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每天一讀佳作欣賞:三味書屋

2020-09-03 六月語文

每天分享,關注六月語文,讓孩子更優秀。

我的爸爸在魯迅紀念館工作,就因為這,在我七歲的那一年,我榮幸獲得了一個可貴的機會——進入三味書屋內,在魯迅曾用過的梓木書桌前坐了一會,這是我最近距離地親近魯迅的一次體驗。


那一年,我清楚地看見了刻在書桌右下角那個「早」字,但那時的我並不明白童年時的魯迅在桌上刻「早」字的用意。如今,我看了關於魯迅的一些資料,了解了一點魯迅。那時魯迅的祖父因「科場舞弊案」而鋃鐺入獄,父親又臥病在床,家道中落的魯迅每日早起為父親買藥。一次,因採辦藥材而遲到,被壽鏡吾先生責備,他便在桌角上刻下了這個「早」字來時刻提醒自己,從此就再也沒遲到過。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雖說有時候6∶30就起床了,但總要拖拉一個多小時,到7∶40才出門上學去。因此,我基本上每天都遲到。左思右想,我發現問題出在我的動作上,我早上穿衣服時最為磨嘰,賴在床上不願起來。我梳洗打扮好之後,一般已經在7∶10左右了,這之後還要吃早飯、讀英語,這麼一來,當然是必「遲到」無疑了。我要改正這個拖拉的缺點,儘量提高速度,否則等以後升入初中時,我就不能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了。


魯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不僅僅因為這個「早」字在不斷地激勵他,更重要的是他良好的學習習慣。魯迅讀書並不死記硬背,而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緻的書籤,上面寫有朱熹的讀書名言,及「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按照「三到」的方法來學習,因此學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好,為此常受到壽鏡吾老先生的稱讚。魯迅在三味書屋求學期間,讀了《四書》、《五經》、《唐詩》以及漢魏六朝辭文和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他還看了不少課外書,為以後的文學道路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魯迅還能活學活用。有一次,壽先生讓他對「獨角獸」這個對聯,魯迅想到了課外學到的知識,就很快對出了「比目魚」的下聯,得到了先生的表揚。對比一下我自己,不由得羞愧起來。我雖說也讀了不少課外書,但都是草草一翻,並不仔細閱讀。因此,我的詞彙量有限,寫不出華麗的文字。我的學習方法更遠不及魯迅先生。我做作業時常三心二意,身邊一有動靜就馬上轉過頭去看,「三到」之中,首先心沒到。其次,我讀書的時候,看著看著就發起呆來了,「心到」後的「眼到」也沒做到,「心到」和「眼到」都沒做到,這「口到」也不用說了,因此,我的學習成績一般般,忽上忽下,不太穩定。我要向魯迅先生學習,爭取能夠做到這些要求。


魯迅在學習期間,字也寫得很不錯。我從網上查到了魯迅唯一現存最早的手稿——三味書屋期間摘錄的《二樹山人寫梅歌》。整篇文章沒有一處塗改,字的大小也差不多,筆劃工整,十分清楚。不像我,所有字都擠在一塊兒,大的大,小的小,豎不直,橫也寫不平,撇和捺更是歪歪扭扭。抄一篇文章會有十幾處塗改。有好幾次聽寫時,我就是因為寫得不好,讓批改本子的同學看不清到底寫了什麼字,從而給我打了叉,好幾次都離5星只差一步之遙。以後,我在寫字時一定要認真對待,不寫錯別字,減少塗改,使我的本子變得整潔。


魯迅先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非常寶貴,他的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們要好好向魯迅學習,同時積極地弘揚魯迅的這種學習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及時改「過」,使自己不斷提高,為將來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而努力。

