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不是什麼事件,而是一種需要。——斯賓塞
這是一個信息網絡時代,網絡觸角已經延伸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信息數位化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於改變了我們延續幾千年的生活習慣,改變了我們對社會、對自然的思維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
與時俱進是社會單元發展的必然。
數位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日愈顯著,與教學的融合也越來越緊密。比如現在的AI課堂越來越深入人心。
當前,平板教學在全國中小學校園推廣得如火如荼。平板教學對課堂教學究竟有哪些影響呢?
我們學校在前兩年也全部實現平板教學。下面結合我在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僅僅從課堂教學層面來談談我對多媒體教學的看法。
優點1:平板多媒體教學拓寬了老師的課堂視野,使老師與學生的聯繫更加緊密
一、在粉筆+黑板的教學時代,由於書寫的需求,往往把老師的活動範圍局限在講臺上。只有布置學生閱讀或作業時,老師才能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貼近學生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對學生的學情掌控面很狹窄。
平板教學幾乎擺脫了黑板的束縛,可以直接在學生中間邊走邊講邊板書。更有利於老師近距離觀察所有學生的學習動態。
二、以往的課堂作業時間,老師只能巡迴看學生的作答情況,了解並不及時全面。而平板教學具有及時顯示與分享功能,在平板上可以呈現出全班所有學生的作答情況。學生的作答時間多少、步驟正確與否,在平板上有清晰的顯示。所有共性問題以及個別性問題都一目了然。並且老師可以控制作答時間。
三、平板知識教學最有意義的是可以把學生的作答及時投影在大屏幕上進行分析,全班學生可以參與互動討論。實行思維共享。
如下圖是老師平板上的顯示情況。從平板上可以看出來,第1個和第6個、第7個學生的作答都有問題,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是寫化學反應式時沒注意箭頭與等號、以及反應條件。老師就可以把這幾個學生的作答投影到大屏幕上,也可以廣播到所有學生的平板上。這樣讓全班學生都能形成清晰的印象。
當然,也可以把寫得好的學生作答投影到屏幕上,讓該學生講解給全班學生聽,達到學生思維共享。
優點1帶來的局限:由於平板教學的視野更開闊,要求老師對教學問題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夠及時對教學行為進行深度反思
科學的方法是批評的方法:尋求和消滅錯誤並服務於真理的方法。——卡爾波普爾
對於課堂上顯示出來的問題,老師要有快速深度反思的能力。及時發現自己教學的不足,進行彌補。
比如,前面這張圖片中展示出來的學生出錯的共性問題。平板上反映出來班上有1/4的學生出錯,一定是老師的課堂教學存在問題。如果老師僅僅就錯論錯,訂正一下,那就是停留在表象。老師必須要快速反思自己的問題所在。否則,在以後教學中,就會犯同樣的錯。
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原因一、可能學生沒理解,只是死記硬背。
比如,有機化學反應約定俗成要寫箭頭。一是有機化學反應往往不完全,並不是都反應徹底;二是有機反應往往不止一種產物,通常寫出來的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
為什麼要註明條件呢?因為有機反應如果條件不同,產物往往也不同。
老師講課時把這些注意點肯定都講了。但是,可能沒有舉例說明,只是單純告訴學生。那麼,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屬於記憶層次的。如果舉例子加以說明,對於學生而言就是理解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深度是不一樣的。
【解決措施】舉例分析,加深學生理解。
針對有機反應不止一種產物的情況:比如,Cl2與CH4在光照條件下的取代反應,在體積比小於4:1的情況下,產物從一氯甲烷到四氯甲烷都同時有等。
針對有機反應條件不同導致產物不同的情況:比如,乙醇與濃硫酸共熱,170攝氏度消去,140攝氏度取代。再如滷代烴在氫氧化鈉水溶液中發取代,在氫氧化鈉醇溶液中發生消去等。
原因二、老師講得過多,留給學生自己思考的時間不夠。
這也是多媒體教學很容易陷入的弊端。多媒體教學相比於傳統教學,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但同時也容易帶來剝奪學生思考時間的弊端。
一是多媒體是預先製作,教學過程中省略了書寫時間,但同時也省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
以往老師在黑板板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一邊看一邊思考。多媒體省去了板書的時間,直接給出文字,就讓學生喪失了思考時間。
【解決措施】老師在重要概念的展示時,一定要停留一會,給足學生的思考時間。
二是老師擴充的知識太多,使得一節課被知識填滿,讓學生失去思考的時間。這樣教學就變成了填鴨式的灌輸,會大大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解決措施】首先,老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有整體的系統框架,這一節課準備講幾個知識點,每一個知識大約需要多長時間,腦子裡要預想清楚。
