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2030年AI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3萬億美元 國家間差距可能...

2020-12-27 前瞻網

人工智慧(AI)工具和技術在商業和全球經濟中的作用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這並不奇怪,因為人工智慧可能會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上帶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人工智慧革命尚未起步,其帶來的大部分經濟影響尚未顯現。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試圖模擬人工智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首先,它建立在對公司行為和各部門動態的理解基礎上,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的視角,關於如何採用和吸納人工智慧技術。其次,它考慮了國家、公司和工作者在向人工智慧過渡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顛覆。在這一過渡時期,很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成本,並且需要將它們納入任何估算中。該分析研究了經濟收益和損失如何在公司、僱員和國家之間分配,以及這種分配如何阻礙人工智慧收益的獲取的可能情況。第三,這項研究調查了許多國家的人工智慧的動態--這些國家在該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徵--目的是提供一個更具全球化的視角。

根據目前獲得的最佳信息,該分析應該被看作是「人工智慧的潛在經濟影響」的風向標。主要發現如下:

1. 人工智慧為全球經濟活動做出貢獻的潛力巨大

2. 一個主要的挑戰是採用人工智慧可能會擴大國家、公司和工作者之間的差距

一、人工智慧為全球經濟活動做出貢獻的潛力巨大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研究了五大類人工智慧: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虛擬助手、機器人過程自動化和高級機器學習。公司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這些工具。有些公司會採取機會主義方法,只測試一種技術,並在特定的功能中進行試驗(我們的建模將這種方法稱為採用)。其他人可能會更大膽一些,採用這五種方法,然後在整個組織中吸納它們(我們稱之為完全吸納)。在這兩個極點之間,將有許多公司處於不同的採用階段;該模型還捕捉到了這種部分影響。

到2030年,平均模擬顯示,大約70%的公司可能至少採用了一種人工智慧技術,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會完全吸納這五種技術。

一些障礙可能會阻礙人工智慧快速採用和吸納。例如,後期採用者可能發現很難從人工智慧中獲益,因為領跑者已經抓住了人工智慧的機會,而後期採用者在開發能力和吸引人才方面落後。

儘管如此,從我們模擬結果的全球平均採用和吸納水平來看,人工智慧有潛力在2030年之前為全球帶來約13萬億美元的額外經濟活動,或比今天的累計GDP高出16%。這相當於每年貢獻1.2%的GDP增長。如果交付使用,這種影響將與歷史上其他重大技術的影響相媲美。

影響人工智慧驅動的生產力增長的因素多種多樣,包括勞動力自動化、創新和新的競爭。微觀因素,如採用人工智慧的速度,和宏觀因素,如全球連通性或一個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結構,都是人工智慧影響規模的因素。

我們的模擬測試了7種可能影響渠道。前三個因素與人工智慧的採用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和組合的影響有關,而這些生產要素對公司的生產率有著直接的影響。其他四個是與採用人工智慧有關的外部因素,與廣泛的經濟環境和向人工智慧的過渡有關。我們承認,這7個渠道不是確定的,也不一定是全面的,而是基於我們目前的理解和當前趨勢得出的(表1)。

人工智慧的影響可能不是線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呈加速增長。到2030年,人工智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是未來五年的三倍甚至更多。採用和吸納人工智慧的S曲線模式一開始可能很緩慢,因為學習和部署這些技術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投資,然後在競爭累積效應的推動下加速,並伴隨著流程創新提高互補能力。

如果將這種「緩慢燃燒」的影響模式解釋為人工智慧影響有限的證據,那將是錯誤的判斷。對於那些早期採用這些技術的人來說,福利的規模將在未來幾年逐漸擴大,而那些有限或沒有採用這些技術的公司將因此付出代價。

二、一個關鍵的挑戰是採用人工智慧可能會擴大國家、公司和工作者之間的差距

儘管人工智慧可以促進經濟活動,但其收益分布可能並不均衡。

人工智慧對國家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人工智慧可能會擴大國家間的差距,加劇目前的數字鴻溝。各國可能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應對措施,因為人工智慧的採用率是不同的。

