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孟孟(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關注我,陪你一起做智慧父母!
每天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360首頁總會不失時機地把各種信息一股腦地推送到我眼前。每個人都會關心與自己相關的信息,我也一樣。當一個關於孩子頂嘴的話題蹦入我的眼帘時,我的心臟像驟然停止跳動一般,呼吸的頻率也慢了好幾拍。
故事開始於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場景。
媽媽帶著5歲的孩子到超市購物,當媽媽已經買好需要的東西準備去結帳的時候,孩子卻被貨架上的玩具手槍吸引住了。任憑媽媽怎樣呼喚,孩子就是挪不動步子。
媽媽生氣極了,硬拖著孩子離開了超市。雖然眼見買玩具無望,但是孩子仍然不死心,怯生生地問媽媽:「媽媽,我可以買那個玩具手槍嗎?「」家裡有很多玩具了,不能再買了。「媽媽頭也不抬,一口回絕了孩子。
一直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孩子還在懷念著手槍的事。媽媽做好了晚飯,幾次喊孩子來吃飯,孩子都沒有回應。媽媽氣不打一處來:「不給你買玩具你就鬧情緒是吧,那以後你都別吃了,餓死算了。「孩子被激怒了,衝媽媽大吼:」為什麼你可以買東西,我就不能買?「
媽媽的情緒之火再一次被點燃,揚起手就給了孩子一巴掌:「誰叫你這樣頂嘴了?「孩子無動於衷。見孩子不認錯,媽媽又拿起手邊的藤條一下一下抽打孩子。一開始孩子還在拼命地掙扎,到了後來,孩子不動彈了。
媽媽見情況不對,慌亂地扔下藤條,抱起孩子,此時的孩子已經氣弱遊絲,虛弱地發出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氣息:「媽媽,別打我了,我疼。「說完後,孩子便再也沒有醒過來。
此刻,我早已淚眼朦朧,屏幕上的字已經模糊不清,打字的手已經開始微微顫抖……孩子真的再也不會頂嘴了,但是媽媽再多的眼淚和悔恨也無法挽回一個逝去的生命。
雖然寶貴的生命已經逝去,但是,如果生者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我想,這也是對逝者生命價值最好的告慰和延展。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孩子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感到生氣。因為孩子的表現,與我們期待的不一致。所以這時候很多父母會一意孤行,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
如果孩子聽父母的,我們會得到一些什麼?我們會感到心安,踏實,有掌控感。可是,我們的心安,卻是以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為代價的。
馬斯洛將人類的心理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了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當媽媽在超市購物後準備回家時,孩子卻在玩具貨架旁邊止步不前,這時候媽媽內心感受到的是焦躁不安,是因為媽媽只是顧及到了自己的需求。趕緊買完東西回家,也許媽媽還有其他事情要做。
買玩具,對孩子來說,是新奇感的需求,媽媽給孩子買了玩具,會讓孩子認為媽媽是愛自己的。智慧的媽媽不會直接拒絕孩子買玩具的需要,而是首先肯定孩子的需求:「孩子,你喜歡這把玩具槍是嗎?「
孩子的需求被媽媽體會到了,這時候他肯定會回答「是「,溝通的氛圍就和諧了。
接下來,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買玩具的規則:「孩子你看,這把玩具槍確實很好玩,如果你得到了,我想你肯定會很開心的。那麼作為媽媽來說,你的需求很重要,可是如果你想要,媽媽就給你買,媽媽也會感覺比較為難。如果媽媽從來不給你買玩具,你也會覺得媽媽不愛你。對不對?「
媽媽既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又表達了自己的需求,這其實是在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孩子不僅不會被激怒,反而學會了站在媽媽的角度考慮問題。
再接下來,媽媽就可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了:「你覺得怎麼做,既不會讓媽媽為難,又可以得到你的玩具手槍?我們一星期買一次玩具好不好?或者,如果你再幫助媽媽打掃兩次衛生,就可以得到玩具手槍了。你選擇哪種方式?「
這樣的引導,讓孩子感覺玩具手槍是可以得到的,只不過需要思考得到它的方式。
孩子什麼時候不頂嘴?2歲以內的孩子,自我意識還沒有發展出來。這時候他們不會頂嘴。2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頂嘴「恰恰是他們成長的表現。
害怕孩子頂嘴,其實是父母自身的安全感不足的表現。這時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去打壓、控制孩子,而是要補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識,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了。
兩年前在我的心理學課堂上,老師上課時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2歲孩子的爸爸找到老師,表現得特別焦慮:「老師,都說習慣要從小抓起,可我家孩子習慣不好,整天扒抽屜,東西亂扔,怎麼說也不聽,最後我打了他,還是不起作用,我該怎麼辦呢?「
老師了解了情況,原來他家的孩子剛剛2歲,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老師平靜地對這位爸爸說:「2歲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從躺在床上,到能夠爬行,最後到能夠站起來。他們發現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了,對這個世界,他們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強。抽屜、柜子這些東西平時他們只能看到外觀,而現在,他們終於有機會去探索內部的結構了。孩子扒東西的時候,你可以和他一起扒,然後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最後,再和他一起把東西收進去。「
聽了老師的話,爸爸撥雲見日。兩周以後,爸爸興衝衝地來告訴老師:「老師,你說的太對了,按照你的方法去做,孩子漸漸對扒抽屜沒有興趣了。「
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我們就不會陷入先入為主的表象裡。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願意從成長自己、認識自己開始,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如果這位5歲孩子的媽媽,理解了這個道理,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同時,這位5歲男孩,也在用自己的生命告誡我,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懂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太重要了。
溫馨提示:我是孟孟,三個男孩的媽媽,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如果您喜歡本文,可以轉發分享哦,想要獲得更多精彩內容,就關注我!私信「智慧」,免費贈送家庭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