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生命之支撐點安放在生命之外,是人生不可救藥的致命傷

2021-02-08 錢穆與中國文化

人生只是一個嚮往,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嚮往的人生。

 

嚮往必有對象。那些對象,則常是超我而外在。……

 

追求逐步向前,權力逐步擴張,人生逐步充實。隨帶而來者,是一種歡樂愉快之滿足。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這一種人生之情態。然而這一種人生,有它本身內在的缺憾。

 

生命自我之支撐點,並不在生命自身之內,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這就造成了這一種人生一項不可救藥的致命傷。

 

你向前追求而獲得了某種的滿足,並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虛。人生的終極目標,變成了並不在某種的滿足,而在無限地向前。

 

滿足轉瞬成空虛。愉快與歡樂,眨眼變為煩悶與苦痛。逐步向前,成為不斷的撲空。強力只是一個黑影,充實只是一個幻覺。

 

人生意義只在無盡止的過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

 

外面安排,逐漸形成為一個客體。那個客體,終至於回向安排它的人生宣布獨立了。那客體的獨立化,便是向外人生之僵化。

 

人生向外安排成了某個客體,那個客體便回身阻擋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要回過頭來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毀。……

 

你前一步,要感到撲著一個空,因而使你不得不再前一步,而再前一步,又還是撲了一個空,因而又使你再繼續不斷地走向前。

 

向外的人生,是一種塗飾的人生。而向內的人生,是一種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內的則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遺棄與擺脫。外面的遺棄了,擺脫了,然後你可走向內。換言之,你向內走進,自然不免要遺棄與擺脫外面的。

 

向內的人生,是一種灑落的人生,最後境界則成一大脫空。佛家稱此為涅槃。涅槃境界究竟如何呢?這是很難形容了。約略言之,人生到達涅槃境界,便可不再見有一切外面的存在。

 

外面一切沒有了,自然也不見有所謂內。內外俱泯,那樣的一個境界,究竟是無可言說的。倘你堅要我說,我只說是那樣的一個境界,而且將永遠是那樣的一個境界,佛家稱此為一如不動。

 

依照上述,向內的人生,就理說,應該可能有一個終極寧止的境界,而向外的人生,則只有永遠向前,似乎不能有終極,不能有寧止。

 

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內的人生,則只求向自己內部心上用功夫。然而這裡同樣有一個基本的困難點,你若擺脫外面一切物,遺棄外面一切事,你便將覓不到你的心。

 

你若將外面一切塗飾通統洗刷淨盡了,你若將外面一切建立通統拆卸淨盡了,你將見本來便沒有一個內。

 

你若說向外尋求是迷,內明己心是悟,則向外的一切尋求完全祛除了,亦將無己心可明。因此禪宗說迷即是悟,煩惱即是涅槃,眾生即是佛,無明即是真如。

 

如此般的人生,便把終極寧止的境界,輕輕的移到眼前來。所以說立地可以成佛。

 

——錢穆先生《人生十論》



錢穆(1895—1990),史學大師、國學大師。曾任北大、清華、西南聯大教授,創辦新亞書院。著有《國史大綱》《國史新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等1700餘萬字的史學和文化學著作。

