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是說善於選賢用能的君王,能夠禮賢下士,待之以誠,示之以禮,懷之以德,其不爭之德,幾乎可以和天之德相互比擬了,這是古代聖王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

理解這裡的關鍵,是一個「配」字。配,形聲字,從酉,己聲,本義是不同的酒配製而成的顏色。《說文》:「配,酒色也。」吳善述廣義校訂:「配即《內則》注所謂以清與糟相配也。」 據說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呂氏春秋》云:「儀狄作酒。」《戰國策》指出:「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可見我國釀酒歷史久遠,聖人早就預料到酒後失德、酒色誤國的道理了,所以大禹聖明。
清糟相配而成酒,男女相配而成家,所以「配」字,可以假借為「妃」,配偶,夫妻,後多指妻。《易經豐卦》:「遇其配主。」《詩經大雅皇矣》:「天立厥配。」《楚辭王逸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後來的元配、繼配、配偶、配頭、配麗等說法,率皆由此而來,都是指配偶,只不過元配是最早的妻(元,第一個),繼配是後來的,由於禮法的限制,大概不如今天這麼容易來個後來居上,所以儒家的禮法,對於維護秩序是大有裨益的。

不僅如此,「配」字還演繹出來「可相比擬」的意思。既然清和糟可以配在一起,成為各種顏色的酒,那麼清和糟就可稱為相互匹配,相提並論,可以比擬。《玉篇》:「匹也,媲也,對也,當也,合也。」《易經繫辭》:「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 《禮記·中庸》:「高明配天。」《尚書君牙》:「對揚文武之光命,追配於前人。《尚書·君奭》:「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蔡沉集傳:「故殷先王終以德配天,而享國長久也。」 孔穎達疏:「言聖人功業高明,配偶於天,與天同功,能覆物也。」
後來,古代帝王為表示對先祖的尊崇,在祭天時通常以始祖或先祖配天,認為自己的先祖之德,應該接近天之德,因而自己作為配天之祖的後人,也自然有資格當這個天子了,於是就變得「名正言順」起來。《詩經大雅生民序》:「《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媛,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漢書郊祀志下》:「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緣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資治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是故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胡三省註:「鄭玄義曰:物之大莫若於天。推父比天,與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於此,所謂『嚴父莫大於配天』也。又孔氏曰:《禮記》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

因此,老子認為,善於選賢用能的君王,可以禮賢下士,這種不爭之德,是可以和天德向比擬、侔比、媲美了。因此,所謂「配天」,就不僅僅是合乎天道,甚至是可以和天道之德相提並論,互相媲美了。
【本號文章 均為原創。文中圖片 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