院、網絡、企業教育等領域,對樂教實踐在大中小學及社區實施現狀、兒童經典誦讀、樂教課堂,多樣化傳統藝術教育、區域文化教育、唐詩宋詞、書畫手工藝教育現狀展開全面調查。

調查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逐步恢復和重建,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得到快速發展,並取得顯著成效。

然而,肯定成績的同時,不能迴避現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仍面臨一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認識有偏差、形式較單一、體系不完善、發展欠平衡。這些已經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向深度、廣度推進的瓶頸。

(一)認識有偏差

在現代化城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該清醒地意識到,任何更新太快、喪失邊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它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衝擊,有著失去本位的危險。

當前,對傳統文化教育出現了一種誤解:經史子集、唐詩宋詞等國學經典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名詞,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書法繪畫、歌舞器樂等遭到冷落,在大中小學及社區教育體系中,比重輕、內容少。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舟山鑼鼓、松陽高腔等,主要傳承人年齡都在70歲以上,大多體弱多病,無力傳承,而年輕一代傳承人少,缺乏有效的傳承保護機制,造成許多傳統劇種、曲種、樂種、舞種、民間手工藝等,雖被列入國家級、省級保護項目,但實際上已成瀕危。而在大中小學的教材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也是鳳毛麟角,很難反映全貌。

以音樂、美術為載體的學校藝術教育形式和教材,其本質是「近採日本,遠效歐美」指導下的結果,是個「舶來品」;蔡元培、蕭友梅、李叔同等人的藝術教育理念與實踐,也帶有移植和模仿西方藝術教科書的痕跡,這種痕跡一直殘留在當下,由此造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偏頗。

(二)形式較單一

經濟大潮勢不可當,年輕一代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訴求已經改變,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樣式受到強烈衝擊。在各級學校教育的內容中,在社區、企業、鄉村生活裡,西方文化的影子處處可見,成為一種主流話語,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卻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失語。另一方面,中小學教育以高考為中心,不論學生品德優劣,不管所學有用與否,以分數論成敗,是為終極評價。這種偏頗的評價標準,必然造成以下後果:傳統歌舞、民族器樂、傳統曲藝教材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滯後。更可怕的是,在已經少得可憐的傳統文化具體教學實踐中,仍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於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強調傳統文化知識的記憶,較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等進行深入挖掘和宣講。

雖然由教育部等五部委倡導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各省市教育廳等也積極響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這些活動往往是由專業劇團到學校裡舉行一場演出,邀請藝人到校園中舉辦一次講座,或在當地的學校裡傳播一些傳統文化樣式等,這種所謂「傳承」,猶如隔靴搔癢,雨過地皮溼一般。

隨著社會各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各類民辦的國學院、班、樂教網站和傳統文化教育平臺層出不窮,但這些都不能替代學校教育,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失語的現狀。

(三)體系不完善

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出版的研究成果、普及讀物、學校教材等呈發展態勢,但缺乏內容豐滿、系統深入、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讀物。如,各地舉辦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節,開展以「演繹民俗風情、薈萃民俗美食、博覽民俗百工、涵養文化生態」為特色的民俗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都是以表演、展覽、宣傳講解等方式呈現,缺乏規範系統的民俗文化教材。學校民俗教育課程體系也缺少統一的技術規範指導,對教育內容缺少系統規劃,對教學環節缺乏整體設計。通常是眾多課程各自為戰,課內課外無法銜接,課程門類孤立化、教育內容碎片化、教學設計隨意化、教學時間不固定的情況普遍存在,導致傳統文化教育處於鬆散狀態。也因學科等原因所致,師資知識結構偏於一隅、技藝未能得到發揮。雖影視報刊等媒體不斷推出各種欄目,也只是隔靴搔癢的收效。

(四)發展欠平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集中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華北、華東等大中城市,而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區域小鎮根本無力開展。如,北京市的國學、傳統音樂、戲曲曲藝教育幾乎覆蓋大中小學校,而西藏自治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雖以傳統民俗教育為主,但在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村中小學幾乎沒有實施;我們調查的45家樂教網,全部集中在市級政府駐地城市。並且,教材和教學內容大多指向國學經典,而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歌謠小曲、器樂音樂、戲曲曲藝、手工技藝、傳統醫學、民間民俗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現今許多鄉鎮都設立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基地,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但教學內容偏狹,依然改變不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失衡的面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文化自信之根。直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我們提出: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精神標杆、民族文化發展的「活態」見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對於培養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安定團結,推動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鞏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記憶、提升中華文化品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找準中華文化定位等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二)加大投入、多方推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事關全民,不僅教育硬體、軟體都要加大投入,而且在師資培養、教材編寫、開拓教育途徑等方面亟需完善。不僅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與彙編,而且還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也要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賦予它符合當代需求的時代精神。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共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活態化發展。

