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各大學校,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及,而象徵傳統教學方式的板書正逐步走下講壇。我們不禁要問,其是否能完全替代板書,開啟一種全新的授課模式。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能夠看到,至少目前傳統板書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誠然,多媒體教學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更為直觀生動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在對複雜動態過程的表現上,遠勝於板書。但同時,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弊端,而這恰好是板書所能克服的。
其一,喧賓奪主。多媒體教學中,音像資源大量而頻繁地運用,的確能夠讓課堂氛圍更加地活躍,知識更為直觀,但同時,其必然存在的弊端是,炫目的音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過分地注意音像本身,而忽略了教師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樣反而使得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下降。北青網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近3成的學生表示,在教師使用多媒體時自己會走神。如此之高的比例讓我們不能忽視這個問題。顯然板書能克服這一點,試問有哪個學生會因為老師的字而走神?
其二,缺乏互動。我們知道,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交流過程,是學生和教師之間思維的互動。通過交流和互動,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要傳達的內容,教師也能從學生中得到反饋。相互促進,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而在一堂多媒體課上,我們常常看到的情況是,教師按部就班地將事先做好的課件播放給學生,這就固定住了教師的思維,因為要和課件所講內容相同,就很難允許其根據學生的反應作出調整。這樣一節課下來,情況就是學生想學生的,老師講老師的,效果自然不好。一些同學就表示,因為缺乏交流,很多時候,自己思考的進度和老師講課的進度合不上拍,或者留下許多疑問。這個問題,板書也很容易解決。教師在課堂上書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與同學交流互動的過程。我們應該都能記得小時候,教師在黑板上寫,我們跟著一起念的情景吧。自然,這樣的記憶會深刻很多。
其三,越俎代庖。有一句話人們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意思很淺顯,就是說,學習更多得靠自己的努力。具體到今天的話題上,就是上課得多思考,多動腦子。在傳統的板書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給出公式,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推導過程或是和學生一起推導。這樣就給了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使學生自主思考。而現在多媒體教學中,通常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和過程,幾乎不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這種越俎代庖的做法,或許也能夠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所掌握,但其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值得懷疑。同時,很多同學也表示,缺少了自己思考之後得到結論的成就感,聽課熱情也有所下降。
基於這些原因,我們認為,就目前而言,板書教學仍應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而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所以,如何讓多媒體更好的服務與板書教學,才是目前我們的教師們應該尋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