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給大學生的24條建議

2020-12-13 章魚讀書

上世紀五十年代,錢穆先生在香港創建新亞書院,成為今天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之一。

錢穆先生為新亞書院的學生撰寫了24條校規,名為《新亞學規》。這 24 條,與其說是校規,更像是求學和做人的指南,今天讀來,仍然對每個即將進入大學的朋友都會有幫助:

凡屬新亞書院的學生,必先深切了解新亞書院之精神。下面列舉綱宗,以備本院諸生隨時誦覽,就事研玩。

一、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二、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三、愛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點。對人類文化有了解,對社會事業有貢獻,為求學做人之嚮往目標。

四、祛除小我功利計算,打破專為謀職業、謀資歷而進學校之淺薄觀念。

五、職業僅為個人,事業則為大眾。立志成功事業,不怕沒有職業。專心謀求職業,不一定能成事業。

六、先有偉大的學業,才能有偉大的事業。

七、完成偉大學業與偉大事業之最高心情,在敬愛自然,敬愛社會,敬愛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敬愛對此一切的智識,敬愛傳授我此一切智識之師友,敬愛我此立志擔當繼續此諸學業與事業者之自身人格。

八、要求參加人類歷史相傳各種偉大學業、偉大事業之行列,必先具備堅定的志趣與廣博的智識。

九、於博通的智識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

一〇、人類文化之整體,為一切學業事業之廣大對象;自己的天才與個性,為一切學業事業之最後根源。

一一、從人類文化的廣大對象中,明了你的義務與責任;從自己個性的稟賦中,發現你的興趣與才能。

一二、理想的通才,必有他自己的專長;只想學得一專長的,必不能具備有通識的希望。

一三、課程學分是死的,分裂的。師長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應該轉移自己目光,不要僅注意一門門的課程,應該先注意一格個個的師長。

一四、中國宋代的書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現代的大學教育是課程中心的。我們的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

一五、每一個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門完整的學問。每一門理想的學問,其內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

一六、一個活的完整的人,應該具有多方面的智識,但多方面的智識,不能成為一個活的完整的人。你須在尋求智識中來完成你自己的人格,你莫忘失了自己的人格來專為智識而求智識。

一七、你須透過師長,來接觸人類文化史上許多偉大的學者,你須透過每一學程來接觸人類文化史上許多偉大的學業與事業。

一八、你須在尋求偉大的學業與事業中來完成你自己的人格。

一九、健全的生活應該包括勞作的興趣與藝術的修養。

二〇、你須使日常生活與課業打成一片,內心修養與學業打成一片。

二一、在學校裡的日常生活,將會創造你將來偉大的事業。在學校時的內心修養,將會完成你將來偉大的人格。

二二、起居作息的磨鍊是事業,喜怒哀樂的反省是學業。

二三、以磨鍊來堅定你的意志,以反省來修養你的性情,你的意志與性情將會決定你將來學業與事業之一切。

二四、學校的規則是你們意志的表現,學校的風氣是你們性情之流露,學校的全部生活與一切精神是你們學業與事業之開始。敬愛你的學校,敬愛你的師長,敬愛你的學業,敬愛你的人格。憑你的學業與人格來貢獻於你敬愛的國家與民族,來貢獻於你敬愛的人類與文化。

這24條學規,收錄在《新亞遺鐸》這本書中,記錄了這錢穆先生創辦新亞書院的歷程。

「鐸」,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或有戰事時用的大鈴,後來用來比喻老師的教誨,這本書收錄的多是錢穆先生在新亞書院為學生做的講話和講座。講話中談求學和做人最多,把錢穆先生十幾年在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的致辭對照在一起看,頗有「吾道一以貫之」的感覺。這裡邊充滿著濃濃的理想主義,求學不止為謀職業、謀資歷,而是內為了做人,外為了事業。

這種理想主義並不是空想,在錢穆先生擔任新亞書院院長的十幾年中,他也堅持把學問、做事和做人聯繫起來。新亞書院一開始相當艱難,十五位專職教授,而前幾年的學生不超過五十人,很多學生溫飽尚且成問題,更談不上教學費,也往往很難堅持學習,第一屆能堅持到畢業的學生,只有三個人。就在這樣的窘境下,錢穆先生一直保持樂觀的態度,每一次都在鼓勵著師生「在憂苦中成長,在憂苦中前進」而隨著學校發展壯大,新亞書院逐漸變成在香港頗有影響力的學府,而這時錢穆先生又從樂觀的鼓勵開始走向自省,比如學生變多之後,大家的交流減少,所以他從每年開學和畢業演講,變成每個月都要做一次月會,定期和學生交流。不止教員都是優秀的學者和教育家,連負責行政的總務長、訓導長,他也堅持聘請學者擔任,力求學校的每一位先生,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六十年代,新亞書院和其他學校共同組建了香港中文大學,很多事務由香港中文大學統一管理,因為大學為新亞書院聘請的教授,多有濫竽充數能力不足者,錢穆先生在反對無效之後,憤然辭去新亞書院院長一職。