相關焦點

  • 散文|郭玉芳:淡泊,生命永恆的支撐點
    淡泊,生命永恆的支撐點 文/郭玉芳 用一抹深情吟唱生命最有價值的歌謠,演繹生命最激昂的旋律,不要在意生命中那些熙熙攘攘的名與利,也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物與欲,用淡泊之心讓生命進發出絢麗的色彩。
  • 錢穆: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
    大學時代《國史大綱》曾是我們的教科書,在人生許多不同階段也曾重讀。近日知《國史大綱》在大陸又成必讀之書,果真如此,書中首頁「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的要求:「所謂對其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對中國半世紀動蕩,飽受摧殘的人性應該有增加溫厚自尊的影響吧。如今回憶近二十年,隔著小方桌,聽錢先生說話,如同他的《引論》。
  • 【文化思想】錢穆先生:中國人的「畏」與「無畏」
    內有己而外有群,大人者一群中之領袖,故對之亦不可不戒懼。聖人發明此理,故對聖人言,亦不可不戒慎。孟子曰:「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我亦能是,我何畏彼哉!」故君子能獨立不懼。有殺身成仁,有捨生取義,皆由我作主,而仁義又即我之大生命所在,此又何畏焉?
  • 錢穆之子,被時代選擇的人生
    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有置身舊時私塾的感覺。這樣的「私塾」每周四晚準時進行,已持續了半年多。座中的老者,是清華大學教授錢遜。他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國學大師錢穆之子。在錢遜眼中,《論語》是傳統文化的根基,不但影響了我們民族的精神,還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情感。「現在經常講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儒學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仁人志士留下的名言,都在說明人要有一定的精神品質,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這些精神、思想的源頭都在《論語》。」
  • 一簞食一瓢飲,生命的歸宿竟是悟達通透.
    三德性層次:圓滿地發展天性,實現人生的安樂,求得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是生命的最終歸宿。我們為什麼要修身?為什麼在齊家?為什麼要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現在講到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了,這就是人生歸宿。人生有開始,自然也應有個歸宿。只為在此聽演講,聽完了,各人各的歸宿,或者回宿舍,或者回家。我們的人生也應有個歸宿。
  • 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
    9月16日 盡教師的天職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把你和你的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裡,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行知先生認為,關鍵是能夠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生命聯繫起來,把自己的生命與大眾的生命聯繫起來。什麼叫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這就是要把發展學生的生命,拓展學生生命的長寬高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什麼叫把自己的生命和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裡?這就是要把改善大眾的生活和提升大眾的生命質量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這就是教育的使命,這就是教師的天職。
  • 錢穆的素書樓,來源於對母親的思念
    待走到近前,就見路的右側有一斜坡,上去不遠,就看見一個大開的紅漆門,再走進去,滿眼青翠撲面而來,一座二層小樓立在草坪和鮮花之中,這就是錢穆的故居了。錢穆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就是在這座小樓度過的。錢穆(1895—1990),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他潛心研究先秦諸子,頗有新意。抗戰時曾在西南聯大任教。1965年從香港移居臺灣,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任教。
  •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合集
    傳統史學決不是守舊史學,而是中國文化性格的史學,是孔子司馬遷獨立於官權系統之外的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一家之言,故能不斷融新開新的會通史學、通儒之學。錢先生的史即此一脈相承的史學。而錢先生多次闡說的中國文化史上宋以前周孔並尊宋以後孔孟並尊的演變及其意義,此文亦見其端。由此文及《人生十論》中《物與心》篇、《中國文化叢談》中《中國人之宇宙信仰及其人生修養》一文,還可發現錢先生的歷史觀和哲學思想具有演化論的性質。