然後,在製作PPT時一定要把時間設計進去,不能只顧著知識或者練習的補充而忽略了時間問題,導致知識點講得過快或者過慢。
最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詳略得當。在一節課的重點知識上,要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芻,不能只顧匆匆趕課。反之,在一些簡單的知識點上也不要填充過多的練習。
優點2:平板教學是在顯示屏上操縱,打破了以往黑板教學的靜態展示模式,可以把多種媒體資源進行整合,有利於學生感受或者理解
以往的黑板板書講課,只有單純的文字展現。而現在的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網頁信息等多種資源進行整合。大大拓展了課堂的寬度和豐富性,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刺激來學習。
尤其是一些需要空間想像或者是課堂上難於進行的實驗等,可以用動畫和視頻把效果展示出來,有利於學生的理解。例如,我在上《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節時就把這一節中達爾文、詹森、拜爾等的實驗全部做成了flash動畫,展示出來,學生就有較為直觀的體驗。
優點2帶來的局限:由於資源整合的豐富性,增強了學生感官刺激的同時,也降低了學生的思維深度
資源的豐富讓學生得到的刺激更豐富,可以讓大腦保持較高的興奮性。但是,這就如同看電影一般,是一種表層的刺激,帶動的是情緒感染。
一、豐富的刺激往往會降低思維的深度
深度思維更需要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靜下心來去思考。
比如,立體幾何本來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想像才可以想明白的知識,現在通過幾何畫板進行旋轉與分割讓學生一看就明白了。但是,這樣拆解卻讓學生喪失了鍛鍊空間抽象想像力的機會。
所以,老師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兩者的平衡。
【解決措施】老師可以在上新課時,宜多採用問題形式,少用動畫視頻(實驗視頻除外)。多留時間給學生,以便讓學生多動腦培養深度思考能力。在複習課時,可以適當播放相應的動畫、視頻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把感性與理性有機結合起來。
二、多媒體展示的碎片化,降低了學生的系統化整合能力
現在,由於多媒體的普及,很多老師在上課時,只用多媒體展示,而不用黑板。這是有很大局限的。
多媒體是時間線性的展示,在某一個時間點只能展示一個知識內容,演示完之後就跳到下一個知識內容,前面的知識就不再存在。因此,知識內容在時間線上是碎片化展示的。這樣,學生往往會喪失對知識整體結構的把控。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弊端就是,學生在應用知識解答問題的時候缺少方向感,只能憑藉知識的感覺去做。
【解決措施】老師在講課時,要把黑板與顯示屏結合起來。在黑板上板書這一節課的知識結構框架,再用多媒體演示某一個框架內的知識細節。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層次感,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最後,對於學生的來說,在應用平板等多媒體形式學習時,一定不要只停留於表層的明白,要多動腦思考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
每次考試結束後,我都會找一部分成績掉得很厲害的學生分析原因。這些學生講得最多的就是,這一段時間背得太少,考試前也沒好好複習。實際上,學生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已經不是背記的問題了,而是學法流於淺層次,導致對知識的印象不深刻,需要不斷背記來強化。
現在媒體發達,什麼都可尋求網絡。比如一道數學題不會做,登錄作業幫就有人幫助解答。學生也一看就懂,原來是這樣的啊。可是,下次碰見同樣的題,卻還是不會。
這種情況就是學生自己的思維層次沒有訓練出來,只滿足於淺層次的懂。
實際上,這種看他人解答之後的懂,只是懂得了在這一道題中,相關知識的應用而已,往往並沒有真正懂得知識的本質原理。因此,下一次自己獨立再做時,還是不會。
這種思維表層次化導致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上課老師提問,很多學生張口就答,沒有去思考。這種隨口回答,就是一種表層的信息處理,來自於日常學習或生活經驗的推測。僅是屬於知識應用層次,缺少了深入挖掘知識的原理。一旦應用情景改變時,學生往往很容易出錯或者不會。
這樣的學生往往比較活躍,也不排斥學習。但由於思維層次太淺,學習成績總是不能上升到高層次。
【解決措施】要克服這一缺陷,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新課時,就要懂得,不能滿足於聽懂和看懂。一定要多問為什麼?裡面包含了什麼樣的原理?
多媒體帶來的快節奏,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提升了我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在快節奏下,我們的思維往往會淺層次化。所以,老師和學生在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和學習的時候,要引起警惕,教學過程中要放慢節奏多問幾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