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爾蘭人》:苦澀復調交織出的荒誕畫卷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批評「漫威電影是主題公園」後,老牌導演斯科塞斯新片終上映——

  《愛爾蘭人》:苦澀復調交織出的荒誕畫卷

  ■本報記者 柳青

  看斯科塞斯的新片《愛爾蘭人》,很難不聯想他之前那番「漫威電影是主題公園」的表達。《愛爾蘭人》的質感和特色,幾乎在「漫威電影」的對立面。更微妙處在於,斯科塞斯的作品和言論其實都試圖從內部視角傳遞出懺悔和救贖的渴望:「愛爾蘭人」弗蘭克·希蘭對黑幫風雲的回眸和斯科塞斯對當代商業片的苦口婆心,構成苦澀的復調,他們都是局內人,他們都是行將出局的「老派人」。

  雖然斯科塞斯認為大銀幕是觀賞《愛爾蘭人》的最佳方式,但是通過流媒體觀看,並不折損它的品質,有些時候,它微言大義的戲劇能量和無聲勝有聲的情感張力,更適合私人觀影時的細品,因為電影院裡沒有暫停和後退鍵。

  三個半小時的《愛爾蘭人》有一條迂迴的時間線,就這一條就讓它格格不入於主流商業院線。影片開始於遲暮的弗蘭克在福利院裡的回憶,他回想和黑幫老大羅素在1975年開車去底特律參加一場婚禮,途中他們經過的一處加油站勾起兩人回憶——1975年的弗蘭克回憶起1950年的自己是個貨車司機,意外地和羅素發生交集,他用了一點小聰明加入羅素的幫派,成了做髒活累活(殺人放火)的「愛爾蘭人」;得到組織欣賞後,他被派到幫派高層傑米·霍法身邊當左右手。兩條交錯的回憶線平行前進,直到匯聚到1975年羅素女兒婚禮的前夜,霍法離奇失蹤。

  霍法是1960年代美國政治明星,他公開的身份是為全國卡車司機爭取福利和權益的工會領袖,而他實際與義大利裔黑幫有著極深的利益往來和瓜葛,在黑幫內部,他被稱為「我們的上層人物」。弗蘭克從無名之輩到「大佬」的臂膀,他被迫見證了:底層民眾的退休金儲備成為黑道生意的啟動金,黑幫家族用染血的金錢把甘迺迪公子送進白宮,只為老甘迺迪許諾:「卡斯楚會被除掉,黑手黨的賭場將重回古巴」……一個黑幫殺手的個人見聞,指向一幅更廣袤的黑暗荒誕的畫面。就這一點而言,《愛爾蘭人》的核心劇情是對大眾經典《教父》的撥亂反正和嘲諷——「柯裡昂家族」從來不是命運或某種更龐大權力支配下的傀儡,並沒有兒子在重複老父親的宿命並且被放逐在主流美國之外,黑錢哺育的孩子成功地被送進更高的權力層,只是不聽話的逆子被「伯父們」手起刀落地殺掉了。

  但是迫近著看,斯科塞斯對於金錢和暴力的流動機制是不感興趣的,就像老年弗蘭克的一句臺詞:「為什麼甘迺迪家老大靠我們的錢成了總統,他的弟弟卻要處處針對我們?這是我搞不懂的。」在《亨利四世》裡,福斯塔夫對即將背叛他的哈爾王子說出:「你欠著我的情義啊!」這才是斯科塞斯在《愛爾蘭人》裡真正關心卻從未說破的東西,當他試圖呈現黑幫的結構原理和運作方式時,他讓觀眾看到的黑幫內部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那是人與人之間的締結、默契、疏遠、決裂,以及籠罩著所有人際關係的沉默。

  大概黑道風雲和市井風波的本質是相通的「人的江湖」,《愛爾蘭人》奇妙地和《繁花》有著同一個靈魂內核:不響。決定納投名狀的時候,弗蘭克不響;每次決心要弗蘭克出面去把某個人「做掉」的時候,羅素不響;出任務的時候,劊子手不響;而每一個大嗓門的「黑幫大喇叭」,最終被安排得妥妥噹噹,個個「不響」。

