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

2021-02-24 東方生命研究院


在陳述編書理想時,我終於有勇氣面對錢先生這個人,而不是他「國學大師」的盛名。他面容溫和,傾聽人說話的時候,常常有一種沉思的寧靜。也是一種鼓勵。

從那時起,我原是為公事去爬素書樓的石階,送稿、送書、請益,去得很勤。後來錢先生知道我是朱光潛老師的學生,談到他三十年前去四川樂山為武大講學之事。我告訴他,我聽學長們談到,清晨持火把去禮堂上他的課的情景。因此,有時錢先生也留我坐談當年事。

沒有公事時,逢年過節和他壽誕前我仍去看他,直到他被迫離開素書樓。十八年間我在那石階上下近百次,階旁兩排楓樹長得很高了。一九八五年我車禍住院時,錢師母去看我,說老師很掂念。一年後我再去看他,慢慢爬上石階時,才看到路旁小溝裡積滿了臺灣少見的紅楓葉。

那些年,錢先生的眼睛已漸漸不能看書了。和錢先生真正談得上話以後,雖然時時感到他自然具有的尊嚴,也感到一種寬容和溫熙,也許我沒有歷史學問的背景,也就不知道什麼是不能越過的界限。當他問我坊間有什麼新書時,我有時會以外文系的知識,冒冒失失、糊裡胡塗地帶給他館裡出版的書,也買些坊間話題論著,如柏楊的書,送給他。

我回臺大之後,也常與他談到我用作教材的一些書,譬如最早先用《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和《黑暗之心》英文本時學生的反應,談得最多的是《寂寞的追尋》。對於追尋寂寞這種文化現象,錢先生感到相當「有趣」(他的無錫發音至今難忘)。其實,一九八三年他親自贈我的《八十憶雙親與師友雜憶》書中,錢先生回憶他一生重要著作多在園林獨處的寂寞中構思完成,尤其詳述任教於抗戰初遷昆明之西南聯大時,在雲南宜良北山巖泉下寺中,獨居小樓一年,在「寂寞不耐亦得耐」的情境下完成《國史大綱》,七十年來此書仍是許多人必讀之書。只是他那種中式文人之寂寞和西方社會意義的孤獨,情境大不相同。


當然,一九七五年後,錢先生面對蔣總統去世前後的種種變局。憶及抗戰前後中國之動蕩,以史學家的心情觀察,感慨更自深沉,他一直盼望而終於失望的是一個安定的中國。

《國史大綱》完成之時,昆明、重慶在日本轟炸下,前線將士血戰不休,該書《引論》說:「以我國人今日之不肖,文化之墮落,而猶可以言抗戰,猶可以言建國,則以我全民文化傳統猶未全息絕故。」此段文章使我更具體地了解他為什麼肯在蔣總統邀請下,舍香港而來臺灣定居,以為可以安度餘年,因為他也和那時所有中國人一樣,有八年之久相信抗日救國的必要,而一九五〇年後臺灣仍是捍衛中國文化的地方。


我不敢進入史學範疇,但是對於文化史極有興趣,尤其注意知識分子對政治變局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部編本,再接著是高中《中國文化史》的新編,每件事都是新聞的焦點。在那一段時期,我身兼人文社會組和教科書組主任的雙重責任,隨時有去住「保安大飯店」的可能,幸好生長在我那樣的家庭,經歷過許多大風大浪,父兄常常幽默地說,你當了這麼芝麻大的官,卻惹上了天天上報的麻煩,必須記住蔣總統文告裡指示的,應當時時「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爸爸以前曾說:「我這個女兒膽子小,經常「處變大驚」。」想不到,一九七〇年代的國立編譯館竟是我的「壯膽研究所」其實,輿論界也不是一面倒,民間希望學術中立的革新理想者人數並不少,那時的影響。大學時代《國史大綱》曾是我們的教科書,在人生許多不同階段也曾重讀。

近日知《國史大綱》在大陸又成必讀之書,果真如此,書中首頁「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的要求:「所謂對其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對中國半世紀動蕩,飽受摧殘的人性應該有增加溫厚自尊的影響吧。

如今回憶近二十年,隔著小方桌,聽錢先生說話,如同他的《引論》。都曾以不同方式,在不同變局中,對中國文化重作剖析。錢先生說話有時平靜,有時激昂憤慨,在座有時僅我一人,有時和錢師母三個人。他的無錫話多半圍繞著這個心思意念,並不難懂。

