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好心的囑咐,有時會成為孩子的詛咒,別小瞧你的話

2020-12-13 愛家心理張麗

「下雨了,不要出去,你會感冒的!」

「不要一直看電視,否則會損傷你的眼睛的!」

「過馬路不要緊張,別亂跑,否則會被車撞的!」

「考試的時候不要馬虎,否則你會考砸的」--------

上面的這些話是不是特別的熟悉?

很多人日常都會如此好心地去囑咐孩子,生怕孩子出點什麼問題,卻不知道恰恰是我們的這些囑咐,讓孩子陷入了問題和麻煩之中!

1、越是囑咐孩子的父母,孩子出問題的機率越高。

美國春天都有每年一度的春遊,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樣的活動是不允許父母參加,而要孩子給自己準備午餐,在外面單獨玩一整天的。

通常父母對孩子的囑咐通常分為兩種:

小心囑咐型:「你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要記得靠右邊走,否則會被車撞到的。你爬山的時候,也要靠近右邊走,否則會從山上掉下來的!---------」

大膽祝願型:「這次一定要好好玩,不用擔心家裡,玩得開心點。」

科學家想知道這兩種囑咐對孩子會有什麼不同,因此他們調查了很多家庭,結果發現小心囑咐型父母的孩子春遊出意外的概率在31%,而大膽祝願型父母的孩子春遊出意外的概率只有15%。也就是說越是被細心囑咐的孩子,越容易出危險。

2、當我們頻頻對孩子說「不要」的時候,他聽到的是「要」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不應該是被細心囑咐的孩子不出意外嗎?怎麼調查結果正好相反?

這我們就要說說大腦對語言的解碼規則了。

經腦科學家研究發現:當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要-------」的時候,孩子實際上聽到的只是不要後面的結果。

想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孩子說「你不要站在椅子上,你不要欺負妹妹」,孩子聽到的實際上是「站上椅子和欺負妹妹」。所以我們老覺得自己說他了,他卻什麼都沒聽,其實不是孩子什麼都不聽,而是他斷章取義地聽了,然後出現了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

所以當日常中我們囑咐孩子「要靠右別走,否則會被車撞」「下雨了,不要出去,會感冒的」,孩子就像故意跟我們作對似的,不遵守交通規則,故意去淋雨,然後惹了麻煩回來!

3、父母的謹小慎微可能會提高孩子焦慮症的發病率

艾德蒙.伯恩博士在他的《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中重點提到父母的養育方式對造成孩子焦慮症的影響。

當父母對世界是過分謹慎的態度,過於關注孩子身邊潛在的危險時,他們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囑咐「不要玩火,不要搗亂,不要------」等,他們越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害怕,過分謹慎的態度,他們的孩子就會把世界看做是危險的地方。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變得退縮,不敢去探索世界,並且長期處於過於擔心和過分關注安全的問題。

一個孩子天天擔心外面會有東西傷害自己,沒有安全感,怎麼能不焦慮呢?

尤其是在一些孩子的考試焦慮中,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父母會覺得我沒有強迫他,我沒有要求他,結果話裡話外,不是明示就是暗示,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孩子又怎麼會不焦慮自己的成績呢?

說話是一門藝術!能跟孩子說話是一門技術。

想要學好這門技術,父母首先要直面自己的內心,看自己是否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自己是否經常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然後反思自己的語言風格,看自己是否經常說出那些消極的話,然後進行自我改變,多用積極肯定的語言,少用消極否定的語言,最終就能帶動孩子改變。