  《愛爾蘭人》的「不響」是雙重意味的,顯見的是黑幫的企業文化,而藏得更深的潛臺詞,是一種靜默悲傷的凝視,是來自「自己人」的質疑和否定。斯科塞斯在電影裡引入了一個孩子的視角——弗蘭克的女兒佩奇,這個敏感的小姑娘在目睹父親施暴現場時,立刻明白了父親和他的夥伴們是怎樣一群恐怖的怪物。她不能接受這一套暴力的遊戲規則,但她同時是這個暴力系統的受惠者,在她不能改變也沒有能力離開時,她永遠安靜地看著父親消失在夜色中。佩奇「不響」,提供了一種既來自內部同時又是間離的視角,這不是無辜者的抗議和譴責,而是同流者的懺悔和拒絕。佩奇在成年以後和父親斷絕了關係,她終於決然地離開那些「可怕的伯伯們」。佩奇的「無情」造成弗蘭克走向墳墓時最深的痛苦,但壓垮父女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因為弗蘭克最後一次無情的「不響」。1975年的夏天,在靠近底特律的一間汽車旅館裡,羅素告訴弗蘭克他最終所下的決定,然後遞給他一碗蔬菜色拉,這時羅素不響,弗蘭克不響,但兩人的沉默裡並不全是推心置腹的默契,羅素的「不響」裡是殺伐決斷混合了將錯就錯的苦澀,弗蘭克的「不響」裡是知遇之恩掀起質疑的波瀾。在這個安靜的情境裡,喬·珀西和德尼羅給出了讓人心碎的表演,尤其在看到影片結尾的畫面時,會忍不住後退到這個場景,以及更早的細節裡,從人性的枷鎖和人生的荒誕中體會無限苦澀的回味。

  無論不情願或不認同,弗蘭克終究殺掉了霍法。但他在餘下的生命中保留了一樣霍法的習慣:睡覺時房門留道縫。這個細節流露了至深的柔情和至真的懺悔,是一個哀矜的手勢。這是斯科塞斯的哀矜,確切說,他個人的情感和能力決定性地塑造了《愛爾蘭人》,他創造了影像的修辭,他決定了整部電影的質感和風格,甚至,就連德尼羅的表演也得益於他的調度。恰恰是因為這樣,《愛爾蘭人》在這個時代是格格不入的,它的敘事和情感都太複雜,太個人化,更進一步,當代的好萊塢已經把一度下放給導演的創作權重新回收到製片團隊中,一部電影的權力被集中在產品經理的團隊中,一個需要各工種按部就班的大眾產品,是不需要突出導演的。

  既然電影院裡已經充斥著「奇觀的主題樂園」,那麼,最適合《愛爾蘭人》的地方確實是網絡。畢竟,這是一群老年人用古典的方式呈現上一個時代的人們,他們的「逝水年華」距離這個時代的精神世界,已經遠了。