這時,正趕上新亞書院有一批學生的畢業典禮,錢穆先生為大家做了最後一次畢業致辭。說自己也要從校長的位置上「畢業」了。

在畢業致辭裡,錢穆先生不談現實中的矛盾,不談別人的是非,而是反思自己這十幾年的校長生涯,他說「我不曉得當了校長十五年,我的品質和品格是否也潛移默化地變了。我雖常常警惕,但積久之後,便成為我時想辭職之一個心理因素。此層我勸諸君莫輕易聽過,將來應可為諸位處事做人一參考。」貧時不忘其樂,達時不忘其憂,處高位不忘其志,錢穆先生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正在奮鬥的朋友,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一部傳記來讀,你可以讀到一個人如何將自己的理想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而從事教育事業的朋友,可以把這本書當一段校史來讀,你可以讀到一所學府如何將理想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

相關焦點

  • 嚴耕望|錢穆傳
    [1] 上篇原為《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初稿於1990年9月6日,刊《新亞生活月刊》1990年10月、11月兩期。1991年3月30日,嚴耕望先生校補再稿,呈錢穆夫人審閱後,於6月8日再次增訂。《錢穆傳》為嚴耕望先生基於《行誼述略》改寫而成(請見文末寫作說明);因其內容更為豐富,世紀文景特購此文版權,並以其替代《行誼述略》一文,作為《錢穆賓四先生與我》的上篇。
  • 「六朝古都」南京,為什麼一定不能做中國的首都,錢穆先生如是說
    ——錢穆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的南京,在歷史上的地位絕對是另其他地方羨慕的,這裡不僅有虎踞龍盤的地理位置,更是古代經濟重鎮,因此孫中山先生就曾說:」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 【文化思想】錢穆先生:中國人的「畏」與「無畏」
    ——錢穆先生《中國文學論叢》 錢穆(1895—1990),史學大師、國學大師,著有《國史大綱》《國史新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等1700餘萬字的史學和文化學著作。
  • 隱入歷史的歷史巨人——錢穆與新亞書院:為而不有
    就在這樣的窘境下,錢穆先生一直保持樂觀的態度,每一次都在鼓勵著師生「在憂苦中成長,在憂苦中前進」。而隨著學校發展壯大,新亞書院逐漸變成在香港頗有影響力的學府,而這時錢穆先生又從樂觀的鼓勵開始走向自省,比如學生變多之後,大家的交流減少,所以他從每年開學和畢業演講,變成每個月都要做一次月會,定期和學生交流。
  • 錢穆先生:畢業了,我們還要不要讀書?
    因為錢穆先生說,讀書「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而要學做人必須讀書;有七部書,「不論你做何職業,生活如何忙,都可讀」;業餘讀書,「盡可不必求全懂」;現代人都很忙,「其實人生很忙」,但還是能利用「空閒」,以及「零碎時間」去讀書……今天的「微閱讀」給大家推薦的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一篇演講。
  • 一代碩儒錢穆
    他就是一代碩儒錢穆先生。位於臺北市的錢穆故居坐落於陽明山下的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內。東吳大學是1900年由基督教會在蘇州設立的私立宗教大學,1954年在臺北復校。從校門而入順延道路往前走,路的旁邊是一條清澈的小溪,時有白鷺飲水溪上,上一個小坡就到了錢穆故居。紅色大門(即「朱門」之意)左扇上書「素書樓」三字。
  • 戴景賢:錢穆先生教我怎樣讀書
    【編者按】作者戴景賢現為高雄中山大學特聘教授,曾師事錢穆先生,過從甚密。1990年8月30日,錢先生駕鶴西去。同年9月25日本文初稿刊於臺北《聯合報》,原題《流落人間者,泰山一豪芒——從學賓四師二十二年之回憶》,文中略述錢先生指導讀書之言,值得一讀。
  • 錢穆記憶中的小學老師(附錢穆故居素書樓照片)(丁柏恩)
    我和我妻子是通過讀錢穆先生的書才有緣相識,所以冥冥中錢穆先生做了我倆的月下老人。 時空交錯,無緣相見,但僅僅是是錢穆先生的書和文字,對我的人生已經有再造之功! 錢穆先生的生平和貢獻,非我輩能置喙。對不了解他的朋友,我推薦錢穆的自傳《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他的學生餘英時的《一生為國故招魂——敬悼錢賓四師》和《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加上他的另一位學生嚴耕望的《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能基本了解。
  • 金耀基 | 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1977年7月,我承接新亞院長之初,曾去臺北士林素書樓拜謁賓四先生。在中學時,已讀錢先生的《國史大綱》,但從未與先生見過面,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久所仰慕的大學者。雖然初晤,但錢先生溫煦和藹,講話娓娓動人,令人如坐春風。錢先生不多虛語,卻甚健談。他善於講,也善於聽,始終給人充分空間,不會自說自話。告辭時,錢先生送我,一再說「一見如故」,還說我們有緣。