相關焦點

  • 孩子睡醒後有兩種表現,別小瞧,會讓他以後情商高,父母可別小瞧
    導語: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非常珍重的,父母只想好好呵護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能夠健康的成長等到他們長出豐滿的羽翼後再將他放飛,孩子作為父母最珍貴的寶貝最希望的就是他們能夠健康成長,然後擁有很好的智商和情商。孩子睡醒後有兩種表現,別小瞧,會讓他以後情商高
  • 「詛咒」為何有時會靈驗?「詛咒」存在嗎?看看科學家的解釋!
    古代的詛咒是真實存在的嗎?或與磁場有關,心理學家給出解釋!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電影,在其中,有人會對別人當下種下詛咒。詛咒之力非常的神奇,人們認為詛咒通常是一種讓別人發生不幸的預言或是願望等等。或許一直以來,人們都非常相信,詛咒是真的會靈驗的,要不這一方式也不會從古至今都會被人類所信奉,但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地認識到,其實這是一種特別無知,迷信的行為。那麼為什麼有時候詛咒會靈驗呢?大家知不知道有一種心理學理論叫做家庭代際傳遞理論?
  • 當孩子說「我要打死你」,媽媽的反應是度過詛咒敏感期的關鍵
    我好心的媽媽怎麼會有這麼殘酷的孩子?親愛的母親,孩子當然是我們自己的。如果嬰兒說出這些苛刻的話,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惡毒的人,而是因為嬰兒處於「詛咒敏感期」!詛咒敏感期詛咒敏感期意味著孩子正在學習。在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通常在3歲左右),當他們接觸一些咒罵或詛咒詞時,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喜歡隨意使用它。停止的次數越多,他們就越喜歡使用它,但是一旦此階段結束,它將再次恢復正常。
  • 你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我愛我的父母,知道他們為我付出了很多,犧牲了很多,所以我體諒父母的辛苦,從小很努力地學習,只做「別人家的小孩」;長大之後,認真地工作,對他們很慷慨大方。但就是很難和他們親密起來,很少說關心的話,更別提膩歪在父母身邊,說心裡話。
  • 您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很多父母都在無意的"詛咒"自己的孩子你的生命裡,有這樣的"詛咒"嗎?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有一位牧師和他的太太。他們有個兒子,這兒子帶給他們許多煩惱。不只如此,這兒子離家出走、斷絕音訊已有三、四年了。
  • 您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很多父母都在無意的"詛咒"自己的孩子你的生命裡,有這樣的"詛咒"嗎?可有時這樣的自信,會讓家長逼迫孩子做一些違心的選擇,否則就是不聽話。孩子作為無法自主的個體,這種時候「聽話」會變成緊箍咒。此時他們的負面情緒會有:憤怒、不滿、壓抑、抱怨。
  • 父母每天說這樣的話,會使孩子越來越糟,按王俊凱唱的做就對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冷漠疏遠和冷暴力是最讓孩子恐懼的一件事情,它會如夢魘般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變得焦慮不安。我曾經一生氣就總愛不理孩子,有時甚至將他抱出大門外,說:「你走吧,我不要你了,你愛去哪兒就去哪兒」,然後關上門不讓他進來。
  • 父母每天說這樣的話,會使孩子越來越糟糕,按王俊凱唱的做就對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冷漠疏遠和冷暴力是最讓孩子恐懼的一件事情,它會如夢魘般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變得焦慮不安。我曾經一生氣就總愛不理孩子,有時甚至將他抱出大門外,說:「你走吧,我不要你了,你愛去哪兒就去哪兒」,然後關上門不讓他進來。
  • 「媽媽,我恨死你了」,別寒心,孩子只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
    朋友麗潔對孩子的家教一直很嚴格,有一次,4歲大的兒子回家寫作業,麗潔耐心教導孩子,沒想到卻引起兒子心情不悅,嘴裡嘟囔幾句難聽的話。麗潔教訓了兒子,沒想到兒子隨口吐出一句髒話。還說:「媽媽,我恨死你了!」她頓時呆住了!
  • 怕什麼來什麼,只因父母過度擔心的話,這些話家長千萬別對孩子說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對親人過度的擔心等於詛咒。這相當於你在不斷地詛咒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自律性。這孩子就可能真的被催眠,以後就真的沒有自律性,沒有時間觀念,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被催的孩子永遠被催。