我記得後來一次談到文革紅衛兵對師長和文化人的摧殘,待這批人長大,統治中國,他們的暴戾人性會將中國帶到何處去?我深以為憂。錢先生說,文革結束後,五十歲左右的人仍會保存一些國粹,他們有說話的一天,中國文化仍有延續的希望。

那些年錢先生也常談到臺北的政局,尤其是文人對變動政局的態度。談到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由昆明遷回平津,還鄉者幾乎行李尚未安頓,戰禍又起,人心惶惶。文人和一般百姓一樣,亦不知何去何從。錢先生回到無錫家鄉,在太湖畔之江南大學,教中國思想史等課,兼任文學院長。他在《師友雜憶》中回憶當時:「學校風潮時起,蓋群認為不鬧事,即落伍,為可恥,風氣已成,一時甚難化解。」每日湖裡泛舟,或村裡慢步,心憂家國,以五彩筆纂集莊子各家注,於一九五一年出版《莊子纂箋》。一九四九年中共進駐時,大多數學者留在大陸,距抗戰流亡不久,家人生計,顧慮實多,留下者沒有不說話的自由,由批鬥侮辱中倖存已屬不易,中國學術研究至此幾乎形成斷層。

一九五〇年錢先生由廣州去香港,與友人創辦新亞學院,最早只有數十個學生,第一屆畢業生只有三人,其中最傑出的餘英時在《猶記風吹水上鱗》文中談當年簡陋艱困的情況和師生的「患難之交」,他對老師重要的著作和做學問開放的態度有扼要的見證。一九六七年錢先生遷居臺北,政府禮遇學人,助其在陽明山管理局賓館預定地上建一小樓,名「素書樓」,可以安居,講學著述,頤養天年。

他萬萬想不到的是,晚年「歸」來定居的臺灣竟也到了沒有溫情與敬意的一天,使他在九十六歲的高齡,一九九〇年六月底,為尊嚴,倉皇地搬出了臺北外雙溪的素書樓,落腳在杭州南路一所小公寓,兩個月後逝世。當年繼任的國民黨總統李登輝,沒有意願維護前任對歸國學人的禮遇,舉國將一代大儒掃地出門的莽撞無識,其不尊重學術的景況,為臺灣悲。

而當時在立法院尖刻強烈質詢,要求收回市政府土地的陳水扁,後來任總統八年。

十二年後,二〇〇二年三月,臺北市長馬英九主持開啟「錢穆故居」典禮,將它開放作為中國文史哲學研究之用。距我初登石階整整三十年,如今腳步何等沉重。石階上的院子搭了一個小篷子,典禮下午開始時春雨下得豐沛,小篷子遮不住雨,場面相當凌亂。我進去後,在後排找到個可以不被人發現的位子,可以聽聽,仔細想想這三十年間事,錢師母的心情更可想而知。當初議會叫囂收回市產的時候,仍有一些史學研究的年輕學者前往素書樓探視,且為他整理、校訂舊作。錢先生問他們:「這些人急著要這房子做什麼?」他們說:「要做紀念館。」他說:「我活著不讓我住,死了紀念我什麼?」

餘英時追悼錢先生寫了一副輓聯:

一生為故國招魂,當時搗麝成塵,未學齋中香不散。

萬裡曾家山入夢,此日騎鯨渡海,素書樓外月初寒。

他在《一生為故國招魂》文中想用這副輓聯來象徵錢先生的最終極也是最後的關懷。

「未學齋」是以前錢先生書房之名,是他苦學自修的心情,素書樓「今天已不復存在了。」

這大概是餘先生以國際史學家的身外,厚道的說法。錢先生自十六歲(一九一〇年)讀到梁啓超《中國前途乏希望與國民責任》,深深為梁氏歷史論證所吸引,一生研究歷史,希望更深入她找尋中國不會亡的根據。他希望國家社會能在安定中求進步,而不是悍於求變,以戾氣損傷文化。餘英時說:「錢先生無疑是帶著很深的失望離開這世界的,然而他並沒有絕望……他所追求的從來不是中國舊魂原封不動地還陽,而是舊魂引生新魂。今天已有更多的人會同意這個看法。」

