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戰役,華野六縱被張靈甫俘虜了300多人,張靈甫想學粟裕改造俘虜,就把這些被俘的解放軍官兵編入輜重部隊去拉大炮……
蔣介石獲悉後電告他絕對不可以這麼做,絕對不可以信任被俘的解放軍,張靈甫回電說不要緊,不是讓他們當戰鬥部隊,就只是拉拉大炮,當騾馬使喚……
對蔣介石的勸告,張靈甫根本就不當一回事……
孟良崮戰役前,國民黨軍10個師一線推開向北走,張靈甫自己帶著74師突前了兩天的路程,孤身犯險,他把主力部隊駐在孟良崮,重炮部隊在山下的垛莊設置炮兵陣地。
粟裕抓住張靈甫突前兩天的戰機,一下子用六個縱隊15萬人包圍了張靈甫的3萬人。
報仇的機會到了,執行奔襲垛莊,殲滅張靈甫重炮部隊的正好是王必成的六縱,俘虜兵一看是自己的老部隊打過來了,立馬譁變,掉轉槍口就跟國軍幹了起來……
王必成很輕易地就把張靈甫的重炮陣地佔領了,掉轉炮口就向孟良崮山上猛轟。
這時候張靈甫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想學粟裕以戰養戰,以俘虜補充兵員這一招,他張靈甫玩不轉!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情況又反過來了,輪到粟裕改造74師被俘的國軍官兵了……
孟良固戰役,殲滅74師3.2萬人,實際上光是俘虜就佔了8000多人,這批俘虜一個都沒放,華東野戰軍的各個縱隊都來爭搶這8000多人。
因為74師士兵素質特別好,不僅是模範師,受過正規訓練,而且起碼都有高小文化水平,而當時解放軍裡的營、連長都不一定受過如此的文化教育。
粟裕改造俘虜的辦法,那就多了去了——
先開會訴苦,進行階級教育,國民黨兵大多數也是窮人,於是老戰士先上來訴苦,地主怎麼壓迫我,我們打天下為窮人翻身謀解放,啟發俘虜兵的階級覺悟。
然後把俘虜兵下放到各個班,但是有一條,肯定這個班裡老戰士佔多數,俘虜兵新戰士佔少數,班裡不能歧視虐待俘虜兵,俘虜兵被叫做「解放戰士」。
行軍的時候班長替他們扛槍,宿營的時候班長給燒洗腳水,從人的情感這方面來說特別容易感動俘虜兵。
國民黨官大一級壓死人,但是共產黨的官不像官,班長、連長都來關懷戰士,從感情上來說俘虜兵也容易被改造過來。
在立功、提拔方面,俘虜兵和解放軍的老戰士一視同仁,這就大大激發了俘虜兵的積極性,打好了一樣立功,一樣當幹部。
打淮海的時候,解放軍的一個步兵連把繳獲的國軍山炮,直接推到離前沿還有二百米的地方,人從炮筒裡往前瞄目標,還自稱這就叫做「直瞄」,還自誇這是「大炮上刺刀」……
連裡一個當過國軍炮兵的「解放戰士」,看著就覺得好笑,說:「你們這還算是「直瞄」啊?有這樣打炮的嗎?」
連長也很聽話,按這位解放戰士的要求把炮拉到2000米外,由這位戰士操作,一發發炮彈飛出去,沒有射不準的。
戰後這名「解放戰士」馬上就被調到炮兵部隊當排長去了……
粟裕在華野給縱隊司令員、政委們開會時,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說國民黨軍有5個人、解放軍也有5個人,把國民黨軍搞掉一個人,就是5:4,可是如果把這個人抓過來自己用,就變成了6:4,以此類推,不得了啊!」
陳毅也在一次向主席匯報工作的時候說道——
「華東野戰軍迅速壯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會用俘虜兵。俘虜兵是好東西,戰術素養非常好。
我們如果招翻身農民當兵,得訓練他們打槍、扔手榴彈,然後才能打仗。而俘虜兵來了就能用,而且打起仗來表現還相當不錯……」
陳毅見主席興致正濃,又接著說:「熔化改造俘虜兵到什麼程度?華野總結了經驗,叫「即俘、即補、即戰」,也就是上午俘虜,中午補充到解放軍的部隊裡,下午就參加作戰。
這個仗,他蔣介石怎麼打嘛?國民黨抓來壯丁以後整訓,然後整編,然後上戰場作戰,這個周期最少大半年,剛打一仗就給解放軍送大禮了,這個仗他越打越賠,最後肯定輸光!」
主席聽完哈哈大笑,連聲說道:「值得推廣,值得推廣!」
追本朔源,解放軍改造俘虜兵的政策由來以久,從紅軍時期就在進行。但真正把這個政策和方法發揚光大的,正是陳粟的華東野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