人工智慧採用的領導者(主要在發達國家)可以提高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的領先地位。領先的人工智慧國家在淨經濟效益方面可能比現在多獲得20%到25%,而發展中國家可能只獲得5%到15%。許多發達國家除了推動人工智慧在GDP增速放緩之際實現更高的生產率增長外,別無他選——在很多情況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此外,在這些經濟體中,工資水平很高,這意味著用機器替代勞動力的動機比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要強烈。

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往往有其他方式來提高生產率,例如重組產業。因此,他們推動人工智慧的動力可能會不那麼強烈(無論如何,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人工智慧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相對較小,)。一些發展中國家可能被證明是例外情況。例如,中國已經制定了成為人工智慧供應鏈全球領導者的國家戰略,並正在大舉投資。

人工智慧對企業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人工智慧技術有可能導致領先者(在未來五到七年內上下完全吸納人工智慧工具的公司)與非採用者(到2030年不採用或部分吸納人工智慧的公司)的表現存在差距。

在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範圍的一端,領跑者可能會獲得不成比例的好處。到2030年,它們的現金流可能會增加一倍(經濟效益減去相關投資和轉型成本)。這意味著,未來10年將有大約6%的年度淨現金流增長。領跑者往往擁有強大的IT基礎,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傾向更高,並且對人工智慧的商業案例持積極的看法。

在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另一端,假設成本和收入模式與今天相同,非採用者的現金流與現在相比可能會下降20%左右。這種利潤壓力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是,企業之間存在著強大的競爭動力,它們可能會將市場份額從落後的企業轉移到領先的企業,並可能引發關於人工智慧利益分配不均的爭論(表2)。

人工智慧對工作者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個體員工之間的差距可能會擴大。對工作的需求可能會從重複性的工作轉向社交和認知驅動的工作,並且需要更多的數字技能。以簡單重複性或低水平數字技能為特徵的工作,到2030年,佔總就業的比例可能從40%左右降至30%左右,降幅最大。最大的需求可能是在非重複性活動和那些需要高數字技能的工作中,從大約40%上升到50%以上。

這些變化將對工資產生影響。我們假設,大約13%的工資帳單會轉移到需要非重複性和高數位化技能的領域,這些領域的收入可能會增加,而重複性和低數位化技能領域的工作者可能會經歷薪資漲幅停滯甚至減薪。後者的工資佔總工資的比例可能會從33%降至20%。

就業和工資差距擴大的一個直接後果,將加劇對人才的爭奪,尤其是那些擅長開發和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人。另一方面,對於缺乏數字及認知技能且比例仍然相對較高的一部分人來說,存在結構性供應過剩的可能性。

總體而言,人工智慧的採用和吸納可能不會對淨就業產生重大影響。全職就業需求可能面臨巨大壓力,但總體淨影響可能比許多人擔心的更為有限。我們的平均全球情況表明,全職等效就業需求總量可能保持不變,甚至到2030年可能對就業產生略微負面淨影響。

人工智慧的機會是巨大的,但毫無疑問,它的滲透可能會造成顛覆。人工智慧的生產率紅利可能不會馬上實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可能會加速增長;因此,初期投資的好處在短期內可能並不明顯。需要耐心和長遠的戰略思考。

政策制定者需要表現出大膽的領導力,來克服公眾對自動化所帶來的工作威脅的不安。公司也將在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培訓以及再培訓人們與人工智慧一道工作來完成複雜任務的技能。個人將需要適應一個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工作更替可能更加頻繁,他們可能不得不過渡到新的就業類型,他們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新和升級他們的技能,以適應一個動態變化的就業市場的需要。