(三)立法保障、形成合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健康、有序、良性發展,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層面的立法保障,必須堅持「整體規劃、分層設計、有機銜接、系統推進」的方針,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總體原則。其關鍵在於能否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使其在自身內容的建構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與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目標相一致。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推進,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和長期堅持。

(作者:楊和平,系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與孩子教育問題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成人父母的一天,或者已經是孩子的父母,怎麼認識傳統文化,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子女,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問題了。因此核心還是看這些傳統文化藝術能給現代人,現代生活帶來什麼?換一句話,傳統文化有哪些現代價值?
  •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走進中小學課堂 彌補教育系統缺陷
    國內唯一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結束了多年來國學教育是否應該進入中小學生課堂的討論。在選取了《弟子規》、《聲律啟蒙》、《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十二冊核心經典課程的同時,教材內還同時編入了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教育,內容包括中國茶文化、中國年畫、京劇文化等。目前,此套教材已進入北京「一費制」的教材體系中,並作為校本課程。張健介紹說,下一步也會考慮繼續向其他地方推廣,下半年將重點在廣東、浙江等地推廣普及。但由於精通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師,這門課程能否在全國推廣,仍存變數。
  • 傳統文化教育要多一些耳聞目染
    說起來,我們的教育體系確實需要好好思索一番:傳統文化,用知識點、理論框架、分數評判根本無法捉摸,課堂裡怎麼去教?至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創建以來——不客氣地說,至考試教育發達以來,我們早已摸不到那種「鬱郁乎文哉」的古典氛圍,一門課,不去勾選擇題,如何教,怎麼學,估計老師們要犯難。編發教材進行課堂教育,其實有很大考驗。
  • 曲阜師大: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大學之「道」
    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成積春說,曲阜師大目前已經開設了4個學分的儒學經典必修課和60多門傳統文化公選課,打造了較為系統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別小看這4個學分的儒學經典必修課,這個力度是國內高校最大的。」戚萬學說,曲阜師大實施「文化立校」戰略的首位目標就是著力打造「以文化人」人才培養示範區。
  • 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比我們大陸好麼?
    首先我們有一個直接的印象,那就是臺灣遍布與使用的繁體字,讓我們感覺臺灣的國文教育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發揚要比我們大陸好,更加重視,素養也高一些。總的說來,臺灣國民教育比較完整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思想,注重中國儒家倫理道德對學生的 薰陶,把立高遠志向、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勸學惜時、做品行修養高潔之人作為國文教育的主要目標。到了普通高中,國學教育的份量就更大了。不僅制定了專門的《"論孟選讀"課程綱要》。
  • 【教育雜談】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1.幫助學生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幫助學生深扎民族根、熔鑄中國魂的重要方式與方法。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不僅有經典原文,還有文化知識和遊藝遊戲。可以說,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最有效的教育。2. 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來,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門艱深學問,傳統文化教材具有較大的難度,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習,而非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這種看法有些偏頗。第一,在傳統文化中,存在豐富的「勸學」素材。這些資料經過教材化的處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快速步入學習旅程。
  • 兒童傳統文化教育2016年度報告
    2016年4月,親近母語創始人徐冬梅女士的《構建以兒童為本的傳統文化教育》刊發於2016年的教育藍皮書。2016年,在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親近母語開啟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構走訪和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對海峽兩岸的傳統文化教育機構和個人在理念和模式上進行分類,從10個種類綜合分析闡述當前國內的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完成了這份《兒童傳統文化教育2016年度報告》。
  • 李安:文化差異給了我瓶頸 也讓我與眾不同
    李安:文化差異給了我瓶頸 也讓我與眾不同 >  李安憑藉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筆者對話了李安導演,李安表示因文化差異曾在好萊塢遇到瓶頸,但是左腦是中國思考模式,右腦是美國思考模式,當兩種思維方式並存,想法就一定與眾不同。
  • 長江日報:傳統文化教育要多一些耳聞目染