相關焦點

  • 【音樂筆記】復調與對位法
    首先假定你想出了一條很好旋律,但不久就發現僅有這條旋律是很單調的,怎麼辦呢?
  • 《瘋狂約會美麗都》:淺析人物、聲畫、手法在荒誕派電影中的運用
    他在設計角色外貌的時候以誇張的手法突出法國人外觀的特點,充分地顯示了法國人的氣質,向我們展現了法國濃厚的本土民族氣息與法國文化特點。西維亞的作品通常以荒誕的表現手法向我們展示作品的主題。荒誕派戲劇來源於法國,是現代戲劇流派之一。
  • 談《愛爾蘭人》:一部回歸教科書級別的電影
    一、《愛爾蘭人》的故事類型▼ 類型一:傳記馬丁·斯科塞斯大部分犯罪題材電影都是「傳記」色彩的。換句話說,他的電影視角以及故事軸線通常是在某個特定角色身上的(從《計程車司機》到《好傢夥》再到《華爾街之狼》都是如此)。
  • 愛爾蘭電影《羅茜》影評
    《羅茜》是一部愛爾蘭小成本文藝片,一個愛爾蘭六口之家,為了找到能過夜的房間疲於奔命的一天。電影的格局不算大,也沒有聲嘶力竭的批判和激烈矛盾衝突,看過之後無奈多於難過,沒有出路的壓抑讓我覺得有些煩躁,給7.5分。
  • 5部經典喜劇電影,每一部都讓人笑到肚子疼
    5部經典喜劇電影,每一部都讓人笑到肚子疼hello大家好,這裡是清風說電影,今天為大家推薦幾部經典喜劇電影。現實與虛幻交織,嚴肅與荒誕同存,甜美和苦澀共生。《低俗小說》,豆瓣8.8分該片講述了6個彼此獨立而又緊密相連的故事,6個故事都各自講述了一個不同的事件,但他們卻都有著共同的戲劇屬性將它們緊密相連。《低俗小說》是非線性的敘事電影的代表作。結構巧妙而富有深意,精彩的對白。
  • 愛爾蘭文學:西式大餐裡的「土豆」
    說到愛爾蘭,可能很多人不會想到她與土豆有關聯。但是,想想愛爾蘭的諺語吧,「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開不得玩笑,一是婚姻,二是土豆。」  婚姻開不得玩笑容易理解,因為愛爾蘭人信奉天主教,教義規定,只要雙方在神的面前宣誓成婚,則終生不可以離婚,分離的唯一可能是其中一方去世。把土豆的重要性與婚姻並列,估計是愛爾蘭所特有。
  • 弗蘭·奧布萊恩 被耽誤的愛爾蘭小說怪傑
    《愛爾蘭時報》為小說《第三個警察》繪製的插圖。《第三個警察》 作者:(愛爾蘭)弗蘭·奧布萊恩 譯者:劉志剛 版本:大魚文庫|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8年1月  弗蘭·奧布萊恩就沒有喬伊斯那麼幸運。他的父親是一名蓋爾語聯盟的教師,從小就要求奧布萊恩在家中說愛爾蘭語,禁止使用英文。
  • 電影《無名之輩》曝終極預告 開啟荒誕之旅
    饒曉志執導,陳建斌、任素汐、潘斌龍、章宇、馬吟吟、王硯輝、程怡、寧桓宇、九孔、鄧恩熙等共同主演的荒誕喜劇電影《無名之輩》將於11月16日上映。今(12日)日,電影曝光影片終極預告,荒誕喜感畫面接踵而至。
  • 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發展與思考
    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文化藝術領域日益呈現出開放、包容、吸收的良好態勢,中國復調音樂理論也隨著這種態勢而進入不斷發展並開始初步形成的時期。作為一門古老而在20世紀又煥發出勃勃生機的作曲理論與技法,復調藝術形式、體裁、技法、結構以及其發展歷史的研究,無疑是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界關注的又一學術領域。
  • 同為大師,命運迥異:愛爾蘭文學交響曲
    傳統與荒誕愛爾蘭新戲劇運動同一時期,愛爾蘭本土也有著一些從事戲劇創作的匠人,他們發起愛爾蘭新戲劇運動,大本營是都柏林的阿貝劇院(Abbey Theatre),又名愛爾蘭國家劇院。正如馬丁·艾思林在《荒誕派戲劇》中所指出的,其實荒誕派戲劇是向著更古老的傳統回歸,荒誕派非語言等藝術手法的表達與愛爾蘭古代滑稽劇密切相關。貝克特在愛爾蘭的成長經歷深深地影響著他的戲劇創作。從大環境看,他所經歷的愛爾蘭是凱爾特文明衰落、英國殖民文化大規模湧入,天主教、新教、獨立組織與各種起義交織的國度。
  • 對話電影《武林孤兒》導演黃璜:讓荒誕成為現實
    11月8日,由青年導演黃璜自編自導,李少紅監製的電影《武林孤兒》將正式登陸全國院線。這部電影曾獲得了多個海外電影節的認可。除去這些華麗的外表,導演黃璜心中的《武林孤兒》到底是怎麼樣的?他又是如何寫出這樣荒誕幽默風格的劇本的?  黃璜導演管《武林孤兒》的劇本叫作「本命養成系劇本」,因為這個劇本一直在隨著他的成長與思想變化在不斷調整與進化。據悉,黃璜導演因自己年幼時被送到了一個封閉的體校進行訓練,所以最初寫這個劇本的時候,他是以武校裡的孩童作為主視角,進行半自傳體的創作。
