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火鍋連鎖的網紅品牌海底撈被「熱搜」了。先有網友曬帳單抱怨海底撈變貴了, 隨後海底撈相關負責人作出出回應,漲價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漲影響,但整體菜品價格調整控制在6%。撈粉們紛紛表示:好不容易盼到疫情緩解,想著「報復性消費「一下,沒想到報復性漲價先來了。
其實,漲價的不單單是海底撈,還有此前喊出來「現金流只夠維持三個月」的西貝。疫情對餐飲業打擊巨大,環顧我們身邊許多熟悉的門店正在或者已經倒閉轉讓,海底撈們為什麼還逆市漲價呢?
直接原因就是成本增加。首先是人工成本增加。海底撈是從四川起家的,員工大多來自四川農村, 疫情導致員工順利流動返崗難度增加;其次,因為疫情政策導致的地域阻隔,運輸成本和食材成本也隨之增加;此外,消毒和清潔標準較之以往提高了,也會增加成本。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疫情二次爆發風險,復工必須規範有序推進。受限於營業時間和人流限制,海底撈們無法一蹴而就恢復到疫情前的營業規模。營運成本增加了,人流少了,翻臺率低了,企業只好通過漲價來維持正常運轉。
這裡面或許還有個消費心理的問題。海底撈並不是剛需,也算不上高頻消費。疫情期間,很多人甚至已經習慣了自己做飯,那麼自己在家煮個火鍋也不是什麼難事。因此這波疫情把大家都憋壞了,現在終於等到疫情緩解,一起去海底撈慶祝一下。進行「報復性消費」的撈粉們,吃的是心情,對海底撈的認可度是高於可見的價格增長的。換句話說,這部分客戶就是漲價了也會來吃的。
海底撈漲價,「撈」還是不「撈」這是個小問題。糧食漲價, 「囤」還是不「囤」就是個大問題了。日前全球疫情導致部分國家宣布禁止糧食出口,隨後A股市場就有金健米業11天9漲停,同時某著名電商就開始標註 「大米三袋」起賣。雖然不少專家闢謠「普通人無需囤糧」,但亦有專家認為囤糧也是對抗潛在通脹的好辦法,一時間眾說紛紜。
民以食為天,疫情剛剛緩解,商家們這波漲價,以及所引發的擔憂也反映出後疫情時期大家的消費信心還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響。無論是收入,還是價格變動,甚至於對於疫情發展的擔憂,或是自身財務計劃的改變,都將在更長的一段時間裡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