  • 錢穆高壽95歲,長壽秘訣7分靠打拼:20歲開始修煉打坐,打太極拳
    天生父母給了副好身體,如果不會保養也將提前結束生命,為此錢穆先生算是做對了,他為了打破家族不壽的魔咒,從年輕時代就開始注重養生了。國學大家話錢穆錢穆名字一出可了不得,他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國學大師,也是思想家、教育家和歷史學家,故宮博物院特聘他為研究員。
  • 錢穆先生給大學生的24條建議
    上世紀五十年代,錢穆先生在香港創建新亞書院,成為今天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之一。錢穆先生為新亞書院的學生撰寫了24條校規,名為《新亞學規》。這24條學規,收錄在《新亞遺鐸》這本書中,記錄了這錢穆先生創辦新亞書院的歷程。「鐸」,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或有戰事時用的大鈴,後來用來比喻老師的教誨,這本書收錄的多是錢穆先生在新亞書院為學生做的講話和講座。
  • 生命之火長明——記沈從文先生
    智者明白「現象」,不為困縛,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陸續失去意義,本身亦因死亡毫無意義時,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燭如金。」愛能使人喑啞——一種語言歌呼之死亡。」是的,在至美之前,人們最好無聲。 沈先生把美與愛的抽象提到高度,於是他覺得生命有極偉大之處。「金錢對『生活』雖好像是必需的,對『生命』似不必需。……生命本身,從陽光雨露而來,即如火焰,有熱有光。」他認為生命的目的只是對人世的美好——形與質的發現,並且讓別人也去發現。
  • 錢穆的《四書釋義》
    四書之重要,也是在於它構成了我們思想的基本框架和操作平臺。錢穆先生給家人開讀書目錄,四書赫然在焉。他在《四書釋義》中說:「竊謂此後學者欲上窺中國古先聖哲微言大義,藉此探求中國文化淵旨,自當先《論語》,次《孟子》。此兩書,不僅為儒家之正統,亦為中國文化精神結晶所在,斷當奉為無上之盛典。《學》、《庸》自難於媲美。
  • 劉再復:教育、美育與人的生命質量
    如果必須用一句話問答,那麼,我要說,這就是要使人了解生存的意義與人生的根本,從而確立人的靈魂維度。現在,不光是我們中國、美國很多學校也有這個問題,就是讀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書、學了一些技能,但走出校門時卻不知人生的根本是甚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們的教材很多含有人文教育的內容,但他們愈來愈重視技能的教育,同樣忘記人生的根本。
  • 錢穆:心究竟何在,到今仍為人生一大謎
    無論何時何地,逸心與你同行 文 | 錢穆 主播 | 海潮明月 天地間最尊嚴者是人。最值寶貴者是人之生命與生活,即人生。
  • 「六朝古都」南京,為什麼一定不能做中國的首都,錢穆先生如是說
    ——錢穆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的南京,在歷史上的地位絕對是另其他地方羨慕的,這裡不僅有虎踞龍盤的地理位置,更是古代經濟重鎮,因此孫中山先生就曾說:」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 一代碩儒錢穆
    他就是一代碩儒錢穆先生。位於臺北市的錢穆故居坐落於陽明山下的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內。東吳大學是1900年由基督教會在蘇州設立的私立宗教大學,1954年在臺北復校。從校門而入順延道路往前走,路的旁邊是一條清澈的小溪,時有白鷺飲水溪上,上一個小坡就到了錢穆故居。紅色大門(即「朱門」之意)左扇上書「素書樓」三字。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19】正如《老子》中的「象」字是「道」與萬物之間的過渡環節那樣,「樸」字是形成人的生命所必備的前提條件。並且,《老子》中的「樸」被賦予了無名無形、生命的基本元素、為每個人所本有等諸多含義,這一術語的實質同《老子》中的「精」字相近似,即是指「一氣之分析之至於極微相似處」【20】。
  • 思想2:生命的意義與人生之本
    生命≠人生生命是指人類這個物種的繁衍與存在人生是每個微觀個體生命的表現若生命有意義,何以好人壞人都同樣逝去
  • 新亞書院的創辦:文化教育是民族歷史的生命
    1949年6月,錢穆隨華僑大學遷往香港。入港後,看到許多從大陸來港的青年失業失學,無依無靠,躑躅街頭,心有感觸。於是萌發了在港創辦學校,為青年提供求學機會的念頭。因人少力薄,錢穆又邀請同來香港的江南大學同事唐君毅和香港《民主評論》主編張丕介兩人共謀其事,最終促成了新亞書院的創辦。新亞書院的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
  • 錢穆先生:畢業了,我們還要不要讀書?
    因為錢穆先生說,讀書「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而要學做人必須讀書;有七部書,「不論你做何職業,生活如何忙,都可讀」;業餘讀書,「盡可不必求全懂」;現代人都很忙,「其實人生很忙」,但還是能利用「空閒」,以及「零碎時間」去讀書……今天的「微閱讀」給大家推薦的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一篇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