我初見錢先生的時候,已是他的紅葉階段,深秋季節,思考的葉片已由綠色轉為一種祥和的綺爛,再幾番風雨,即將落了。他八十歲生辰南遊,在梨山武陵農場寫成《八十憶雙親》一文:「此乃常縈餘一生之懷想中者。亦可謂餘生命中最有意義價值之所在。」此文後與《師友雜憶》合集,充滿了家人、友情溫暖的回憶,也充滿了他那一代文人在亂世,顛沛聚散的感嘆:「餘亦豈關門獨坐自成其一生乎,此亦時代造成,而餘亦豈能背時代而為學者。惟涉筆追憶,乃遠自餘之十幾童齡始。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虞。」

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這也是寫《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錢穆先生說的話。

我近年遷居,目前的書房正壁上掛著一幅錢先生贈我的墨寶,錄明儒高景逸先生的五言絕句五首,開始一首即說出他在外雙溪定居的隱逸心情:「開窗北山下日出竹光朗樓中人兀然鳥雀時來往……」署名「丙辰重九錢穆時年八十有二」。那時他視力已差。這幅字更是珍貴。在它對面牆上,掛著莊靈所攝的一棵兀然挺立的闊葉樹,上面的枝葉明晰地投射在光影交錯的山巖上──這也是我企望的情境。

想念那些年,錢先生為什麼願意與我談話?他是學術思想史家,在制度史、沿革地理,以至社會經濟各方面都下過苦功,而且都有專門著述,到臺灣後又著手《朱子新學案》、《古史地理論叢》等整理工作,由臺大中文系戴景賢、何澤恆等協助校閱。他與我談話,從不論及更學研究,但談人生,如他在《八十憶雙親》書中說:「國民政府退出聯合國,消息頻傳,心情不安,不能寧靜讀書,乃日誦邵康節、陳白沙詩聊作消遣。繼朱子詩續選兩集,又增王陽明、高景逸、陸檸亭三家,編成理學六家詩鈔一書……竊謂理學家主要吃緊人生,而吟詩乃人生中一要項。餘愛吟詩,但不能詩。吟他人詩,如出自己肺腑……」

由讀詩談人生,談文人在亂世生存之道,他認為書生報國,當不負一己之才性與能力,應自定取捨,力避紛擾,所以抗戰勝利之後不去京滬平津各校,回到家鄉太湖畔讀書,再由雲南去香港,來臺灣,至少保住了不說話,更不必在中共批鬥中「坦白」的尊嚴。到臺灣後應文化學院(現為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聘,每周兩小時由學生到外雙溪上課,並任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生活得以安排,從未發表任何政治言論,如餘英時文中說,「時間老人最後還是公平的。所以在他的談話中,他總是強調學者不能太急於自售,致為時代風氣捲去,變成吸塵器中的灰塵。」

自一九九〇年八月三十日錢先生逝世,我都念著,有生之年能寫此記憶。因為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世界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


(編者按:

以上文字節選自齊邦媛的《巨流河》,作為臺灣文化名人,齊邦媛回憶了從兒時起的顛沛流離,經歷了中國現代史的幾乎全過程。

在該書中,她回憶自己和國學大師錢穆在臺灣素書樓的接觸。錢穆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寧靜的形象。錢穆的寧靜,體現在他的著作裡——尤其是史學著裡——是溫情、敬意。

最有意味的還有下面這幾句: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時間老人最後還是公平的。所以在他的談話中,他總是強調學者不能太急於自售,致為時代風氣捲去,變成吸塵器中的灰塵。」)


