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錢穆先生在香港創建新亞書院,成為今天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之一。
錢穆先生為新亞書院的學生撰寫了24條校規,名為《新亞學規》。這 24 條,與其說是校規,更像是求學和做人的指南,今天讀來,仍然對每個即將進入大學的朋友都會有幫助:
凡屬新亞書院的學生,必先深切了解新亞書院之精神。下面列舉綱宗,以備本院諸生隨時誦覽,就事研玩。
一、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二、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三、愛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點。對人類文化有了解,對社會事業有貢獻,為求學做人之嚮往目標。
四、祛除小我功利計算,打破專為謀職業、謀資歷而進學校之淺薄觀念。
五、職業僅為個人,事業則為大眾。立志成功事業,不怕沒有職業。專心謀求職業,不一定能成事業。
六、先有偉大的學業,才能有偉大的事業。
七、完成偉大學業與偉大事業之最高心情,在敬愛自然,敬愛社會,敬愛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敬愛對此一切的智識,敬愛傳授我此一切智識之師友,敬愛我此立志擔當繼續此諸學業與事業者之自身人格。
八、要求參加人類歷史相傳各種偉大學業、偉大事業之行列,必先具備堅定的志趣與廣博的智識。
九、於博通的智識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
一〇、人類文化之整體,為一切學業事業之廣大對象;自己的天才與個性,為一切學業事業之最後根源。
一一、從人類文化的廣大對象中,明了你的義務與責任;從自己個性的稟賦中,發現你的興趣與才能。
一二、理想的通才,必有他自己的專長;只想學得一專長的,必不能具備有通識的希望。
一三、課程學分是死的,分裂的。師長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應該轉移自己目光,不要僅注意一門門的課程,應該先注意一格個個的師長。
一四、中國宋代的書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現代的大學教育是課程中心的。我們的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
一五、每一個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門完整的學問。每一門理想的學問,其內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
一六、一個活的完整的人,應該具有多方面的智識,但多方面的智識,不能成為一個活的完整的人。你須在尋求智識中來完成你自己的人格,你莫忘失了自己的人格來專為智識而求智識。
一七、你須透過師長,來接觸人類文化史上許多偉大的學者,你須透過每一學程來接觸人類文化史上許多偉大的學業與事業。
一八、你須在尋求偉大的學業與事業中來完成你自己的人格。
一九、健全的生活應該包括勞作的興趣與藝術的修養。
二〇、你須使日常生活與課業打成一片,內心修養與學業打成一片。
二一、在學校裡的日常生活,將會創造你將來偉大的事業。在學校時的內心修養,將會完成你將來偉大的人格。
二二、起居作息的磨鍊是事業,喜怒哀樂的反省是學業。
二三、以磨鍊來堅定你的意志,以反省來修養你的性情,你的意志與性情將會決定你將來學業與事業之一切。
二四、學校的規則是你們意志的表現,學校的風氣是你們性情之流露,學校的全部生活與一切精神是你們學業與事業之開始。敬愛你的學校,敬愛你的師長,敬愛你的學業,敬愛你的人格。憑你的學業與人格來貢獻於你敬愛的國家與民族,來貢獻於你敬愛的人類與文化。
這24條學規,收錄在《新亞遺鐸》這本書中,記錄了這錢穆先生創辦新亞書院的歷程。
「鐸」,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或有戰事時用的大鈴,後來用來比喻老師的教誨,這本書收錄的多是錢穆先生在新亞書院為學生做的講話和講座。講話中談求學和做人最多,把錢穆先生十幾年在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的致辭對照在一起看,頗有「吾道一以貫之」的感覺。這裡邊充滿著濃濃的理想主義,求學不止為謀職業、謀資歷,而是內為了做人,外為了事業。
這種理想主義並不是空想,在錢穆先生擔任新亞書院院長的十幾年中,他也堅持把學問、做事和做人聯繫起來。新亞書院一開始相當艱難,十五位專職教授,而前幾年的學生不超過五十人,很多學生溫飽尚且成問題,更談不上教學費,也往往很難堅持學習,第一屆能堅持到畢業的學生,只有三個人。就在這樣的窘境下,錢穆先生一直保持樂觀的態度,每一次都在鼓勵著師生「在憂苦中成長,在憂苦中前進」。而隨著學校發展壯大,新亞書院逐漸變成在香港頗有影響力的學府,而這時錢穆先生又從樂觀的鼓勵開始走向自省,比如學生變多之後,大家的交流減少,所以他從每年開學和畢業演講,變成每個月都要做一次月會,定期和學生交流。不止教員都是優秀的學者和教育家,連負責行政的總務長、訓導長,他也堅持聘請學者擔任,力求學校的每一位先生,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六十年代,新亞書院和其他學校共同組建了香港中文大學,很多事務由香港中文大學統一管理,因為大學為新亞書院聘請的教授,多有濫竽充數能力不足者,錢穆先生在反對無效之後,憤然辭去新亞書院院長一職。
這時,正趕上新亞書院有一批學生的畢業典禮,錢穆先生為大家做了最後一次畢業致辭。說自己也要從校長的位置上「畢業」了。
在畢業致辭裡,錢穆先生不談現實中的矛盾,不談別人的是非,而是反思自己這十幾年的校長生涯,他說「我不曉得當了校長十五年,我的品質和品格是否也潛移默化地變了。我雖常常警惕,但積久之後,便成為我時想辭職之一個心理因素。此層我勸諸君莫輕易聽過,將來應可為諸位處事做人一參考。」貧時不忘其樂,達時不忘其憂,處高位不忘其志,錢穆先生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正在奮鬥的朋友,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一部傳記來讀,你可以讀到一個人如何將自己的理想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而從事教育事業的朋友,可以把這本書當一段校史來讀,你可以讀到一所學府如何將理想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