  • 豆瓣評分7.6的電影,為何能讓奧斯卡顏面掃地?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荒誕的小說,以及很多荒誕的電影,其實這些作品本身並不承載任何的作用,但是就觀感來說,他們被觀眾定義為荒誕的,這就很耐人尋味了。荒誕的作品一般發生在弱勢群體中,那些不被人注意到的角落,大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荒誕的事情,有的荒誕會讓我們覺得生活原來可以很可笑,而大多數的荒誕則是會被認為生活的本身其實是悽慘的。
  • 推薦6部近年來優質的爆笑喜劇電影,讓你不片荒!
    《海盜電臺》有些電影,你要上它那個「道」才能理解它的樂趣,比如《海盜電臺》,當一些人說這是部「傻片」,如何如何爛時,卻依然擋不住相當多的搖滾迷淚流滿面的將這部電影捧上神位。首先表態,我愛死了這部電影,看到最後千帆競逐的場面,我也有了想哭的衝動,所以看到有人罵這片如何傻時,也難以理智的想回罵,娘的,你他媽聽搖滾嗎?!
  • 傑西·鮑爾:一首悲傷又荒誕的詩,給這個悲傷又荒誕的世界
    數億人隔離在家,儘管在狹小的空間裡每日焦慮,但都期待著明天會好起來。在這些人中,作家可能天然適應這幾十天甚至數月的禁足生活,他們的日常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寫作。在隔離時期,他們也在記錄著這段歷史,這段人類日常生活的例外日子。大方與澎湃新聞攜手,邀請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發來他們在疫情期間的創作,截止目前,已經收到了十多位作家的「疫期筆記」。
  • 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那一段荒誕史
    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摘自:《書屋》2008年第6期 作者:趙剛獨裁與荒誕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有什麼樣的專制獨裁,就會有什麼樣的荒誕事情發生。在前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齊奧塞斯庫所推行的政策中,最恐怖、最荒誕的要算他的禁止節育和人口增長政策。為了提高人口數量,增強國力,1966年齊奧塞斯庫廢除了以前關於個人可以自由流產的法律,實施了禁止墮胎的政策。他宣稱,胎兒是社會的財富,不生育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國家的人。
  • 《愛爾蘭人》:不再精緻的時代裡,美國黑幫電影的最後致敬
    電影《愛爾蘭人》上映之後,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和影片中的一眾老牌影帝重新回歸到大眾的視野當中。對於美國劇情片的電影愛好者,馬丁·斯科塞斯這個名字代表著經典和永恆,而對於全世界的漫威粉們而言,馬丁·斯科塞斯可能只是一個口無遮攔即將面臨退休的美國導演。
  • 觸碰內心深處的歐美文藝電影
    現實與虛幻交織,嚴肅與荒誕同存,甜美和苦澀共生。整體觀感相當有趣又十分充實。影片的主人公,飯店的主人古斯塔夫象徵著歐洲的文明,舊日的輝煌。劇情荒誕、滑稽,畫面精緻唯美。結局戛然而止。本片雲集各路明顯,拉爾夫費恩斯,裘德洛,安德裡安布羅迪,威廉達福,愛德華諾頓,西爾莎羅楠等。
  • 阮曉慶評《精神的復調》︱催眠術與近代中國
    臺灣學者張邦彥所著《精神的復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中講到了不少有關催眠術的故事。光復會成員陶成章在動用暴動與暗殺手段反滿不成後,於1905年赴日期間,打算以修習催眠術來代替暗殺,實現反滿大計。陶氏到底是否將催眠術運用到革命事業中不得而知,可知的倒是,他的催眠術技能並未修習到家。據魯迅記載,陶成章曾向他諮詢:「可有什麼藥物能使人一嗅便睡去的呢?」
  • 1本無字漫畫,1個塞滿冒險、荒誕和愛的「沙丁魚罐頭」
    當一本漫畫,沒有了文字,就如同默片電影一般,只能通過更為細膩生動的畫面去講述完整的故事,這非常考驗漫畫編者和繪者的能力。而這也是《沙丁魚罐頭之味》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這本無字漫畫榮獲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官方選擇獎 、法國Fnac漫畫大獎和龐阿爾漫畫節布列塔尼漫畫大獎。
  • 奇幻電影故事的故事:講述了三個王國的王室成員的荒誕故事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旨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奇幻電影故事的故事:講述了三個王國的王室成員的荒誕故事!影片穿插講述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佔有和嫉妒。王后一心想有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