相關焦點

  • 齊邦媛憶錢穆: 因為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世界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
    當年繼任的國民黨總統李登輝,沒有意願維護前任對歸國學人的禮遇,舉國將一代大儒掃地出門的莽撞無識,其不尊重學術的景況,為臺灣悲。而當時在立法院尖刻強烈質詢,要求收回市政府土地的陳水扁,後來任總統八年。十二年後,二〇〇二年三月,臺北市長馬英九主持開啟「錢穆故居」典禮,將它開放作為中國文史哲學研究之用。距我初登石階整整三十年,如今腳步何等沉重。
  • 錢穆者,真"豪傑"也
    錢穆讀書之多亦是相當驚人的。王國維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到清華的藏書有五萬冊,梁啓超的飲冰室藏書有四萬多冊。錢穆在北京前後五年購書就有五萬冊,當在二十萬卷左右。他的歷年薪水所得,節衣縮食,盡耗在此。錢穆嘗告其友人,一旦學校解聘,就擺一書攤,可不愁生活。
  • 讀懂錢穆這三句話,才算是真正的讀懂了書
    錢穆回家後,看著貧寒的家,知道再次上學的艱難,便決定用教書自學的方式謀求出路。 於是錢穆去了小學當老師,十年的時候,他生活在鄉間,一手教育著學生,一手拿著《孟子》、《史記》、《四書改錯》等名著埋頭苦讀。 其實持續做一件事,並不難;難的是在看不到盡頭的情況下,還是一頭扎進去。
  •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我眼中的胡適、錢穆,他們才是知識界的柱梁
    而我以為,真正能夠平衡魯迅,在魯迅之外樹立另一價值坐標,同時也不辱沒魯迅的是胡適。他完全有理由走向這兩極的某一極,但是這個溫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種倔強性格做不到的事情——始終以一種從容的態度批評著那個時代,不過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仔細想想,這樣一個平和的態度,竟能在那樣汙濁的世界裡堅持了幾十年,不是聖人,也是奇蹟。胡適的性格,與這一性格生存的幾十年環境放在一起,才會使人發現,這也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胡適學術建樹一般,但大節不墜,人格上更有魅力。
  • 一代碩儒錢穆
    上個世紀60年代,錢穆遷居至此並將小樓取名「素書樓」。素書樓的來歷是一段感人的往事,錢穆17歲那年夏季得了傷寒病,誤用了藥物,幾乎不救。他的母親朝夕不離其身旁,晚上在他的床上和衣陪眠,前後7個星期,幸而痊癒,使之重生,這也成為錢穆一生中對母親養護之恩最難忘懷的一件事。錢穆在取得外雙溪住宅後,命其「素書樓」,就是為紀念母親當年在無錫七房橋五世同堂第二大廳素書堂的養育之恩。
  • 齊邦媛與錢穆談文革後的中國
    茲退回審查費,今後請勿再牽涉本人意見……」館長說,這本書我們短期內不能出版,但是你必須去對錢先生致歉,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就這樣,我開始了登上素書樓石階十八年的緣分。轟轟烈烈的嶽飛事件之後,是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部編本,再接著是高中中國文化史的新編,每件事都是新聞的焦點。
  • 錢穆的素書樓,來源於對母親的思念
    問了幾個人,才有學生給我指點。待走到近前,就見路的右側有一斜坡,上去不遠,就看見一個大開的紅漆門,再走進去,滿眼青翠撲面而來,一座二層小樓立在草坪和鮮花之中,這就是錢穆的故居了。錢穆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就是在這座小樓度過的。錢穆(1895—1990),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他潛心研究先秦諸子,頗有新意。抗戰時曾在西南聯大任教。1965年從香港移居臺灣,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任教。
  • 錢穆先生:生命之支撐點安放在生命之外,是人生不可救藥的致命傷
    生命自我之支撐點,並不在生命自身之內,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這就造成了這一種人生一項不可救藥的致命傷。 你向前追求而獲得了某種的滿足,並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虛。人生的終極目標,變成了並不在某種的滿足,而在無限地向前。
  • 錢穆的《四書釋義》
    以為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綱挈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之以《論》、《孟》,則無以融會貫通而極《中庸》之旨趣。然不會其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黃榦的這些話,也是強調四書的根本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四書之重要,也是在於它構成了我們思想的基本框架和操作平臺。錢穆先生給家人開讀書目錄,四書赫然在焉。
  • 誰是「錢門傳薪人」 葉龍追憶國學大師錢穆
