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之子,被時代選擇的人生

2021-02-23 環球人物

人物簡介:

錢遜,1933年生,籍貫江蘇 無錫。國學大師錢穆之子, 清華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 合會副理事長,著有《論語 淺解》《先秦儒學》《〈論 語〉講義》等書。

10月末的北京,已然深秋氣象。北三環邊上一幢寫字樓裡,一間約20平方米的屋子,一圈桌子,一位身著唐裝的銀髮老者,十幾個年輕人,相與圍坐。年輕人輪流誦讀《論語》各章節,然後自由討論,最後由那位慈顏悅色、靜靜聆聽的老者答疑解惑,延伸闡釋。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有置身舊時私塾的感覺。

這樣的「私塾」每周四晚準時進行,已持續了半年多。座中的老者,是清華大學教授錢遜。他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國學大師錢穆之子。

錢遜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他樂於參加這類活動,並用當天課程中的「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解釋說,人可以弘揚道,而且道是需要有人去弘揚的;但反過來,人講道和弘揚道,最終目的並非是為了弘揚、抬高你個人。「我只想力所能及地做那個弘揚道的人,而非靠它來博取名利。」錢遜嚴肅地說。

讀《論語》是學做人,而非學知識

不可否認,錢遜對儒學的喜愛和研究,或多或少都受到他記憶中模糊不清的父親的影響。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定居臺灣的錢穆,曾在自家客廳為一眾學子開班授課十餘載,成就一段學林佳話。

錢遜1999年由清華退休後,同父親一樣孜孜於推廣國學,於《論語》用力最勤。在錢遜眼中,《論語》是傳統文化的根基,不但影響了我們民族的精神,還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情感。「現在經常講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儒學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仁人志士留下的名言,都在說明人要有一定的精神品質,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這些精神、思想的源頭都在《論語》。」

錢穆生前曾致信剛考上北京大學的孫女錢婉約,指導其讀《論語》,稱該書「涵義甚深,該反求諸己,配合當前所處的世界,逐一思考,則更可深得。重要當在自己做人上,即一字一句亦可終身受用無窮。」錢遜的觀點與其父暗合。他告訴記者:「學《論語》,中心目的是學做人,而非學知識。其實,一種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遇到問題,人們會重新回到源頭髮掘一些因素來解決繼續發展的問題,比如歐洲的文藝復興。現在大家感覺到的社會道德滑坡、功利主義等,部分原因就是我們對經典的學習中斷了太長時間,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從讀《論語》入手,從義、群、和、禮、恥五個核心價值來學做人。」

錢遜把自己對《論語》的研究寫成《論語淺解》一書。錢穆則在上世紀60年代著有《論語新解》。記者問起兩書異同,錢遜連連擺手,「哪能跟父親比。他的書是積大半生學術功力寫就的;而《淺解》是我剛轉到國學時所寫,現在還在做很多修訂。」

其實,錢遜在《論語》一些篇章的理解上,相比錢穆還是有一些新的闡發。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錢穆認為非真情流露、有目的的巧言令色不是真正的仁,「務求巧言令色以悅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鮮矣仁』。」錢遜則認為,「孔子這是從否定的方面來說明什麼是仁。孔子反對花言巧語,說的多做的少,主張言行一致。」兩人雖都認同「巧言令色,鮮矣仁」,但錢遜卻將之拓開,聯繫到孔子的言行一致思想,是對錢穆理解的延伸和發展。

與父親錢穆一別三十一載

對於父親錢穆,錢遜在採訪中極少主動提及。即使記者刻意問起,他也多以「不知道,不了解」作答,甚至乾脆沉默以對。這其實並非迴避問題,而正是因為坦誠——他跟父親相處的時日的確太少了。

錢遜1933年出生於北平,是家中老三,上有哥哥錢拙、錢行,下有妹妹錢易、錢輝。當時,錢穆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等處任教,潛心學術的他難得回家一次,所以很少有時間照顧到他們兄妹。家中一切事務,均由母親張一貫料理。

張一貫出身蘇州一富裕家庭,畢業於蘇州女子師範學校,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女性。1929年,28歲的她嫁給了剛剛遭遇子喪妻歿、時年34歲的錢穆,從此頑強地扮演起亦父亦母的角色。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大等校內遷,錢穆隻身隨校南下,輾轉至雲南在西南聯大任教。張一貫則攜子女仍留北平,本來準備稍後再伺機西行,與錢穆會合。未料戰事不斷擴大,終於未能如願。1939年,她帶著子女,退回故鄉蘇州。