    原標題:傳統文化教育要多一些耳聞目染   據悉,國內第一套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通識教材即將出版,預計今秋進入課堂,開展新課程實驗。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二學習的《道德經》將原文全本講解。國家級傳統文化課題研究小組秘書長張健表示,傳統文化進入高考是必然趨勢,課題組正在進行「傳統文化教學評價與試題類型研究」,探索傳統文化怎樣在高考中體現。   傳統熱已有時日,如何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嘗試,是當下人們繼續關心的問題。
  • 開筆破蒙,立智人生。用傳統文化薰染開學第一課
    開筆禮俗稱「破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學童識字習禮的啟蒙教育形式,旨在激勵、督促新生勤奮讀書、立志成才。蘊含深厚國學文化的開筆禮,喻示著一年級學童們學業生涯生涯的正式開始。這是人生階段的遞進,人生角色的轉變,人生價值的豐厚。
  • 練字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練好每個漢字,寫好每個漢字,在體會漢字書法的審美價值中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這也是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書法愛好者鍾情於漢字文化,並立志將其發揚光大。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貝藝達胡光燦教授認為引導學生練好字,現在還不能著眼於書法藝術,而應立足於養成學生規範的寫字習慣。
  • 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其實,所舉臺灣中學的國文試題,並不是很難,多 屬傳統文化方面的常識,只要大體接觸過一些古代典籍,讀過不少詩文名篇,具有一定的閱讀和領會能力,是不會被難住的。   博士答不來中學國文試題,除了我們多年來對傳統文化重視不夠、學生讀古代經典太少的緣故外,還與教育部門的失誤以及命題者的思路、水平有關。即 就古典詩詞知識而言,臺灣鳳山國民中學某次月考便舉出首句不入韻且有的韻腳讀音與今之讀音已不同的唐詩名篇《遊子吟》,要學生指出韻腳是哪幾個字。又如高 雄市立前金國民中學某次月考,有兩道題為:一首「五絕」加上二首「七絕」共有多少字?
  •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訴求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應包括立足於「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教育、立足於「修身養性」的人格修養教育、立足於「仁愛和諧」的社會關愛教育以及立足於「家國情懷」的愛國主義教育。
  • 傳統文化教育要多些身體力行
    千百年來,這樣的標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被不斷地傳承下來,即便是在今天也同樣具有推廣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但是,在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如何讓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植根於民眾的心田,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使傳統文化的根脈綿延不絕,顯然絕非易事。  近些年來,在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雙重擠壓下,傳統文化受到冷落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當務之急,也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既功在當代,也會澤及後世子孫、增進人類福祉。
  • 怎樣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家長應該從何做起?
    這幾年中央一直強調「文化自信」(雖然這個「文化自信」不只是說「傳統文化」,但確實包括傳統文化),並且在花大力氣闡釋傳統文化優秀之處的優秀,這對恢復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信仰有一定的提頓意義。全民也正在接受此國家號召,從上到下掀起了一股傳統文化熱潮,在此大環境下,涉及到我們每家每戶,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那應該如何引導,我們做家長的又應該從何做起呢?我想,小朋友是被成人世界引導的,我們都是被成人世界引導過來的。
  • 校園傳統文化:教師節走進校園,體驗傳統文化教育
    如果不走進校園,就不會發現目前新疆教育發生的變化。尤其是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早已深入學子們的內心,根植於他們的世界觀,影響著他們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識。學校剛開學,在庫車縣第七小學校園內,辛辛學子們的朗朗讀書聲傳出教室,迴蕩在校園的天空。我們來到這裡,目睹老師和學生們工作及學習的場景。
  • 傳統文化教育如何玩轉朋友圈?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也對傳統文化發展產生了一些衝擊,如:網絡語言泛濫,學生們提筆忘字等問題也是逐漸顯露了出來。而這些也確實間接加速了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被邊緣化的尷尬問題,這不得不引起人們對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的擔憂。
  • 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在未來的一代心裡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其身上發揚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道德審美。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有很多的文章都對個人或者是群體的優秀的品質描寫。其中如仁民愛物,修省立誠等品質,通過對學生加強基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學生會在中學階段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對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 傳統文化教育 浸潤孩子心靈
    傳統文化教育 浸潤孩子心靈_圖片頻道_新華網 傳統文化教育 浸潤孩子心靈   近年來,河北省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教育部門大力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在多所幼兒園和小學開設泥塑、剪紙等民間藝術體驗課,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