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心育兒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693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孩子和父母生活的時間最長,相比於其他人或事,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影響最大,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三觀的建立,品質、性情的養成。
歡歡最近特別喜歡模仿別人,看到媽媽拖地他也要去搶拖把,看到爸爸玩手機他也要玩,看到爺爺打太極,他也會跟著做。周末爸爸媽媽帶著歡歡去公園玩,爸爸懶得走路,即使草坪上插著「禁止踩踏草坪」爸爸還是從草地上走了過去。歡歡看到後嚷著要跟爸爸走,媽媽對歡歡說:「我們不能踩草坪,小草會被我們踩死的。」歡歡卻不服氣地反駁媽媽:「那為什么爸爸可以踩,爸爸踩了我也要踩!」媽媽啞口無言。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靠模仿父母學習新的知識,習得新的本領,形成品格品性,父母應該重視自己的榜樣作用,教育孩子前先規範自己。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品,是父母的作品,這個作品的好壞,有多高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父母的功力和水平,教養孩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父母提高自己的水平,自我成長。
父母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修煉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只有經過不斷地學習、反思、修正、完善才能收穫更多的智慧和能量,父母變成更好的人才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好。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起著重大作用,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那麼就會產生畸形的後果。
1、 影響孩子性格
很多人都說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能決定孩子的命運,雖然不能如此肯定地說性格對命運起決定性導向,但是性格對孩子的發展的確非常重要,甚至超過智商、技能、學歷。
父母對孩子性格起到無法忽視的影響。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是無聲無息地,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擁有良好性格的父母往往也能教育出良好品性的孩子。
2、 影響孩子習慣的養成
孩子很多習慣的養成來自父母給的信號。父母比較懶,那孩子也不會太勤快;父母回家就玩手機,那麼孩子也會跟著玩;父母不講衛生,那麼孩子也不愛乾淨;父母貪吃,那麼孩子對吃的欲望也會更高……
生活習慣都是一點一滴養成的,年幼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靠觀察、模仿身邊人的舉動來形成自己的習慣,這個身邊人通常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生下來就備受全家的關注,他們有無限的可能,重要的是父母能否發現孩子的可能性,培養、引導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1、 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
父母要給孩子創造更多接觸世界、探索世界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孩子,幫助孩子尋找興趣所在。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草坪上踢球、一起讀書玩角色扮演、一起唱歌跳舞、一起走進大自然看螞蟻觀察植物……
這種陪伴不僅能開闊孩子的視野,讓他們對探索世界充滿好奇和熱情,還能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發現並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2、 持續學習
很多職業上崗前都要學習相應的專業技能,獲得「崗位合格證」才能上崗,但是父母卻沒有「崗前培訓」,很多父母都是在育兒的過程中不斷摸索、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
因此父母要持續學習,發現自己育兒過程中不合理、不恰當的方式,讓自己變成合格的父親母親,孩子才能成為更好的大人。
如果父母出現錯誤,也要坦誠面對孩子,真實的和孩子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孩子道歉。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和孩子。
3、 陪伴孩子,給孩子營造良好和諧氛圍
孩子成長路上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悉心呵護,就像小樹的健康茁壯離不開園丁辛勤的澆灌、施肥、修剪,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無人可替的地位,即使他們擁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其他家人的寵愛,他們最需要的也是父母的陪伴與鼓勵。
父母要儘自己可能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抱怨,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很相愛,彼此尊重對方。只有家庭氛圍健康和諧,養育出來的孩子才會安全感十足、內心富足,才能健康快樂長大。
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更要注重自身的成長,無論是從孩子內在素養的養成,還是外在習慣的培養方面,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核心問題——育兒需先育己。
我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如果您對「育兒知識」感興趣,請關注我@小心育兒說 會持續為大家提供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