抗戰勝利後,錢穆回到家鄉無錫,任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終與妻兒團聚。錢遜回憶說,錢穆大半時間總在書房裡看書寫作,接待客人。對於陌生的父親,子女們更多的是一種敬畏。「我每次外出,必須經過父親書房。我總要小心翼翼,因為父親書房外走廊上鋪地的方磚,因時間悠久,有些鬆動,踩上去就會發出響聲。我怕給父親知道了不讓玩,而要我回房讀書。」

在錢遜為數不多的關於父親的記憶中,還有件事比較特別,父子的漸行漸遠似乎早已在此埋下伏筆。「當時,南京有個蘇聯大使館文化處,你只要寫封信,文化處就會免費送書。當時我就寫了一封信,結果給我寄回兩本《列寧文選》。父親看到,就把我叫到書房裡,說你不要看這些書,然後拿了一本《曾國藩家書》,說你應該看看這個。這時,我已經覺得在思想上和父親產生了距離。」

疏於和子女溝通的錢穆不知,錢氏兄弟三人此時都已接受革命思想,參加學生運動。錢遜在1949年初秘密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地下組織,走上了革命道路。

錢遜的母親非常開明,非但沒有阻攔兒子參加學生運動,反而會儘量給予保護。「臨解放前,我們的一個同學被國民黨抓走了,大家都很緊張。母親就給我們找了個地方,還給幾塊大洋讓我們躲了幾天。」

1949年,中華大地醞釀著重大變化,這一年,對錢穆父子來說,有著特殊的意味。錢穆隻身南下,至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後與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成香港中文大學),從此開始孤懸海外的後半生。16歲的錢遜則從蘇州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北上求學。父子二人都不曾想到,這一別就是31年。

直到1980年,錢遜和家人才得以在香港與85歲高齡的父親錢穆短暫相聚。

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並非對立

1952年,錢遜在清華歷史系大三結束時,由於院系調整,被分派到中國人民大學的馬列主義研究班。一年後,他從人民大學畢業,分配回清華大學教書。

「很長一段時間,我所從事的馬列教學是和父親學術相對立的,所以海外有這樣的說法:錢先生在大陸有一個孩子和他唱對臺戲。」錢遜輕描淡寫地講述這段經歷。「教馬列和我的價值觀是一致的,直到現在這個信仰也沒有改變。我1949年入團,1952年入黨。上級在抽調學生時都是選擇在政治上積極上進的,所以把我調去學這個,教這個。」

其實在1949年,錢穆曾從香港來信,希望孩子們到海外學習。兄弟3人在報紙上看到一則《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的社論,文中寫道: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的反動政府只能控制其中一部分人,到了後來,只能控制其中的極少數人,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他們受這篇社論影響,認為父親逃至香港是不愛國行為,革命青年豈能走這條路?於是回信斷然拒絕了父親,還附上那篇剪報。

記者問錢遜,今日回過頭,如何再看當初這個選擇。他平靜地說:「當時,我們兄弟幾個已經走上了革命這條路;而且對父親的學術沒有真正的了解,其實自己很難做出獨立的判斷。」

錢遜在馬列主義講臺上一站就是20多年。直到改革開放,人們才開始重新認識傳統文化。1982年,清華大學建立文史教研組,錢遜被調去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而那時他也已年近50。每每談及此,錢遜都會說:「在這個領域,我屬於後進者。」

在錢遜看來,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文化立足於什麼基礎上繼續往前走的問題。「100多年來,對中西文化關係有過頗多爭論,爭論的實質就是我們的文化走什麼道路的問題——是在幾千年傳統文化基礎上往前走,還是要另闢新路?我的答案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只能在它自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不斷升華,不斷更新。文化其實就像一棵大樹,可能會遭遇災害需要治療,可能營養不足需要施肥,但不能把這棵樹砍了再換另外一棵樹,它總要在自己的根上發展。臺灣阿里山有一棵三代樹,第一代樹完全枯死了,在它的根上長出了第二代,後來第二代也枯死了,又長出第三代,不管如何,這棵樹始終在它原有的老根上成長。文化的發展就是這樣一種狀態,總是需要在原有根本上,或者說在自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發展。」

從馬列到國學的轉變看似突然,但錢遜認為並非如此。「我30年學馬列、教馬列,又回到傳統文化上,是不是就拋棄馬克思主義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並非對立,應該把二者相結合。所以我對我一生這兩段,都不後悔,都不否定。」這也正是其父錢穆一生所秉持的大歷史觀,「不肆意地割裂歷史、拋棄傳統,對待自己的歷史懷有溫情與敬意。」

