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之德 至乎配天——君王的最高境界

2020-12-22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是說善於選賢用能的君王,能夠禮賢下士,待之以誠,示之以禮,懷之以德,其不爭之德,幾乎可以和天之德相互比擬了,這是古代聖王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

炎黃和解 天下一家

理解這裡的關鍵,是一個「配」字。配,形聲字,從酉,己聲,本義是不同的酒配製而成的顏色。《說文》:「配,酒色也。」吳善述廣義校訂:「配即《內則》注所謂以清與糟相配也。」 據說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呂氏春秋》云:「儀狄作酒。」《戰國策》指出:「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可見我國釀酒歷史久遠,聖人早就預料到酒後失德、酒色誤國的道理了,所以大禹聖明。

清糟相配而成酒,男女相配而成家,所以「配」字,可以假借為「妃」,配偶,夫妻,後多指妻。《易經豐卦》:「遇其配主。」《詩經大雅皇矣》:「天立厥配。」《楚辭王逸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後來的元配、繼配、配偶、配頭、配麗等說法,率皆由此而來,都是指配偶,只不過元配是最早的妻(元,第一個),繼配是後來的,由於禮法的限制,大概不如今天這麼容易來個後來居上,所以儒家的禮法,對於維護秩序是大有裨益的。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不僅如此,「配」字還演繹出來「可相比擬」的意思。既然清和糟可以配在一起,成為各種顏色的酒,那麼清和糟就可稱為相互匹配,相提並論,可以比擬。《玉篇》:「匹也,媲也,對也,當也,合也。」《易經繫辭》:「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 《禮記·中庸》:「高明配天。」《尚書君牙》:「對揚文武之光命,追配於前人。《尚書·君奭》:「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蔡沉集傳:「故殷先王終以德配天,而享國長久也。」 孔穎達疏:「言聖人功業高明,配偶於天,與天同功,能覆物也。」

後來,古代帝王為表示對先祖的尊崇,在祭天時通常以始祖或先祖配天,認為自己的先祖之德,應該接近天之德,因而自己作為配天之祖的後人,也自然有資格當這個天子了,於是就變得「名正言順」起來。《詩經大雅生民序》:「《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媛,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漢書郊祀志下》:「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緣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資治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是故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胡三省註:「鄭玄義曰:物之大莫若於天。推父比天,與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於此,所謂『嚴父莫大於配天』也。又孔氏曰:《禮記》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因此,老子認為,善於選賢用能的君王,可以禮賢下士,這種不爭之德,是可以和天德向比擬、侔比、媲美了。因此,所謂「配天」,就不僅僅是合乎天道,甚至是可以和天道之德相提並論,互相媲美了。