  • 心理學家:父母太愛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詛咒」
    認為孩子要想遠走高飛,父母之間就必須濃情蜜意,儘早的「拋棄」孩子,相反太愛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一方面會給孩子沉重的壓力與內疚。我們知道李俊的媽媽肯定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肯定對孩子是有祝福的,但是他這種表達愛與祝福的方式,結果是把愛變成了「詛咒」。
  • 別讓你的好心成為孩子隱秘的傷痛
    第二,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第三,以自己的想法去規定孩子的想法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所以導致父母做了太多好心辦壞事的形式,那這些小事也會導致孩子的心情不美麗。在心理上孩子是很難接受父母的這一系列行為的,覺得自己就是有一個奇葩的父母,總覺得自己才是大人,自己的父母是小孩,感覺兩人的角色完完全全的顛倒了,有時不得不感嘆,怎麼攤上這樣的父母?
  • 心理學告訴你:孩子之所以會叛逆,很大原因都出在父母身上
    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尤其是孩子成長時期所接受的教育,有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孩子的叛逆期,在這段時期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他們服從管教,喜歡和大人對著幹。「你讓我往東,我就偏要往西,」「我覺得自己是對的,你說的一切我都不會聽。」如果這種叛逆心理得不到有效控制,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心理學:與愛人共處,不要小瞧了對方的陰暗「心理」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卡維特·羅伯特說「沒有人因倒下或沮喪而失敗,只有他們一直倒下或消極才會失敗」,這句話被心理學家稱之為「羅伯特定理」,特指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將你打倒,除了你自己。
  •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父母別再好心辦壞事了
    是的,很多父母窮盡一生,也想讓孩子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可往往父母這樣做的結果,是讓陷孩子於「危險」之中,很可能毀了孩子,別再好心辦壞事了。曾經見過一個普通工人家的孩子,一身全部是耐克等一線品牌,吃的全部是進口水果,甚至連玩具也都是按最新潮最流行的來。但這些「精緻」的背後,卻是父母每天吃著青菜白飯,穿著已微微發黃的衣服?
  • 孩子忽然愛說髒話?「詛咒敏感期」來臨,父母要懂得幫孩子度過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現在大家都在提倡做文明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的教導,生怕孩子說髒話,可孩子除了與父母接觸之外,他還會接觸到許多的人,因此怎麼防止孩子說髒話,成為了父母頭疼的問題。
  • 「媽媽,你去死吧!」別難過,這只是孩子「詛咒敏感期」到了
    「媽媽,你去死吧!」一個5歲的男孩對媽媽說。聽到這句話後,平日裡非常剛強的媽媽哭了……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把最好的都留給了孩子,為什麼他會對我說出如此「狠」的話?難道是這位媽媽養了個「白眼狼」?當然不是,只是孩子的「詛咒敏感期」到了。
  • 這個時間點,家長別逼孩子喝水,會影響娃身體健康,別好心辦壞事
    導讀:這個時間點,家長別逼孩子喝水,會影響娃身體健康,別好心辦壞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個時間點,家長別逼孩子喝水,會影響娃身體健康,別好心辦壞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到底用不用睡午覺?父母有時的堅持,反而會傷害孩子
    大部分家長的認知中,睡午覺對孩子是有幫助的,甚至會促進孩子身體的發育,所以,哪怕有些孩子根本就不困,不想睡,父母也會去強迫他們睡午覺。最後變成,父母哄了孩子半天,自己累得夠嗆,可是孩子依舊沒睡著。到底孩子用不用睡午覺呢?如果需要睡的話,孩子為什麼總是不想去睡呢?
  • 作為父母,你會「說話」嗎?想教育好孩子,父母要避免說兩種話
    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父母鼓勵、肯定的話語會激勵孩子,而對孩子講一些否定、難聽的話語,很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正如心理學專家蘇珊·福沃德曾說:當父母在用難聽的語言刺痛孩子時,是把親情做賭注,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但卻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