在錢遜2012年出版的《〈論語〉講義》中,他將人類面對的問題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認識和改造自然,二是認識和改造社會,三是認識人生和安身立命。「馬克思主義主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儒學主要回答第三個問題,這樣二者就形成了互補的功能。」

走過80多年風雨人生,不難看出,錢遜的每一次選擇,都帶有時代的深刻烙印。他和父親錢穆一樣,一生都在尋覓解決社會問題的良藥。不同的是,錢穆堅定地在歷史和學術中獨立探求;而錢遜則緊跟著國家的步伐,謹慎摸索。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生的大方向是自己定不了的,它是由時代決定的,你永遠跳不出時代的牆。」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盧楚涵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錢遜去世 曾擔任孔子學會副會長
    錢遜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國學大師錢穆之子。1933年,錢遜出生於北平,他是家中老三,上有哥哥錢拙、錢行,下有妹妹錢易、錢輝。據2014年第29期《環球人物》刊發的《錢遜,被時代選擇的人生》一文報導稱,1949年,錢穆隻身南下,至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後與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成香港中文大學),從此開始孤懸海外的後半生。時年16歲的錢遜則從蘇州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北上求學。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原標題: 資料圖  北京晚報訊 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錢遜先生,於昨天凌晨病逝,享年85歲。
  • 錢穆的《四書釋義》
    朱子弟子黃榦在《朱子形狀》中說:「先生教人,以《大學》、《語》、《孟》、《中庸》為入道之序,而後及諸經。以為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綱挈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之以《論》、《孟》,則無以融會貫通而極《中庸》之旨趣。然不會其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黃榦的這些話,也是強調四書的根本性、整體性和系統性。
  • 一代碩儒錢穆
    上個世紀60年代,錢穆遷居至此並將小樓取名「素書樓」。素書樓的來歷是一段感人的往事,錢穆17歲那年夏季得了傷寒病,誤用了藥物,幾乎不救。他的母親朝夕不離其身旁,晚上在他的床上和衣陪眠,前後7個星期,幸而痊癒,使之重生,這也成為錢穆一生中對母親養護之恩最難忘懷的一件事。錢穆在取得外雙溪住宅後,命其「素書樓」,就是為紀念母親當年在無錫七房橋五世同堂第二大廳素書堂的養育之恩。
  • 錢穆記憶中的小學老師(附錢穆故居素書樓照片)(丁柏恩)
    他從教小學到教中學,再到教大學,後來兩手空空建起新亞學院的人生歷程,激勵我奮進;讀他的書,蕩滌了歷史課本強加給我的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拙劣論述,尤其是他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令人心暖。 我和我妻子是通過讀錢穆先生的書才有緣相識,所以冥冥中錢穆先生做了我倆的月下老人。
  • 錢穆先生:生命之支撐點安放在生命之外,是人生不可救藥的致命傷
    人生只是一個嚮往,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嚮往的人生。 嚮往必有對象。那些對象,則常是超我而外在。…… 追求逐步向前,權力逐步擴張,人生逐步充實。隨帶而來者,是一種歡樂愉快之滿足。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這一種人生之情態。
  • 【文化思想】錢穆先生:中國人的「畏」與「無畏」
    而此種恐怖,則不僅在小說、戲劇、電影中有之,實際人生中亦時時處處有之。故西方人對人生必主鬥爭,主進取,而永無休止。即此一恐怖感為之排布也。 中國亦有神怪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榜》之類,但與西方以恐怖為終極者不同。至如《聊齋志異》中諸妖狐,則使人夢寐求之,欲得一親而未得為憾。
  • 錢穆:心究竟何在,到今仍為人生一大謎
    無論何時何地,逸心與你同行 文 | 錢穆 主播 | 海潮明月 天地間最尊嚴者是人。最值寶貴者是人之生命與生活,即人生。
  • 學術界「一代宗師」錢穆:談功利社會和人生三境界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3]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 錢穆者,真"豪傑"也