【本號文章 均為原創。文中圖片 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置天地於度外,將萬物遺忘,而精神卻不曾受到困擾。與道相通,與德相合,退去仁義,擯舍禮樂,至人的內心也就可以安定了。要想心中安定,只有修煉到「道」的境界。因為「道存在於宇宙之初的鴻蒙之態,所以「道」是伴隨著宇宙的進化而進化的,是無處不在的。
  • 道德經: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不爭之德配天地
    《道德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謀劃。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以一己之力去滿足所有人的好惡,難於登天。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①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處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作為道德標準,該是最高的了!人們缺乏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中庸不是在鋼絲上行走,不是一飛沖天的直線;中庸是「之」字型的登山之路,是忽高忽低的飛行過程;雖時左,時右,時上,時下,但總的方向不偏離。筆直前行,永不拐彎的道路不存在。
  • 不爭是一種境界,你的一切都和諧了
    不爭是一種境界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無道之人去激化矛盾,有道之人會化解矛盾。不和諧意味著混亂、自私和爭鬥。凡成功者,必然像水那樣去利益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而無怨無悔!不爭,是一種大道境界,更是一種快樂和幸福的象徵。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和氣並不是沒有喜怒哀樂,和氣只是在千變萬化的生活中,體會大道生命力的柔性之美。這裡所說的「和諧」,也不只是一團和氣、不講原則!
  • 【感悟】至善之道 德配天地
    進入微信群,請加(靜然觀之)微信jingranguanzhi至善之道  德配天地——學習《道德經》的感悟!(124)《道德經》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以及本課的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均對戰爭進行了論述,「兵者不祥之器」「不以兵強天下」,表現了老子不主張國家之間進行戰爭,希望世界和平的願望。現把本課的感悟歸納如下:一、老子強調的「不爭之德」是一種至善之道。以「善為士」、「善戰」、「善勝戰」、「善用人」為例,說明了至善為成功之本的道理。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聰明人,有「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
    老子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人也應該效仿自然,學習水德,要有謙下之德,以柔克剛,海納百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乃是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人到中年,要學會做個聰明人,學會「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30歲以後,做到了「三不爭」,好福氣會不請自來。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這句話很多人都讀過,表面的意思也都能接受。然而,細思之下,「上善」為什麼會「處眾人之所惡」呢?
  • 上善若水,和光同塵丨道有不爭之德!
    道教不僅是中國自產的宗教,而且是在中國文化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千百年來,道教與中國文化一起交融,相互借鑑,才形成了清靜、自然、無為、不爭的思想教義。道教的「無為」並不是常人理解的,什麼事都不做,更不是消極避世。老子《道德經》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說明,道不僅是自然的,而且是與時俱進的、更是不妄為的,正是因為不胡作非為,所以沒有任何事情是它不能做到的。
  • 也談教育的最高境界
    今天聽到一篇文章《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感到作者談的也挺好。他以一個美國學者,在中國某大學講課說的一個故事開篇,引證印度泰戈爾的話,和日本學者的言論,認為學習最高境界是生命的氣息要使人向善。我們看一下這篇文章裡,教育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在這篇文章裡作者說是要有人性的靈魂的教育,要有道德情感。合著前面提到的要有生命氣息的使人向善。這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也贊同作者的觀點,只是感到有些亂。我想說教育要向外學習沒有錯,但我們更應該反躬自省,向內學習,向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習。談到教育我還是回到我們中國人給予最高讚譽的萬世師表的孔子。
  • 人生信仰:功齊大道,善利不辭,德真德溥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中,有一個若功德配天而為《老子》所開創的人生信仰和信念,那就是:功齊大道,「善利不辭」,德真德溥。功德齊一而類於大道,就在於「善利不辭」,亦即是藉由修為的德真而實現廣大境界上的德溥。
  • 【哲學】王攸欣‖莊子「至人無己」境界及體道體驗之共通特徵
    「逍遙」的狀態當然是一種高超的精神境界,但是從莊子本人的行文邏輯來看,和陳述精神境界不同層次的「至人無己章」本來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僅僅是對自己學說無用之用效果的一種描述而已。從《至人無己·逍遙遊》整個文本來看,莊子當然主要並不是陳述自己學說的效果,而是要闡發人類的精神層次尤其是最高境界,以及一般人無法理解這種境界。所以「逍遙」之遊不能概括整個文本意旨。
  • 舉世而譽之,舉世而非之,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12月跨年衝刺計劃#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當受到舉世讚譽時,他不會更加努力;當受到舉世非難時,他也不會更為沮喪。真正有境界的人對於整個社會,從來不會迫不及待地去追求什麼,雖然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但是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讚譽而更加努力,一切順應本心,這樣才不會被名譽所累。馬寅初是最早意識到中國人口問題的人,並針對我國國情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但他的政策不但沒有被認同反而遭到了全國範圍的圍批判。
  • 「禮以順天,天之道也」,春秋時期,禮儀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
    先配而後祖。針子曰:「是不為夫婦。誣其祖矣,非禮也,何以能育?」鄭公子忽先婚配後祭祖違背婚娶之禮,陳針子認為這是欺騙其祖先,不可稱為夫婦,預言他將無後於鄭,公子忽雖然後來即位為鄭昭公,但不久即為高渠彌所殺。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
  • 不爭,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不與人爭又如何?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寬;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郭子儀是唐朝名將,他平定了安史之亂,是大唐的中興之臣。郭子儀在前線作戰的時候,唐肅宗最受寵的大太監內務總管魚朝思向唐肅宗建議:要吸取安祿山擁兵自重的教訓,要對郭子儀多加防備,以免成為安祿山第二。肅宗就派魚朝恩去郭子儀的軍中做監軍。
  • 爭與不爭,智慧其中
    孔子在《衛靈公》中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意思是君子矜持、自重而與人無爭,合群而不結黨;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記錄著名外交家晏子的話:「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淮南子·道應》中也說:「爭者,人之所本也。」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對於「不爭」,老子還用水來說明「不爭」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做人要像水一樣,寬容謙下而不是恃強凌弱。「不爭」讓人寧靜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事事都要爭反倒不一定能落個好結果。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君子:有德之人,德勝於才者。【淺譯】學到新的知識,時常溫故而知新,反覆踐行而感悟,豈不是恬然心喜?志同道合之人來訪,多年凝就心曲,一朝道罷後快,豈不是其樂陶然?有人誤解了自己,含垢忍辱,淡定從容,而不輕易動怒,豈不正是合於君子之德?
  • 安貧樂道:人生信仰的至高境界
    「修己」,一方面,要修己之德,「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另一方面,要修己之能,「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裡仁》)。「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繫辭下》)德才兼備,待賈而沽,以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
  • 品《明德惟馨》,學德善智慧,傳聖賢文明!
    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乂。我聞曰:『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古之所謂聖賢有兩個非常基本的維度,一個就是「言足法於天下」,從而具有奠基和引領思想文化的基本路徑、基礎原則和方向之意義的人;一個就是「德配天」「若天之司」而健順天地萬物的秩序(禮),給天下和黎民百姓帶來愛和福址(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