藉助創造新工作崗位取代舊工作崗位的歷史趨勢,並考慮到人工智慧技術通過智能自動化可以調整較低勞動力產出比,人工智慧投資驅動的新工作崗位到2030年可使就業增加約5%。總生產率效應對就業的正向貢獻約為10%。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為世界經濟貢獻15萬億美元
    [導讀] 根據普華永道最近的報告,到2030年,人工智慧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可能高達15.7
  • 麥肯錫:預計未來10年AI可為全球GDP增長貢獻1.2%
    據美國財經網站CNBC報導,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測算,人工智慧(AI)可在至少未來十年為全球GDP增長貢獻1.2個百分點。麥肯錫在周三上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總體而言,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為全球經濟活動帶來13萬億美元的額外增長,它的貢獻率可以與歷史上的蒸汽機等變革技術的引入相媲美。
  • 麥肯錫研究:2030年機器人或將取代全球8億個工作崗位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周三發布的報告中稱,包括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在內的自動化技術將為用戶、企業和經濟帶來明顯好處,提高生產率並促進經濟增長。但技術取代人工的程度將取決於技術發展、應用、經濟增速和就業增長等因素。
  • 麥肯錫說性別平等可給亞太帶來 4.5 萬億美元 GDP,怎麼算的?
    促進性別平等,到 2025 年可推動亞太地區的 GDP 總量增長 4.5 萬億美元,比維持現狀高 12% 。這一額外的 GDP 增長,相當於每年德國和奧地利的經濟規模之和。這是麥肯錫全球研究所 (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 在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的。
  • 到2030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826GW總投資近萬億美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法蘭克福學校UNEP合作中心和BNEF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分析了2019年的投資趨勢以及清潔能源國家和企業在下一個十年中所作的承諾。研究發現,承諾到2030年將相當於826吉瓦的新型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其成本可能約為1萬億美元。。
  • 世界銀行:2018年全球GDP為85.791萬億美元,人均為1.13萬美元
    2019年6月底,世界銀行正式公布了其統計、測算的2018年全球及各國的經濟數據了。其中,全球GDP總量高達85.791萬億美元,比上年的80.886萬億美元,增長了4.905萬億美元。人口方面,據世行的統計為75.94億,比2017年的75.11億,增長了0.83億。這樣我們簡單計算下可以得知:2018年全球人均GDP為1.13萬美元,比上年的1.077萬美元,增長了500多美元。
  • 麥肯錫稱2030年全球50%塑料可回收再生並帶來600億美元...
    根據麥肯錫報導,如果塑料需求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到2030年,全球塑料廢物量將從2016年的每年2.6億噸增加到每年4.6億噸,使已經嚴重的環境問題上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本文見解是建立在我們對未來全球廢物流動將從何處來、如何回收以及這種活動能帶來什麼樣的經濟回報的全面評估之上的——這些研究填補了公開辯論中的一個重大空白。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概述了塑料工業的一個場景,通過這個場景,到2030年,全世界50%的塑料可以被重複使用或回收——比今天的增長四倍——這也有可能創造巨大的價值。
  • 麥肯錫:新興經濟體中7個正跨越中高收入國家門檻 18個表現優於全球...
    大企業的貢獻是表現優於其他經濟體的一個關鍵特徵。4. 不斷變化的時代為新興經濟體帶來了潛在的新機遇。5. 如果所有新興經濟體都效仿表現優異的國家,全球經濟可能會增長11萬億美元。隨著中國從一些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向研發密集型製造業,它可能會為印度、越南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創造新的機會,尤其是為在從印度尼西亞到烏茲別克斯坦等低收入國家生產的商品。3. 一場正在興起的數字革命我們估計,從2015年到2030年,自動化每年將使發展中經濟體的生產率提高0.8到1.2個百分點。
  • 阿里巴巴將於本周宣布公司傳承計劃;麥肯錫研究:擁抱AI的公司在...
    據外媒報導,蘋果公司在近日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交了公開信,此前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2000億美元關稅計劃,將對蘋果公司旗下的iWatch、AirPods、HomePod等系列產品造成不利影響。據悉,阿里巴巴將於本周宣布其公司傳承計劃,並非之前媒體報導的「退休」,而是認真準備10年的計劃。
  •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全球價值鏈變革與新「中國效應」
    為揭示出一些長期為人忽視的變革趨勢,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以2016年2月發布的報告《數字全球化:全球流動的新時代》為研究基礎,對43個國家中23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動態展開分析。 本研究採用了數十次行業專家訪談的結論,以及豐富的專有行業數據和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分析的價值鏈貢獻了96%的全球貿易、69%的全球產出和68%的全球就業人口。