  • 錢穆的《四書釋義》
    在錢穆先生的心目中,四書的地位極為崇高。所以,要了解中國文化、學中學或者說國學,一定要首先了解四書。離開四書,則中國文化就無從談起了。錢穆先生把《論語》的內容分為九類:1、關於個人人格修養之教訓;2、關於社會倫理之教訓;3、政治談;4、哲理談;5、對於門弟子及古人時人之批評;6、孔子之出處及日常之行事;7、孔子之自述語;8、弟子之誦美及時人之批評;9、孔門弟子之言論行事。
  • 錢穆的素書樓,來源於對母親的思念
    走進小樓即是樓梯,上樓就是錢穆先生的書房。書房不大,在錢穆先生退休後,這裡還曾是他的講堂,他在這裡給碩士生和博士生上課。1986年6月9日下午,也就是在這裡,他講授了最後一堂課。他的最後一句話更令人感動:「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這最後一堂課的照片,就掛在書房的牆上。先生精神矍鑠,坐在一群學生的包圍之中。這種教學的氛圍,讓我好生羨慕。
  • 江南大學錢穆雕像疑為贊助商讓位 學校回應
    現代快報訊(見習記者 黃琪)近日,一條江南大學錢穆雕像被移走的朋友圈在無錫市民之間頻繁轉發,錢穆作為江南大學文學院的第一位院長,雕像一直樹立在江南大學文學院大樓,此次雕像被移走,無錫市民紛紛表示不解。錢穆雕像棲身小樹林 這條朋友圈起源於無錫廣電一位媒體人,他也是轉的別人的朋友圈。
  • 錢穆25年祭:單槍匹馬,寂寞書生
    ——遺孀錢胡美琦在錢穆去世20周年之際寫道 錢穆先生1990年8月30日,國學大師錢穆去世。他九歲入私塾。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家貧輟學,後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後,曾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
  • 錢穆:做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個頭不高、雙目炯炯有神的錢穆,從小就在讀書上展現出持恆的激情,屢屢在枕上竊聽兄長讀書,喜而不寐。他的整個少年青年時代求學路,可以說是被「百家飯」鋪就的。江南人文薈萃,私人興學遍布,諸多良師鼓勵和啟發滋養著錢穆,比如影響甚大的呂思勉先生。
  • 陳曉平:錢穆、王淑陶與廣州私立華僑大學
    更重要的是,錢穆在廣州、香港交往的人物,不是官員、同事就是學生,不免拘束,唯有羅慷烈屬於純粹的朋友,可以無所不談,葉龍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在《緬懷錢穆先生》一文中,羅慷烈寫道:當年公立大專教授拿的薪金,實際不夠溫飽,而僑大以港幣發薪,水漲船高,十分可愛。校址在廣州市的河南,有宿舍,環境幽靜,但遠離市區,交通也不方便,因此錢先生和我都很少留宿。
  • 錢穆中年學英語的名著閱讀法
    通過這段生動描述,我們可見錢穆中年學英語下了何等苦力!又獲得多大快感!而其方法,是無師自通地「啃」自己喜歡的英文原著,做到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循序漸進,漸入佳境。通過掌握英語,他打開自己治學的新境界,對此後遊學美國,亦大有裨益。
  •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莊子捏造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
    錢穆先生說要破除「孔子見出關著五千言老子之傳說」,其根本主張是:孔子沒見過老子。然而除了《史記》中言辭鑿鑿之外,成書更早的《莊子》之中也多次說到孔子求學於老子。 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也可以證明古人對此事確認不疑。
  • 王汎森: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二、梁啓超與錢穆民國二十年,錢穆先生在北大歷史系任教,是其在大學講授歷史課程之開始,依錢先生回憶,他所開授的課,一為中國上古史,一為秦漢史,皆是由學校所指定的必修課,另一門選修課由他自定,決定開「近三百年學術史」。
  • 錢穆:《論語新解》新在何處?
    更望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可見橫渠為學, 實有似西方哲學家,所學對象多在外,少在己。如其論《易》即然。《易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亦與孔子意相近。而橫渠之努力,則有引人入歧途處。 (錢穆先生和夫人胡美琪女士)餘年六十五,赴美任教於耶魯大學。餘不能英語,課務輕簡,乃草為此注,自遣時日。
  • 感受大家風範——錢穆先生的親炙授業弟子谷瑞照先生登臺授課
    這位老者就是國學泰鬥級教授——谷瑞照,他是錢穆先生的親炙授業弟子,臺灣教育部教授升等論文評審委員,臺灣三所大學的博士班博士生導師,1964年開始講授中國倫理資深學者,1981年為南非部長班授課,並幫助改造南非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