    錢穆讀書之多亦是相當驚人的。王國維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到清華的藏書有五萬冊,梁啓超的飲冰室藏書有四萬多冊。錢穆在北京前後五年購書就有五萬冊,當在二十萬卷左右。他的歷年薪水所得,節衣縮食,盡耗在此。錢穆嘗告其友人,一旦學校解聘,就擺一書攤,可不愁生活。
  • 錢穆:做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國學宗師」錢穆文化傾圮、國魂飄失的時代,加上自小浸染的文人士氣,在錢穆身上鑄融出一股為往聖繼絕學的氣魄。他的整個少年青年時代求學路,可以說是被「百家飯」鋪就的。江南人文薈萃,私人興學遍布,諸多良師鼓勵和啟發滋養著錢穆,比如影響甚大的呂思勉先生。青年時代的錢穆12歲這年,錢父撒手塵世,家道中落。
  • 誰是「錢門傳薪人」 葉龍追憶國學大師錢穆
    時代的風雲散去,小人物無非被時代裹挾,小人物的秘密也早被時間稀釋。真正能留下來的,今天我們才看得無比清楚,是知識,是思想,是文化,是藝術,是亙古不變的精神之美。猶記第一次到葉老家做客的情形。臨走時,他突然拉住我,說要唱一支歌。那是一首我從未聽過的歌,歌詞十分樸素,韻律卻相當動聽:南京到北京,哪一個不文明?人民的領袖,就是那毛澤東。
  • 讀書方法系列|向錢穆大師學習讀書方法
    錢穆(1895年—1990年),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被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2.學以致用人往往將讀書當成求取功名的進身之階,敲門之磚。小有所成之後,又棄之不顧。真正會讀書的人是以書為師的。一次,錢穆先生和同事說,自己好像快病了。而同事說,你不是常讀《論語》嗎,《論語》可以醫之。
  • 讀懂錢穆這三句話,才算是真正的讀懂了書
    ——錢穆 民國的很多大師,學歷都不高,比如中途棄學的魯迅、中學畢業的巴金和華羅庚,錢穆也是其中一個。 錢穆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了。 儘管家徒四壁,母親帶著幾個孩子依靠本族懷海義莊撫恤金生活,但母親依然讓他上了中學。 後來因為時代原因,學校被迫解散。
  • 【國故新知】錢穆:研究朱子學之方法
    按語:錢穆(1895年—1990年),字賓四。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先生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錢穆認為,老子大量使用「象名」的意圖在於,表明「道」生成萬物是一個由抽象向具體演化的過程。    儘管強調宇宙論是莊老之道的核心內涵,但錢穆的研究卻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深入闡發了莊老之道所蘊含著的政治思想【11】。首先,錢穆提出儒、墨兩家的理論偏重於「人生界」,然而莊子的「道」則是綜合了「人生界之道」和「宇宙一切物之道」:「莊周謂宇宙一切物處皆有道,故宇宙一切物,皆可各有其自身之標準。」
  • 史學大師錢穆:創辦新亞書院 一生為故國招魂
    當時學術界討論老子問題日趨熱烈,胡適主張老子在孔子前,因孔子曾問學於老子;而錢穆、顧頡剛則主張老子在孔子後。三位先生在課堂外大家互相討論學問,是朋友;在課堂中則把自己的學術主張灌輸給學生,並且當眾批評對方的觀點。比如胡適對錢穆的《劉向、劉歆父子年譜》的考據謹嚴,十分佩服,常常對學生們做義務的宣傳;但是,在課堂上,他對錢穆等人的關於老子和《老子》一書的時代論爭,卻也慷慨陳辭,奮力抨擊。
  • 錢穆25年祭:單槍匹馬,寂寞書生
    做一個學人,人生本已寂寞。而生在今天這個時代,要做一個篤實信守中國自己傳統文化的學人,其心靈之孤單寂寞,更是難以述說。——遺孀錢胡美琦在錢穆去世20周年之際寫道 錢穆先生1990年8月30日,國學大師錢穆去世。他九歲入私塾。
  •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合集
    憂思——《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一章第二章錢穆 | 宋代 de 政治轉折——《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三章錢穆 | 明清時代的輝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四章第五章錢穆(1895年7月30而自三、四十年代起,錢先生就享有「子學專家」、「考據學家」、「史學界權威學者」的盛名,是當代全憑著戞戞獨造的學術業績而著名的史學家、理學家和教育家,尤以治通史、學術思想文化史與朱子學而名馳中外,並被推尊為國學大師、儒學大師、史學大師與「新時代的新朱熹」。   從學術史的角度看,錢先生的去世,很可能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 錢穆中年學英語的名著閱讀法
    囿於成長經歷,他在青少年時代沒有系統地學過外語。後來由於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需要,採用了獨特的自學方法——名著閱讀法,學會了英語。1939年,44歲的錢穆接受顧頡剛之聘,同意到齊魯大學上任,並獲準先休假一年,回鄉侍奉老母。他攜眷遷居蘇州耦園,易名梁隱,過起半隱居的讀書治學生活,每天自學英語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