相關焦點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魯迅祖居內,距離魯迅故居100米。正如魯迅筆下描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呢?
  • 不惑之年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寫於1926年,此時先生已經46歲。而我也已經年過40,過去所讀所學此文的印象確實已經很模糊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百草園」玩樂很開心,「三味書屋」 學習又枯燥乏味又心驚膽戰。
  • 魯迅《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此人說出真相
    在中國近現代史的文壇上,魯迅先生絕對是一個標杆人物的存在,這位棄醫從文的文學宗師,以一桿筆寫盡人生風雨、世情百態,對民國社會的腐朽和人性的陰暗都有深刻的揭露,他的許多名篇佳作,即使在今天讀來,依然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其諷刺藝術下所蘊藏的深刻內涵,依然沒有過時。
  • 連江「三味書屋」盼重生
    然而,歲月蹉跎,這個大院也日漸「衰老」,院內「三味書屋」牌匾遭竊,該如何讓古厝重生?  「浙江有三味書屋,連江也有三味書屋,我們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貝給弄丟了。」周家第17代後人周鳳華告訴記者,他們計劃借鑑連江三落厝的模式,對周家大院進行保護、開發。三味書屋保存了60多處精美木雕。
  • 農村娃也有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曼 通訊員 董潔 侯麗明 劉獻民 「河洛書苑裡面可涼快,我每天在這兒寫作業「老師讓我們讀名著,這本《格列佛遊記》我已經讀到小人國奇遇了……」近日,清爽涼快、藏書豐富、配套齊全的「河洛書苑」內,孟津小浪底鎮小學五年級十餘名孩子正在認真讀書,話語間流露著對知識的渴求和興奮。
  • 鄉村振興|孟津娃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
    「河洛書苑裡面可涼快,我每天在這寫作業,然後看我最喜歡的少兒百科全書,有彩色插畫呢,很有趣!」「老師讓我們讀名著,這本《格列佛遊記》我已經讀到小人國奇遇了……」近日,清爽涼快、藏書豐富、配套齊全的「河洛書苑」內,孟津小浪底鎮小學五年級十餘名孩子正在認真讀書,話語間流露著對知識的渴求和興奮。
  • 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尋找興奮點,為魯迅喝彩,給作文添彩
    我以魯迅的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給大家說說怎樣在上課文時把作文也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小學生必須學習的一篇課文。我對這篇課文情有獨鍾,甚至要求學生能夠完全背誦,因為這篇課文是學習寫作文的極好範例。
  • 魯迅《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啥意思?他說出真相,很多人理解錯了
    了解魯迅先生的人肯定知道他小時候求學的地方——三味書屋,對,就是上文中被刻下「早」字課桌所在的私塾。他也寫過一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回憶他的童年妙趣生活。不過「三味書屋」裡的「三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實的意思和你想的「三味」一樣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 紹興魯迅故裡三味書屋,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呢?
    紹興魯迅故裡三味書屋——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呢?大家從小讀書的時候,語文課上肯定學過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麼這個三味書屋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書屋呢?為什麼取名為三味呢?三味書屋位於魯迅故裡入口處,經過一座石板橋就到了。這裡是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據說他在12歲那年來這裡上學。之後又經歷了一些磨難輟學回到鄉下居住,於1894年才返回紹興的家,重新回到三味書屋上學,之後一直持續了六年。
  •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當年不解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再讀《三味書屋》,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有了社會閱歷之後,再回爐品讀先生的文章,感覺是非常好的,就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說,這本是初中時選入語文課本的文章,那時候學習這篇文章時就覺得非常之平淡。這樣的一篇文章怎麼會當成教材呢?小時候的我們只對百草園感興趣。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讀和教學建議
    在「碧綠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欄, 高大的皂莢樹, 紫紅的桑椹」的背後是兒童新奇的眼光;在美女蛇故事的敘述中, 魯迅運用引述, 以兒童的語氣出之, 我們可以感受到兒童恐懼中的那份興奮;在對三味書屋的敘述中, 也可以感受到兒童的那份好奇;「出門向東, 不上半裡, 走過一道石橋, 便是我先生的家。從一扇黑油油的竹門進去, 第三間便是書房。」
  • 魯迅先生《三味書屋》中的三味,具體哪3味?很多人或許理解錯了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也是體現得頗為顯著,那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候入學,及讀書時候的種種故事,他從自己家有許多 草的後院進入了一個叫做「三味書屋」的學堂讀書。魯迅先生的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廣為流傳,他小時候為了讀書而在桌上刻「早」字的行為,激勵了無數的男女青少年,另外也有許多 的人不免對「三味書屋」這個名字心生疑惑,畢竟「百草園」比較容易理解,那便是有著各種草的園子,那三味書屋呢?難不成是有著各種味道的屋子?
  • 2014年教師招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教學重點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教學難點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第一課時一、引入童年,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快樂歲月,可是,每個人都必須告別童年,成長為一個大人,當一個成人回顧童年時,他的心裡會想些什麼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一篇此類題材的名篇。介紹魯迅生平簡歷。介紹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的散文,寫於1926年,當時作者45歲。
  •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距離
    還記得三味書屋嗎?是魯迅年少時求學的地方,也對魯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味書屋裡,魯迅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壽鏡吾,嚴格的要求使得魯迅對學習知識產生敬畏之情,魯迅良好的學習習慣與這三味書屋有著一定聯繫。在三味書屋學習的那段時期,魯迅也曾遲到過,而有人發現當時魯迅的家離三味書屋的距離不過一百多米。這麼近的距離魯迅卻會遲到,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 魯迅的三味書屋和我的二味村小!
    小時候,在村小上學,我曾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那時候,對我來說,讀書是副業,玩耍是主業,三天打兩天曬網。只顧玩耍,在麥田裡打滾,在稻田裡抓黃鱔泥鰍在油菜花田地裡蜜蜂或土蜂採蜜,甘蔗地裡也偶爾出現我和小夥伴們的身影,滿滿地甜蜜的味道。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這一帶已開發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景區,包括三味書屋、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等。參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一間房子一間房子細看。事實上,很多名人故居,看來看去都差不多,無非是那些修葺如舊的房屋、庭院,以及真假難辨的家用擺設之類。還好,魯迅故裡的情況不大一樣,因為他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已把這裡描繪成了令人神往的天地。
  • 北京竟然也有一座三味書屋,就在長安街的拐角處
    因為我看到了四個字——三味書屋。三味書屋不是魯迅先生兒時讀書的地方嗎?記得老舊的課桌上還刻了一個小小的「早」字。怎麼會在這裡呢?遲疑片刻,小心翼翼地走進去,悄悄地環視一下四周。是茶舍,是展館,又是書店。沒有刻著「早」字的課桌,卻又緣何叫「三味書屋」呢?
  • 在魯迅故裡,感受小時候課文裡的情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小時候在語文課本裡就有讀過魯迅寫的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阿Q正傳》等等課文,最熟悉的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有幸今天就來到 紹興 親臨現場看三味書屋那幾個和課本上一模一樣的字,讓我感嘆萬千。一早就來到了魯迅故裡,這裡已經成為了 紹興 的最著名的景點也是地標了。
  • 初中生暑假每天一讀佳作欣賞:踏入初三
    每天分享,關注六月語文,讓孩子更優秀。 一看到這個題目一個剛度過暑假的我,經常問自己,初三該如何對待呢?我相信,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同學也早已厭倦了這種生活,他們也想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何嘗不想呢?想想貝多芬、聶耳……我才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初一,初二,早上別人還在睡夢中時,我們已經上學了,晚上,別人在沙發上悠閒的看電視,我們還在學校上課。雖然看起來很艱苦,但我們早已習慣了,想必,初三仍然將繼續,而且又增加了兩門新課程。