  • 到2030 年,中國三四線城市將貢獻 2/3 的經濟增長好奇心小數據
    過去一年,摩根史坦利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帶著研究團隊對中國小城市的消費水平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報告指出 2016 年中國小城市的消費水平為 ,這幾乎等於兩個日本經濟體的總和。4.4 萬億美元。到 2030 年,這一數字將增長為 9.7 萬億美元「小城市將貢獻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 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而相比起來,北京和上海只能貢獻 9%,二線城市能貢獻 21%。說摩根史坦利對「小城市」的定義排除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以及 26 個像天津、西安一樣的二線城市。
  • 全球GDP總量87萬億美元,我國佔了16%,美國佔了24%,十年後呢
    在2019年,全球的GDP總量超過了87萬億美元,GDP總量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家只有10多個,尤其是幾個主要的經濟體,因為佔世界GDP總量的比例比較高,所以他們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很大。美國暫時保持領先根據某機構監測的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年末,全球GDP總量達到了87.75萬億美元。具體到各個國家來看,美國目前仍有相當大的優勢。
  • 麥肯錫:2030年全球汽車售後市場價值將達1.2萬億歐元 中國是第三大...
    本文基於我們的新報告《準備檢驗:2030年的汽車售後市場》,旨在闡明汽車售後市場未來幾年將面臨的變化和顛覆性趨勢,並為這些趨勢提供一些關鍵問題的答案,向所有參與者提出建議:哪些趨勢會影響汽車售後市場,以及售後價值鏈將如何被打亂?客戶參與和客戶旅程將如何變化?利潤池將如何沿著價值鏈轉移?售後市場參與者應該採取的初步措施是什麼?
  • GDP排名前十的國家增量各是多少?哪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大
    根據國家或本基金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球經濟的GDP總量為87.7萬億美元,比2018年的84.7萬億美元,增長了3萬億美元,增長率為3.54%,那麼,世界上GDP排名前十的國家各自經濟增長是多少呢?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又是多少呢?
  • 2019年全球建築業市場形勢和發展前景分析預測2030年年產值將接近...
    原標題:2019年全球建築業市場概況及發展前景分析預測2030年年產值接近18萬億美元 全球建築行業發展概況分析 基礎設施投資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最發達經濟體和國家至關重要。到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估計為每年3.7萬億美元,考慮到與其他地區相比,美國和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最大。
  • 報告:中國17城市將入選2030年50大經濟城市
    中國日報網5月9日電(信蓮) 韓國《中央日報》5月8日收到的英國經濟預測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OE)的報告書《全球最大的750個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市場機會》顯示,2030年中國主要城市的經濟規模(GRDP,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25萬億美元(約合2京6000萬億韓元)。
  • 化學工業為全球GDP做出5.7萬億美元的貢獻,並提供1.20億個工作崗位
    報告顯示,化學工業幾乎涉及所有好的生產行業,通過直接、間接和誘發影響估計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做出了5.7萬億美元(全球GDP的7%)的貢獻,並在全球範圍內提供了1.20億個工作崗位。 該報告的關鍵結果包括: 直接而言,化學工業為全球GDP增加了1.1萬億美元,僱用了1500萬人,使其成為全球第五大的製造行業。 化學工業每產生1美元,全球經濟其他地方便又產生4.20美元。 2017年,化工企業在供應商身上的花費估計為3萬億美元,購買用於產品製造的商品與服務。
  • 到2030年美國淨零排放將需要2.5萬億美元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鑽機地帶12月16日彭博社報導,據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稱,未來10年美國將需要2.5萬億美元的支出才能走上無碳經濟的道路,但這一轉變將有助於收回成本。
  • 5G加速工廠智能化進程將為全球經濟增加萬億美元級產出
    更高效的生產將通過技術和自動化帶來的全產量、零停機來實現。」這些益處將會推動智能工廠的發展。愛立信美國5G工廠是第一波製造業智能浪潮的一個縮影,凱捷(Capgemini)的數據顯示,到2023年,這每年可能為全球經濟增加1.5萬億至2.2萬億美元的產出。報告稱,連接、智能自動化、雲級別的數據管理及分析將是關鍵。
  • 麥肯錫176頁報告解讀數字中國領先全球的秘密【附下載...
    報告顯示,中國電子商務(2016年交易額佔全球40%)和數字支付(2016年個人消費交易額交易額7900億美元,是美國的11倍。)已經領先全球;獨角獸公司數量佔的1/3,獨角獸價值約佔全球43%;2014至2016年間風投金額達770億美元(佔全球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