    在這片被遺忘的時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篤定地,做著一件堅信不會被後世遺忘的事情:整理、注釋先師錢穆未曾出版過的課堂講義。2014年開始,《中國經濟史》、《中國文學史》陸續出版,猶如點燃燎原之火,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在錢穆廣博的學術體系之外,還有從未被發掘的、完整的專門史。
  • 朗誦:不忘初心,我心依然
    不忘初心,我心依然 文&誦:藍雨 似乎心中始終執著於一份美麗然而,在很多的時候,我們卻茫然到找不回自己最初的意願了。 朋友說:有句話叫「不忘初心」,你還記得你最初想要的是什麼嗎?是啊,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地偏離了最初的夢想。 不忘初心,就是找到自己的起點。我的起點在哪兒?也只有那個起點,才是最珍貴的!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然而,錢穆注意到,《莊子》書中的「真」卻展現了莊子之道及其宇宙論的個體性維度:「故莊子所謂『真』,即指其物之獨化之歷程言。宇宙間固無異物而經同一之歷程以為化者。」【16】參照郭象的獨化論,錢穆把《莊子》書中的「真」解釋成個體事物的演化歷程。需要說明的是,錢穆所謂的「真」,依舊是以「道」「一氣之化」和「萬物一體」作為前提,只不過彰顯了每個事物的演化歷程各不相同、獨一無二。
  • 錢穆,二十六年猶記風吹
    錢穆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在臺灣並不平靜。此前,他作為國學大師、國史大師曾安穩地待在臺北市陽明山素書樓裡著述,有二十三年時光。錢穆1949年可謂錢穆生命的轉折,在這之前,他沒有接到北大的續聘,便在無錫江南大學當教授、文學院院長,後又去廣州私立華僑大學,隨即遷往香港。在香港這個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錢穆有感於中文教育的重要,便與徐復觀等人創辦了新亞書院。
  • 錢穆記憶中的小學老師(附錢穆故居素書樓照片)(丁柏恩)
    我和我妻子是通過讀錢穆先生的書才有緣相識,所以冥冥中錢穆先生做了我倆的月下老人。 時空交錯,無緣相見,但僅僅是是錢穆先生的書和文字,對我的人生已經有再造之功! 錢穆先生的生平和貢獻,非我輩能置喙。對不了解他的朋友,我推薦錢穆的自傳《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他的學生餘英時的《一生為國故招魂——敬悼錢賓四師》和《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加上他的另一位學生嚴耕望的《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能基本了解。
  • 錢穆先生給大學生的24條建議
    下面列舉綱宗,以備本院諸生隨時誦覽,就事研玩。一、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二、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三、愛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點。對人類文化有了解,對社會事業有貢獻,為求學做人之嚮往目標。
  • 錢穆:做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同年夏天,錢穆出生於江蘇無錫小鎮,他後來回憶生命初期接觸到的世界:「尚為一小孩子,便常聽人說中國快要滅亡了,快要被瓜分了……當時聽到這種話,感覺到這是我們當前最大的問題,究竟我們國家還有沒有前途呢?我們的民族,究竟還有沒有將來呢?」
  • 隱入歷史的歷史巨人——錢穆與新亞書院:為而不有
    隱入歷史的歷史巨人——錢穆與新亞書院:為而不有 2019-10-28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合集
    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錢穆先生,字賓四。吳越武肅王錢鏐第三十四世孫。清光緒乙未初九(1895年7月30日)生於江蘇無錫縣南門延祥鄉鴻聲裡嘯傲涇七房橋村,1990年8月30日逝於臺北杭州南路寓所。原名思,民元(1912)春,由長兄(名摯,字聲一,物理學家錢偉長之父)改今名。以今名行。發表詩文嘗偶署穆、錢賓四、梁隱、公沙、與忘、孤雲、藏雲。別署未學齋主。齋名:未學齋、思親強學室、補讀舊書樓、素書樓。
  • 史學大師錢穆:創辦新亞書院 一生為故國招魂
    但是執教一年後,錢穆終因不適應教會大學的環境而辭職南歸。當時的錢穆與顧頡剛兩人,在學術地位上相去甚遠,其研究方法、學術觀點等也不盡一致,但是顧對錢仍是關愛備至,1931年3月18日,他又給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去信,極力推薦錢穆代替自己,到北大任教。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兩位「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思想家,一位是梁啓超,一位就是胡適。
  • 錢穆25年祭:單槍匹馬,寂寞書生
    事後,燕大特地召開校務會議,討論錢穆的意見,最終改「M」樓為「穆」樓,「S」樓為「適」樓,「貝公」樓為「辦公」樓,其他建築也均採用中國名稱。 3、1931年,錢穆到北大講先秦史。在北大,錢穆與胡適的課最為叫座;胡適欣賞錢穆,錢穆敬仰胡適,但學術上的爭論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